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為什麼不通過血液檢測呢?

化工設計經驗談


病情分析:新冠狀病毒可以通過血液進行檢測 ,新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特點 為,發病早期細胞總是正常的 或將低,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肝酶,肝酶或肌紅蛋白增高,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血液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結合流行病史和臨床表現可確認疑病例,確診還進行病源血檢測,對疫似病例進行病源血檢,對於疫性病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進行新冠狀病毒核酸檢測








張貴中


大家好,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新冠病毒肺炎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主要是侵犯肺部組織,而從口腔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所以現在臨床上也是通過鼻咽拭子或者痰液來進行病毒核酸檢測。許多人或許不解,為什麼就不通過血液檢測新冠病毒呢?其實在最新版的診療方案中對於檢測診斷方法已經有所改動,已經將抗體檢測(血液檢測)結果列入到確診病例標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說說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

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之前的版本都是以病毒核酸檢測為診斷標準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遞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而且為提高核酸檢測陽性率,診療方案中還建議儘可能留取痰液,實施氣管插管患者採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因此,臨床上常常用鼻咽拭子或者痰液標本、肺泡灌洗液等來檢測病毒核酸。



而診斷標準中對於確診病例的標準為:疑似病例具備以下病原學證據之一者,① 實時熒光RT-PCR 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② 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也就是說,前期都是以檢測核酸作為確診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這也是在發熱門診或者病房裡對患者採集鼻咽拭子、痰液或者肺泡灌洗液等標本來檢測新冠病毒,而對於用血液來檢測新冠病毒還沒有應用到臨床上。

為什麼主要用鼻咽拭子來檢測新冠病毒呢?



這是因為新冠病毒主要侵犯肺部組織,而且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S蛋白只主要與宿主細胞的ACE2蛋白結合才能進入宿主細胞複製繁殖,而肺部組織細胞就含有豐富的ACE2蛋白。在一篇名為Tissue distribution of ACE2 protein,the functional receptor for SARS coronavirus. A first step in understanding SARS pathogenesis的論文中發現, 該論文對ACE2蛋白在人體器官組織中進行了研究,如口鼻粘膜、鼻咽、肺、胃、小腸、結腸、皮膚、淋巴結、胸腺、骨髓、脾、肝、腎、腦中的表達水平進行檢測,結果明確指出ACE2在肺部組織和小腸組織表達最豐富以及ACE2在幾乎所有器官的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上的表達也很豐富。而鼻咽組織以及肺部痰液等是比較容易採集的組織,所以現在主要通過採集鼻咽拭子來進行核酸檢測。

因此,通過病毒核酸檢測是檢測新冠病毒的主要手段,也是診斷新冠肺炎的標準。但是由於在採樣過程中容易存在取樣不合格的問題,所以有時候必須要檢測多次才能檢測出新冠病毒。在診療方案中也指出儘可能留取痰液,實施氣管插管患者採集下呼吸道分泌物。因為這些分泌物中新冠病毒的含量比口腔分泌物含有的病毒較多,比較容易檢測出來。

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增加了新的診斷標準,就是將抗體檢測(血液檢測)結果列入到確診病例標準

細心的朋友或許會有發現,最新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已經將抗體檢測結果列入到確診病例標準(見下圖),並指出抗體檢測可以作為疾病診療動態檢測的重要指標。



方案中的診斷標準對於確診病例的標準為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以下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之一者:①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②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③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這比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的內容增加了第③點的內容,這就是通過血液來檢測新冠病毒。

為什麼可以通過血液來檢測新冠病毒?



這是因為新冠病毒感染機體後,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對病毒發起進攻,進行免疫防禦併產生特異性抗體。其中IgM抗體是機體感染後早期產生的抗體,可以提示現行感染或新近感染。而IgG抗體是再次免疫應答產生的主要抗體,提示病情進入恢復期或存在既往感染。就像我們感染了支原體肺炎那樣,同樣也可以像這樣抽血檢查IgM抗體和IgG抗體,用來了解支原體的感染情況。



所以根據病毒感染後產生抗體的原理,鍾南山院士聯合多家研究機構,最新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IgM—IgG聯合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並且在臨床診斷中的投入使用。所以就有了在試行第七版中增加了抗體檢測的診斷標準。而據介紹,僅需採取一滴血就可在15分鐘內肉眼觀察獲得檢測結果,且患者的血漿稀釋500至1000倍後,仍能檢測出陽性條帶。 (見下圖)



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與抗體檢測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都知道,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核酸,通過病毒核酸檢測就可以檢測出是否存在新冠病毒。而臨床上常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RT-PCR)方法檢測患者血清或細胞中的病毒RNA,它具有敏感性高、特異性強等優點。

總的來說,就是準確性高,而且本次新冠病毒主要侵犯肺部組織,肺部分泌物病毒含量比較高。所以檢測鼻咽拭子、痰液、肺泡灌洗液標本為主。

●而抗體檢測中的抗體是活化B細胞合成分泌蛋白,在人體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後,人體免疫系統會啟動免疫應答。當新冠病毒侵入人體後,活化B細胞就會分泌相關的抗體來清除病毒。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檢測IgM—IgG抗體,IgM抗體是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產生的抗體,其在血清中存在的時間較短。而IgG抗體是血清含量最高的抗體,是再次免疫應答產生的主要抗體。因此,特異性IgM型抗體陽性就說明現存或近期感染,而特異性IgG型抗體陽性就可以評價個人及群體的免疫狀態,說明曾經感染過病毒。通過IgM-IgG的聯合檢測,既有助於臨床診斷,也有助於判斷感染者的免疫狀況。

並且鍾南山團隊的臨床標本檢測評價證實,該檢測試劑臨床檢測的敏感性高達88.66%,檢測特異性為90.63%,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準確性也比較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病毒核酸檢測相比,抗體檢測所應用的樣本為患者的血液,不受採樣位置的影響,而且檢測時間也比較快。

但是當然,與核酸檢測相比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那就是時間窗口期問題。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 3~5天后開始出現陽性,新冠病毒感染者18天體內IgM抗體開始下降,IgG抗體開始上升。



簡而言之,病毒核酸檢測可以證明體內有無病毒,所以可以說是檢測新冠病毒的金標準;而抗體檢測雖不能直接證明體內病毒的存在,卻能通過明確機體現存或近期的感染狀態來間接明確是否被病毒感染。所以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兩種方法聯合檢測,這樣既能提高準確率,也能判斷感染者的免疫狀況。

作者寄語:很高興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關知識,我是左撇子說醫,每天用簡單的語言為你科普專業的醫學知識,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幫我點個贊!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左撇子說醫


首先肯定的說,血液檢測同樣重要,只是一開始病毒認知有限,還和新冠的特性等有關的。

1,新冠病毒肺炎

大家都注意到了,開始大家對病毒是未知的,大家的認知就是會引起肺炎。所以一開始的名字叫新冠病毒肺炎。各個管理機構,也叫新冠病毒肺炎指揮部。

通過這個認知,一開始的檢查就兩個核心指標(1)用CT檢查肺炎;(2)核酸檢測病毒,那為啥要核酸檢測呢?看下面。

2,病毒核酸檢測

這個就要說到我國基因檢測技術了,想當年非典的時候,非典病毒的基因測序是國外做的。而這次新冠病毒的基因測序,在1月2號,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確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

知道了核酸的基因序列,那在對病毒未知前提下,那最有效的辦法直接檢測病毒。也就是常聽到的核酸檢測。檢測病毒的特有基因,然後確認有病毒,隨後整理感染者的各種指標,才慢慢有新的檢測方法。

3,新冠病毒特性

新冠病毒的特性,一開始就確認的能呼吸傳播,感染的是呼吸道粘膜,病毒進入身體後,會不會引起其他生理特徵,以及生化質變的變化,這個都需要數據。這樣一來,那首先就是檢測呼吸道的病毒。

然後隨著確診病例增加,科學的統計感染者數據。這時候無症狀患者,輕症患者,甚至重症患者,慢慢就發現共有特徵,共有生化指標。後面的檢測方法,就可以不直接檢測病毒,檢測相關指標即可。

4,檢測方法集合

關於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下來分開說說:

(1)核酸檢測:

這個從一開始就有,並且現在還在用。就是直接檢測病毒基因,然後看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

(2)抗體檢測:

這種檢測更快,由於病毒感染後,自身的免疫系統會反應,經過前期的醫學數據統計,就知道感染者測什麼抗體,會是什麼數值。通過抽血檢測,就知道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了。

(3)生化指標:

這個在確診後的生理情況,以及痊癒患者出院檢測,有了更全面的檢測。

總的來說,新冠病毒的檢測,主要是對病毒未知,開始沒有血液檢測。但隨著對病毒的瞭解,後期的血液檢測,也變成很重要的指標了。


90後聊基因


自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來,病毒的核酸檢測一直是最主要的檢測方法。最初,我國科學家通過鼻咽拭子進行標本採集進行病毒檢測的,隨著對新冠病毒的不斷深入研究和了解後發現,除鼻咽拭子外,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都可以檢出新冠病毒核酸。於是有網友會問,新冠病毒為什麼不通過血液檢測呢?

血液檢測在新冠病毒檢測中的作用

無論是什麼疾病,血液檢查都是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檢查項目。針對新冠病毒,血常規檢查能幫助醫生首先鑑別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如果患者血常規檢測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那麼很大可能是病毒感染,然後結合患者的流行病學和症狀體徵,醫生才能夠判斷患者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才會有後續的病毒核酸檢測。所以從這方面來說,血液檢測對排查新冠病毒也是有幫助的。

病毒核酸檢測血液檢測並非首選

如果要說採用血液檢測來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那麼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之前並不作為首選的檢測方法。這一來主要是由於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決定的,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加上呼吸道中存在新冠病毒入侵必需的ACE2受體,所以感染者的呼吸道是新冠病毒入侵的主要門戶,也因此感染者會常併發肺炎。

所以在病毒感染初期對於疑似病例如果要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的話,鼻咽拭子、痰液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是首選的檢測標本,這些標本獲得的陽性率也是最高的。反而此時進行血液病毒核酸檢測很可能會是陰性結果,因為在病毒感染初期血液中很可能還沒有受到病毒入侵。

結語

值得關注的是,最新版診療方案有一個重大改變,那就是增加了血清學對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IgM和IgG的檢測,並以此作為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證據之一,但這個IgM也是在發病3-5天后才開始出現陽性。但總而言之,目前是可以通過血液檢測新冠病毒的,但血液標本並不是進行病毒核酸檢測的首選標本。


藥師方健


新冠病毒之前確實很少通過血液檢測來進行確診的,但是一直以來抽血檢測對於新冠患者來說還是非常必要的!

我先來跟大家講講為什麼臨床上之前不通過血液檢測來確診新冠病毒!

首先,不通過血液檢測確診,不代表我們新冠患者血液中不含病毒,這點大家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實驗室檢查中的病原學檢查及血清學檢查部分,就可以看到(如下圖

診療方案中明確指出:在我們人體的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都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

只不過人家也說清楚了:檢測下呼吸道標本更加準確!

為什麼?

原因主要由以下兩點:

第一,不管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存在其他傳播途徑,但不可否認,呼吸道傳播仍然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大家看感染後最早出現在症狀就知道了,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呼吸道受累是主要的,因此這裡面毫無意義是病毒最早出現最多的地方,提取這裡標本是不是能更快、更準確的發現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第二,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的方式決定了,早期提取呼吸道分泌物更能準確判斷是否有病毒感染。

新型冠狀病毒同以往其他病毒一樣,是不能獨立存活的,它沒有自己能量、物質系統,只有提供遺傳信息的核酸和少量的蛋白質及其他物質,用於複製的,因此病毒要活下去,必須要寄生於我們宿主當中,而且還得有感染細胞進入細胞能力,即必須要有專門通道給它進入我們的細胞,而這個通道,也就是大家可能聽過的受體。

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在我們某一些細胞當中確實含有這種特定通道供病毒進入,那就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如下圖),這種受體在我們人體包括肺部等很多器官中都有表達,這也是為什麼新冠病毒感染可以讓我們多個器官造成損傷的原因。

所以,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主要是由ACE2受體介導的病毒侵入過程,而這ACE2在我們口腔等呼吸道很多細胞中都有表達,因此提取呼吸道分泌物相比檢測其他體液,來的更加準確一些。

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我們還要抽血,做一些全血、血清學檢查?

所謂的全血檢查,其實在這裡指的基本上就是我們大家說的血常規檢查,這個其實跟病毒等微生物入侵會引起我們的免疫反應有關,尤其是我們通過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如果有病毒入侵,往往會提示我們患者的淋巴細胞會減少,因為淋巴細胞作為我們白細胞的一種,是主要參與我們人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如下圖)。

這是為什麼我們醫生總是要在病人住院一段時間後反覆抽血檢查原因,是為了觀察病情變化需要,同時對於輔助診斷病毒感染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有時候大家也知道核酸檢測往往還會有“假陰性”的出現。

血清學檢查,這是我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試行第七版)》才剛剛加進去的,這主要利用病毒感染我們人體一段時間後,往往會產生抗體,因此通過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lgM抗體和lgG抗體陽性,也可以用來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如下圖)

所以,不是不用血液檢測確診新冠病毒,而是檢測病毒的病原體、核酸,來的比血液中的抗體要早一些,而且抗原檢測試劑也要比血清抗體檢測要研發快一些,因此給大家感覺是不同血液檢測新冠病毒的“錯覺”!


醫學小偵探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斷髮展,很多朋友也很關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檢查和確診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媒體報道中提到“通過鼻咽拭子核酸檢測呈陽性”這樣的字樣,有些朋友禁不住要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沒法通過血液檢查嗎?對於這樣的疑問,實際上,血液檢查不管是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初步診察中,還是後續確診這個,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檢查手段。

對於出現發熱、咳嗽症狀的相關患者,除了調查其與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密切接觸史以外,相關的初步檢查和排查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血常規的檢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指南》試行第七版中,對於實驗室檢查第一項一般檢查中就提出,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髮病早期會出現外周白細胞總數症狀或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等表現,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肝酶、乳酸脫氫酶、肌紅蛋白升高等現象,這些都是通過血液檢查來發現的。

還有大數據公司彙總相關數據研究發現,血常規中的粒淋比(NLR),即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比值,對於區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非新冠肺炎有一定的比較意義,該項研究發現,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粒淋比較非新冠肺炎患者小約42%,最大值僅為非新冠肺炎患者的44%,整體顯著偏小且更為集中,這樣的研究結果,雖然還未作為一項指標應用於臨床的初步診斷,但在新冠病毒感染的血常規檢查對於初步篩選新冠病毒感染,還是有一定檢查意義的。

在臨床上,確認病毒感染,當然並不僅僅看初步的血液檢查結果,醫生會結合相應的檢查結果,結合病患的實際症狀,以及自述的流行病學情況,來確認是否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新冠病毒感染檢測。

想要確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當然是進行病原學的檢查來確認,通常對於病毒感染的確認,一般的檢查策略有2種:一種是檢查病原體本身,另一種是檢查身體在抵抗病原體過程中出現的抗體。檢查病原體本身我們稱之為抗原檢查,而另一種我們稱之為抗體檢查,對於病毒我們還可以進行核酸檢查,這三種檢查方式,不管發現哪種是呈陽性反應,都意味著已經被病毒感染。而對於檢測的樣本來說,各種體液都可以作為檢測的樣本,目前我國批准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有多種,有的可以通過測試口咽拭子中新冠病毒特徵性的RNA序列檢測病原體,也有的檢測試劑盒能夠通過全血、血漿或血清檢查病原體或抗體,這些檢查方式都是可行的方式,並非是僅僅通過鼻咽拭子檢查才能確認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

在診療指南第七版中,也明確指出,通過對患者的鼻咽拭子、痰液、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進行病原體檢查,如果能夠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都可以確認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感染方式是通過病毒與病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結合而感染,因此,採用呼吸道採樣,特別是下呼吸道採樣標本進行檢查,在採樣後儘快檢測,其檢測準確度更高。

通過血液檢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以檢測病原體,也可以檢查抗體,但從病毒感染人體,到人體產生抗體,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不同的個體,產生抗體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抗體檢查一般需要在感染後3~5天才會顯示陽性,但抗體檢查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對痊癒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瞭解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和抗體產生情況特性等,抗體檢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總而言之,新型冠狀病毒不能通過血液檢查的想法是一種認識上誤區,血液檢查對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初診、確診,愈後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