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一、圆融者无诡随之态

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乖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稚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练者无轻浮之状。此是全才。有所长而矫其之失,此是善学。

[译文]圆融的人没有奸滑之态,精细的人没有苛刻之心,正直的人没有乖拂之失,寡言的人没有阴险之术,诚实的人没有愚笨之累,光明的人没有浅露之病,刚直的人没有任性之偏,干大事的人没有拘泥之迹,练达的人没有轻浮之状。这些是全才者所具备的。有所特长而又能自我纠正过失,这就是完善自身的要点。


二、有德之容,深沉凝重

有德之容,深沉凝重,内充然有余外阒然无迹。若面目都是精神,即不出诸口而漏泄已多矣,毕竟是养得浮浅。譬之无量人,一杯酒便达于面目。

[译文]有德行者的面容深沉凝重,内心十分充实而外表不作任何流露。如果脸部和眼睛都表露着情绪,即便不开口说话,也已泄漏了许多。这是由于修养不到家的缘故。这就如同没有酒量的人,一杯酒便会使酒气涨红面目。


三、夫精明世所畏,才能世所妒

精明世所畏也而暴之,才能世所妒也而市之,不设也

[译文]精明是世人所害怕的,自己却让它显露出来,才能是世人最嫉妒的,自己却四处卖弄,这不是自己把自己推向危险的境地吗?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四、懒生疏谨自勤

恒言疏懒勤谨,此四字每相因。懒生疏谨自勤。圣贤之身岂生而恶逸好劳哉?知天下皆惰漫则百务废弛,而乱之随之矣。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怠惰荒宁为惧,勤励不息自强。日惧日强而圣贤之情见矣,所谓忧勤惕励者也。惟忧故勤惟惕故励。

[译文]常言道:疏懒勤谨,这四个字是相因而成的。懒生于疏,谨来自勤。圣贤怎么可能生下来就不愿意享乐而喜好劳作呢?他们是懂得懒惰散慢则会百业荒弛,而混乱又会随之而来。古代的圣贤没有不以懒惰和浪费时间为可怕之事的,因而他们勤奋而自强不息。日日不敢放松,时时自强不息,而圣贤的精神卣此可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比勤惕励"。只有有所忧虑才会勤奋,只有有所警惕才会自我激励。


五、善自爱爱人者

无使恣纵恣纵既优,不惟礼法所不能制,虽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善爱人者,无使恣纵;善自爱者,亦无使恣纵。

[译文]放纵成性,不仅为礼义法度所不能约制,就是自我有所悔恨,也难以自我约束。善于爱护他人者,不会使人放纵;善于自爱者,也不会放纵自己。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六、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己之过

与其喜闻人之过,不若喜闻己之过;与其乐道己之善,不若乐道人之善。

[译文]与其喜欢打听别人的过错,不如好好查查自己的过失;与其喜欢谈论自己的长处,不如经常称赞别人的善举。


七、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百官畏君,群吏畏长吏,百姓畏上,君子畏非议,小人畏刑,子弟畏父母,卑幼畏家长。畏则不放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非生知,安行之?圣人未有无所畏而能成其德者也。

[译文]自天子至百姓,没有无所畏惧而不败亡的。天子,上畏惧天,下畏惧民众,时时畏惧大臣的评论,更怕史官把自己的某些劣迹记述下来传给后世。百官畏惧君主,一般官员畏长官,百姓畏惧管辖他们的人,君子畏惧非议,小人畏惧刑罚,子女畏惧父母,奴婢小孩畏惧家长。有所畏惧,就不会放肆,而好的品德就会养成;没有畏惧,就会随心所欲而必会引来灾祸。不知道这一点,那么怎能行呢?圣人没有无所畏惧而能够成其为圣人的。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八、肆之流祸不言可知

敬对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收敛至无内处,发出来自然畅四肢,发事业,弥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纵外面去,肆之流祸不言可知。所以千古圣人只一敬字为允执的关捩子。

[译文]敬畏是对放肆而言,敬畏是将情绪一步一步地收敛于内心,至极境,再发出来的情绪自然畅通四肢,益于事业,与天地相融;放肆是将情绪一步一步地由内向外放纵,它所引发的灾祸不言可知。所以古代圣人都是把敬畏作为处世必须具备的品行。


九、受不得诬谤只是无识度

受不得诬谤,只是无识度。除是当罪临刑,不得含冤而死,须是辨明。

若污蔑名行,闲言长语愈辨则愈加,徒自愤懑耳。不若付之忘言,久则明也。

得不明也,得自有天在耳。

[译文]忍受不得他人的诬蔑诽谤,只能说明你没有见识度量。除非是被判罪即将处死,不能含冤死去,而必须辩解个明白。假若是污蔑自己的名誉行为,越是辩解那些闲言碎语就会越多,那也只会给自己增加愤懑。不如置之一旁不去想,久后自然会还你清白。即使得不到澄清,也自有苍天在上为你作证。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干天下大事非气不济

于天下大事非气不济。然气宜藏不宜露,宜抑不宜扬。掀天揭地事业不动声色,不惊耳目,做得停停妥妥,此为第一妙手,便是入神。譬之天地当春夏之时,发育万物,何等盛大流行之气?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岂无风雨雷霆,亦只时发闾出。不显匠作万物之迹,这才是化工。

[译文]干天下的大事没有气魄是干不成的。然而气魄宜深藏而不宜外露,宜抑制而不宜张扬。做掀天揭地的大事却不动声色,在事成之前不让人知晓,做得沉稳妥当,这才是一流的高手,有入神的功夫。譬如天地当春夏季节,不要看他人沉默不语,就以为是佩服自己;不要看他人温文尔雅,就以为是喜欢自己;不要看他人卑恭有礼,就以为是崇敬自己。


十一、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译文]世间的事都各有恰到好处的地方。谨慎些就能得到些,疏忽了就会有所失;处处谨慎就会处处有所得,全盘疏忽就会全盘失去。小事人们多有疏忽,疏忽小事就有可能因小失大;易办的事人们多有疏忽,疏忽易办的事就有可能使有些事变得难办。人们应当注意体验这些道理。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二、自身自有无价之药

寡欲为四物,以食淡为二陈,以清心省事为四君子。无价之药不名之医,取诸身则已。

[译文]寡欲正如药材中的四物,把食物清淡作为药材中的二陈,把清心自省看作药材中的四君子。这样,无价的药材和医生,在自己身上就都能找到了。


十三、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便便

民情不可使不便,不可使甚便便。不便则壅阙而不道,甚者令之不行,必溃决而不可以拾;甚便则纵静而不检,甚者法不能制,必放溢而不敢约束。故圣人同其好恶,以体其必至之情,纲之礼法,以防其不可长之渐。故能相安相习,而不至于为乱。

[译文]民众的情绪不能不关照,也不能过于放纵他们。不关照就会与民众产生隔阂,严重的会使法令得不到贯彻,相互抵触到最后必会造成事变而不可收拾;过于放纵就会使之不知检点,严重的会造成法令都不能控制,乱到最后必然变得无人敢管。所以圣人与民众同其爱恨,以体察民众的情感;建立礼法,以便防止恶势力的逐渐形成有这样,民众才能相安相容,而不至于发生动乱。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四、君子以无智名勇功为第一

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其大利害当兴革者,不过什一。外此,只宜行所无事,不可有意立名建功,以求显赫之誉。故君子以无智名勇功为第一。至于雷厉风行,未尝不用,譬之天道然,以和镇静为常,疾风迅雷间用之而已。

[译文]为政要使百姓都能相安互不侵扰,其中关系重大应当发展或革除的,不应超过十分之一,除此而外,只宜按部就班,不能有意设立名目建立功业,以求获取显赫的声誉。

所以君子不把追求智勇功名放在首位。至于雷厉风行做某件事,也未尝不可做一下,那就像大自然一样,平和镇静是其常态,疾风迅雷则只是偶尔出现罢了。


十五、安其身而后动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译文]君子安顿好自身而后才有所行动,平和了心态而后才说话,先建立起感情而后再求助于人,这三点做到了,就比较完美了。自身的地位还不稳定就要做什么,民众就不会随从;用话来恐吓,则民众不会响应;没有建立感情。就去求助,则民众不会支持;没有人支持,则想伤害你的人,就会无所顾忌地来侵犯你。

《色境真言》中的人生智慧(三)


十六、卫生之经

卫生之经,能抢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渚人而求诸己乎?能悠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啤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曲,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夤,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译文]养生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搞清:你能专心于一吗?能坚持修炼而不放弃吗?能不卜筮而知凶吉吗?能适可而止吗?能清心寡欲吗?能舍人求己吗?能悠然无虑吗?能纯真无邪吗?能婴儿一样般吗?婴儿终天哭号嗓子不哑,是阴阳气和所致;整天握拳而手不卷曲,是因为顺乎自然;整天视物而眼睛无损,是因为目光总在转移。行动时没有目的,安居后不知所为,与自然相顺应随之而动,这就是养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