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宝宝的行为特点 第四篇,学习

从1岁开始,到3岁,在每个年龄段的行为特点文章里,咱们都会聊聊玩和学习的关系。我不断地说一个观点: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不过我发现,很多读者还是有个思维惯性——认为玩和学完全是两码事,必须区别对待。

为了明确观点,我们把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我们文章里说的学,大多都是在玩里面的学,而不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讲。

玩比学更重要

如果你非要把玩和学分开,认为:只有看书,或者上课听讲、课后做作业,一本正经的学画画、学舞蹈、学唱歌才算是学;而玩玩具、拼拼图、过家家、打闹都是玩。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在宝宝6岁前,玩的意义比学更重要。原因有三个:

1.玩促进全面发展,帮助宝宝建立扎实的人生基础;而学的影响相对单一。

玩能广泛的提升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孩子日后发展的基础,忽略不得。相反,听讲、做作业式的学习,往往是练习某种单一技能。玩的少,学的多,有点“不会走,先去学跑”的嫌疑。

2.玩的动力发自内心,是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效率更高。

3岁宝宝的行为特点 第四篇,学习


咱们都知道,对学习来说,动力最重要。父母逼着学,是给孩子增加外部动力,相反,孩子主动学习,全凭内在动力。往往是,内在动力足的孩子,轻松成为学霸;相反,逼着学的,慢慢厌学,变成学渣。并且,从玩中学的效率非常高。科学家发现,在玩的时候,宝宝使用的思维方式,非常像科学家做科学研究时的思维方式,不仅效率高,还特别科学。(这种思维方式是儿童的专利,成年后大部分人就不会这么思考了,除非你再去读个研究生、博士生,重新接受专业的科研训练)

3.玩,尤其是玩玩具和打闹,有一种很特殊的能力——提升大脑的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越强,学新东西的速度就越快,也就越聪明。大脑有个负责社交的特殊区域,叫前额叶,大概在我们的眼眶上边,额头的里面,紧贴着额头骨骼的这一个大脑部分。孩子玩的时候,前额叶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大脑的可塑性

玩对大脑可塑性的提升很持久。青春期之前,尤其是0-7岁这个阶段,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一段时间。过了青春期,大脑就“成熟了”、固化了,可塑性比童年时明显降低,学东西也就没那么快了。科学家发现,玩得多的孩子,不仅是童年时大脑可塑性强,即使在成年之后,大脑的可塑性仍然高于玩得少的孩子。

凭这三点,咱们就能感受到,玩的重要性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学习。如果你仍然怀疑上面的说法,不断问一个问题:“玩怎么可能比学习更重要?”,那我推荐你去看两份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一份是2012年发布的《3-6岁儿童与发展指南》,另一份是2018年7月发布的《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它们明确指出,玩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而讲课式的教学:认汉字、背古诗、学写字、学算数、背单词、记语法,都是违背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是全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接下来我们聊聊,怎么提高宝宝的学习效率。在开始前我们先做个约定——下面文字里说的学习,都是玩里的学,不是上课听讲的学

喃喃自语

宝宝一边玩拼图,一边自言自语:“红的放这……蓝的放这”。喃喃自语,是宝宝帮助自己完成任务的小技巧。它是宝宝学习的加速器。要是你在见到宝宝喃喃自语,别担心,也别打扰,你甚至可以鼓励她——和她一起念叨。

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宝宝的专利,它有点像行动指南。它能帮宝宝控制注意力,有意识的提取记忆,对事物抽象分类,做行动计划,寻找解决问题。宝宝上学之后,自言自语会慢慢消失。

做计划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始建于1837年的德国。所以,幼儿园这个名字就源自德语,原意是“儿童的花园”,指的是护佑宝宝们健康成长的环境。在过去的近200年里,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改进学龄前教育。比如我们熟悉的蒙台梭利,埃里克森,皮亚杰,还有我们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利维·维果斯基,都是对学龄前教育贡献巨大的心理学家。

在幼儿园的不断改进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好点子,都来自对贫困儿童的帮助。比如说,蒙台梭利幼儿园,最开始就是为了帮助贫苦儿童。但现在,蒙氏幼儿园已经变成了富裕阶层教育资源,往往都是私立的,并且学费很贵。可以说,蒙氏教育是现在名气最大的学龄前教育。

3岁宝宝的行为特点 第四篇,学习


如果抛开名气,还有另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出现于1960年,一开始也是对贫困儿童的帮助项目,叫做佩里学前计划。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跟踪研究,科学家发现,佩里学前计划的学生们相对于其他贫困儿童,不仅智商有增长,学习成绩有提高,在成年之后的发展也更好,他们更有责任感、更求上进。

佩里学前计划有个核心特点:注重计划。老师会提前告诉孩子们一些备选的活动,比如:做家务,搭积木,做手工。在一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对一天的活动做计划,从备选活动里选择自己的活动。比如:先搭积木,后做手工,再做家务……,然后老师会按照计划,组织孩子们完成一天的活动。每一项活动完成之后,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回顾活动的过程。计划-实施-回顾,是佩里学前计划成功的关键。为什么做计划这么这么重要呢?

做计划有两个优点:

1.让宝宝自己做计划,能激发她内在的兴趣和动力。宝宝会成为时间的主人。既然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决定,宝宝就更有动力做好这些事情。

2.做计划能锻炼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我们每个人做事情、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自我约束力,在不同任务间切换注意力的灵活度,还有记忆力。在职场里,我们会给执行能力强的人贴一个标签——“能者/牛人/大拿”。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说过,让宝宝做家务是特别好的教育方法。做家务,主要锻炼的就是执行能力。不过,提高执行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见到效果的事情。执行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让宝宝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就是在帮助宝宝持续的锻炼执行能力。而提升执行能力的核心要点,就是做计划。

自生活中,几乎每一刻,我们都可以带着宝宝做计划。比如,要出门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念叨:“我们要去逛街了,妈妈准备做这些,……你有什么想做的吗?”;回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和宝宝念叨:“哦,到家了!你猜猜接下来妈妈要做什么?对,我要拿出钥匙,开门,然后我们一起换鞋子,之后再去洗手…..” 就像宝宝的喃喃自语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培养宝宝做计划的习惯。

关于做计划,有一点很重要:宝宝的创造力还很有限,不能凭空想出她要做什么。所以,我们最好能给宝宝提示,告诉她一些必选的活动。比如,出去玩的时候,先告诉宝宝选项:我们能荡秋千,坐跷跷板,滑滑梯..... 然后在问她,“你想先玩哪一个?” 也就是,尽量让宝宝做选择题,而不是思考题。

做事挑重点

3岁宝宝的行为特点 第四篇,学习

咱们都知道2:8原则:做事情,要挑重要的先做。只要做好最重要的20%,就能获得80%的回报。家庭教育的任务很多,方法也很多,很难面面俱到,所以咱们应该分出轻重缓急,先做好最重要的20%。父母扮演好脚手架的角色,培养好宝宝做计划的习惯,就是家庭教育里最重要的20%工作,投入少,产出多。

其它的方法,都是锦上添花。我们可以先把这两件事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