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公元前209年,伴隨著陣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的吶喊,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拉開了天下群雄奮起而亡秦的序幕。但限於正統史家的輿論影響,人們往往只著眼於這次起義的歷史貢獻,從而忽略了對義首陳勝的關注。或者,即便偶爾有關注到陳勝的,也主要是站在批判者的角度,指責他目光短淺、貪圖享樂、嚴刑苛法、信用奸邪。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歷史上的陳勝絕對是當時天下數一數二的英雄人物,若不是因為“槍打出頭鳥”的關係,使他不得不承受來自於秦王朝的數倍於己的軍事定點打擊。最終導致“猝起而僕”的悲慘下場。那麼,天下誰屬,也是未可預料之事。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一:遠見卓識的實幹家——點起燎原之火的陳勝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皆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今誠以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話說當時天下,稱英雄道豪傑者雖多,但在秦始皇剛剛去世,四方黔首心中尚且還充斥著對始皇帝的敬服與恐懼,帝國機器依然運作正常的時候。能夠透過種種現象總結出“天下苦秦久矣”的根本事實,進而喊出“且壯士不死即巳,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激盪人心的話語,並通過個人實踐充分驗證其觀點的正確性和可操作性的人卻只有陳勝而已。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因為,即便是後來席捲天下,混一四海的漢高祖劉邦,雖然早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就已經因為私縱刑徒之事而糾合驍健佔山為王落草為寇。但卻終究沒有和朝廷分庭抗禮的勇氣和膽量,最多也只是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來維持生計而已。至於後來被譽為“武勇千古無二”的楚霸王項羽,此時也還在叔父項梁的廕庇之下享受著世家子弟的鐘鳴鼎食。

固然,對於當時風雲激盪、暗潮湧動的社會現實,很多有識之士或許早已發現並關注了很久,甚至因此而做出天下即將大亂的預判者亦不乏其人。但自古以來我國又何曾少了這種洞見幽微的有識之士,我們缺的恰恰是那種敢為天下先的英雄人物。就此而言,當此群雄斂跡,豪傑蟄伏之際,陳勝的所作所為實可謂舉世一人而已。試問,一個有如此獨到之眼光,雄壯之膽魄,精細之用心的人又怎可能是貪圖安逸,只顧享樂的角色?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二:王者無私,分兵四出廣樹諸侯以亡暴秦

時至今日,陳勝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就是其無識人之明和用人之量,而最直接的證明就是在他攻下陳縣自立為王之後,被他派出去循略各地的將領要麼割地自立、要麼自相攻伐、要麼背主投敵、要麼挾權自重而邀市於內。凡此種種終於使剛剛建立的張楚政權元氣耗盡,最終慘敗於章邯而殞命於叛徒。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在我看來,今人所以用來責辱陳勝的,適足以證明陳勝的“王者之風”。

第一路:符離(今安徽定遠縣)人葛嬰是陳勝在攻佔蘄縣之後被派往蘄縣以東徇略土地,但在興兵至東城之際,即擅自擁立襄強為楚王,藉此招徠人心,後因陳勝自立而又殺襄強以邀媚於陳勝,最後被陳勝所殺。

話說葛嬰此人,就其剛剛獨立領軍就擁立襄強,之後見陳勝勢隆而又殺之的舉動來看,分明就是一個挾權邀利的角色,這種人如果不及時誅殺,創業之初的陳勝又如何收攬天下英豪,令其為自己橫戈躍馬,效命疆場?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第二路:剛剛在陳縣站穩腳跟的陳勝,隨即命吳廣為假王,監督田臧等北伐滎陽(今河南滎澤縣),與此時正率軍西征函谷關的周文所部遙相呼應,互為奧援。嗣後,因周文軍敗而導致章邯軍傾巢而出,情勢危急而假王吳廣恃寵而驕,田臧等人於是矯詔而殺之,並將吳廣的首級送往陳勝處,迫不得已的陳勝於是賜田臧楚令尹印,使其為上將。之後,田臧因力盡不敵而戰死沙場。

且說田臧所為,雖有為將者以下犯上的罪行。但從他堅守陣地,殺身報國的情況而言。我以為他誅殺吳廣的行為應當是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的。自古以來,因監軍而吃敗仗的比比皆是。所謂“將在外,君令尚且有所不受”,更何況區區監軍之命,苟利家國生死以,雖監軍,斬之亦何方?

再說陳勝趁勢授權之舉,粗一看,確實有失“仁義之風”,但自古“事急而從權”。當此創業之初,秦軍虎視,天下形勢岌岌可危之際,如果還非要追究終於國家的田臧之責,萬一操之過急而迫其轉投地方,豈不是得不償失?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第三路:故陳勝所善者武臣徇趙地,張耳、陳餘二人因為對陳勝心懷怨恨而不斷唆使武臣自立。陳勝聞訊之後本想盡數誅殺武臣家屬,但被上柱國房君所勸,索性將錯就錯,承認武臣王趙的現實,藉此督促他抓緊時間發兵西征進攻函谷關。而張耳、陳餘又以“大王稱王趙地不是陳勝的心意,希望能夠抓緊時間擴大地盤,以此鞏固自身,使楚王不敢有所異動。”的理由來阻止武臣率軍西進與此時已經駐紮戲地的周文所部匯合。

就此而言,在武臣不告而自立這件事上,陳勝並非不能先誅其家屬而後再發兵攻伐之。之所以沒有這樣做,固然是因為房君的勸諫,但從他“使使者賀趙,令趣發兵西入關”的詔令來看。顯然在陳勝心中,接應周文,覆滅暴秦才是當前最重要的軍事任務,而其他的事情都應該無條件的為此讓步。換言之,如不是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的被稱為賢人的張耳、陳餘二人的阻撓,徒有血氣之用的武臣很可能就會聽從陳勝的指令,如此,西征函谷關的周文很可能也就因此而有了一搏之力。可不論如何,武臣之畔決不能作為陳勝懦弱的證據。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第四路: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因為齊王田儋所敗,不得不退守魏地。為了鞏固已經被攻陷的地方不被強勢崛起的齊王田儋所奪,周市堅辭魏人擁立他為王的建議,而派人向陳勝建議立此時正在陳勝帳下效命的魏國宗室魏咎為王。並最終獲得陳勝的同意。

乍看之下,在立魏咎為王這件事上似乎有陳勝被臣下要求的嫌疑。但細看之下我們就會發現,首先有實力自立的周市並沒有自立的心思,由此可見他對張楚政權的忠誠;其次,魏咎本人就在陳勝帳下,倘若陳勝自始至終都不同意,那周市擁立之事最終也不可能成功。所謂“繼絕嗣興存亡”之事本就非同小可,再加上陳勝本人又是崛起於壟畝之間的草莽英雄,在這種事情上有所遲疑而猶豫也是人之常情,而他最了不起的也正在於能夠突破自身階級的限制,為實現亡秦大業而大開方便之門。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第五路:陳之賢人周文,嘗為項燕軍視日,自言習兵,而陳勝即予之將軍印,令其西征函谷關,希望能夠趁勢突入關中滅亡強秦。但由於負責接應的田臧軍和武臣軍都沒能及時趕到而導致已然攻入關中的周文所部大敗虧輸,不得不一路潰退並最終自殺以謝陳勝知遇之恩。

所謂“兵行險著”,統觀陳勝五路軍而言,周文所部實其核心所在,因為無論是田臧攻滎陽,武臣掠趙地,還是周市徇魏地,究其本質而言都是為周文軍服務的。其他如鄧宗徇九江、葛嬰徇蘄東等不過是為了擾亂地方,製造混亂,擴大影響,牽制秦軍而已。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心亡秦的陳勝怎麼也沒料到自己苦心經營的方略大計,最終還是毀在了“自利之心甚重”的謀臣武將手中。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應該說,建國之後的陳勝選擇分兵四出,徇略各地的策略不僅沒有任何問題的,反而還是非常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但在他分兵天下的時候無疑也削弱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這種嫡系部隊征戰在外的客觀現實又使他陷入身邊無可用之人,可調之兵的尷尬境地,而這也就是武臣敢於叛楚,章邯能夠長驅直入且始終沒有遇到有效狙擊的關鍵所在。換句話說,陳勝的失敗,早在吳廣被殺,周文兵敗之時就已經註定了。

當然,陳勝最為人所詬病的還是他對待昔日“一起傭耕”的事情。但在我看來,這恰恰是最能說明陳勝不任私人,不重親暱的一件事。因為,唯有不任私暱之人,才能廣納賢才,而唯有廣用賢能,才能成就大業,而漢高祖劉邦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三:陳勝的失敗是因為諸侯非有亡秦之心,卻有自利之意

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誠如賈誼所言,細究陳勝的失敗,實非戰之罪也。因為,就在周文慘敗於章邯而一路潰退,先止於曹陽(今河南陝縣),再止於澠池(今河南澠池縣)的過程中,無論是當時距離周文軍最近的趙國還是正在圍攻滎陽的田臧,抑或正舉兵進攻周市的齊王田儋。竟無一人前往救援,以至眼見成功在即的周文所部最後功敗垂成,身死亂軍之中。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除此之外,在章邯大舉南下直取陳縣,進攻身邊業已無兵可用的陳勝的時候,無論是趙國、燕國還是齊國,終究還是因為事不關己而不願與陳勝併力對敵,坐觀陳勝戰敗而亡。甚至於在陳勝敗亡之後,野心勃勃的齊王田儋還以楚國不向他報告就擅自擁立景駒之事而誅殺楚國使者公孫慶。

秦嘉等聞陳王軍破出走,乃立景駒為楚王,引兵之方與,欲擊秦軍定陶下。使公孫慶使齊王,欲與併力俱進。齊王曰:“聞陳王戰敗,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請而立王!”公孫慶曰:“齊不請楚而立王,楚何故請齊而立王!且楚首事,當令於天下。”田儋誅殺公孫慶。

就此而言,陳勝的失敗,固然與我們之前所說的嫡系武裝不在身邊有關,但最要緊且最關鍵的終究還是諸侯之間只顧著自相殘殺,不能彼此照應,共亡強秦的緣故。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誠然,這種大亂斗的局面的產生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畢竟,此時距離秦國統一天下尚且不過十幾年,戰國時代的諸侯並立,各自為政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更何況在陳勝之後趁勢崛起的又大抵都是原本的六國貴族,天生的眼高於頂使他們打從心眼裡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陳勝,能夠不趁火打劫搶佔陳勝的地盤就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思想覺悟了,更遑論是協助陳勝一起應對章邯的軍隊。

除此之外,由於陳勝是最先豎起反秦大旗的農民起義軍,也是全國首個公然建立政權妄圖與秦國分庭抗禮的軍事力量。所謂“槍打出頭鳥”,首義者的身份使陳勝成了秦軍攻擊的主要對象和唯一目標,從而使其不得不面對來自秦王朝的強力打擊。而當一支草創未久,烏合為主且器械弱後的農民軍遇上一支領導有方,裝備精良,驍勇善戰的秦軍精銳時,其結果如何自然是一目瞭然,不待多問的。

閒談亂侃之——沉冤難雪,被誤會千年的陳勝!

換言之,倘若首義者不是陳勝,而出關後的章邯也不是一味死追著陳勝不放,使他沒有任何喘息調節的機會。抑或者說,如果那些割地自立的諸侯王在能夠秦軍南下之際暫棄前嫌,通力協作,將滅亡暴秦作為第一要務,那麼最終天下屬誰,也就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