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偉:教育OMO的格局是互相融合,是否擁有數據比在線更有未來

作者|夢夢

出品|決勝網


3月13日,決勝網和虎彩文化聯合主辦了一場主題為“立論教育OMO”的線上論壇。本次論壇聚焦OMO新教育場景,邀請到了鯊魚公園董事長張永琪、多鯨資本合夥人葛文偉、精銳教育首席增長官洪菊、虎彩文化總經理李交,從連鎖加盟、資本、招生獲客以及教材供應鏈等角度全面解讀OMO的發展走勢。

多鯨資本合夥人葛文偉發表了主題為《OMO商業模式、競爭格局、演化路徑》的精彩演講,針對為什麼OMO很重要、為什麼會成為教育的終局、以及未來的格局等內容進行分享。

葛文偉:教育OMO的格局是互相融合,是否擁有數據比在線更有未來

以下是演講實錄,略有刪減:


今天要討論的是OMO,首先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會出現OMO。這次疫情,讓全國2.78億的大、中、小學生全部搬到線上,讓大家看到了什麼是可以在線的、什麼是不可以在線的、以及在線到底缺什麼。我覺得(1)在線缺工具,疫情使釘釘和阿里這些部署了十萬臺服務器的公司都掛掉了;(2)在線缺老師,疫情滋生了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事,例如老師變成十八線的小網紅;(3)在線缺內容,目前的在線其實就是把線下的內容完整的搬到線上,但是過去的線下是有場景的,而在線只有屏幕。什麼是適合屏幕的傳輸內容,傳輸效率有多高,通過這一次的停課不停學,完全就展現出來了。


移動互聯網出現流量增長紅利不再,進而促使OMO出現


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什麼是當下會覺得OMO很重要?李開復在2016、17年就在說,

“中國未來所有的機會都是來自於OMO”。

實際上更早階段,也是李開復講的,不是OMO,叫social local mobile,即智能手機。那個時候所有的商業都跟移動互聯網沒有關係,在2008、2009年那個年代,李開復就提出了,只要跟移動互聯網有關,如果PC端能做,移動端做不了,這個生意就完全沒有機會。比如說各種新聞門戶網站,為什麼今日頭條,會把網易、新浪、搜狐的門戶網站幹掉了呢?是因為在手機上看新聞和PC端看新聞完全不一樣。但是如果業務還只是存留在PC,不能存留在移動上,那麼這個事情就沒有未來。最有未來的是什麼?就是隻有移動的手機能幹,這個就是未來無線。

什麼是隻有移動互聯網能幹呢?比如說滴滴打車、美團外賣,只有它能夠有所謂的社交、有所謂的地理位置鎖定、有所謂的移動部分,移動讓所有的人都能上網,而PC就必須要有上網的環境。在2007、2008年的時候,所有的業務包括教育,因為有巨大的10億流量紅利,所以那個時候不需要OMO。

為什麼2016、2017年的時候,李開復就提出了Online Merge Offline?因為大家都有手機,所有人都在網上的時候,流量紅利、增長性的紅利就沒有了,這個時候就要去深度思考什麼是適合在線的、什麼是適合線下的、什麼是適合線上和線下融合的,這次教育也是一樣。


用戶、場景決定了OMO的滲透程度


為什麼教育的終局是OMO呢?這次的疫情,使整個中國教育部分分成兩個維度,一個是年齡的維度:

0-6歲變成純移動互聯網用戶,因為0-6歲的孩子沒有終端設備,頂多就有一個ipad,絕大多數都是母親的移動設備,所以0-6歲主要是成人監控下的在線遷移;

18歲以後也是純移動互聯網用戶,因為18歲以後人人都有終端設備,人人都有手機;

K12領域裡面一定是OMO,因為K12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沒有終端設備,學校、家長也不允許學生長期持有終端設備,所以就導致它必須是一個OMO的結構。

從項目的維度上來看,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如果交互的內容是結構化和標準化的,場景就只需要要有一個屏幕、一個攝像頭、一個麥,就能交互。從長週期來看,一定是在線的,剩下都有可能是OMO。這就是為什麼成人口語,少兒口語,都是在線上;

也有一部分,例如體育和遊學,它根本沒法在線上交互,只能在線下交互,它永遠是在線下。


未來OMO的格局將是線下線下相互融合


未來的OMO格局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未來線下教育和在線教育的格局,不是顛覆,也不是二元對立,而是一個互相融合的過程。所以,未來沒有所謂的傳統線下公司,也沒有所謂的傳統線上公司,是否擁有數據比是否是在線要更有未來,這就是一個終局。

這一次發展有幾個遠期的變化:

第一,未來的在線教育公司和線下教育公司的學生群體,可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學生就是選擇線上,有些學生就是選擇線下的;

第二,在線教育到底是不是能夠顛覆線下,主要看它交互的效率和效果,比如鋼琴的陪練明顯就是線上優於線下。但是有些產品一定是混合式教學的;

第三,很多討論都忽視了用戶本身,用戶會有根據自身的時間和科目來選擇。

最後,從整個的行業發展格局來看,線下的公司有一個核心的判斷,就是未來的線下公司會從啞鈴狀變成水滴狀,因為成本、生產力的關係發生了重構。很多的線下機構不再需要技術平臺,也不需要擁有師資,唯一需要的是必須有線下交互場景的服務。

未來無論是線上公司、線下公司、還是OMO公司,對廣大的教育創業者來講,只需要關注三個點:第一,是不是能夠生產和組織優質的、穩定的、持續的和低廉的老師,這個老師可能不是你的僱員,而是你的合作伙伴;第二,是不是能夠持續的獲得優秀的、有針對性的、有普世性的教學內容;第三,線下場景也好,線上場景也好,它是不是能夠更好的提供超越用戶期待的服務的供給,我想這個是未來的終局。

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麼是OMO,因為教育不是所有的品類都適合線上的。絕大多數的K12符合OMO的部分,很多的學習場景不能夠在線上交互,它核心問題是學生的學習方法,需要線下師生的場景,有一些內容也不太適合線上交互,因為它的知識結構是複雜的,這個是我的一些總體判斷。

通過40多天的停課不停學,也誕生了一些新的機會,包括賣工具的、泛教育興趣的教育需求,以及一些新型職業教育等。還有一些大媽,新的銀髮經濟族,因為大家都宅在家裡,所以使得今天中國所有的60後,都被普及了在線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