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对比美剧中作为非主要剧情出现的心理咨询,国产剧中的心理咨询师总不免有被神话,或充当说教者的嫌疑,似乎不讲出点理论概念或操作技术,就体现不了心理咨询的作用。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近年来,国内各影视作品中越来越多的涉及到心理咨询的内容或题材,《来电狂想》中能看出别人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戴戴,《爱上你治愈我》中在精神科工作的心理咨询师苗苗,《你好疯子》中自己的多个人格相互争斗与融合的安希,《好先生》中完全不符合正规心理咨询操作的心理咨询师徐丽。

对比美剧中作为非主要剧情出现的心理咨询,国产剧中的心理咨询师总不免有被神话,或充当说教者的嫌疑,似乎不讲出点理论概念或操作技术,就体现不了心理咨询的作用。

反观心理行业普及度较高的外国影视作品,剧中的心理咨询师更多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用平稳的声音,简单的通过一些很普通的语言,引导着来访者进行大量的自我思考。有时是双方长久的沉默,有时是来访者因为害怕看到自己内心真相,愤怒的拂袖而去,有时也有咨询师被质问“为什么你什么建议都不告诉我?”的冲突场景。但这才是心理咨询原本应有的真实模样。

说实话,之前对《完美关系》这部电视剧的了解,仅限于热搜里面的网友吐槽,但直到有一天回家,在追剧的妈妈问我:“什么叫焦虑症?焦虑症是不是会突然晕倒啊?”我内心一惊,赶紧问明出处,捶胸顿足一番后决定。

作为一个负责任,且一直想给大众普及正确心理咨询知识的心理咨询师,是时候好好写篇文章来告诉大家,这部剧里面都有什么基本咨询错误了。

虽然我不是导演和编剧,但是你拍剧,我做注还不行吗。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第一集开场

我们一起来看下第一集开场的对话。

短短的几句对话包含了数个操作不当的问题。

本身“为什么”的问题就不建议使用在初访中,因为使用过多会给来访者带来咨询师不能理解自己,甚至质疑自己动机或被审问的感觉。而在“为什么”后面加上语气词“呢”,更会带来八卦好奇而非专业咨询的感受。且后三句(“可你有没有想过……”)在一上来就以这样的方式抛给来访者,其实是有些评判、指责对方的意味。

类似情况同样出现在接下来的几句对话中: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对来访者个人的生活作息进行评判,且习惯性添加大量语气助词,都会很大程度上降低咨询师专业度,这在我们培训新手咨询师时,是在第一阶段就应该全面改掉的基本错误

在咨询师上岗前,道德伦理培训是要放在首位的,其中保密协议的签订应该是咨询师的基本职业理念,而非等来访者主动提出,对于协议的信任,和只有职业操守承诺的不信任: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此外,剧中心理咨询师的诊断过于轻易和草率。焦虑症属于焦虑性神经症,而神经症的诊断要考虑痛苦程度、冲突类型、持续时长、社会功能受损度等多方面因素。

咨询师一方面表示来访者情况只发生了一次不需要担心,另一方面却给出了,需要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才能判断的神经症诊断

此外焦虑症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惊恐发作)两种形式,随便笼统的告诉来访者是焦虑症也是不负责任的,何况这症状怎么看都更偏向惊恐发作一些。

不解释清楚的诊断,只会让观众产生像小编的妈妈一样,误认为焦虑症都会晕倒的可怕感觉。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最打脸的是剧中的道具很专业,SAS焦虑量表确实是心理咨询和门诊中常用的自评工具,但明明道具上都清楚的写着“在各类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咨询师还能说出“我确定你就是焦虑症”,小编只想问:谁给你的勇气?梁静茹吗?

心理咨询有严格的诊断量表和鉴别诊断的结构化面谈,这样的剧情只会让不了的大众更加轻易凭借自己在网上做的测试,私自给自己贴上“病理化”的标签。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小编只看了两集半就已经感到气愤无比了,为数不多的咨询镜头中,满是心理咨询师站到制高点的审视和批判,以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教

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在拍剧,现实中像男主角这样眼高于顶的来访者,不会拍案而去,或者投诉对方人身攻击吗?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单亲家庭不是一个人的错误,更不应该是作为孩子的来访者,来为自己的出身买单。这句话就像在咨询中你说:“我不相信爱情,因为我觉得没有谁会一直在”,对方回答你:“你这样想不对,得积极点啊,不过我理解,毕竟你是单亲家庭。”你会不会很想给他一个白眼?

这种非中立价值观对寻求咨询帮助的来访者来说,是种巨大的伤害。此外如果这个人能在主观意愿上积极,谁还需要来找心理咨询师?

轻易地要求对方做自己原本就抗拒的事情,是基本的零共情错误(完全没有对来访者感同身受),自我的突破是需要过程与心理建设的,而不是上来就否认或无视他的困难与痛苦。

槽点太多,实在是发挥不下,如果大家对后续剧情还想有进一步专业的分析解剖,可以留言要求哦~

其实,作为一名心理从业者来说,影视作品对这个行业的广泛涉及,无疑是社会不断重视,以及大众逐步接受的一个良好信号。但是不专业,甚至不严谨的设置,对于这个本就有一丝神秘,本就不被大家熟悉的行业来说,只会是雪上加霜。

希望影视这条作为各项新兴行业普及的主要渠道,能够以更加负责,更加严谨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剧情和演员的要求与设置。

不然我可能要考虑下,是不是转行去做编辑或者演员,才会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作用更大了。


吐槽《完美关系》中的“伪”心理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