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作品到底是一種發現,還是文學創作呢?

飛龍在天9783


朋友你好,我是舍知堂堂主,是一個不知名的作家😂在回答你這個問題之前,作為一個從事文學創作的人,我首先覺得你這個問題有點彆扭。如果你要問魯迅作品與藝術發現或者是與文本發現的問題,或許成立。因為在文學創作中本來就得有藝術發現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需要培養。

文學創作中的藝術發現

文學創作是一種腦力勞動,或者說是一項精神生產活動,而縱觀上下五千年文化史,文學或者說是文學作品對人類文化發展起著毋庸置疑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說到這裡,很多人也會說文學創作屬於天分,需要靈感。但專業的作家或者是藝術家大多知曉,文學創作能否寫出優秀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寫作時的藝術發現。藝術發現對文學創作起到很強的指導意義,甚至是決定文學作品高下優劣的關鍵所在。

為何這麼說呢?任何一種藝術勞動,都有它的規律與過程,就像農民耕田種地一樣,得先耕田再播種,然後間苗,再經過鋤草、打藥等田間管理,才能讓莊稼開花結果,獲得豐收。

文學的創作也有它的規律與步驟,大致要經歷三個過程,即:發生階段、構思過程與物化階段。

其中,發生階段,又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它包含三個方面,即: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創作動機。所謂大廈起於壘土,這個“發生階段”,又被稱作是文學創作的開端和內在機制。

我們所說的材料(信息)儲備,顧名思義,就是前期的素材準備,也就是我們文學材料的來源。

那麼文學材料源自哪裡?當然是社會生活。正如樓主所說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孔乙己,趙太爺等等這些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社會生活中的人物。 這些人物作家寫出來,現實生活中的人或許會對號入座,但是魯迅先生寫的時候絕對不是現實生活中什麼樣就寫成什麼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

這也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作家,藝術家要紮根人民,深入生活,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是一切文學藝術

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好了,關於這個過程就先說這麼多,下面說一下藝術發現。

所謂藝術發現,放在文學創作這個層面來說,就是作家在動筆寫作之前,會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當前要寫的主題,因了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及興奮中心相聯繫,突然靈光一閃,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簡單來說也就是作家們常說的,來了靈感,以至於一直冥思苦想的精神狀態,由於靈光乍現、豁然開朗,從常見的事物中發現了潛藏著的生活或者是社會現象。

魯迅作品中藝術發現的重要意義

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大都讀過,正如樓主所說,阿Q精神或者說是阿Q現象,是人類延續至今依然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形象。“阿Q精神”這種面對問題時的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的精神勝利法,成為阿Q的主要特徵,至少在中國,“阿Q精神"已經成了眾多人的口頭禪,用來形容某些人和他們的行為。這也充分證明了魯迅在文學創作中藝術發現的深遠意義。

而祥林嫂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乍看好像時代的產物,時代的悲劇,實際上仔細想來則不然。她也曾經是一個反抗者,在行為上也為衝破封建禮教而改嫁,但是小人物的掙扎最終抗不過上層階級,魯四老爺和他的太太們。

悲劇還在於和他同樣被統治的下層人物,包括和她同命運的柳媽、沖茶的短工等一般群眾,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她表示同情,更沒有任何一個人表現出對如此荒謬的封建禮教的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這種現象和荒謬放在今天也比比皆是。

孔乙己們在今天的社會中也能找出太多的原型。魯迅先生生前在與人談論到自己的作品時,曾經說過,孔乙己是他創造的最喜歡的人物。

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我‘’,寫孔乙己生活的社會環境,通篇以一貧一冨,一站一坐,一裡一外兩種類型對比著寫,而惟有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例外,這也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慘結局。

至於趙四爺和趙四爺家的狗,通過刻畫人物反映的社會現象就更明顯了,趙四爺們固然可恨,但是狗仗人勢的趙四爺家的狗們,放在今天也同樣可恨。

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今天重讀魯迅作品,依然覺得他所寫的這些人物在當今社會能找到大批原型的原因,這就是文學作品的魅力,藝術發現的魅力。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有幫到你?希望樓主及看到的朋友們有不同的見解,留言討論。歡迎批評😊


舍知堂


魯訊是民國手裡的作家,有關魯訊的作品教課書上人人領略過精華。

魯訊發表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一件小事》屬小說創作。《一件小事》中車伕形象塑造的非常好,七八十年以後的今天乃有社會現實意義。

車伕人力車掛倒了行人,好不顧忌的往警察局走去,處力車禍。

魯訊是作家,文學家,他的作品屬文學文字。


白雲3498


魯迅的作品是文學作品,但與發現有關係,那麼,魯迅作品是一種發現?還是文學創作呢?這個問題的實質還是個文學創作問題。文學作品只有在生活中發現和認識社會中的人和事,才能創作出優質文學作品,魯迅就是一位善於觀察發現人和事的文學前輩。

魯迅

一、“發現”是文學創作環節之一。

對於社會所發生的人和事這是客觀存在的。從社會中善於發現,這是為下一步思考所發現的問題備用的,是文學創作首要環節。

例如,提問者所提出的祥林嫂、孔乙己、趙太爺等這些人物,都是在當時社會中的人物,只不過魯迅善於發現,從這幾個人物身上發現了比別人更深刻的認識,然後,對這幾個人物進行了高於生活的再創作及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需要素材,包括社會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都是從社會生活中來的,從社會生活中發現的。

社會是個萬花筒,什麼人和事都有。有好人,壞人,好事和壞事,還有其他的談不上什麼好人與壞人。但是,這些人和事都能反映社會的真實性,給人以提示,如何面對現實,面對社會所發生的人和事。那麼,這個“萬花筒”就是作者從社會中發現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就是素材。

發現並有了素材,這僅僅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選擇,思考從素材中選擇那些可用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素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文學創作是從生活中來,而高於生活的解讀。

只有對自己所發現的素材考慮好,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確定主題、人物,情節,結構等等這些環節,最後才能動筆寫作。

提問題者說的祥林嫂、孔乙己、趙太爺等這些人物,都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人,因此,這些人物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誤解或懷疑這是不是文學創作的作品?提問題者就屬於這一類型的愛思考又好學的人士。

文學

二、文學創作是文學作品的生產過程。

文學創作是作者從社會中發現的人和事,經過梳理和思考及藝術加工,為生產文學作品第一道工序。文學作品生產過程,就是文學創作的過程。文學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是經過作者文學創作而獲得的。

例如,我們所閱讀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這裡面的人物,我們都能從書中找到那個社會的人和事的影子,但這些人和事都經過了作者發現與思考的文學創作程序,然後,成為文學作品即產品了,

三、“發現”與文學創作關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知道了“發現”與文學創作關係。發現不是文學創作,但屬於文學創作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可以這樣說,沒有發現就沒有文學創作,就不可能生產出文學作品。

事實證明:“發現”是文學創作的程序之一,文學創作必須要經過發現這道程序。不過,發現卻不能單純地稱之為文學創作。這兩者的關係是:文學創作必須要經過發現這一環節。

祥林嫂

總之,魯迅的作品是經過文學創作(其中包括髮現)而生產的文學作品即產品。“發現”在文學創作之中,是文學創作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