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彩文化李交:OMO模式下教材供应更加灵活、高效、简便

作者|梦梦

出品|决胜网


3月13日,决胜网和虎彩文化联合主办了一场主题为“立论教育OMO”的线上论坛。本次论坛聚焦OMO新教育场景,邀请到了鲨鱼公园董事长张永琪、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精锐教育首席增长官洪菊、虎彩文化总经理李交,从连锁加盟、资本、招生获客以及教材供应链等角度全面解读OMO的发展走势。

会上,虎彩文化总经理李交发表了题为《OMO上下游产业赋能教育企业战略落地》的演讲,分享了关于教材供应链如何赋能教育机构,从而达成为终端用户提供便利。


虎彩文化李交:OMO模式下教材供应更加灵活、高效、简便

以下是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OMO上下游产业链如何赋能教育机构,从而达成战略落地的问题。

这次疫情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短期来看,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是,对线下机构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的线下机构,都把课程赶到了线上。由于很多线下教育机构,实际上不具备线上教育的技能、技术,因而产生了很多教学事故。

长期来看,我觉得线上线下都会有影响。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未来在家长选择线上教育的可能性相对来说会低一点,所以我认为未来影响更大的一定是纯线上或者纯线下的机构。

对教育行业来讲,OMO这种线上和线下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整个教育行业关键的发展趋势。

可以看到,OMO上下产业链的融合,不是简简单单的把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就可以,它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比如说系统、平台、教材,以及架构等等,这些是相对比较复杂的。

所以对于整个OMO模式下的教育机构的供应链、以及对于供应链的要求应该具备三个关键词:灵活性、高效性、简便性。

因为虎彩是做个性化教材定制印刷的企业,所以我从教材的供应这个维度来讲如何让教材的供应更加灵活、高效和简便。


未来的教材供应链一定是因材施教、按需制作


首先,教材供应的灵活性。实际上对于教育行业来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变得更加的优秀。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互联网技术、AI技术、还是大数据的技术,大家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就是因材施教。极致的因材施教,对于传统的供应模式,所有的学生用同一本教材是行不通的,特别是现在越来越细分的小班课程,需要整个教材的供应更加灵活。

这种灵活性体现在需要印刷的教材数量,可能只有一本,就是某一个学生个性化的错题集;有可能是几十本,针对某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的定制化教材。所以教育的发展需要整个教材的供应链更加灵活。

这次疫情的出现,让线下教育机构十分的措手不及,因为线下机构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提前做好,大量地备货,疫情放大了提前备货的缺点。

一些线下教育机构,可能提前准备了教材,但是一半都没有用完,造成大量的教材报废。而这种报废,原因就在于教材供应链的不灵活。传统印刷需要很长的周期,需要大量去印刷、备货,因此这更加对整个供应链的模式提出了新的灵活性的需求。

OMO模式使上下游产业链相融合,未来的供应模式一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按需地印制印刷,实现零报废。所以在教材的供应上面,一定要更加地灵活,一是符合整个教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的;二是对于传统教材供应方式的转变。


新的供应链赋予教材供应更多意义


第二,教材供应高效性问题。高效的供应链,跟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极致的高效,才会让备货的模式消失。

如下图可以看到,在传统模式下,教育机构需要提前一到三个月就开始准备教材、放到仓库里。因为整个传统的印刷周期大概是10到15天。而在这么长的印刷周期内,终端用户报名的人数可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能够非常准确地去预测到上课的时候,究竟有多少学生报名、使用教材。只能预估一个数据,大量地印刷,放在仓库里面,再去使用。

虎彩文化李交:OMO模式下教材供应更加灵活、高效、简便

这种模式下,可能教材不够、也可能备多了教材,造成报废。

在新的供应链条件下,按需印刷,使整个备货周期完全可以做到0报废。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下,基本上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再去做教材供应,大概三到五天,就可以送到学生的手上。大大地缩短了供应周期,打破整个传统的备货模式。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现有的一家教育机构,做个性化错题集,即当一个学生考完试之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哪些题目错了,对应的是哪个知识点,接下来系统自动分配对应的这个知识点的题目,组成一本针对个人的个性化的错题集。

相信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家长,都希望拿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报告,同时高效地送到学生的手上。这种个性化的错题集在传统的模式下,是根本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完成。新的供应链、新的按需印刷模式,让个性化的错题集在一周之内,送达到学生的手上。


简便的印刷流程推动教育行业因材施教


第三,整个教材供应链要更加简便。对比来看,传统的教材印刷方式,从老师教研—出题目—形成课本—打样—校准—大批量地印刷—送到教育机构的仓库—分拣配套—快递到学生的手上。整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出错的概率非常高。

而在新型供应模式下,把供应链缩短,使其变得更加简便。当教研课本出来之后,文件发送到印厂,按需印刷,定制完成后,直接分发到C端用户的手上。按需印刷可以实现一本起印,且印出来直接就是分配好的教材,极致地简化了整个供应链的环节,使其变得更加的简便。

虎彩在全国各地布局了六大基地,当文件进入到生产系统之后,智能调度系统会根据终端的物流地址自动分配到就近的基地印刷。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极致简便的供应链,让整个教育机构能够得到最简便的服务。

虎彩作为目前全国按需印刷领域的行业领跑者,一直在研究如何为客户提供个体化的教材,推动整个教育行业向因材施教方向发展。

虎彩也非常愿意与教育机构一起,在OMO融合时代的基础上上去探讨,怎么能够把供应链做得更灵活、更高效、更简便。


提问环节


本环节由决胜网创始人阙登峰提问,李交作答。


很多人对这种云服务还是觉得很新鲜。关于教育行业的痛点,像您说的这些服务,是不是真的能落地,有没有案例?

李交: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其实虎彩一直在转型做工业互联网公司,有质疑说怎么能够做到?过去印刷行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用户接触彩扩印刷,比接触现在的按需印刷要多得多,所以新型服务一定要建立在整个系统的能力上面。

对于传统印刷来讲,一天转十个订单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而现在,高峰期每天要转五百个订单,所以一定要依靠系统的能力。我们从过去的to B业务,现在已经转到云平台上面,就是由系统来服务大家。

在2019年年底一次宣讲会上,有一个刚成立的教育公司创始人找到我,说他在没有用我们的印刷平台之前,找过很多传统印厂去做教材。因为它是一家创业公司,量非常小,很多印刷行业要么不接单,要么报价非常高。所以他最后不得已,在打印店做了一些教材,而这种教材质量又非常差,后来用了我们的云平台之后,他发现,不仅订单能够顺利地生产,而且整个彩色印刷成本大概下降50%、黑白印刷成本下降30%。因为整个云印刷平台是在下单时就能直接计算出整本书的价格,所以这些价格在市场上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企业不需要到处去找印刷商,只需要在云平台上去下载就可以。

另一个是一家大型的教育机构,因为业务量比较大,所以我们提供了虎彩自己研发的文件管理系统,帮助这家机构去管理自己所有的文件。两家企业实现了系统的打通、对接,之后如果这家教育机构需要印刷,直接从他自己的系统里,就能推送到生产基地,大大地缩短了时间成本。由于我们的加入,他们现在的整个战略都确立在以个性化教学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推出了极致化、个性化的错题集。目前已经在部分的学校开始做试点,我们已经印刷了几批,效果非常好。


还有一个观众问得很具体,他是一个加盟机构,体量不算太大,大概70多家加盟店、两万左右的学生,那么像您的这个服务,怎么能够成为他加盟体系的一部分?

李交:我一直觉得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生态之间的竞争。其实现在很少讲,你仅仅是我的生产商、合作伙伴等,我认为未来的这种服务,更多的是搭平台的方式,或者进入生态的方式。

对于这种加盟商而言,如果想作为一种服务的话,他只要使用我们的云平台就可以,直接根据客户去定制,他的加盟商也能使用我们的平台。


这种服务很多人有过糟糕的体验,譬如存在一些预付款等问题,预付的钱不多,因为有人会担心这种服务也是预付款模式,万一用得不好他是有损失的。

李交:任何企业之间的合作,一定是从不信任到信任的过程,因为任何公司,如果需要提前交钱,都会产生这种信任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对于虎彩来讲,从198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这种先预付的模式,是因为云平台是自主下单,系统帮你计算价格。无论后期产生任何问题,在云平台上都有合同去约定,多长时间都会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在云平台上线这大概一年多的时间,也会遇到过客户觉得不满意的情况,我们都会退款或者重印。我觉得,合作久了之后,相互之间一定会建立信任。


作为刚刚开始创业的小团队,前5年、10年所面临的挑战、环境可能都不一样,虎彩作为一个供应链,一个服务的第三方平台,您有什么建议或反馈?

李交:任何一个行业,其实变化最大的就是市场,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个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要考虑怎么解决终端用户的痛点。现代互联网、AI、大数据等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最终都是用来服务用户的。对于教育行业,就是要思考怎么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任何人或者行业,都不可能将所有关联的行业都吃透,所以目标应该是利用技术的发展,解决终端用户的痛点。

对于学生来讲,比如直播平台,有没有让学生用起来更加简便?比如教材的供应,有没有提高学生的成绩?到底是通用的教材,还是个性化的教材更受欢迎?我觉得这是企业家要思考的。而不简简单单地只是围绕客户。

所有跟教育相关的服务链的产业上,我觉得都应该围绕着用户,即学生。思考如何在这个领域,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方便、变得更优秀。所有相关联的企业,永远都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李交总结:

在OMO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趋势下,所有的供应链一定要更加的灵活高效和更加简便,为我们整个教育行业去赋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