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两个人的作品有什么区别?

原度拾趣


说下我的观点:不论生平事迹,不论生前身后名,单论文学上的造诣,就填词这一单项来说,辛略胜一筹。但苏体气高妙之处无人能及,只不过填词相对来说,并是不最适合他的文学体裁。

很多答案提到辛弃疾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作为,这些对他的人格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但他作为一代填词圣手,即便不用人格魅力来给自己的文学修养加分,也一样精彩纷呈,不然其实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小觑。

况且,时势造英雄,英雄命运多有无可奈何之处。苏轼虽无戎马行伍的才干,但在他大半生颠沛发配的行程中,亦有大量勤政恤民的作为。苏还经历过文字狱性质的乌台诗一案,人头几乎不保,也算是从鬼门关滚过一遭,这给无疑他的人生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若论人生经历的相同点,那么这两人都是"猛志固常在",越挫越勇,从未因外界环境的恶劣而消解了积极作为的志向。两人也同样陷入壮志未酬的苦闷,只好转向文学诗词来寄托胸襟。同为豪放之人,苏与辛在情怀上的区别,体现到作品中,则是苏旷达而辛沉郁,苏机畅而辛情深,苏开创一代风气,而辛乃集大成者。这是讨论他们作品成就的一个基点。

如上文所述,苏是在深牢大狱中历经生离死别的人,其后又一再被发配荒蛮之地,亦不改当所作为之心。在个人思想情感的层面上,他看得很开,作品中的情绪饱满、稳健,几乎不曾流露苦闷怫郁之言。他拥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但落到纸头上时,那些冤屈挫折的部分已经被他自我消化过了,化入了气象万千的天光水色,和率真烂漫的齐物之言中。他不诉苦,不需要读者对他产生恻隐之心,所有凄惨的个人经历他以一己之躯承担下来了。这是他深厚的禅学素养给自己带来的救赎。

"此心安处是吾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诸如此类的游侠豪言在他集中多见。更进一层的,哪怕是"寂寞沙洲冷"也依然"拣尽寒枝不肯栖",哪怕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要"我欲乘风归去",词句尽管有起承回旋,呈现的情感活动则是一往无前而又一望无边的。他自己深知路在何方,所以不作问询徘徊之语,有胆有识。

可以说,苏的心性是佛家的"定",而情感是道家的"放"(行事上则是儒家的),他格局疏朗声调浏亮。细看他的词作,句法在奔放中有摇曳,常常一顺手,就把词句间原有的关联给打散重组了,让读者在断续处一通疑惑。李白写古风如此,因为古风句法本来就参差不齐,但苏轼用此笔写百转千回的长短句,对自身的气象、对长短句的韵味,都带来了一点儿损失。

我们别忘了苏轼"唐宋八大家"的身份,他的句法不论放到韵文,还是放到散文里面,那都是妙极了。在一系列的文赋中,我们能读到一种随意开合而生动流淌的韵味,绘景状物妙趣横生,人物行止对话具冰雪玲珑之态,他的文学境界于是舒展开来。填个小词对他来说,属于拿着屠龙刀当雕花刀使,故不太趁手。

苏因为有彼岸的宗教思想来救赎,于是情绪层面理得比较顺畅,只把一番勇往直前的胆识填满了词句;辛则不同,辛在现实中已经多次英勇行事,胆识已得到证实,不需要特意在词句中抒发。辛填词时,他的情绪会显山露水,不过是艺术性的、多声部迂回推进的,这片热切的胆识成为其中的一个声部,在与其他声部的交错中沉潜下来,便有了繁密之感。

不同于苏具有的飞升想象力,辛尽管人已归田,心却断断不肯"归去"。他的人和情感一并嵌入国仇家恨的时局背景当中,苏尚能明哲保身自我解嘲一下,而辛有心有力却无机会,他的热衷肠中便郁结了挥之不去的悲情。读他的作品,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就是这阵从未消散过的悲情,在辛的一把铮铮铁骨中百转千回地激荡着,啃噬着他。"把栏杆拍遍",真有力量,所以是真痛,辛之(文学上的)伟大就是在这痛中,亦不忘铺陈出千锤百炼的细致美感,可见其舍生忘死的艺术追求。其实踏上的是他金戈铁马的同一条道儿。

辛下笔时,词句与韵律相互攀缘滋长,熨帖而蕴藉。苏词时有枝桠叉出而失之粗疏,"协韵填词"的用意终于在辛手上恢复了本来面目。戴着镣铐起舞而风流潇洒不改前色的英雄,方是真英雄。

辛的另一个特色是爱翻用典故,他要游览写景一定不单单只有眼前风景,一定是要发怀古之幽思的,而且他的典故运用相当密集,几乎给人层峦叠嶂之感。辛词情感上的沉郁婉转、一唱三叹,与他时而直抒胸臆,时而掩身在这些厚重的历史旧事深处,有极大关联。前文说苏忍辱负重,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滥施于读者;而辛用此种手法塑造的则更甚,是一个短暂停留在时间缝隙中的失意词人,同时又具有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肩荷起了所有历史碎片所投下的阴影,依然"众里寻他千百度"。作为读者,实在无法不被这样的孤胆硬汉所打动。

其实,可以用一句辛弃疾的词来形容苏轼:“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也可以用一句苏轼的词形容辛弃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宏观评论师贺兰


“苏辛”同属豪放派,因为人生经历的不同和性格差异,导致他们的作品有着各自鲜明的标志。

一、创作题材不同。

苏轼之前,词多写男女之间的悲欢离合,词境狭隘。苏轼借鉴诗的创作,使题材多样化,使词不再只是专注于男欢女爱,词可怀古、可咏史、可说理、可谈传、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情怀。辛弃疾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融入词的创作中,继苏轼之后,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二、人生阅历和性格的差异,导致了词作思想感情的不同。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几度被重用,又屡次被贬谪,都没有影响他的洒脱与乐观。他受到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性格乐观豁达,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力。他纵情山水,与友人多次乘舟畅游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惊世之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开创了“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而且把烹调方法和品尝心得留在了他诸多诗文中。苏轼还是一个难得的“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还十分注重养生、健身。

苏轼的作品,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受到诙谐有趣,乐观豁达,哪怕是面对人生挫折,也能平静对待。他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曾作了这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行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成为了苏轼一生的写照,但我们时刻都感受到了“谁怕”的豪情!

辛弃疾则生活在南宋时期,国破家亡、内忧外患。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词中包含回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辛弃疾是个词人,也是个军人。而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未对辛弃疾委以重任。因此他的词中多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苏轼相比,豪放的同时,多了沉郁之感。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欲死疆场之志和壮志未酬之叹!

三、表达痛苦的方式不同。

他们的词中都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苏轼的表达是含蓄内敛的。他常常以豁达的胸襟来体验人生,经常会有哲理性的感悟。而辛弃疾更直接明朗。




我有我的人间烟火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诗人,但是两个人从性格到词作都有很多不同。

从性格上来说,苏轼属于风流洒脱,辛弃疾属于刚直硬朗,一个是浮云舒卷,一个是剑气如虹,一个是通达士人,一个是豪迈将军。

从词作上也反映了他们的这些不同。两人的词虽属于豪放派,但也都有许多婉约之作。同样属于豪放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都是一种洒脱,看透人生的潇洒名士的表达。而辛弃疾不管是“醉里挑灯看剑”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等,都有一种悲情将士,失路英雄的感慨,他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做最好注脚。




无心随墨


苏轼和辛弃疾分属于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大文豪,词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与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性格及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二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不尽相同。


用户大招手


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对国仇家恨深刻感受。苏轼没有,辛弃疾有。

——黑加仑,专注简约解答。


黑加仑说天说地


苏轼的词侧重于抒发个人的情感,比如说英雄主义爱情,亲情等等。辛弃疾的词则更偏向于国家民族大义。


文艺青年风


苏轼是真正诗人,辛弃疾抒发着满腔爱国情怀


紫燕东飞舍


修行者与不修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