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先取漢中和益州荊州,最後戰東吳會如何?

愛吃小小西瓜


如果我是曹操,我也不會先取漢中和益州。作為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首先知道輕重緩急,該打哪裡,不該打哪裡。從當前局勢分析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都不會成什麼大氣候,也不要打的,只要把荊州和東吳征服,國家基本統一,只要下一道聖旨,讓他們依附自己,封他們為地方蕃王,他們誰不樂意。曾經曹丕稱帝,孫權就稱過臣。

曹操最大的敵人是東吳,東吳孫權與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他們不同,東吳這個地方是孫家人打江山打下來的,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同,你必需要征服過來。益州和荊州都是蕃據割政,漢朝沒落,他們是地方管轄的官員,因為朝廷沒有權勢了,他們自立一方諸侯。只要把東吳收復過來,其他州郡只要依附,官員官位可以不動,他們不可能不同意的,只不過以前你是大漢官員,現在換成魏國官員。朝代有了變化,歷朝歷代對於小的州郡官員都是這樣安撫的。

如果先取益州和漢中,從當前形式來看益州和漢中不可能立馬依附,他們肯定要抵抗,益州和漢中地理位置複雜,想快速統治很難。如果把時間消耗在這裡。東吳會快速發展壯大。憑著長江這個天險就很難征服了。

一個政治家,必需要有犀利的眼光,曹操走的進軍路線是沒有錯的,最後在赤壁失敗,也是他沒有預料的。


風月追狂


我們來假設一下,曹操按照題目的先後順序,先拿下漢中,益州和荊州,然後再戰東吳。

有兩種可能的結果

第一種情況

大家都知道東吳孫權的實力肯定要強於漢中張魯、益州劉璋和荊州劉表。所以曹操在征服了這三家諸侯之後,如果先花十年的時間來休養生息、在荊州水軍的基礎上積極訓練擴充水軍,在穩定好大後方的局勢之後,以泰山壓頂之勢從江陵、壽春、廣陵三路大軍一起出兵,再積極聯絡東吳內部的武陵蠻和山越的強宗驍帥鄱陽彭綺、丹陽祖郎等,許以高官厚祿,內外一起圍剿東吳。其實在這個時候,雖然東吳也有一些名將比如周瑜、魯肅、呂蒙等,但是戰爭還是要靠實力來說話的,曹魏在實力上已經是碾壓東吳了,而且東吳內部的投降派也不少,所以即使孫劉再來一次聯軍也是無力迴天的。

蜀國在公元263年被曹魏滅亡之後,西晉一直到公元280年才滅了東吳,中間相隔了足足有17年,其實就是在穩定自己的後方,包括進行改朝換代,大力訓練水軍、對內修生養息、對外處理周邊少數民族問題等。

第二種情況

曹魏在拿下了漢中張魯、益州劉璋、荊州劉表之後,就像赤壁之戰那樣馬不停蹄、迅速東下去討伐東吳。這個時候可能赤壁之戰還會上演,因為曹魏大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會遇到水土不服、人困馬乏,水軍戰力不足、後方不穩等各種複雜情況。

曹魏的後方也有五大不穩定的因素:

1、關西的馬超、韓遂各部還處於割據的狀態,而且實力不弱,有一定的威脅,不能不分兵把守。

2、剛剛征服的地區人心必然還不穩定,必然也要留一些軍隊駐守。

3、曹操大軍遠征南方,朝廷裡還有一些擁漢派在伺機蠢蠢欲動。

4、周邊的少數民族問題還沒完全妥善解決,包括烏桓、鮮卑、羌人等,也不可能不留兵守邊。

5、北方經過長年的戰亂,人口和生產力都還沒有得到恢復。


勇敢的心274312376


曹操得了漢中和益州荊州,基本上可以確定東吳沒有任何的活路了。

從地圖上來看,這是是個戰略大迂迴的策略,這樣劉備就沒有資本抗衡曹操,或者已經被曹操幹掉,天下只有兩家了。

從地域面積來看,從漢末年天下分十三州: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幷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曹操擁有是十一個了,孫權只有揚州和交州。

從經濟水平來看,以當時的生產力,地域的開發程度,基本上以中原地區為主,孫權的東吳只有揚州開發的比較好,交州恐怕還是蠻荒之地。農業時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曹操已經擁有大部分的土地,同樣也擁有了大部分的人口,如果把三國後期魏國和蜀漢的人口加起來約500-600萬,孫權的人口約200萬。

從軍事實力來看,有眾多的人口,軍隊數量肯定能得到保障,以人口和軍人數量百分之五的比例確定常備軍數量,曹操的常備軍25-30萬,孫權的常備軍10萬,在戰亂的年代雙方都會增加軍隊的人數,無論孫權如何努力,人數上都是佔絕對劣勢的。

雙方實力一目瞭然,還有戰略大布局,曹操可以從兩個方向進攻,益州部隊進攻交州,荊州部隊,以水軍為主,大舉進攻揚州西部,其他部隊,從揚州北部進攻,孫權基本上三邊受氣,難以分兵救火,若分兵敗亡的更快,若集中兵力抵抗恐怕也不會長久。

在後來的戰爭中,有過非常好的實踐,北元滅南宋就是採用的這種戰略大迂迴的策略,致使南宋無力迴天,最終敗亡。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自從曹操打敗袁紹以後,便積極地謀劃南下,把劉表、孫權等割據勢力統統消滅,實現統一華夏的壯舉。由於荊州牧劉表很快就病死了,並且引起了一陣混亂,劉備與新任的荊州牧劉琮不和,此時正是奪取荊州的好時機。同時荊州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以此為跳板,向東可以討伐東吳,向西可以平定益州,甚至向南還可以奪取交州,因此只要獲得了荊州,曹操平定南方割據勢力的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於是曹操率兵南下荊襄,準備奪取荊州,順便消滅老對手劉備。因為實力相差懸殊,劉備稍作抵抗以後,就逐步向東轉移。另外荊州牧劉琮看到曹操勢力強大,沒做任何抵抗,就投降了。這樣一來,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與孫權結成了同盟,共同對抗自己。讓他更加意料不到的是,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和劉備打得大敗。自此以後,曹操再也沒有南下的機會了,歷史開始朝著三國鼎立的方向前進。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曹操率先攻取漢中和益州,然後才是荊州,最後攻取東吳,會不會實現統一天下的夢想。

這一計劃還真有一定的可行性,操作好的話,可以統一天下。接下來具體分析一下。

其一:漢中和益州,唾手可得,但要率先解決西涼的威脅。

在曹操準備南下的時候,荊州的劉表已經病故了。劉表的死,給荊州帶來了混亂,劉琮可沒有整合荊州各方勢力的能力,首先劉備就不服,由此一來,荊州必將混亂。至於東吳,憑著孫權的個性,應該是“當一個安靜的美男子”。這樣一來,曹操攻取西涼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後方的威脅。只要西涼一消滅,漢中和益州就可以順勢拿下。到了這個時候,曹操兵分兩路,一路從巴蜀出發,另一路從中原出發,直取荊州。

由於劉備不忍心奪取劉琮的基業,荊州的基本情況還是劉備與劉琮相互對峙。面對曹操的猛烈進攻,劉琮會立馬束手就擒,劉備只有向東逃走,荊州也就輕而易舉被曹操所佔據。此時的天下,除了東吳,曹操基本上全獲得了,慢慢耗死東吳就行了。至於劉備與孫權結盟了,也沒有關係,只要不立馬進攻,時間一長,劉備與孫權之間或許會出現猜疑。即使劉備與孫權關係一直融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東吳一州之地,也很難對付幾乎擁有整個天下的曹操。相應地,曹操也就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

其二:曹操可以保持淡定,誘使孫權參與荊州的爭奪戰。

荊州是一塊戰略重地,曹操想要,孫權也想要。劉表死了以後,孫權也在觀察荊州各方勢力的動向,看能否撈取一定的利益。毫不誇張地說,只要曹操不立馬攻取荊州,孫權有很大的可能介入荊州的爭奪。昔日劉表在世時,孫權不敢輕舉妄動,現在劉表死了,新任的荊州牧劉琮,能力低下,怎麼可能是孫權的對手。在孫權看來,消滅掉劉琮並不困難。可是孫權爭奪荊州的舉動,或許會引起劉備的反應,本來他不忍心奪取劉琮的基業,現在看到孫權的強取豪奪,劉備應該會做出一定的反應。如此一來,劉備和孫權就會出現爭端。等待劉備與孫權兩敗俱傷時,已經佔據西涼、漢中和益州的曹操,可以趁勢出兵把劉備、孫權和劉琮一網打盡。如此一來,天下盡歸曹操。

總之,就像下棋一樣,先走哪一步,會導致不一樣的結局。曹操先從漢中和益州入手的想法,理論上有非常大的可行性,但一定要提前解決西涼。倘若歷史上的曹操像這樣實行了,或許就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他已經統一了天下。


子正尋道


作者的問法有點不成立呢。

背景,馬超韓遂西涼聯軍與曹操決戰潼關,被曹操謀士賈詡離間,後兵敗投奔漢中張魯。但大部分兵馬是沒有損失的。所以說,本來歷史的進程曹操便是想先取漢中的,卻因為馬超原因耽擱了。馬超在大西北地域漢中附近羌族人是十分仰慕他的,關係也不錯,有一定的影響力。被稱“”天神威將軍”。加上漢中當時遠離戰爭,兵精力充足,而且漢中當地五米道教和中原一帶信仰不太同,極難攻下來。

後期張魯降曹操是在馬超離開投奔劉備取西川之後了。到此三國鼎立格局已定。


有故事的劇


這個可能得先成立,如果曹操先取漢中和益州荊州那就意味著蜀漢的滅亡,再戰東吳那就水到渠成,一統天下的目的就達到了,三國期間,魏蜀吳達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雖然戰爭不斷,但是都無關大雅,火燒赤壁標誌著三國時代的成立,而荊州的丟失加上之後的夷陵之戰讓蜀漢損失大半,好比一個蒸蒸日上上市公司突然被停牌了,如果曹阿瞞再活幾年估計做夢都能醒,收拾完蜀漢,再弄孫權小兒不在話下,但是曹操到死也沒看到這個局面,畢竟劉皇叔和孫仲謀不是吃乾飯的,碼字不易,謝謝採納





藍淚笛324


我覺得結果會不一樣,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除了指揮失誤,還有就是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戰鬥力低下。北方人擅長騎馬作戰,而到了南方主要是水戰,北方人在船上會暈船,最後曹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得把船鏈接起來,這就為後來的火燒赤壁埋下了隱患。東吳將領比較團結,而曹操多是降將,可以說曹操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如果先取漢中益州荊州,則不一樣,首先不存在水土不服和水戰這兩個不利條件。而且這三個地方沒有明主,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也提過,這個時候劉備還沒有做大,如果把這三個地方拿下了,在政治上,東吳就會處於劣勢,而且孤立無援,就會不戰而降。後來的司馬家族就是走的這個線路,結束成功了。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北漂小馮與富貴


最佳答案

首先歷史不能從來,如果從來的話,按照固定模式,曹操會比較早的實現三國統一。



劉漢卿說歷史


曹操的失誤實質上是戰略的失誤。先取荊州,雖然隔開了東吳與益州的聯繫,但由於曹操無法在荊州長期駐紮軍隊,而造成荊州局部的劣勢。即使曹操能及時止盈,放棄攻打孫吳,但在劉備等荊州反抗勢力存在的情況下,其也沒有辦法長期堅守。孫劉的結盟也不會終止。易經說“即鹿無虞,君子幾,不如舍”。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在赤壁之戰後說:若有郭嘉在,必能免此禍。郭嘉此人,把握戰機的能力非常好,眼光獨到。其若在,必然會勸曹操不要下荊州。

實質上,在劉表死後,劉琮繼位,荊州出現兩股勢力,一股是世家支持的劉琮,一股是劉備支持的劉琦。再加上外部虎視眈眈的東吳,三家勢力相互掣肘,荊州能有什麼發展?這種情況,與袁紹死後的袁氏集團非常相似。曹操失敗後,必然會反思自己的戰略問題,不難發現其中的奧妙,因此才嘆了句懷念郭嘉的話。

劉表死後,曹操的最佳選擇是表立投降派的劉琮,對抗劉備支持的劉琦,隔岸觀火,抽身西去,先平西涼,後下漢中,得隴望蜀。或許,那個時候,東吳與荊州還在戰火之中。此時,曹操回師東進,南下東吳,則如以石擊卵,破之易耳。

可惜的是,歷史難以更改。曹操小瞧了孫權,高看了自己。求功心切,最終喪失一統天下的機會。這也是康熙為什麼說曹操有王霸之姿,無帝王之才的原因吧。


金烏子


古代興師動眾的太費事啦,兵力糧草調動可不是小事,因此劉秀有既得隴復望蜀的期許,順路嘛,別再走一次了,曹操估計也是這樣想的。而且不平漢南,就徵漢中,曹公也不敢放著劉備這樣的在眼皮底下不管。曹公失策在於既得荊州急於東下,逼的孫劉結盟與之決戰,而曹軍此時卻沒有決戰的心態,失敗幾乎是註定的。總之,曹公先取荊州是必然的,未能平定天下,並非戰略次序的有誤,實在是對手太強,滅不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