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讓我的中年危機提前到了30歲

出品:BOSS直聘(ID:bosszhipin)


中年危機的話題已經被說爛了。

有人說,中年危機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有人說,中年危機純屬無良作者(不是我)販賣焦慮的噱頭;但也有人,正身處中年危機的風暴邊緣。

以往職場人的觀念裡,35歲是一道坎,而最近網上流傳的一段對話,再次引起了職場人對中年危機的關注。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某大廠員工返崗復工,想內推一名30歲的程序員,結果被拒絕了。這名員工和求職者的對話中,有這麼一句話狠狠扎到了“高齡求職者”的心:

“比你便宜的多的是。”

說好的35歲才到中年危機,怎麼一下子提前到30歲了?還嫌人生不夠難?


職場年輕化,我卻被“優化”

如今許多尤其是科技互聯網企業越來越趨向年輕化,在國外及國內許多知名大廠,員工平均年齡都不到30歲。

隨著一撥又一撥朝(pián)氣( yi)蓬(hǎo)勃(yòng)的年輕人進入職場,互聯網中年人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與侵蝕,處境相當被動。

互聯網之外的行業亦是如此。在以往的印象中,居委會、街道辦等工作,似乎是中老年人的專屬。可如今,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年輕的身影出現在這些崗位上,給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崗位帶來了一股沙雕清新的活力。

近年來新興的電競行業,就是個典型的“吃青春飯”的行業,更新換代更加迅速。職業電競真人秀《終級高手第二季》最新一期節目請來了拖米、Gemini、夢淚等KPL職業選手擔任高手認證團。

熟悉KPL的朋友都知道,以上都可稱作是KPL的骨灰級選手,經驗老道,而他們平均年齡不過二十幾歲。

現實中,大多數職業電競選手退役年齡在24~25歲之間,27、28歲已經是老將,他們的中年危機,似乎來得更早,也更兇猛。

和傳統體育項目一樣,每年都有無數年輕人懷著熱血和夢想湧入競技舞臺,但也有無數職業選手因為年齡、身體狀態等原因遺憾告別。

這些退役選手中,只有1/10是行業知名選手,更多的是默默無名的普通選手,退役後,人生的下半場該怎麼走,該做什麼,該如何生存下去,他們也很迷茫。


中年危機本質是性價比問題

坦白說,中年危機本質是個性價比的問題。

講一個朋友的故事。

朋友浩子今年25歲,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了兩年,算是一個小領導。有一次,浩子需要招一位新人負責公眾號的編輯工作。

這項工作比較基礎,重複性強,投遞簡歷的大多都是應屆畢業生,或者剛工作一兩年的小白。

但一份29歲求職者的簡歷引起了浩子的關注。“沒想到竟然還有年紀這麼大的求職者投編輯崗,看工作經歷,倒是蠻有經驗的。”

遺憾的是,浩子最後並沒有把這位求職者列入考慮範圍。

說起原因,浩子說,“倒不是什麼年齡歧視,只是招她很不划算呀。你說給她期望薪資吧,這個崗位確實不值那麼多錢,但要是按新人的標準支付薪水,那也不合適對吧。所以,還不如直接招個更年輕的,性價比更高。”

這話聽起來蠻殘酷,但卻是事實,也是家長苦口婆心勸孩子考公務員的主要原因。

在體制內,端著的就是鐵飯碗,只要不逾矩,把手裡的工作按時處理完,哪怕一輩子不晉升,也不必擔心被淘汰,這一生也就有了保障。

但是在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裡,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被追著前進。如果說公司是一臺不停工作的發動機,員工就是燃料,你能給公司創造的產出,就是衡量你這塊燃料質量高不高的標準。


30歲的職場人,像是注了水的燃料

年齡帶給職場人的壓力,是無聲且沉重的,網上和現實中,對年齡的焦慮,也不絕於耳。

還是拿電競選手舉例,當正式進入職業電競圈,選手們就會面臨一個“黃金年齡”的問題,這個黃金年齡,基本截止在25歲,過了這個年紀,很多選手的狀態就會開始走下坡路,也很難再承受高強度的訓練。

普通行業黃金年齡稍微寬限些,但也好不到哪去。人過了30歲,難免體力跟不上年輕人,還得面臨結婚生子的負擔,很難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

這樣的員工,就像注了水的燃料,產能越來越低,價格還越來越貴,企業如果還繼續為你買單,按消費主義的說法,這豈不是,智商稅?

小米和推特等公司的天使投資人、企業家Robin Chan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從20歲努力工作到40歲,希望能幹成一番事業。然後就要去做別的事情,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現在來看,別說40歲,30歲已經是“危機四伏”,職場競爭就是這麼殘酷。

就說我自己,作為新媒體人,在奔三的路上越走越遠,我也時常感到“中年危機”正虎視眈眈。

我們這行,經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保持更新,需要保持網感,需要對新鮮事物保持無限的熱情和敏銳度,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是我們在行業立足的根本。

因此當我發現自己逐漸開始聽不懂00後的語言,聽到年輕人的段子一臉懵逼時,我常常感到恐慌和焦慮。

我不知道自己的精力還夠支撐我燃燒多久,或許只需2年,就輪到我給年輕人讓路了。


中年危機一直在那兒,倒也不必過於害怕

說這麼多,不是想要製造焦慮,也不是要號召大家集體辭職考公務員。

我只是想說,不管你接受還是不接受,“中年危機”一直都在那兒,等著我們每一個人。

但除了害怕,我們真的什麼事也做不了嗎?

並不是的,哪怕前文說得再驚悚,也總得給社畜們留條活路。

很多人會告訴你,為了度過中年危機,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充實自己的彈藥庫。這點沒錯,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另外一點:明確自己的職場定位,並學會給自己“鋪路”。

美國學者舒伯將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分為5個階段:

  • 成長階段,屬於認知階段
  • 探索階段,屬於打基礎階段
  • 創業階段,屬於選擇和安置階段
  • 維持階段,屬於升遷和專精階段
  • 衰退階段,屬於退休階段

15歲到24歲便屬於探索階段,也是我認為對職業生涯影響最為關鍵的階段。舒伯說,這個階段發展的任務是:使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定化並實現職業偏好。

簡單來說,就是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個職場人,從進入就業市場,甚至更早就應該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定位,並在早期的職業嘗試中,初步確定並試驗其成為長期職業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適合,還能結合實際進行調整。

舉個栗子,比如你最終的目標是賺錢,然後回家開店,那麼在選擇職業的時候,薪資是你最主要考慮的因素;但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擁有自己的一番事業,那麼,從選擇第一份工作開始,你更應該關注的,則是平臺,以及工作本身能給你個人帶來怎樣的加持。

記住,

你的每一步,都是在為下一步鋪路。

這麼做,至少可以幫助我們度過因為職業定位不準造成的中年危機。

另外,發展副業,學習投資理財它不香嗎?

所以朋友,中年危機真沒什麼好怕的,再難,還有比現在更難的時候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