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与印度《误杀瞒天记》相比,你觉得这部《误杀》拍的好吗?

我爱看生活的所有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误杀》是《误杀瞒天记》的翻拍版。

《误杀瞒天记》是原创,《误杀》是在《误杀瞒天记》的故事的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一部影片之所以会被翻拍,往往是因为其足够优秀。《误杀瞒天记》确实是近年出现的非常优秀的推理类影片,影片的主人公通过周密的算计,完美地为自己及家人“脱罪”,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承诺”。

原创不易,翻拍更容易“翻船”,《误杀》的“二次创作”同样是难度系数极高的一次创作。在人物设定、核心故事层面,《误杀》几乎照搬了《误杀瞒天记》。这看似是一次亦步亦趋的翻拍,但《误杀》能够让社会背景和人物很好地融入到原版故事的框架中,赋予了翻拍的“合理性”,较好地完成了故事的“在地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说《误杀瞒天记》是“珠玉在前”,那么,《误杀》算得上是雕琢得别有韵味的“赝品”,虽然看上去也很美,但还是难以超越前者,差1分,也算合理。

《误杀瞒天记》长达163分钟,《误杀》只有112分钟,两者的片长相差了将近一小时。

印度电影总免不了插入一些MTV片段,《误杀瞒天记》自然也不例外,但和许多印度电影比起来,算少的。所以,《误杀瞒天记》实际片长还是比《误杀》多半个小时以上的。

两部电影看下来,我都觉得足够紧凑,全无尿点,那么,相差的半个多小时都在哪里?

《误杀瞒天记》的“不在场证据”制造于“误杀”发生后的第三、第四天,而《误杀》的“不在场证据”制造于“误杀”发生后的次日,两者的“制造”难度略有不同。因此,《误杀瞒天记》的“不在场证据”的细节比《误杀》的更多一些。

《误杀》的“时差”缩短了一天,看起来更加合理,但也需要更多的“巧合”来支撑,而《误杀瞒天记》则需要维杰(主人公)用更多的心理战术来获得“见证者”的“证言”。

同样是父亲,《误杀瞒天记》中的维杰明显比《误杀》中的李维杰更为沉着、老练,所以,他的动作、语速,都比李维杰要慢一拍。

两者的叙事节奏和镜头语言也略有差别,《误杀瞒天记》有点“娓娓道来”的意思,而《误杀》的“切换”明显更有效率。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相差将近一个小时,而我们却看到了体量差别不大的故事。

若要说《误杀瞒天记》和《误杀》的最大区别,毫无疑问是影片的结局。

《误杀瞒天记》的最后,“人心的正义”取得了胜利,而法律的正义却失效了。显然,如果《误杀》采用同样的结局,我们是不可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影片的。(来源于网络,侵删)


葫芦不是瓜


电影《误杀》本身是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

我认为导演有很好的基础,改编非常成功,这在作品的细节和深度上给了很大的启示。

最喜欢的照片是陈冲警察局长站起来攻击小女孩,阴影,角度,分数和光环。

与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相比,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结局。很多人看完之后可能不喜欢这个结局,但是对这个详细结局的改编是对《误杀瞒天记》的升华!你为什么这么说?

投降是因为他亲自教他的小女儿不好,因为考试成绩,有一个特写在电影安安中把70分改成了100分,就像他的父亲你认为李维杰看不到的那样,他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所以我们必须让小女儿知道这是错的,所以我们投降了!

总之,《误杀》可以超过原来的《误杀瞒天记》!



洳梦电影


我觉得原版比较好。偷拍在印度乡下来说可能是非常严重的事!其次原版中女孩其实想要打的是手机,原意不是打男生的头。挖坟墓的设定我觉得中国版反而不好,印度版就合理多了(坟墓真的会在家旁边?这机率高吗)。还有就是,原版中男主角喜欢在办公室看电影不爱回家,而且还受岳父母家不少帮助,这是他充满愧疚,觉得一定要保护妻女的心态由来。中国版完全看不到这一点,中国版的父亲本来就是个正常的父亲,对没保护好妻儿的愧疚理由看不出来。另外,看原版的两部片,都会发现他设定的主角家庭是平民阶层,但是是环境正常的,中国版的好像可以把主角家庭设定得很穷,不知何故,感觉上对故事性没有什么影响。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2013年版的 Malayalam 语版(这应该是真正的原版,大家看的误杀暪天记多半指的是2015年的 Hindi 语版),油管上也能找到,不过只有英文字幕,也非常好看



百变农夫


众所周知,电影《误杀》实际上是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翻拍!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更喜欢我们翻拍的版本的.。

首先,我觉得《误杀》在保留了原剧本精髓的基础上,做了很优质的二次创作。

既将原作《误杀瞒天记》主线剧情的缜密、丝丝入扣发挥的淋漓尽致,又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有效的铺垫、伏笔,让人看完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恍然大悟、酣畅淋漓的畅快感。

比如:在剧情设定上,为什么肖央观看拳赛前要有去ATM机取钱,再比如:一部悬疑罪案电影,为什么在一开篇的时候,讲起了电影的拍摄手法“蒙太奇”的概念!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后面肖央花式脱罪埋下了伏笔。


其次,这部电影里的演员演技超级在线!

比如:陈冲在怀疑肖央杀了自己的儿子时,躲在暗处审视肖央的眼神:

再比如,在警局中陈冲和谭卓两个母亲为了各自的孩子恶狠狠的对峙戏,让人大呼过瘾。

再次,电影《误杀》在努力拍摄悬疑故事的前提下,更在竭力的宣扬“正义必胜”的理念

有人说,《误杀》的结局肖央道歉、自首是本片最大的败笔,但是我不这么认为,相反,这样的收尾恰恰赋予了这部电影质感以及人性的温度。善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法律有,人必须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动!


PS:还没看过的老铁们若是需要资源,可留言分享一下。


影视趣味品鉴


《误杀》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这部印度电影我也是看过的,也是值得二刷三刷的好作品,豆瓣评分8.5.

影片《误杀》虽然是改编,却也融入了许多中国的元素,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片监制陈思诚,他的《唐人街探案》不用多说了,大家应该都看过,影片确实有着他自己的风格,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反转再反转。一度让我有种《唐人街探案》番外的感觉。

李维杰(肖央饰)开了一家小网络公司,为人老实和善,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妻子阿玉(谭卓饰),两个女儿平平和安安,虽不富裕,一家人倒也过得开心。

女儿平平参加夏令营的时候被警察局局长的儿子看中了,被下药迷奸,还拍了视频。

几天后,局长儿子拿视频威胁平平,平平告诉了妈妈,二人决定求男孩放过并删除视频,没想到,男孩却让平平妈妈来代替平平。

三人争执时,平平失手误杀了男孩。

李维杰深知杀死警察局局长的儿子,去自首连坐牢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他决定毁尸灭迹,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此时,真正的好戏才是刚刚开始~

首先,李维杰处理了男孩的汽车和手机,并将一切的痕迹处理干净。

其次,制作不在场的证据,一家人坐上去外地的大巴,出去游玩。

最后,李维杰不断给家人模拟审讯,让家人不漏破绽。

影片中,李维杰说:“ 如果你看过1000部电影,那这个世界就再无新奇的事情。 ”

李维杰正是利用他所看过的电影《蒙太奇》,来给一家人制作不在场的证明,让所有人都给他们作证,案发时一家人在外地的游玩。

但是警察局长拉韫(陈冲饰)不是吃素的,她认为如果你破过1000起案件,那这个世界上就再没有不露破绽的事情。

她直觉李维杰有问题,但是有不在场的证据,却拿李维杰没有办法。

在得知李维杰喜欢看电影时,一句:“ 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 !” 说得特别霸气。陈冲演的警察局长特别好,很有气势。

李维杰和拉韫一次一次的博弈,剧情接连反转,在拉韫包括所有人以为发现男孩尸体的时候,没想到阿玉当初埋下的尸体不见了,早已被李维杰偷偷转移走了。

也因此拉韫被永久停职,丈夫竞选失败,还产生了很大的暴乱。

影片从误杀开始之后节奏紧凑,营造了一种紧张刺激氛围,随着案情破解逐步递进。虽为翻拍,但在近年来国产犯罪片中,能这样一气呵成的影片确实拍的不错。

值得一看!






火箭班班长


电影我都看过了。在这我就发表一下看法。首先,让我们来心平气和地谈论一下:《误杀》,我为什么觉得它的故事讲得不好。

刚看完的时候,我直觉给我的答案是——节奏不好。然而这个答案不够好,至少不够准确。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误杀瞒天记》,我认为原因在这样几个方面。

(1)镜头语言太刻意

故事不能这样讲述——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点什么——这是不对的。你要留出悬念——这是故事的基本——但你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即将有“悬念”。

你得用同样自然的镜头,让有心人发现“悬念”,让没那么有心的人略过去。让略过去的人自己去找答案。

这一点《误杀》做得很差。

(2)不够心平气和。

如果你对比过《误杀瞒天记》,我想你会知道我在说什么。《瞒天记》在前面漫长(40分钟)的叙述中,铺垫了后续剧情需要的要素,而《误杀》没有这样做。

比如,为什么主角会到小湖弃车?

《瞒天记》的铺陈中,告诉了观众——这个湖是从小舅子那里得知的。而《误杀》,仅仅是因为《瞒天记》是抛车到湖中,所以主角才这样干。

这是不对的,导演不能假设观众已经看过了《瞒天记》,不能假设弃车到湖中是一个不需要理由的选择。

(3)不够有勇气。

为什么不能做到心平气和?我想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类似的国产电影怎么做的,别的商业片怎么做的……

但我依然认为根本在于:不够有勇气。

《瞒天记》花了40分钟才让电影有一个小高潮,《误杀》却着急忙慌地把人给埋了。我没有去查《误杀》花了多久杀的人,我只记得它发生地太快了,一切意外看起来就像在“刻意意外”。

因为导演知道这个意外,导演假设观众知道这个意外,所以就能够让“意外”发生地这么仓促吗?

就好像新婚当晚,所有人都知道会发生什么,宾客就应该早早散伙让一对新人赶紧干“正事”吗?

闹新房也是正事好吗!

《误杀》太急躁的结果,就是让我忍不住在影院里回想《瞒天记》是怎么铺陈剧情的,我根本没办法被眼前的剧情说服。

这就是没勇气。因为你连让观众等一段时间的胆量都没有!想想皮克斯的《机器人总动员》吧,作为一部目标观众是小孩子的动画电影,它居然敢让影片的前40分钟一句台词都没有。

(4)没有聚焦主要矛盾。

为什么很简单的“两个家庭守护者之间的战争”,非要在其中加上别的矛盾来煽情?

太尬了。

青春期的家庭矛盾,在其中除了拖剧情的后腿,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当然,我明白导演的考虑可能是:让青年父母们也能有共情,即对青春期叛逆的无奈。

但是,我要说但是,主要的剧情矛盾,铺陈的不够,为什么还要花精力在副线上?

观看《误杀》期间,我有几次离开电影院的冲动。

救救孩子!青春期叛逆,不是拿来煽情的。一个小学没毕业的父亲,热爱看电影,他为什么说话比文学教授还酸?这里面没有问题吗?

问题就这么些,但我依然得说:影片最后的几分钟拯救了这部剧。主角自首,并且成功越狱,这让我看到了编剧的巧思。

至少,它让我不后悔在电影院里干等一个小时。

这才是我想说的,一个故事,一个原型,如果既想傍着原作的大腿,还想讨好观众,那结果只能是让人感觉——我在演啊,我在努力地演啊……故事节奏会被破坏地一塌糊涂。

但一旦不再想着傍大腿,一旦遵循故事的内在逻辑,而非外在表现,编出来的剧情,很吸引人。

其实,这不是《误杀》一个人的锅:整个电影市场,甚至整个媒体、真实社会都充斥着急躁、焦虑。







未知的经典


大家好,我是矢渝,《误杀》与原片《误杀瞒天记》的个人对影片对比。

最明显的是声音处理,《误杀》中的声音忽大忽小,比如8.27分之前的音效(大)和8.28分之后的对白(小),我还以为是自己音箱坏了

台词方面的设计,原著电影是用印度语说出来的,很通顺。但该片中的台词设计用汉语说出来就很别扭,有违和感

演员方面,大姐姐的演技有点尬啊,背台词本,有些副角说出来的就像是在背台词

灯光方面总体还行,规规矩矩

调色方面,前面太过偏黄,有种网剧的感觉,不知道前面的调色是不是导演故意安排的

剪辑方面,紧张感没有原片把握得到位。

镜头方面,有些许镜头有点模仿原片的感觉,有些地方的镜头显得有点刻意,有些地方的上个镜头和下个镜头有点跳。

剧本方面,个人还是喜欢原片的结局,本片结局的自首,显得有点对不起那些帮主角说好话的人,正如他自首时所说“我利用了我身边所有最亲密的人,我利用了他们的信任和善良”,然后后面又对女儿的煽情,其实觉得片名叫《父亲》可能会好一点。

不过也有对原片突破的地方,不管是不是刻意。片头讲述自己躲进棺材里逃狱,是后面把男孩放进棺材里的伏笔,也和片尾相结合,承上启下。还有就是片头对员工解释“蒙太奇”,这是他作案的方法一个伏笔。

以上为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矢渝音影


电影《误杀》虽然是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对比起来却比印度版的更加精彩!原版本比较注重的是男主个人的表演,而翻拍版把两个家庭,大到父母,小到小女儿的各种性格,态度转换表现的更加出彩!陈冲饰演的母亲属于富足家庭,那种霸道,优越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谭卓饰演的母亲把那种小户人家的胆小怕事到女儿出事,为母则刚的转变也刻画的深入人心!与原版对比两个女性角色为影片增色太多!当然,原版为打造细节花费了很多时间,而国版把细节处理的更加细腻,需要靠观众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推测,虽然缩短了时长,但是电影剧情更加的紧凑,让人不禁为男主一家担心!结尾的不同,却都一样让观众有了思考!至于哪个结尾好,就要见仁见智了!




渣渣影音


首先感谢楼主提供给大家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大家能有这么好的交流机会!下面是小编个人的一些看法,只当是给大家抛砖引玉!

2019年的尾声,在见证了国产影视圈无数次的起起落落后,终于杀出了一匹黑马。

让人惊喜的是,这还是一部打破偏见的翻拍之作——《误杀》

这部由柯汶利担任导演,陈思诚负责监制,肖央、谭卓、陈冲贡献超强演技的罪案片,充满了新锐派电影人的格调。

即便有印度原作《误杀瞒天记》珠玉在前,也丝毫不输二度创作的非凡气度。

上映一周,不仅票房持续走高,在豆瓣上也呈现出如原作般的“P”型梯度评分。

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年华语罪案片中,《误杀》完全称得上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之所以影评姗姗来迟,是因为咖爷在忍不住二刷之后,捕捉到了很多第一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全文有剧透)

不得不说,《误杀》的改编创造,多过直接引用,细节处理,也能逻辑自洽。

而精心设计的隐喻,以及对亲情良知的深入探讨,更是发人深省。

电影本身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故事却足够吸引人。

在公正缺失的社会背景下,铺设网络电缆的小老板李维杰(肖央 饰)与阿玉(谭卓 饰)的大女儿平平被人迷奸。

犯罪者正是警察局长拉韫(陈冲 饰)与市长竞选人都彭(姜皓文 饰)的儿子素察。

当素察以视频相威胁,试图再次强奸时,平平在反抗过程中“误杀”了他。片名《误杀》由此而来。

在明知不会得到公正审判的前提下,作为父亲的李维杰,依靠自己看过无数电影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带领全家展开了一场与警察局长拉韫的抗衡,精心谋划了天衣无缝的“无罪证明”,最终成功脱罪。

先来说说电影里的细节与隐喻。

通常这类题材的罪案片,最抓人眼球的就是主角的绝顶聪明。

要想在痛失爱子的警察局长拉韫眼皮底下成功地瞒天过海,逃脱罪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片中,每一个紧张桥段和每一处精巧反转,都来自于之前若隐若现的细节积累。

草蛇灰线,埋伏千里,正是这部影片适合二刷的精妙所在。

比如说,如何理解“素察到底是谁杀死的”这个问题。

如果只看情节不看细节,电影交代得很清楚,是平平在情急之中拿起锤子朝素察挥去,素察应声倒地。

母女俩惊惧恐慌了一会儿后,母亲阿玉战战兢兢地将手放在素察的鼻子前,发现素察已经没有了呼吸。显然,误杀素察的人是平平无疑。

然而,当你将这次“误杀”前后的几个小细节联系起来,你就会发现,素察的死,另有乾坤。

第一个细节,发生在“误杀”之前。

男主李维杰是泰拳迷,和一群朋友看拳赛。其中一人问道,为什么拳手被打晕后,旁边的医护人员要迅速上前掏拳手的嘴。

从无数电影中学习且自学成天才的李维杰解释说,拳手遭遇重击时会出现吞舌现象,这种情况会导致拳手窒息,也就是没有呼吸呈现假死的状态,但只要有医疗救援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母女俩将素察尸体从仓库转移到后院坟墓的过程中。

母女俩使出所有力气搬运素察的尸体。母亲阿玉发觉小女儿安安在窗前注视她们的时候,就让平平回去带安安睡觉,自己独自推着板车朝后院走去。

但车子在轧过一堆杂乱的水管时,突然翻倒,素察的手臂也从袋子里显露了出来。

第三个细节,发生在李维杰回到家检查处理现场的时候。

他问阿玉和平平,素察被打倒之后有没有留下血迹。阿玉和平平都连连摇头。

第四个细节,发生在警察局长一行人到李维杰家后院挖开坟墓的时候。

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棺材里那多出的一个袋子。就在大家都以为里面放的就是素察的尸体时,镜头展示的却是那只被警官开枪打死的羊,同时也特写了棺材盖子内壁上的抓痕。

第五个细节,发生在李维杰去做布施的时候。

僧人以“无相布施才会获得无限功德”为由,拒绝了他。

第六个细节,发生在李维杰在寺庙中与警察局长夫妻俩交谈的时候。

李维杰说:“我没能让妻子女儿不受到伤害,我能做的就是不让她们再次受到伤害,关于这件事我也很抱歉。”

当我们将这几个细节连缀起来后,当然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素察并没有被平平误杀,而是被李维杰蓄意杀害的。

所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

素察在被平平重击后,没有流血,只是出现了吞舌现象,发生了短暂的窒息;

但在阿玉将推车翻倒的时候,震荡又成为了他的医疗救援;

阿玉将仍然处于昏迷状态下的素察放进棺材埋葬,实际上是活埋了他,有棺材盖子内壁上的抓痕为证。

对这一切,李维杰是清楚的。

他之所以放任了素察的死,没有积极地施以援手,就是考虑到如果素察不死,自己的妻女将会再次受到伤害,而这伤害将没有尽头。

事情发生后,李维杰再次去寺庙向僧人布施遭到了拒绝,也暗示了他有罪。

整部电影中,这样的细节表现还有很多。

比如,尸体究竟放在了哪里?

有人认为这是编剧刻意漏掉的一个情节,不交代尸体的藏匿地点,为的是突出剧情反转,达到令人惊异的效果。

而关注细节的观众,则捕捉到了李维杰在警察局勘察地下电缆时意味深长的眼神。

而在电影结尾,警方对外宣称“藏尸地点不方便透露”也是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个判断。

除了这种表象的细节外,还有一些有着很强隐喻色彩的细节展现,更增加了电影的韵味。

比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羊。

羊的要素在印度原版里是没有的,而经过改编,剧情每一个关键转折都有羊的身影。

第一次出现,是李维杰在河边处理素察的车子时。

牧羊人挥着鞭子赶着羊群,从河岸边经过。牧羊人没有看到车子,但一只羊看到了。

第二次出现,是被恶警开枪打死。

起因是李维杰为维护同伴利益和恶警据理力争,起了冲突。恶警碍于警官在一旁无法为非作歹,只得打死一只羊表达愤怒及恐吓。

第三次出现,是警察开棺验尸。

躺在里边的不是素察,却是上次被恶警打死的羊。

第四次出现,是在寺庙里。

李维杰决定认罪后,一只活羊从他身旁经过。

事实上还有一次,羊没有在屏幕中出现,而是出现在了颂叔与李维杰的谈话中。

李维杰说,羊天生近视,看不见太远的东西,颂叔说,羊只要能好好地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薅它们身上的羊毛。

结合“可见的羊”与“不可见的羊”,其实有两个层面的隐喻。

第一个层面,羊与李维杰牵涉的命案相关。

它知道犯罪过程,它承受牺牲,它代人受过,它掩盖真相。但与此同时,它还意味着宗教上的“赎罪祭”,代表着良知与忏悔。

所以,当李维杰决定认罪自首后,羊在寺庙里重新“复活”。

第二个层面,羊是弱小的普通民众的影射。

颂叔和李维杰的谈话很好地诠释了普通民众的特点——短视,没有远见;隐忍,不轻易反抗——他们只想好好过活,没有过多奢望。

但,假如有一天,牧羊人成了屠夫呢?羊群必然会面临失控。而失控的羊群又同时短视呢?这当然暗示的是影片中的暴动。

本片英文名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为“没有牧羊人的羊”。

当权者欺压弱小者,最终结果,只能是引发骚乱;

而由于民众的短视,自然也不可能自行结束暴动,反而会在暴动中伤及自身。

影片最后,颂叔在被电视台采访时一句话也没说,但他的眼神却让观众看到了更多意味。

作为羊群中的一员,也许颂叔早就知晓一切,也深深理解李维杰自首的原因。

这也是电影想要表现的另一层面,亲情与良知。

和原版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中的结局不同,《误杀》中的男主虽然带领全家成功脱罪,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首。

这个改编引起了很多观众的不满,认为这是为了过审而刻意为之的狗尾续貂。

但在咖爷看来,结局的改编,不仅不是败笔,反而提升了整部电影的格调。

原版电影在误杀情节发生后,只用了大概20分钟来讲述男主如何“瞒天过海”,而《误杀》则把电影的整个重心都放在了“误杀”之后。

其中既表现了李维杰通过观影1000+所获得的天才智商,也表现了他作为父亲的责任与作为普通民众的良知。

为了保护女儿,他放任素察被活埋致死。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再次伤害他的亲人。

他带领家人反复模拟演练审讯情境,为的是将这场灾难挡在他们四口之家的家门之外。

起初,他认为,只要家人同心协力度过这个难关就可以永远幸福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但,遗憾的是,他马上看到了自己罗织谎言的后果。

他曾经和小女儿安安有个约定,只要安安考试考到100分,就买口琴给她。

但一家人成功脱罪后,阿玉兴冲冲拿来安安的试卷向他报喜时,李维杰看到了谎言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张被涂改液涂改过的考卷,原本只得了70分的考卷,被涂改成了100分。

小小年纪的安安已经跟大人学会了撒谎。

当她在爸爸的带领下知道谎言可以达成所愿后,就如法炮制,期待用说谎的方式得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口琴。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了韩剧《天空之城》的插曲《we are lie》,李维杰内心深处的震动不言自明。

是让孩子们永远生活在谎言之中,还是承认一切,以身作则,让孩子日后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他要面临的抉择。

李维杰最终选择了后者。

其实,这部罪案片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讲述紧张的罪案情节时,还见缝插针地探讨了家庭教育问题。

相比李维杰以身作则用担当与诚实来教育子女来说,素察成长为一个恶棍富二代,同样有着深重的家庭因素。

素察的父亲,作为市长竞选人,一心只在意竞选结果,对儿子的管教既冷漠又粗暴。

平时不管不问,在得知素察惹出事端,担心竞选出现负面新闻时,不问青红皂白,动手就打。

素察的母亲拉韫虽然是个强悍的警察局长,但对儿子却是溺爱之极。

素察打架生事,差点扎瞎别人的眼睛,母亲拉韫没有一丝责怪,反而柔声细语地为儿子包扎伤口,想方设法用手中的职权帮儿子摆平祸事。

正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才有了寻衅滋事、迷奸少女、走向犯罪的素察。

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拉韫“审讯”小女儿安安的那段戏。

陈冲不仅贡献了炸裂演技,还把那种因为太爱而必须狠毒的感觉演绎得淋漓尽致。

拉韫得知儿子强奸罪行的羞愧、猜到儿子已经死亡的哀恸、以及明知凶手是谁却查不出证据崩溃后的暴戾,像母狮一样,统统嘶吼了出来。

而这边一向温柔软弱的阿玉,在听到拉韫“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什么都做得出来”的威胁后,同样含着仇恨咬牙切齿地亮出了母羊护犊的视死如归。

两位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拉韫的错误,不是爱,而是爱的方式。

最后,说回电影的男主角李维杰,他是父亲,是丈夫,也是市民。他的变化,也贯穿了电影始终。

起初,他只是个木讷无趣、不知如何与处在青春期的大女儿沟通的爸爸。

被逼到墙角无路可退时,他才不得不战栗着站起身成为保护妻女避免再被伤害的主谋。

当他看到民众暴乱无序,街道满目疮痍,他明白,唯有承认罪行才能扭转这一切。

只要暴乱停止,世上就能少一些人,像他一样,在暴乱中成为孤儿。

也唯有自己认罪忏悔,两个女儿才能不在谎言和欺骗中生活,重获心灵的安宁。

他知道,在这复杂漫长、用尽心机的谋划后,到来的不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胜利,而是永远无法出逃的阴影。

两个女儿必将顶着这个巨大的秘密,在阴影中畏畏缩缩地苟活于世。

而这样的人生,太过辛苦。不是他所期待的,送给平平和安安的真正的平安。

佛塔之下,钟声响起,李维杰双目紧闭,平静地作出了自己的抉择。

一只羊安详地走过,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








我似钢炮


你好我是看電影频道,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电影《误杀》拍的还是挺好看的,该影片抓住了中国电影观众能接受的最核心的点——情感,影片不追求、不强化高智商犯罪和逻辑推理的细节,完全靠人的情感推动,这在中国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同时导演还把人物的情感关系嫁接到两个阶层的矛盾和对立上,从一个小的点出发,揭开世界的真相,格局非常大。

电影简介:《误杀》是由陈思诚监制,柯汶利执导,由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领衔主演的剧情犯罪片。该影片讲述了父亲为了维护女儿,用电影里学来的反侦察手法和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