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關於《周易》,大眾群體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往往就是“算命”、“迷信”之流說,讓人聯想起江湖術士的異樣“精彩”。

就算到了正統交流層次,一談起《周易》,也透露著某種神秘的色彩,意恐被戴上“學問高深”的枷鎖,有“鶴立雞群”之崇拜。

凡此種種,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弘揚的一種“悲哀”。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其實,就《周易》而言,拋開哲學層面不說,它的文學價值也是亙古以來的經典文獻,早於《詩經》,開創歷史,歷久彌新,榮耀後世。

01 運用“比興”的手法比《詩經》還早

何謂“比興”?南宋理學家朱熹有過一句準確的解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簡而言之,“比興”就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它們的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託物言志之功能。

而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在文學研究界皆稱之為比興手法運用之鼻祖,影響了數千年曆朝歷代的文學家及其作品。

比如,以唐朝韓愈為首引領的“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以白居易為旗手開啟的“新樂府詩歌”潮流,其主旨都是傳承和發揚《詩經》的“比興”傳統。

但是,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易》中的“比興”用法,更是鮮活出奇,令人驚歎。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我們先普及一下《周易》常識,它所述之稱為“易學”,最主要的面貌特點就是“象”。

象就是符號,“易學”的創立是先有符號,筮數及文字均為倚象而後起。

清朝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易教下》這樣說到:“《易》象雖包六藝,與《詩》之比興,尤為表裡。

啥意思呢?明白指出了《周易》的象與《詩經》的比興是“為表裡”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一個面子”、“一個裡子”,是一種表現手法的兩種形式。

比如《周易•中孚》卦:

九二爻辭為: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爻辭的意思是大鶴在北邊(陰)鳴叫,小鶴在旁邊跟著鳴叫。我有上好的美酒,與你共同分享。

象辭的意思是小鶴在旁邊跟著鳴叫,是心中真誠的願望。

其中“爻辭”前一句“大鶴與小鶴鳴聲相應”,與後一句“願與他人共享美酒”之間就是很明顯的比興用法。

大鶴與小鶴的鳴聲相應,這便是一種父子(或母女)之間的誠信;而與朋友共同分享美酒,則是朋友之間的誠信。

歸結為一點,就是“象辭”所闡述的誠信之義。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再如《周易•大過》卦:

九二爻辭為:“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前半句“枯楊生稊”為興句,意思是枯萎的楊樹又長出了嫩芽(稊tí,是指植物的嫩芽)

繼而引發出後半句的“老夫得其女妻”,最後推導出占斷之辭,所明之理意味深長。

現在“枯楊生稊”也成了一個固定成語,用來比喻老夫娶少妻。

我國當代學者傅道彬先生《詩可以觀》中寫到:

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尋常事物,也在詩性的啟示中聯繫在一起了。

諸如以上比興用法的例子在《周易》中還有很多,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認真研讀一下,其中的《乾》卦、《坤》卦、《明夷》卦等等,也都是以象佔之辭作為興體,應於後面的敘事之辭,以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來啟發讀者思考,明曉哲理。

據現代學界研究認為,《周易》(指64卦及卦爻辭)成書於殷末周初;而《詩經》的中的詩,寫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記載了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的故事。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所謂“韋編三絕”,是說孔子讀《周易》時,其中串書的牛皮斷過三次,用來說明孔子讀易之勤和功夫之深。

由此可見,《周易》成書更早,所用“比興”手法也更早,只不過後世大多數文人雅士以尊孔尚儒為重,把《周易》打入了文學的“冷宮”。

02 文學之“意象”理論源出自於《周易》

何謂“意象”?美國著名學者艾布拉姆斯曾經這樣說到:“意象是現代文學批評中最常見,也是最含糊的術語。”

一個“最常見”,直接點明瞭“意象”是文學作品中最常用的表現手段;“最含糊”呢,卻又說明了“意象”不確定的定義內涵與外延。

同樣的是,英國《現代評論術語詞典》在解釋“意象”時,也是無法界定之說辭:“這是一個靈活得令人困惑的術語,任何有文學語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語言,暗喻,象徵都可以稱為意象,當一個概念被泛化得什麼都是時,就意味著什麼都不是。

然而在我國古代,《周易》早已點出了“意”和“象”的確切關係。

比如《周易‧繫辭傳下‧三》雲: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啥意思呢?《周易》中的卦象,是象徵宇宙萬事萬物的。這裡要特別注意象與像的區別,在古代,“象”是代表抽象的,而“像”是代表實質的。

《周易‧繫辭傳上‧十二》子曰﹕

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這句話具體闡述了什麼是“象”?聖人有介紹天下實際情況的辦法,首先就是斟酌眾多事物的實際狀況和規律(“賾”是實情、實際的意思);

其次從這些相似的事物中選擇符合道理的事物,所以稱這些符合道理的事物為可學習模仿的“象”。

由上可知,“象”是“意”的載體,“意”是無狀之狀,不可以言辭來解釋,故此要靠有形的“象”來表達“意”。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周易·繫辭上》有一句話,更是直接點明瞭“意”與“象”之間的依存關係,那就是“聖人立象以盡意”,意思是古代聖人創制物的象和記錄語言的文辭,其目的都是為了表達人的思想意義。

可以說,《周易》“意”和“象”互相結合的理論概念,極大地影響了後代文學的繁榮與發展。

而“意象”作為一個文學理論術語,第一次提出來的是南北朝學者劉勰,他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寫到:

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啥意思呢?木匠斫輪時,頭腦中必定先有車輪的具體形狀,然後依據自己想象出來的車輪形狀來運斧(斤,斧的意思)。同理寫作時,用意象做寫作的主導工匠,按照構思產生的胸中之“象”,研尋辭采的聲律,以求其和諧,從而謀篇佈局,進行文學創作。

可以說,劉勰的“意象”之說是《周易》的繼承創新。

在實際創作中,詩歌體裁是“意象”運用比較多的。

明朝學者、詩人胡應麟甚至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

意大利著名文學批評家克羅齊也說:“詩是意象的表現”。誰能想象,一首詩假如沒有意象,或一段沒有意象的文字,它還能稱之為詩嗎?

只是散亂的文字斷句、斷行,一種排列組合的文字遊戲罷了。

而詩歌依託的“意象”理論,更是源自於《周易》。

其他如散文、小說等體裁的文章,莫不例外。

03 《周易》之富含邏輯的“篇章結構”是敘事性小說的雛形。

縱觀《周易》全書,以“卦”為單位,每卦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篇章。

爻題呢,按照相應的數字設置六段文字,將語義按照漸次進展的規律進行劃分。

而《周易》中象數的變化規律,就是篇章的內在邏輯結構,能夠影響卦爻辭的排列順序。

比如《周易·漸》卦雲:

初六,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

六二,鴻漸於磐,飲食衍衍,吉。

九三,鴻漸於陸,夫徵不復,婦孕不育,兇;利禦寇。

六四,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

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此卦六爻的位象,生動展示出了一隻鴻雁不斷尋找棲處所的動態過程(後邊我們詳解)。

儘管《周易》語篇短小,也不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但卻體現了隱微的古典敘事傳統,甚至可以說出現了敘事性小說的雛形。

為何有如此之說呢?我們用一個例子說明,會更清楚一些。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大家都熟知錢鍾書的小說名作《圍城》吧,書中主人公方鴻漸的名字就是出自《周易·漸》卦。

小說中方鴻漸的命運也恰恰符合《周易·漸》卦的邏輯安排,下面一一對應來解讀:

  • 鴻漸於幹”(鴻雁飛向岸邊),對應小說的第一章,指方鴻漸由歐洲坐船回國,並在香港短暫停靠;
  • 鴻漸於磐”(鴻雁棲息於磐石之上),對應小說的第二章,指方鴻漸在上海的生活;
  • 鴻漸於陸”(鴻雁飛到了山丘或山頂),對應小說三、四兩章,指方鴻漸在老家和上海之間的往來;
  • 鴻漸於木”(鴻雁落在樹枝間),對應小說第五章,指方鴻漸穿越閔贛林區進入湘西的旅途;
  • 鴻漸於陵”(鴻雁飛到丘陵地帶),對應小說六、七兩章,指方鴻漸終於到達湘西背山小鎮的情節;
  • 鴻漸於陸”(鴻雁飛到了山頂),對應小說的八、九兩章,指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離開三閭經桂林到香港再回到上海的旅途,因從桂林到香港乘的是飛機,意味著道路更廣闊高遠。

假如我們拋開《圍城》的故事情節,再回味一下《周易·漸》的結構安排,是不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說呢?

這便是《周易》的魅力所在。

漫話《周易》的文學價值,我們弘揚傳統文化還有多少缺失?

結語

年少不讀《周易》,讀懂恍如隔世,那是一種哲思的感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德行善的道理,古書《周易》用淺顯易懂的文學靚語早就作出瞭解讀。

除了哲理底蘊之外,它的文學意味如同一朵淺白色的梨花,碩果累累的時候,仍然存有那淡淡的香醇。

刀爾登先生說過,《周易》無辜,出了毛病的是我們的知識傳統。我認為,還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無序,熱了孔孟之道,冷了原始真諦。

假如把《周易》經典列入學生課本,或許能從根本上彌補我們的缺失,不負時代,賡續傳奇。

參考文獻:

1、張毅,王園《論錢鍾書文學創作與研究之關係》

2、孫鳴晨《周易的文學意味》

3、馬世豪《淺談與中國文學的關係》

4、白奚、孫希國《古經與諸子文學》

5、高懷民《先秦易學史》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學解讀時空!

\u0010\u0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