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一、圓融者無詭隨之態

圓融者無詭隨之態;精細者無苛察之心;方正者無乖拂之失;沉默者無陰險之術;誠篤者無稚魯之累;光明者無淺露之病;勁直者無徑情之偏;執持者無拘泥之跡;敏練者無輕浮之狀。此是全才。有所長而矯其之失,此是善學。

[譯文]圓融的人沒有奸滑之態,精細的人沒有苛刻之心,正直的人沒有乖拂之失,寡言的人沒有陰險之術,誠實的人沒有愚笨之累,光明的人沒有淺露之病,剛直的人沒有任性之偏,幹大事的人沒有拘泥之跡,練達的人沒有輕浮之狀。這些是全才者所具備的。有所特長而又能自我糾正過失,這就是完善自身的要點。


二、有德之容,深沉凝重

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內充然有餘外闃然無跡。若面目都是精神,即不出諸口而漏洩已多矣,畢竟是養得浮淺。譬之無量人,一杯酒便達於面目。

[譯文]有德行者的面容深沉凝重,內心十分充實而外表不作任何流露。如果臉部和眼睛都表露著情緒,即便不開口說話,也已洩漏了許多。這是由於修養不到家的緣故。這就如同沒有酒量的人,一杯酒便會使酒氣漲紅面目。


三、夫精明世所畏,才能世所妒

精明世所畏也而暴之,才能世所妒也而市之,不設也

[譯文]精明是世人所害怕的,自己卻讓它顯露出來,才能是世人最嫉妒的,自己卻四處賣弄,這不是自己把自己推向危險的境地嗎?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四、懶生疏謹自勤

恆言疏懶勤謹,此四字每相因。懶生疏謹自勤。聖賢之身豈生而惡逸好勞哉?知天下皆惰漫則百務廢弛,而亂之隨之矣。古之聖賢未嘗不以怠惰荒寧為懼,勤勵不息自強。日懼日強而聖賢之情見矣,所謂憂勤惕勵者也。惟憂故勤惟惕故勵。

[譯文]常言道:疏懶勤謹,這四個字是相因而成的。懶生於疏,謹來自勤。聖賢怎麼可能生下來就不願意享樂而喜好勞作呢?他們是懂得懶惰散慢則會百業荒弛,而混亂又會隨之而來。古代的聖賢沒有不以懶惰和浪費時間為可怕之事的,因而他們勤奮而自強不息。日日不敢放鬆,時時自強不息,而聖賢的精神卣此可見,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比勤惕勵"。只有有所憂慮才會勤奮,只有有所警惕才會自我激勵。


五、善自愛愛人者

無使恣縱恣縱既優,不惟禮法所不能制,雖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善愛人者,無使恣縱;善自愛者,亦無使恣縱。

[譯文]放縱成性,不僅為禮義法度所不能約制,就是自我有所悔恨,也難以自我約束。善於愛護他人者,不會使人放縱;善於自愛者,也不會放縱自己。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六、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己之過

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己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譯文]與其喜歡打聽別人的過錯,不如好好查查自己的過失;與其喜歡談論自己的長處,不如經常稱讚別人的善舉。


七、未有無所畏而不亡者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百官畏君,群吏畏長吏,百姓畏上,君子畏非議,小人畏刑,子弟畏父母,卑幼畏家長。畏則不放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非生知,安行之?聖人未有無所畏而能成其德者也。

[譯文]自天子至百姓,沒有無所畏懼而不敗亡的。天子,上畏懼天,下畏懼民眾,時時畏懼大臣的評論,更怕史官把自己的某些劣跡記述下來傳給後世。百官畏懼君主,一般官員畏長官,百姓畏懼管轄他們的人,君子畏懼非議,小人畏懼刑罰,子女畏懼父母,奴婢小孩畏懼家長。有所畏懼,就不會放肆,而好的品德就會養成;沒有畏懼,就會隨心所欲而必會引來災禍。不知道這一點,那麼怎能行呢?聖人沒有無所畏懼而能夠成其為聖人的。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八、肆之流禍不言可知

敬對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斂向內,收斂至無內處,發出來自然暢四肢,發事業,瀰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縱外面去,肆之流禍不言可知。所以千古聖人只一敬字為允執的關捩子。

[譯文]敬畏是對放肆而言,敬畏是將情緒一步一步地收斂於內心,至極境,再發出來的情緒自然暢通四肢,益於事業,與天地相融;放肆是將情緒一步一步地由內向外放縱,它所引發的災禍不言可知。所以古代聖人都是把敬畏作為處世必須具備的品行。


九、受不得誣謗只是無識度

受不得誣謗,只是無識度。除是當罪臨刑,不得含冤而死,須是辨明。

若汙衊名行,閒言長語愈辨則愈加,徒自憤懣耳。不若付之忘言,久則明也。

得不明也,得自有天在耳。

[譯文]忍受不得他人的誣衊誹謗,只能說明你沒有見識度量。除非是被判罪即將處死,不能含冤死去,而必須辯解個明白。假若是汙衊自己的名譽行為,越是辯解那些閒言碎語就會越多,那也只會給自己增加憤懣。不如置之一旁不去想,久後自然會還你清白。即使得不到澄清,也自有蒼天在上為你作證。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幹天下大事非氣不濟

於天下大事非氣不濟。然氣宜藏不宜露,宜抑不宜揚。掀天揭地事業不動聲色,不驚耳目,做得停停妥妥,此為第一妙手,便是入神。譬之天地當春夏之時,發育萬物,何等盛大流行之氣?然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豈無風雨雷霆,亦只時發閭出。不顯匠作萬物之跡,這才是化工。

[譯文]幹天下的大事沒有氣魄是幹不成的。然而氣魄宜深藏而不宜外露,宜抑制而不宜張揚。做掀天揭地的大事卻不動聲色,在事成之前不讓人知曉,做得沉穩妥當,這才是一流的高手,有入神的功夫。譬如天地當春夏季節,不要看他人沉默不語,就以為是佩服自己;不要看他人溫文爾雅,就以為是喜歡自己;不要看他人卑恭有禮,就以為是崇敬自己。


十一、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則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存心君子自得之體驗中耳。

[譯文]世間的事都各有恰到好處的地方。謹慎些就能得到些,疏忽了就會有所失;處處謹慎就會處處有所得,全盤疏忽就會全盤失去。小事人們多有疏忽,疏忽小事就有可能因小失大;易辦的事人們多有疏忽,疏忽易辦的事就有可能使有些事變得難辦。人們應當注意體驗這些道理。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二、自身自有無價之藥

寡慾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省事為四君子。無價之藥不名之醫,取諸身則已。

[譯文]寡慾正如藥材中的四物,把食物清淡作為藥材中的二陳,把清心自省看作藥材中的四君子。這樣,無價的藥材和醫生,在自己身上就都能找到了。


十三、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便便

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便便。不便則壅闕而不道,甚者令之不行,必潰決而不可以拾;甚便則縱靜而不檢,甚者法不能制,必放溢而不敢約束。故聖人同其好惡,以體其必至之情,綱之禮法,以防其不可長之漸。故能相安相習,而不至於為亂。

[譯文]民眾的情緒不能不關照,也不能過於放縱他們。不關照就會與民眾產生隔閡,嚴重的會使法令得不到貫徹,相互牴觸到最後必會造成事變而不可收拾;過於放縱就會使之不知檢點,嚴重的會造成法令都不能控制,亂到最後必然變得無人敢管。所以聖人與民眾同其愛恨,以體察民眾的情感;建立禮法,以便防止惡勢力的逐漸形成有這樣,民眾才能相安相容,而不至於發生動亂。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四、君子以無智名勇功為第一

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其大利害當興革者,不過什一。外此,只宜行所無事,不可有意立名建功,以求顯赫之譽。故君子以無智名勇功為第一。至於雷厲風行,未嘗不用,譬之天道然,以和鎮靜為常,疾風迅雷間用之而已。

[譯文]為政要使百姓都能相安互不侵擾,其中關係重大應當發展或革除的,不應超過十分之一,除此而外,只宜按部就班,不能有意設立名目建立功業,以求獲取顯赫的聲譽。

所以君子不把追求智勇功名放在首位。至於雷厲風行做某件事,也未嘗不可做一下,那就像大自然一樣,平和鎮靜是其常態,疾風迅雷則只是偶爾出現罷了。


十五、安其身而後動

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譯文]君子安頓好自身而後才有所行動,平和了心態而後才說話,先建立起感情而後再求助於人,這三點做到了,就比較完美了。自身的地位還不穩定就要做什麼,民眾就不會隨從;用話來恐嚇,則民眾不會響應;沒有建立感情。就去求助,則民眾不會支持;沒有人支持,則想傷害你的人,就會無所顧忌地來侵犯你。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六、衛生之經

衛生之經,能搶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捨渚人而求諸己乎?能悠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啤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曲,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夤,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譯文]養生的關鍵在於首先要搞清:你能專心於一嗎?能堅持修煉而不放棄嗎?能不卜筮而知兇吉嗎?能適可而止嗎?能清心寡慾嗎?能捨人求己嗎?能悠然無慮嗎?能純真無邪嗎?能嬰兒一樣般嗎?嬰兒終天哭號嗓子不啞,是陰陽氣和所致;整天握拳而手不捲曲,是因為順乎自然;整天視物而眼睛無損,是因為目光總在轉移。行動時沒有目的,安居後不知所為,與自然相順應隨之而動,這就是養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