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施“零利率+量化寬鬆”政策救市,反觀國內貨幣是貶是升?

3月16日,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美聯儲“火力全開”,實施了“零利率+量化寬鬆”雙重政策:

第一,下調聯邦基金利率100個基點至0-0.25%,意味著美國正式實施“零貸款利率”政策。

第二,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其中購買美國國債5000億美元,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2000億美元,相當於直接向市場印出7000億美金。

這樣的寬鬆程度,只有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的時候,才出現過,應該說美聯儲有點“太著急了”,完全沒有中國央行的“鎮定”。

我們在文章裡曾經說過多次:中國的救市政策是屬於“走一步看一步”類型,疫情影響目前看,其實只要措施得當,1-2個月之內是基本可控的,所以壓根不需要隨便扔出“重磅炸彈”。

而美聯儲顯然“缺乏耐心”。

美聯儲之所以著急在北京時間3月16日扔出這樣的“

重磅炸彈”,主要還是為了刺激3月17日的美股開盤,想要搶在開盤之前扔出重大利好,刺激股市上漲。

一旦美股開盤依然下跌,那麼對於美聯儲來說,那就有點糟糕了:手裡已經無牌可打了,到時候只能乾瞪眼

本次疫情首次爆發來自於中國武漢,隨後全國進入擴散期,中國經濟面臨至少1-2個月的“停擺”,中國高層對此的判斷依然是“短期衝擊,長期基本面利好”。

這就決定了中國不會隨便拋出“重大救市政策”,央行更是屢次強調“房住不炒”,強調“穩健貨幣政策靈活適度”,說明中國不會因為疫情的短期衝擊,而出現大規模的救市政策,短期內也不會重啟樓市。

樓市經濟,是中國救市政策的最後一張“大王”,有“夜壺

”的重大作用,不到萬不得已,中國高層不會“亮劍”,這張牌不會輕易打出。

但是隨著美聯儲的重大炸彈扔出,我們認為中國樓市和房價可能將會面臨巨大的“上漲壓力”,央行的放水動作可能不得不加大實施。

我們認為:貨幣新一輪貶值最大的時代已經接近到來。

因為美聯儲的大寬鬆會帶動全球其他國家的貨幣出現“大貶值”:包括港幣、日元、人民幣、歐元等在內的貨幣都將出現貶值。

貨幣全球大貶值的背後邏輯很簡單:如果你不貶值,那麼你的出口就會遭遇重創,在全球貿易的競爭中將會處於下風

疫情全球爆發之後,全世界的消費都將減少,意味著需求在下降,這個時候全球的重要出口國都將面臨出口減少的壓力,所以必須要以降價來提高競爭力。

因此就必須要以貨幣貶值來實現匯率貶值,實現出口商品價格的下降,來提高出口競爭力:

貨幣貶值意味著需要全力大放水,一個全球最寬鬆的時代到來

這樣一來,對於中國的貨幣政策影響就非常大了:有可能將改變中國央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央行可能需要加快放水力度,推動人民幣貶值

央行最近一個月也是連續“降息降準”,但是力度都非常小:降息才有10個基點,美聯儲是50-100個基點。降準是有,但僅僅是定向降準,而且只釋放了5500億的基礎貨幣量。

這顯然是不夠的。

要想推動人民幣加快貶值,中國央行必須要加快加大自己的放水力度,不然隨著美元貶值,人民幣匯率會升值,導致出口出現重挫:這意味著國內企業破產規模會加大,就業率進一步惡化

因此毫無疑問,美聯儲的“重大炸彈”直接打亂了中國央行的“部署”,給中國的貨幣政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中國未來面臨兩個艱難選擇:

第一,選擇大放水,推動人民幣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穩住經濟損失。

如果選擇放水貶值,那麼中國就需要考慮“貨幣蓄水池”:中國目前的民生物價已經比較高了,CPI指數的1-2月份都在5%以上,如果沒有貨幣蓄水池,大量的增發貨幣會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

那麼中國的中低收入者將會面臨高物價的“滅頂之災”,生活會越來越艱難。

因此如果央行選擇放水貶值,那麼就必須要對“貨幣蓄水池”進行鬆綁,可能會進一步推動樓市股市的“泡沫”上升,房價可能會迎來新一輪的上漲週期。

但是如果不放開樓市,那麼增發貨幣就會進入商品市場,會推高通貨膨脹,導致中低收入者的生活越來越艱難。

所以我們認為,只要央行放水貶值,那麼樓市房價必將迎來“上漲”的巨大壓力,這顯然是高層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第二,堅持穩健貨幣政策,讓人民幣有序升值,國內企業面臨艱難局面。

另外就是堅持“穩健貨幣政策”,讓人民幣有序升值,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出口可能會遭遇重挫,國內出口企業的困境會進一步加劇。

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對實體經濟造成衝擊,就業率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問題,國內企業的經營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但是可以對物價進行有序控制,國民債務率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金融風險會降低,這是目前三大攻堅戰的關鍵戰役。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美聯儲的重磅炸彈,其實給全球其他央行製造了一個難題,尤其對於中國央行來說,確實面臨一個艱難選擇:

到底是“放水貶值,促樓市”,還是“穩健升值,降風險”:前者可以推動經濟復甦,但會提高金融風險;後者雖然可以穩健金融風險,但卻會抑制經濟復甦。

而我們的判斷是:隨著疫情輸入型風險加大,國內遲遲不能全面復工復學,經濟損失可能會越來越明顯。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對於政策的傾向性會越來越走向“放水貶值,促樓市”的方向,這也就意味著買房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臨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