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詞壇的藝術風格是什麼?

萍萍213933256


李清照是:宋,濟南章丘女詞人,她在詞壇的藝術風格有以下幾點。

一,表現嫠婦的愁苦悲情,以孤獨悽楚而動人。

二,善用白描法。

三,創造性地運用多種多樣的抒情手法。

李清照的詞具有美女獨特的細膩,又有對生活坎坷不平的辛酸經歷,同時詞中也包含著對國家,人民和個人際遇深沉的傷感。

李清照的詞可分為兩個創造階段。

(1)前一段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寫真情實感,以園潤細膩纏綿的筆法描寫離別的苦楚,又以誇張的手法描繪情愛相思。

(2)後一段以對比的手法抒寫著故園之思之念和顛沛流亡之痛,用凝練的家常口語,細心,巧妙,維肖地刻畫出內心的無助,孤寂,這就是李清照藝術風格的高點,亮點和特點。


用戶呂有虎


李清照(1084~1155)宋朝濟南章丘女詞人,是詩詞婉約派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夏日絕句》,《聲聲慢•尋尋覓覓》及《金石錄》等。

她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樸素自然的聲調,以及清新的白描手法,用極其精煉而通俗的語言,達到抒發極其典雅,清新之氣之目的。

第二,語言,腔調,清新華麗,柔潤和諧。描寫人物細膩,真實,自然,含蓄和直率相結合,表現的相得益彰,恰如其分,用對比的手法渲染,烘托情緒上的巨大反差。

第三,語言精煉,凝重。運用極小的篇幅,彰顯極大的內容和廣泛的含義,是李清照的詞讓人們吟詠不衰的根本原因。

以上這些僅是個人愚見,望各位見諒,謝謝提問者。





暗香香


李清照風格特點: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背景: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居士,,齊州濟南(今)人。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早期生活優裕,其父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藝術風格:

在宋代詞壇上,李清照是獨樹一幟的人物,其文學創作是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被奉為“婉約 詞宗”,“易安體”提出“詞別是一家”,以女性詞人特有的細膩纖巧寫閨情詞而有丈夫氣,如果把李清照詩與詞加以比較,就會發現其詩其詞在藝術風格上有同有異,其詩頗具男子的陽剛之氣,其詞則較多地集中體現了女性的柔性之美,詞善用白描方法,溶煉通俗語言傾訴真情實感。前期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一活的嚮往和與丈夫別離相思的痛苦。後期間,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傷時念舊,情鄉悼亡,孤獨生活中的濃重衰!


松下思妤


李清照的詞風,結構舒朗,韻律優美,語言平實,含蓄蘊藉,(含蓄而不虛,平實而不僵硬)。

環境優美,(無論是開心的還是悲傷的都是那麼美,她善於虛化美的創造,就如: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迷離與奇幻,在真實與迷離奇幻之間讓人遐想無窮,讓人沉醉)。

李清照的詞刻畫形象鮮明,傳神,並通過刻畫景物形象襯托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動態反應人物心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雨就是詞人流不完的相思淚啊。)並且二者完美結合,更無痕跡,清新自然。讀李清照的詞在那美好的環境,真切的人物形象中,體味,尋覓,並且產生共鳴。

李清照一改詞的柔媚,少鋪敘,媚而無實,淡而無味的風格,做到前後鋪墊,照應,一詠三嘆,使詩詞內在飽滿,並且結構舒朗,語言簡潔明快,空間擴大,絕不臃腫,特別是長調跌宕起伏,佈景與抒情穿插,往復。在一詠三嘆之間,波瀾起伏,低迴婉轉。李清照的詞雖然口語化,卻句句含情,讀起來是那麼柔軟,卻又是那麼富有韌性,是那麼能刺透人的內心,震懾人的靈魂。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詞真切,感情濃烈,熾熱,她是在用靈魂和血液寫詞,她在唱出她心底那無法排遣的真實的憂傷,並且把單純的思想藝術化,形成超越美。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是無聲的吶喊,咆哮,詩詞最終就是要唱出心中最想說的那句話,我一唱出便成絕響。這也是她的詞的激情所在。

李清照的詞平實,就像在向你當面訴說,那真實的場景,那真切的人物形象,情感。雖然不濃墨重彩,但是其色無盡,其味無窮。絕不刻意為之,可謂是天然去雕飾。盡得詞之妙處。


梅若魂


感謝提問。我認為李清照在詞壇的風格以婉約為主。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兩宋之交的女詞人,婉約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創作,除《夏日絕句》等極少數詞以外,婉約是其主流風格,這也難怪後人把她與李煜、柳永、晏珠等稱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派形成鮮明的對比,亦柔亦剛形成宋詞的空前絕後!

婉約是委婉含蓄的意思,又指柔美。細品易安之詞,無不恰合其意。

自古詩酒不分家。唐有太白斗酒詩百篇,宋有易安把盞詞綿綿。也許藝術真的來源於生活,李清照歷經國破家敗的顛沛流離之苦和喪夫再婚的不幸,她卻還能用獨具的才情將滿腹的愁與苦轉化成首首婉約之作,實在是難能可貴,千古不朽!

她曾有“誤入藕花深處,沉醉不知歸路″的迷茫;

她也有“尋尋覓覓,悽悽慘慘慼戚”的感傷;

她也有“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惆悵;

她更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潔身自愛與孤芳自賞!

這就是李清照,怎一個婉約評得!


山居齋主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在宋代詞壇上,她是卓然自成一家的人物,被奉為婉約派的正宗。

那什麼是婉約派?“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

 不過我覺得,用”易安體“來形容李清照的詞更貼切。因為在她的一生當中,影響她最深的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豆蔻年華,春光 淡蕩試新衣(少女時期)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第二階段:明月入夢,和羞試理並雙枝(結婚早期~南 渡之前)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第三階段:國破南渡,角聲催斷夢傷悲(國破南渡)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第四階段:一別永訣,秋墳瘦卻損梨枝(趙明誠之死及晚年生活)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有《漱玉詞》傳世,錄詞六十多首。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以靖康之變為界,前半生幸福,後半生悽苦。個人覺得,只是一個”婉約“體現不了她的全部,還是用她自己的名號”易安“來得好



piupiu君的禮物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另一首 :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於是以黃花自喻說:“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她的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   

後期的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 《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託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 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簡明、節奏急促,情調悽 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寫到: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 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家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淚下”。


Mr張先森


看見“李清照”幾個字,腦海裡不知不覺的就浮現出“悽悽慘慘慼戚”這句話來,六個字,已經不需多餘的話辭,足以表達出內心那種揪心的複雜心情。

相信各位也隱約感到了李清照的詞是屬於什麼類型的風格,只是不知道用哪個詞來形容。

其實,同時代的詩詞文壇委員會就已經總結出來了,那就是“婉約”一詞,並且還把橫向同年代和縱向同類型的詩詞作者劃分為一派別,稱為“婉約派”。還有一派別,詩詞風格與婉約派的正好相對,大大咧咧,直抒胸臆,一點不扭扭捏捏,豪邁自信,讀來精神抖擻,荷爾蒙飆升的那種感覺,稱為“豪放派”。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的主流派。婉約,顧名思義,即婉轉含蓄。其內容主要是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其代表人物大致有柳永、晏殊、秦觀、李清照等。

拓展備註: “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

李清照其人,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一個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悲就悲在她是一個文化女性,思想先進,可是卻生活在封建禮教最為嚴格的宋代,個人與時代之間的矛盾,可想而知,悲催的只能是個人。李清照其詞風,也就不言而喻。

其實,李清照前期作詞也比較明快,積極,後期的詞作卻是消極,鬱鬱寡歡的。這種轉變,更為關鍵的導火索是她自己的婚姻經過。其夫趙明誠仕宦之人,常不在家,導致李清照思緒較重,後其夫病逝,更加重了悲思之苦,又值宋朝國亂,生活變故,情感豐富的才女,面對如此局勢,悲苦孤獨的離開了人世之苦。留下了一首首傷感詞賦。




善行萬世


李清照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她生於宋神宗元年(公元一0八四年),當時北宋王朝最為興盛繁華的時期。文風致雅、名家傑出,司馬光、蘇軾、秦觀、周幫彥、晏幾道、賀鑄等名揚天下燦若繁星。李清照幸遇這文風卓盛而又安樂太平的世道,她聰明靈秀、婉逸俏美的才華讓人驚歎讚許。有“男有李後主,女有李易安”之讚譽。

李清照的詞作總有一種優雅而安靜的感覺,詞中的每一個文字,都自有她的深意。在她很多的詞中,映透著懷念與感傷。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詞作很少,但從那些精緻溢美的文字中,我們會感受到她的那些淺愁和懷念,感傷與傾訴。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