《良醫》之良言良行

《良醫》之良言良行


現代科技確實好,讓我們受困的只是肉體。

平時對醫療題材的影視劇也比較偏好,困在家中時,正好把之前就有所關注的美劇《良醫》拿下。第一季已經看完,第二季正追中。

《良醫》寫的是一個有自閉症、也有學者綜合徵的天才醫生肖恩和他身邊一群醫生同事的故事。

肖恩是一名自閉症患者。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暴力以肖恩為恥,母親懦弱保護不了兒子。只有一個弟弟非常貼心照顧維護這個自閉哥哥,為了躲避父親的暴力,兄弟倆離家出走,流浪在外。一次意外,弟弟從高處摔下死亡。格拉斯曼教授收留了肖恩,並發現肖恩雖然自閉,卻有著過目不忘的天賦,且對醫學非常痴迷。格拉斯曼幫助肖恩接受教育,後把肖恩聘為他自己任院長的一家著名醫院當醫生。

肖恩是一名自閉症患者的事實,成為他進入醫院要跨過的第一道坎。他用自己在醫學上的天才表現,讓醫院董事會同意試用半年。自然,他留下來了,和他的醫生朋友們一起奮戰在救死扶傷的手術檯前。

《良醫》之良言良行

肖恩是有缺陷的人。

一開始,大家是被他的天才征服;慢慢地,大家都從他的缺陷裡感受到人性的獨特魅力與光輝。當大家為肖恩提出的一個個大膽的、匪夷所思的治療方案猶豫不決時,克萊爾醫生這樣表達自己對肖恩的支持:他會犯大家都很少犯的錯,但他也會想出大家都想不出的治療辦法。也就是說,肖恩是殘缺的,但他殘缺的形狀,剛好填補了其他正常人集體性的殘缺。


大家都很少犯的錯是什麼?是在人際關係中的周旋。

肖恩的最大缺陷,是溝通障礙,他的表達與他的思維之間,是一條直線。要麼短路表達不出來,要麼直接表達出來,他不會拐彎。他直接告訴病人:你快要死了;他不帶任何情緒地指出醫院最傑出的外科主任梅倫德斯失誤是因傲慢;他用書上看到的理論進行微表情及動作分析得出結論並當面告訴院長:那位女士在勾引你;他想要做什麼就直接進行;不管什麼場合,他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直接說出來,或者怎麼問都不說;他非常固執地在不可能處找可能,在百分之一處找百分之百……

大家都在善意地教育和指導肖恩:這樣說不行,你應該怎麼怎麼樣。

肖恩漸漸意識到,大家是在教他學會說謊。

儘管最有愛心、最會與病患溝通的克萊爾醫生,反覆跟肖恩解釋善意的謊言對患者及其家人的重要性,肖恩雖然似懂非懂地接受了,但他必然每次撒謊都欲蓋彌彰。他的撒謊,太過笨拙,笨到大家都看得出來他在撒謊,他還在一本正經地撒謊。有時甚至直接告訴別人,是誰讓他這樣說的,又或者撒著撒著就突然直接把真相說出來。

這些是缺陷,別人沒有,只有肖恩有。但這些缺陷也是優勢,在肖恩的世界裡,沒有干擾,有關係就是真的有關係,沒關係就是沒關係。大家都會在乎的那些干擾因素,他不是不在乎,是根本看不到,他的眼裡只有因果。這個就很厲害了,自閉讓他自帶抗干擾及過濾能力,只取有效信息,這讓他擁有教科書般的醫術。

開始看的時候,會一直擔心:肖恩這樣怎麼行?

看著看著,就會覺得:其實,像肖恩這樣簡單就行。

不光做醫生如此,做人亦如此,當然,做官除外。

《良醫》之良言良行

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情節:

劇情一:劫匪傷人。肖恩去超市買蘋果,剛好碰到劫匪持槍搶劫。面對劫匪,其他人都聽眾命令跪下,肖恩卻一直在那兒神經質地邊走動邊唸唸有詞,說著沒有錢包還是手舉著拿不了錢包的含糊的話,結果刺激劫匪向肖恩開槍,打偏傷了一名已經跪下的姑娘。在醫院,姑娘的朋友指責肖恩不該亂動,是他害姑娘受傷。院長很擔心經歷了這件事的肖恩會有心理陰影,幫他安排心理干預。這件事確實讓肖恩受到=潛在影響,雖然他表現得不明顯,但肖恩受到的刺激與周圍人所想的並不一樣。他很明確說:並不是他的錯。也就是說,他不是像別人想的那樣會自責。在肖恩的認知裡,是劫匪持槍搶劫,開槍導致姑娘受傷,這就是因果。院長、其他醫生、姑娘的男友,都在各種分析、指責、自責,如果不這樣那樣,結果就不會這樣那樣。肖恩卻始終只堅持一點:不是他的錯,也不是姑娘男友的錯,這件事的因果關係是:劫匪開槍,姑娘受傷。而事實,就是這樣。其他所有的指責與自責,不過是在受傷之餘增加無辜者的精神創傷,於事卻無任何補。肖恩才是對的,但我們幾人能做到並堅持肖恩這樣純粹的思維?

劇情二:肖恩從一定時間內打嗝次數、膚色、眼睛上的細節,天才般判斷並最終確診,醫院一名正在工作中的清潔工患有胰腺癌,且已經是晚期。面對完全沒有準備的清潔工一家人,其他人在努力組織語言時,肖恩說著說著突然就直接說出了真相。在不做手術肯定死,做手術可能活的選擇中,清潔工和家人一起選擇了做手術,結果死在手術檯上。聽到這個消息時,清潔工的兒女和妻子之間開始互相埋怨,當初不贊成手術的人埋怨支持做手術的人。在這種場合從來只會添亂、扔炸彈的肖恩,突然說了一句:清潔工本人是想做手術的,因為他親口告訴過他。因為大家都知道肖恩是個自閉者,從不撒謊。清潔工家人相信了,從自責和指責中走出,悲傷地相互安慰,接受了這個由他們的父親自己選擇的結果。而實際上,清潔工並沒有說這話,他確實跟肖恩交流過,他說的是願意按家人的意願來選擇。一直不會撒謊的肖恩,在某種場合下,突然就會說出這樣善意的謊言了。

《良醫》之良言良行

劇情三,待肖恩如父親、給了他不一樣人生的、極具生活智慧的院長,神經外科專家,自己腦袋裡長了個腫瘤,預計生命還有十幾個月。肖恩雖然不說話,但他就是不接受這個現實,堅持在百分之一的可能性裡尋找機會,甚至因此首次在手術時分心出現醫療事故,差點導致病人死亡。在肖恩那種根本不受任何外力左右、甚至有些失控的堅持下,院長無奈做了二次檢查,發現結果更糟,只能活三個月。肖恩還是不放棄,在更小的概率中冥思苦想尋找機會,終於找到一種方法進行第三次檢查,最終為院長贏得手術治療、能延長生命的機會。這當中,肖恩完全排除所有干擾,他只有一個信念:院長不能死。然後就目不斜視地朝著不能死的方向走,百分之0.1的可能性,也按照百分百來努力。在決定由誰做手術時,本身就是最頂尖神外專家的院長,給我們再上了一課:在手術專家人選中,有位知名專家手術死亡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院長直接把這個人給排除掉。肖恩不解,院長說:死亡率這麼低,說明這人沒做過多少真正高難度的手術。這句話真是讓人大受啟發,從另一個角度看大數據,是完全不同的結論。

劇情四:一個特別想要孩子的妻子,因生殖系統疾病來做手術。夫妻二人憧憬著手術後能有個孩子。原計劃兩個小時的手術,在打開患者肚子後,發現病灶到處都是,這個手術最後做了27個小時!以至於中間手術室裡醫生間還因為焦慮與敏感發生了爭吵。手術中途,幾次因新的發現調整方案,最後甚至不得不做出切除子宮的決定,這需要患者丈夫同意。儘管克萊爾溝通能力很強,最後這一次,也遇到困難,是直接保命,還是保留一線生育的希望?患者丈夫已經崩潰,完全無法做出決定,他堅持把這個決定權交給克萊爾,讓她幫忙做出選擇。主刀的外科主任梅倫德斯決定,還是保守點,保留患者子宮。這時候,克萊爾提出反對意見,她說,患者家屬把選擇權委託給了她,這個決定應該由她來做出,她替患者做出了切除子宮的選擇。克萊爾的擔當與勇氣且不說,她在做出這個選擇時這樣說:在生命和理想之間,應該選擇生命。

《良醫》之良言良行

肖恩常常隨手拆任何人的臺,但他沒有拆臺的概念

人性的光輝與弱點,現代醫學的神奇與無奈,青年醫生們的努力成長,頂級醫生的不斷完善,醫護群體的責任與擔當,在疾病面前個體的脆弱與變形,全劇始終呈現的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不斷叩擊我們心中的柔軟與希望。

中國要是也能拍出這樣類型的醫療劇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