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12項發明專利!88歲的他,至今仍在和養魚育種打交道

騰氏水產商務網報道:

天剛微亮,靜靜的養殖車間內,有個人影在一排排種魚池邊晃動。值班員迎上前:“是金場長吧,這麼早您又看魚來了。”88歲的金萬昆總是最早的。

身為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場長、農業農村部天津鯉鯽魚遺傳育種中心主任、天津市淡水魚類遺傳育種企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金萬昆與養魚育種打了一輩子交道,守在魚池邊琢磨魚已經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


“上過18天學,擁有12項國家專利”


“袁隆平讓13億人吃飽了飯,金萬昆讓魚成為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金萬昆不同意將自己與袁隆平相提並論,但是在水產界的人都知道,金萬昆配得上這樣的評價。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過去了一個甲子。金萬昆始終守候在養魚池邊上。從事淡水魚類遺傳育種技術研究、新品種創新、良種推廣等工作,他擁有12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從全場年產能力4億尾到60億尾,金萬昆為魚痴迷,為中國水產育種的發展奮鬥,增加了魚種的數量、鼓起了漁民的腰包也豐富了百姓的餐桌。


擁有12項發明專利!88歲的他,至今仍在和養魚育種打交道


但是誰能想到,被譽為“北方家魚人工繁育第一人”的金萬昆,只上過18天的掃盲班。


“我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在魚池邊研究魚。”金萬昆說,他出生在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一家老小擠在破舊的漁船上,漂泊到薊運河打魚。


1955年大家推舉金萬昆當漁業社社長,1956年漁業社成為河北省的先進單位。在表彰會上,他獲得了物質獎勵——3000尾魚苗。靠著這3000尾魚苗他創辦了換新水產良種場,在1961年成功人工孵化成活了100多萬尾魚苗,讓北方有了第一個家魚繁育場。


金萬昆常說自己有三個老師,一個是“典”老師,幾十年間,他翻爛了的字典就有好幾本,不僅會讀寫,還弄懂了詞義和遣詞造句;一個是“書”老師,借書、買書、啃書,不惜賣掉衣物;再一個是“專”老師,他拜有專業知識的人為老師,虛心求教。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金萬昆從全國引進收集淡水魚原良種、野生種、土著種等54個品種,建起了種質資源活體保存庫,先後培育出紅白長尾鯽、藍花長尾鯽、墨龍鯉、烏克蘭鱗鯉、津新鯉、津新鯉2號、黃金鯽、津鰱和蘆臺鮊魚、津新烏鯽10個經國家審定的、在全國推廣的水產新品種,讓不少農民養魚致富,同時也豐富了市民餐桌。


有一次,聽養魚戶講在寧河苗莊鎮附近,有幾家養殖戶300多畝水面,因買了劣質假苗,下塘後全部死亡了。金萬昆馬上召集場裡幹部開會決定,在本場魚苗供不應求情況下,通過科學操作增加產量,將400多萬尾優質魚苗送到這些養魚戶的池塘邊,令養殖戶感動不已。還有一年早春時節,遇到南方鬧疫災,魚苗奇缺,國家有關部門把從北方調苗任務交給金萬昆。


為確保在一個孵化季裡完成任務,當年已經70多歲的金萬昆穿上水衩褲,站在冰冷刺骨的催產池中,為一條條親魚注射催產素。這一季,10多億尾健壯魚苗運往南方,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北魚南調”。


如今,金萬昆每逢換新水產良種的時刻,依然吃住在養殖車間。金萬昆所在的養殖場,每年都生產推廣新品種15個以上,優良苗種年生產推廣達30億尾以上,遍佈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


專注和耐心是關鍵


“繁育出一條優質種魚,養魚的人說好養,賣魚的人說好賣,吃魚的人說好吃。”金萬昆想法簡單樸實,但堅守並不容易。


鯽魚是全國各地養殖最普遍、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經濟魚類,但它生長緩慢,產量低,養殖效益低,怎樣才能提高鯽魚的生長性能?金萬昆盯上了國內“四大名鯽”:“方正鯽”、“淇河鯽”、“彭澤鯽”、“滇池鯽”。他幾次北上黑龍江、去河南、下江西、飛雲南買魚苗,在換新場培育養殖,育成異育銀鯽等4個品種。


傳統理論認為,魚類遠緣雜交不能產生有生命力的後代,金萬昆設計了上百組遠緣雜交組合進行反覆試驗對照,結果證實,遠緣雜交在某種特定條件下,不僅能產生有生命力的健壯後代,還能育出經濟性狀穩定優良的新品種。


黃金鯽就是他以鯽魚為父本、優質鯉魚為母本,歷經12年不間斷的雜交試驗,擇優篩選、從上百組試驗組合中,選出的遺傳基因性狀穩定的鯽魚新品種。它的雜種優勢突出,肉質比傳統鯽魚更細膩、更鮮美、營養價值更高、生長更快,飼料轉化率高、生產成本低,抗逆性能強、不發病、好飼養,比普通鯽魚生長快2.1倍,當年就可養成1.5斤左右的商品魚,2年就能達到3斤重。


擁有12項發明專利!88歲的他,至今仍在和養魚育種打交道


一個新品種從親魚配組到選育成功需要十幾年、二十幾年時間。數以萬計的試驗記錄、比較、觀察,要經過6代以上篩選培育,還要定期更新換代,才能保證其種質不衰退和優良高產。


鯉魚的成熟週期在3到4年,選育一個良種至少經過6代,需要18年;一條“津鰱”六代選育他用了五十多年;一條“津新烏鯽”他用了十八年……


金萬昆常說,“不管是種莊稼還是養魚,沒有良種絕對不行。袁隆平搞雜交水稻解決了十幾億人吃飯問題,還是那塊水田,收的糧食更多更好,魚類育種也是如此。還是那池水面,養的魚更多更好。這就是良種的特殊價值,也是育種人一生堅守的意義所在”。


60多年的時間裡,金萬昆育成11個“國審”水產新品種,12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而他研究發明的“粘性受精魚卵自然脫粘裝置”更是打破了魚苗現代化、批量化生產瓶頸。


如今,金萬昆,仍然堅持每天早上5點起床,到車間看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