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奇:跨界轉行 荒山淘金

3月13日,在夏李鄉油坊頭村的稻穀泉農場,景奇正在錄製“如何分辨土雞蛋”視頻。

“目前受疫情影響只能在家辦公,最近我正通過發佈視頻吸‘粉’,待疫情過後正式入駐抖音。”眼前這個戴著眼鏡、溫文爾雅的中年人曾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央企高管,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高薪,回到家鄉的山溝開辦農場?帶著疑問,我們走近他。

景奇:跨界转行 荒山淘金

網絡總監跳出舒適圈回鄉搞養殖

1976年,景奇出生於葉邑鎮石羊莊村。1997年,他以高分考入湖南大學自動化專業。2001年至2014年,他供職於國內頗具影響力的通信公司——烽火通信,擔任公司電信網絡部總監,年薪幾十萬元。

工作後的景奇還攻讀了清華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家鄉親人、朋友、同學眼中,他是典型的中產階層。日復一日的安逸舒適生活並沒有消磨景奇的意志,反而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他迫切希望更上一層樓,實現人生更大價值。

食以安為先。如今,人們對食品的需求已經從簡單的解決溫飽提升到對高品質、安全性的追求。景奇和很多人一樣面臨著食品安全的苦惱:為吃上放心菜,他在北京郊區租地自己種;為吃到小時候自己家做的紅薯涼粉,他試遍超市各品牌的紅薯澱粉……出身農村的景奇,知道農村有很多安全產品走不出去,鄉親們的生活水平還相對低下,如果能夠回鄉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既抓住了食品安全這個商機,也有機會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2014年,38歲的景奇做了人生中一個非常“任性”的決定:辭職,回到老家養羊餵雞。

“那一年我快40歲了,如果再不行動,精力勁頭就會越來越跟不上,可能再也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了。”景奇目光堅定地說。

景奇:跨界转行 荒山淘金

撞上南牆就把牆鑿開接著走

景奇回鄉創業的想法不僅同事不理解,更是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一家人都不同意他回來搞養殖,他在北京事業有成,幹嗎非得回到農村來呢?”景奇的哥哥景煒鑫說。

帶著創業的激情和夢想,景奇最終還是回到了家鄉葉縣。經過兩個多月的選址,景奇看上了位於夏李鄉稻穀泉村的一片土地。“這裡離縣城50多公里,很安靜,並且山坡平坦,很適合建廠房。”當時,景奇就決定在這片500畝的荒山上幹事業。

第一年創業,景奇不敢貿然投資過大,謹慎的他投入50萬元,在光禿禿的山上建造養殖場。前期為了節省開支,只請了兩名工人,每天他和工人一起在山上修路、架電、打井、建棚,從天亮幹到天黑。隨著第一批100多隻羊和幾百只柴雞的入住,景奇的養殖場算是開張了。

創業之路總是伴隨著艱辛,景奇也不例外。農場剛剛起步,就遭遇自然災害。2014年秋天,葉縣遭遇大旱,人畜用水十分匱乏,農場幾十畝花生顆粒無收,稀落的花生秧成了羊過冬的口糧,由於缺乏養殖經驗,購買的雞仔和高原羊接連病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還未等景奇喘息過來,2015年5月一場百年不遇的冰雹、狂風把羊棚掀到了幾百米外的山坡上,直接損失30多萬元……“當時我一開門,門前的冰雹30多釐米厚,往羊舍這邊一看,傻了,羊在那兒站著,棚沒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景奇仍心有餘悸。

那段時間景奇的頭髮驟然白了很多,整個人都很滄桑。待在家中思索了幾天後,他決定迎難再上。“別人講不撞南牆不回頭,我撞了牆就把牆鑿開接著走。”景奇又拿出100萬元修建了羊圈和雞舍,並配套建造了屠宰場和冷藏庫,慢慢步入正軌。

景奇:跨界转行 荒山淘金

斯文書生走出不一樣的養殖道路

在景奇的養殖場,有三點跟平常養殖戶不太一樣:不建造大雞舍、羊長到三四十公斤就要賣掉、羊糞全部堆積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我對產品的定位就是安全美味,返璞歸真,滿足要求生活品質的大中城市中產家庭用戶,所以產品的質量必須嚴格要求。”景奇解釋道。

他採取低密度散養柴雞,每隔100米放一個7.5平方米的雞舍,在保證活動空間的同時,有效減少植被破壞,真正做到有蟲、有草,讓小雞吃得更豐富,保證雞肉的味道。經專家認證,70斤左右的羊肥肉較少,口感鮮嫩。因此,景奇選擇在羊正長肉的時候宰殺,宰殺後,嚴格排酸,雖然會損失15%-20%的酮體重量,但肉的羶味更小,充分保證食材的味道。

不僅如此,景奇的養殖場更是強調零汙染。在他的養殖場,屠宰加工區和羊舍各自獨立,羊舍底層設有羊糞刮板,集中收集起來的羊糞用來養蚯蚓和給果樹施肥,蚯蚓又成為柴雞的好飼料。養殖場裡設置有獨立的青貯飼料區,青貯秸稈和豆渣玉米混合後用作羊飼料,形成了一條良性生態體系。

2016年,景奇入駐葉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在網上開了一家稻穀泉旗艦店,招聘專業客服人員進行網上銷售。由於食材口感好,幾年來,公司積攢了大量“鐵粉”,銷售額逐年上漲,由最初的200多萬元到突破700萬元。

“2019年我一直在維護客戶,創建了微信群,把投入推廣產品的錢讓利給客戶。既降低了成本,又讓客戶享受了優惠,一舉兩得,現在這部分客戶的回購率佔60%以上。”景奇說。

景奇:跨界转行 荒山淘金

“包銷+代銷”成了農戶致富法寶

產品走出去了,但同時面臨著規模擴張的問題,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景奇想到了一個萬全之策,那就是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不僅降低了自己的資金流出,也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本身養殖的人也不少,這種模式相當於把大家捆在一起協同發展。”景奇表示。

他在夏李、保安、常村等鄉鎮扶持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養殖山羊和散養柴雞,合作建立散養柴雞和山羊養殖基地。農場負責提供技術和銷路,農戶安心負責生產,只要檢驗產品合格,就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全部收購。目前,他的公司已經有了6個散養雞合作基地。

常村鎮響堂村鄭濤的養雞場就是其中一個收購點,原來由於銷路不好養的雞很少,現在通過景奇的收購銷路根本不用愁,今年發展到3000多隻柴雞,年收入可達15萬元。

除了銷售“公司加農戶”方式生產的肉蛋果蔬之外,景奇還幫助農戶代銷時令產品,如油桃、布林、藍莓、草莓、梨、洋槐花、蜂蜜等,以電商扶貧方式,幫助當地村民解決產品外銷問題,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公司帶動550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25人,包銷、代銷農產品約600萬元。

目前,景奇正在讓美工製作文案,並在山頂上建造了一個茅草屋,為以後拍攝抖音、快手等做足準備。“這個時代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我們要學著在風口上尋找商機,在自媒體還尚有熱度的時候借勢發力,相信今年銷售額會更上一個臺階。”景奇滿懷信心地說。(劉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