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文学,军事才能不行。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英雄?

默笙沉年悟


刘备早年虽然没有成大事,然而不仅他的皇叔身份没有人辩驳,就连他是个英雄人物也几乎是当时人的共识。都哪些人认为刘备称得上英雄呢?

首先是孔子的后人孔融,孔融让梨的故事小时侯大家都学过,孔融小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深明礼仪,长大后在当世也是著名的大儒。孔融因被黄巾围困形势急迫,派太史慈去向平原县的刘备求救,刘备惊呼“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能被孔融赏识,连刘备自己都惊呆了,这时他不过是一介县令。在徐州时,孔融极力推荐刘备接任徐州牧,可见孔融对刘备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

让刘备真正称得上英雄名号的,要数曹操的神助攻了。在许昌,曹操与刘备聚会时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把刘备提到和曹操同一个档次的英雄,就连已经占据幽并青冀四州、名满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绍都没法比,这回更是把刘备吓得当场筷子都掉了。

袁绍和刘备的交情不深,但喜欢礼贤下士的袁绍是怎么对待刘备的呢?“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一路上派大将接待,隔着二百里就亲自前往迎接,能有这份待遇的也只有刘备一人了。如果不是英雄,不是贤才,袁绍会费这么大周张。

让所有人对刘备开始刮目相看的是徐州牧陶谦,在此之前刘备不过是一个县令,跟着老同学公孙瓒混社会。刘备救徐州之难后,陶谦先把自己的四千丹阳兵送给刘备,丹阳兵可是陶谦的嫡系部队。陶谦临终又把徐州交付给刘备,他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使刘备从一个县令一跃成为一州之长,与当时已经跨州连郡的曹操、袁绍、袁术、刘表、刘焉等并驾齐驱。不传儿子,不传亲戚,也不传老部下,而把这么大的资产送给一个外来户,陶谦的胆气可嘉,更证明了刘备绝非等闲之辈。

评价刘备为英雄的还有陈登、周瑜,陈登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这就说得比较精准了,而且陈登和刘备在徐州共事几年,了解更加深入,所以他的话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刘备是非王即霸式的英雄。周瑜一直将刘备视为最大的敌人,“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早早提醒孙权,一旦让刘备坐大便会成为东吴的心腹之患。在周瑜眼里,刘备是少有的枭雄,和曹操一样都是东吴问鼎天下的大敌。

这些人都是和刘备有过密切的交往的,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是基于对刘备的言行、交流、理想、抱负等的深刻了解,而且这些人本身也都不是等闲之辈,都是当世的大人物,偶尔可能会看走眼,但是都看走眼的机率几乎为零。

说刘备的文学、军事才能不行,这句话是有待商榷的。什么是行,什么是不行呢?参照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对比曹操,刘备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明显处于劣势。但除了曹操,能胜得过他的人似乎也并不是很多。

文学需要一定的功底,毕竟曹操的家境和刘备的家境差距是非常大的,刘备连上学都要靠亲戚资助,换到现在就是一等一的贫困生,没有助学贷款大学都上不了,文学水平差点也可理解。而且刘备确实不喜欢读书,喜欢狗、马、美衣服,兴趣也不在成为一个文学家上面。军事上刘备算不上军事家,一个左将军还是当得起的,打黄巾军数十战胜率还是很高的,早期刘备的失败很多是吃亏在实力不行,当他有兵有粮的时候那战斗力也杠杠的。论文学和军事刘备算不上优等生,但至少是中等水平,而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一个英雄人物,文学和军事并非必须达到一流水准。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首先就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备的成长模板就是汉高祖刘邦,长处在于知人善任,为人豁达宽厚,自己的能力虽然不是最强,但是可以集合应用天下的英才,所以能够成就一番霸业。这不也是英雄的一种吗?英雄者未必是专业能力最强的,否则武如韩信,文如萧何为何不能自立山头,成为定鼎乾坤的英雄呢。

刘备有多会用人,几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首先刘关张兄弟经过演义刻画虽然有些过份,但事实这两人确实毕生追随,能得人如此效力必然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关羽的降曹而后复归,足见刘备的吸引力有多大。其次,刘备在荆州的反转不是偶然的,刘表死后荆州士人大多依附刘备,刘备能够再建基业的班底也是这些荆州的人才。在荆州时,发现结识吸纳这些人才,是刘备后来能够转危为机,坐拥荆州的根本。再次,得了蜀地后看刘备的人员安排,“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下至普通士卒,上至不同来路的谋臣武将,刘璋的旧臣、姻亲、弃用的,自己所看不起的、憎恨的都能因材施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汇聚天下人才源源不断地投奔自己,不断壮大刘汉的基业。

曹操的模板更像是光武帝刘秀,良好的家境出身,喜欢学习,文才武略都十分出众,又能够因人任事,“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论个人能力三国中应当无人能出其右,曹操亦是当世之大英雄。然而,曹操最后却未能实现天下一统,一方面因为曹操借用了汉室的旗帜,但当想改易旗帜时内部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因此掣肘难伸。另一方面曹操为人的性格中多了一份粗犷和骄傲,不像光武那样谨小慎微,精于计算,在局面大好时因自己的失误导致形势陡变,至于身临险境中数有发生,也给了刘备逆转乾坤的机会。

总的来说,刘备的文学能力可能一般,历史也没什么记载,军事能力应该算得中上等,但是他勇而有大略,宽容大度,又特别能用人,知人善任,因此当之无愧地会被当时交往的士人名流看作是英雄人物,在乱世当中必能成就一定的事业。


中州史话


很多人读《三国演义》,读到“青梅煮酒”那一段,听到曹操评论天下英雄,对刘玄德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都表示不理解,因为小说中,刘备只是个遇事哭哭啼啼的“忠厚长者”,没有遇到卧龙之前,屡战屡败,还有人说他是“伪君子”,怎么能算是“英雄”呢?

其实刘玄德这人也挺有意思的,这人没有曹阿瞒豁达,也不如孙仲谋会自嘲,但好在低调朴实,短短一生中也有许多可爱之处。并不只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忠厚老实看上去还有些虚伪的烂好人。

首先他不爱读书,“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我对古代这种游手好闲的儿童都有种莫名的喜感,因为第一他穷得依壁雕凿,居然还有心思玩宠物、音乐、穿漂亮衣裳。第二既然是没落皇族,穷的 依壁雕凿 ,却不喜欢念书。由此可见这人随和,贪玩,如你我一般,不假道学,是个可以相处的朋友。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里也有意思,这人话不多,却善结交朋友,一个织席贩履的穷屌丝,还“年少争附之 ”。诸位想一想,小时候一起玩的孩子们,如果要做孩子王,得具备什么条件?吹牛逼的肯定很快就被识破,只有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大家的都能做到的孩子,才能指挥大家。

长大后第一次做小官儿,就把上司给揍了,“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揍了上司就跑路,说明刘备这家伙虽然忠厚,却也不是软柿子,上司不给面子,不见我,那就把他绑起来揍,揍完就跑,来去如风。说明他不是个讲规矩的人,和曹阿瞒一路货色,胆大包天,不拘小节。

刘备得人心到什么地步——“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收了钱的刺客都不忍心对他下手,所以说他虚伪的,也得掂量掂量,这得虚伪到什么境界,能够连刺客都骗过。虚伪的最高境界,就是连一方诸侯陶谦都被骗过,诚心诚意白送他一座徐州。

这人还是太老实,连三姓家奴这种货色都收留,结果被反咬一口,走投无路投奔基友曹阿瞒,曹阿瞒大喜过望,也不管他当初救陶谦的破事了,“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阿瞒亲自替他报仇,干掉三姓家奴,替刘备讨回老婆孩子,还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如胶似漆,这得多大面子?

刘备还有个优点就是低调,你看他明明野心极大,却从来不表现在脸上,别人怎么夸怎么赞他都不动如山。当初孔融向他求援,他感叹:“孔北海居然知道世上有个刘卖鞋?”。后来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讨论天下英雄,问来问去,他既不拍曹操马屁,也不吹嘘自己,最后阿瞒憋不住说天下就你和老子算人,其他都是傻逼。他也只是敷衍几句,不卑不亢。换了我被阿瞒这么夸一句,要么是当场吓尿,要么是趾高气昂尾巴翘到天上——阿瞒你终于知道老子是个人才啦,快给我签五年一个亿的合同。

后来这俩基友不念旧情,反目成仇打了起来,主要还是刘备不解风情,始乱终弃,而曹公是穷追不舍。这时大耳贼勾搭上了孙仲谋,“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看清楚了,赤壁之战,公瑾只是配合的友军,打赢曹操的还是大耳贼。

当年新野屁滚尿流的时候,皇叔不肯只身跑路,执意不丢下追随他的老百姓,很多人又要说伪善,拿老百姓挡枪,其实这些老百姓完全不必跟着他乱跑,留在城里也不见得曹操就能屠城,他们非要追随这位卖鞋的皇叔,所以不是皇叔挟裹百姓,而是百姓舍不得皇叔。从形势看,皇叔早些跑到江夏找侄子才是王道,和老百姓一起游行示威是作死。但他偏偏没有先走,可见一辈子装逼真的很累,而且要搭上生命的赌注。也说明皇叔这人并不冷静客观,出了大事他是能拼命的,而且能为一些非利益的东西拼命。

皇叔这人也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用庞统之计攻破涪城之后,大摆酒席,庆祝胜利,喝得颠三倒四的时候问庞统:“先生今夜爽不爽。”庞统没好气说:“你特么破人家城池,抢兄弟土地,你还好意思问我爽不爽,白瞎了仁义之名。”这相当于当面拆穿大耳贼的伪君子面目。换了曹阿瞒早就恼羞成怒,都不必喊刀斧手,亲自上去一刀就剁了下酒了。大耳贼虽然脸上挂不住,耳根子都红了,却也只是发火说:“武王讨伐纣王时,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的话狗屁不通,我不爱听,出去出去!”你看,他也不是道德楷模,他也会脸上挂不住,但也只是打了个嘴炮,第二天还跟庞统道歉。想一想现代人的假面具被拆穿后,都是什么撒泼打滚的德行。看人家皇叔,脸皮厚,不人身攻击,还肯认错,一般人做不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辛弃疾的一句词,说的就是皇叔,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说人家陈登对你算客气了,你小子就这么大出息,就想着买房置地,陈登还给你床睡,换了老子,老子睡百尺楼上,你小子睡地上。可以看出,皇叔这人不是烂好人,对于没志气短见浅薄的俗人,他是直言不讳鄙视到骨子里,一点情面不留。

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志气和野心,投奔刘表时,半年不打仗闲的没事干,一次喝酒居然摸着肥胖的大腿哭起来,说肥肉都长出来了,我这辈子没几天了,屁事都没干成。每次读到这一段,我这一事无成的贱人就会心有戚戚焉。一个人担心自己不努力不奋斗,导致看着身体发福就忧虑哭泣,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赤壁之战前,他丧师失地,屡战屡败,走投无路如丧家之犬,而这时已经年近半百,换了我40岁混得这么惨,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但他依旧摸着大腿上的肥肉要做英雄,居然还做成了。

临死的时候也好玩,遗诏第一句就自黑,说:“朕不读书(我没文化)”,自古哪有皇帝这样说话的?他说我虽然不读书,但不代表我是傻逼,儿子你虽然识几个字,但也要听一听。我人要死了,所以说的都是好话。凡事跟你干爹请示,听他的,多做好事,别干坏事,完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传千古,我不以为,一个伪君子临死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刘禹锡写诗评价“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霖霖历史录


因为刘备“人穷志不短”,“以德服人”以及善于用人的优点!志向远大以及宽厚做人使他在人品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善于用人”则使他能让合适的人为他的事业“人尽其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年少不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在东汉那个时代,有权的显贵人士所乘的马车都有一个很气派的车盖。刘备小时候的家附近就有一棵大树,树冠宽大,形似车盖。所以他曾表示“有朝一日,他一定也能飞黄腾达”,而他的族叔刘元起就对此非常的赞叹,因而也时长资助刘备,就好比对待自己的儿子。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三国志》里记载,刘备15岁的时候就去了汉末大才卢植那里学习。一个封建时代小孩子,话不多,对待老师府上的下人有礼,喜怒不形于色,恐怕现在的同龄人都少有能做到的。爱好结交豪爽之友,别人资助的钱财都拿来聚合门徒,

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狠话不多”的类型。

德感人心

01 被授“荆徐”

《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刘表死的时候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却不让给自己的儿子;陶谦死的时候,给众属官下令让刘备领徐州,后徐州众官僚也是这么做的,就说明他们本身对刘备也是拜服的。

那么一个人在他人心中如果没有出众的形象,没有真才实学,肯定是不可能将自己辛辛苦苦挣下来的基业交到一个外人手中,这就已经很说明刘备的品行问题了。

让徐州的时候还有小插曲

,当时天下诸侯林立,刘备那时候对他们而言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他心里也害怕领了徐州以后,被其他诸侯针对,所以就有了以下徐州豪族,当时徐州的属官陈登以及冀州的袁绍的言论。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陈登还可以说一点,就是他给曹操献计灭了吕布。刘备忌惮领徐州,但是陈登这个人很看得上刘备,然后就是各种劝说,诸如“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等言辞可是相当的恳切了,不仅如此,为了刘备安心,还强力劝说四世三公的袁绍支持刘备治理徐州,刘备才放下心来。

02 众揽贤才

刘备礼贤下士的故事那实在是太多了,在水镜先生那里跪求徐元直,而后以谦卑之态三顾诸葛亮,顺势再任用马谡马良等一众荆州贤才;入川之前,抢到了被东吴忽视的庞士元,入川之后,重用益州集团的黄权,法正,这些人前前后后为刘备的军政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而对于武将,关张是一开始结拜的,赵云在真实历史上是自己因家事离开公孙瓒后数年,又遇到刘备,所以追随他,但起码也是受刘备感召。后来的黄忠,马超无不如此。关羽死了,为报仇伐吴兵败,虽然对国家不是好事,但是对个人,对兄弟而言,这是真真正正的重情重义。

古今同誉

当时曹操曾多次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汉末鬼才郭嘉也曾评:“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如今毛主席也有评论:“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结语

刘备的品行以及会用人,使他获得了成功,而且是白手起家;有的人会嘲讽刘备的假仁假义,“只会哭”,但是能在乱世成一番大业的人,又有多少单纯的忠厚之人呢?



史海浮沉假行僧



刘备是英雄!大家都应该听过煮酒论英雄吧!曹操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始君与操尔!就是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历史的波澜壮阔


刘备文学才能历史上没有记载,估计是很一般,但是军事才能却不是不行,军事才能来说,可能很多人要说的是夷陵之战,那对手要看是谁啊,陆逊,东吴四大都督之一,帮吕蒙设计死了关羽,一个人挡了曹魏数年,你跟陆逊比,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有几个能比得上陆逊的?至于早期刘备多次大败亏输,四处逃亡,那纯属是实力对比太过悬殊了,所以说刘备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能说不行,只能说与三国顶尖人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为什么会称刘备为英雄,主要还是有两点:

屡败屡战,从不放弃

别看屡败屡战说起来简单,但是要想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你可以败,但是你不能把自己栽进去,命都没了,也就没了再战的资本,其次呢,你要有再战的勇气和毅力,输一次不可怕,一直输很容易打消个人的信心,没有了再战的勇气。

除了屡次失败之外,年纪也是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的,像刘表,当初初入荆州之时,单匹定荆州,意气风发,就因为年纪大了,只能做守护之犬,空有荆州之地,却无进取之心,最后只能被人夺取了基业。类似的还有刘璋,陶谦等人。

识人用人之名

刘备文才武略来说,是真的比不上曹操,曹操算是三国顶尖人才了,但是有一点却是超过曹操了,那就是识人用人之能,曹操由于早期发展顺利,对待人才多少有一点用之我幸,错过也就错过了,因为前期的基业来说,已经有很多人主动投奔了,典型的来说就是张松事件了,张松出蜀本来是要投奔曹操的,但因不被礼遇而转投刘备。

还有一点就是刘备对马谡的认知,认为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最终诸葛亮没听进去,才会有了街亭之败。

所以说呢,刘备在三国时期作为一个君王的优点是有的,至于军事才能的缺失,只要会用人,能用人,夺取汉中一役,不就是刘备亲自带队成功的吗?


枫叶0829


刘备的文学才能不行,这是事实,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先主不甚乐诗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而说他军事才能也不行,就是《三国演义》的视角了。


刘备的军事才能纵然没法和曹仁、关羽这样的军事将领相提并论,但造诣也绝对不低。拒于禁、夏侯惇于博望之战;败夏侯渊、张郃于汉中之战;即便最后的夷陵之战,在战役前期,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当然,刘备最终能三分天下取其一,不仅仅靠的军事才能,他的人格魅力才是成就霸业的关键。

1、生性任侠,好结交朋友,有团队凝聚力。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从小“好交结豪侠,少年争附之。”不但如此,其同宗好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无偿资助他,并断言:“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另外,刘备抗击黄巾军,拉起队伍的启动资金也是由中山的两个富商张世平、苏双提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天生就有一种领袖气质,群雄愿意为他所用。甚至来说,这与他刘胜后代、献帝皇叔的身份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刘备能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他身上的这股凝聚力气质。

2、被士族所认可,事半功倍。在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要想获取胜利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陶谦死后,先后有糜竺、陈登和孔融劝刘备接管徐州,这其中孔融的话最有份量。在那个时代,孔融家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眼界很高,看不起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当然更看不起阉宦之后的曹操,但唯独对刘备礼遇有加。也正是由于孔融的支持才让刘备获取徐州变得更名正言顺。

3、越挫越勇,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刘备生于公元161年,于184年镇压黄巾军起义正式开始创业,到219年(建安十九年)正式占领益州,三分天下,时年58岁。35年的征战中,挫折颇多。他先后事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却始终没能打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赤壁之战前更是被曹操打得如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而最终能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也许有运气的成分,但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颗强大的心脏做支撑,恐怕早已被历史所淘汰。

刘备最终能成就霸业,也许跟他的“仁”有关系,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关键还在于上述的三个关键点。所以,刘备被多数人看作大英雄,当之无愧!


乱世中的历史


因为,刘备锄奸扶汉!从不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结交关张二兄弟,向来忠义立本,从不做任何欺压老百姓的事!一心一意为民着想!

第一:刘备担任徐州牧期间,曹操想带刘备回许昌,徐州各乡绅联合请命,提交万人书让曹操留下刘备,因为刘备减免赋税,修建水利工程等,大得人心!

第二:刘备丢新野城,城中老百姓携老扶幼跟随刘备,日行十里,可见刘备在老百姓当中声望是比较高的,所以,称刘备一声英雄并不夸张!



又是一年春风


在当时的局势中,天下还有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二兄弟,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人,这些事都是经营自己的地盘有好几年了,可谓是家大业大,反观刘备却四处流浪,只有关羽、张飞二人愿跟着他,在刘备最落难的时候,曹操却慧眼识英雄,无外乎这以下三点:

1、刘备的皇叔身份

在三国动乱时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名头来招揽人才,曹操当初就是依靠自己的本家和夏侯家招揽一大批武将。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人称刘皇叔,依靠皇叔的这块金字招牌成功招揽不少人,张飞、关羽、赵云都是被他以皇叔的身份忽悠过来的,而且经常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以至于都受到汉献帝的亲切接待,因此一个良好的名声至关重要。

2、刘备的仁义

当初刘备在反抗黄巾起义的时候,就以仁义之名而广为流传,仁义的名声更变成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以至于提到乱世三国中哪个英雄最仁义,首先想到的都是刘备,因此刘备靠仁义的名声成功征服一大批迷弟,收买人心的能力连曹操都自叹不如。而且“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是百姓还是豪杰都非常钦佩刘备,因此刘备完全就是一个潜力股。

3、自己的奋勇不屈

曹操创业是靠自己的家族势力,孙策、袁绍、袁术都是继承家业,刘表这个人更是汉室宗亲,这些人的地盘大部分都是靠别人得来的,而刘备一个人开始慢慢创业,也没人资助他更没有背景,先是打黄巾取得县令官职,后来又讨伐董卓最终取得徐州牧,这些成绩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做上来的,没有背景的刘备却能创出一番天地,因此曹操才觉得刘备是真英雄。

因此在青梅煮酒时,曹操认为袁绍虽为四世三公,但优柔寡断,刘表掌管荆州多年,但已经老了不中用,刘备是从基层做起来的,而且仁义声名远扬,又懂得隐忍,曹操才觉得一旦刘备得势,以后定会成为自己的强敌,后来也正如曹操所料。






影视职员


刘备文学军事才能不行,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英雄?

《隋唐演义》在人物还没出来的时候已经排了英雄谱,为什么?

《水浒传》为什么不多不少一百零八将。

因为他们是演义,是说给平民老百姓听的,第一好记还有凑数听着壮胆。

至于刘备,是不是后人给他安的呢?

刘备从参军到最后夷陵之战,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颠沛流离中,以至于四十多岁才有了儿子,但从刘备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其实打仗很勇武。

起初陶谦让徐州,从刘备的出身看,他在徐州并无势力。但陶谦依然在曹操暂退兵时出让徐州,说明刘备还是有些能力的。

后来吕布夺了徐州,曹操为了牵制吕布,就想办法扶植刘备居小沛,掣肘吕布,与吕刘三方制衡。此处可见刘备在与吕布的正面交锋还是有能力的。

到后来刘备居新野,很明显刘表想让刘备做抗曹的桥头堡。这也说明刘备的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

刘备虽然并未打过多少胜仗,但总是冲在第一线,而且是打不死的小强。

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师承,各诸侯给刘备面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他是英雄,而是他是世族当时范阳卢氏里卢植的学生,卢植之前奉旨平定黄巾叛乱,在当时盛名巨隆。老师不一样,待遇就不一样了。所以别人看刘备,多半是看刘备之后的卢植。

所以刘备文学不行,军事还可以,但最最主要的是他有一个世族大家、经学家的老师。自古华夏是个讲人情的社会。刘备曾随卢植平定过黄巾,必定和其他人说过他的事迹,所以才会在世族间有这么好的名声。不然以刘备贩履的职业地位,为什么会在盛名未显的时候在以门第望族著称的东汉如此受欢迎。


俞之学史


刘备出身贫贱,即没有曹操的文学修养,也没有曹操的军事才能,但却能在当时列强争霸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自己的势力,直至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蜀国政权。

刘备之所以被后人评价为英雄,主要是由于刘备以“大仁大义”取信天下百姓,赢得了民间叫好的口碑,还以“大仁大义”吸引天下英雄,得到了很多有志之士的拥戴。

刘备的“仁”

刘备在好几次在危难之际当着众人的面多次表态:“吾宁死,而不为不仁不义之人”,意思是我宁可死,也不能成为不仁不义的人,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宽仁尚义,是刘备非常明确的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传统公认的一种道德选择。刘备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广施仁政,尽力让当地的百姓丰衣足食。这是他一贯的行为,所以他能够“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在当时口碑极好,几乎所有的老百姓都拥护他。

刘备的“义”

当刘备听说关羽被杀的消息时,他哭倒于地,不仅泪流满面,湿透衣服,而且泪里带血,两只眼睛都哭得流血了。刘备与关羽、张飞,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兄弟还亲为了报仇雪恨,为了给关羽和张飞两个兄弟报仇报仇雪恨可以,刘备能够舍弃一切,可以说完全失去了理智。他不顾“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大政方针,贸然率师复仇。这种做法无疑得到了人们们对他的好感。作为一个蜀国的一号人物,刘备能够和他身边的人一直保持普通的兄弟关系,建立深厚的兄弟情义,这使刘备很快与人民拉近了距离,这也是刘备被称为英雄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