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春耕图|共享员工、视频直播,春耕用上互联网思维

合作社托管、“共享员工”、农资“跑腿”、“云”上农技辅导……山东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开展农业生产,借鉴运用“互联网思维”,让今年春耕春种多了不少“科技范儿”。

机械平整土地

“视频直播”验收

“一个人一台机器,半天就整出了5亩地,俺这20亩地两天就能完事!这要搁过去,七八个人少说也得整上个十来天!”2月28日上午,在曲阜市小雪街道西鲁贤村的葡萄大棚里,“804拖拉机+旋耕机”快速平整土地,一旁的西鲁贤村村支书、合作社负责人孔庆立连夸效率高。

拖拉机开进大棚,对孔庆立来说还是头一回见。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作业完成后,来自曲阜市润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贾亚东掏出手机“视频直播”,请合作社的农业专家把关质量,并与现场的孔庆立一起验收。

在夏津县,郑保屯镇郑保屯村兴农粮食种植合作社的自走式打药机、无人机等86台设备,直接进入托管的农田展开机械化作业。“城里有共享单车,我们这儿有共享农机。”兴农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黄勤勇自豪地说。新购置的四轮喷药机,一天就可以给300亩小麦喷洒农药。

“现在农业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像‘田保姆’这样的专业机构,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山东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589.7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8.7%,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空间。

“共享”“跑腿”

人力、农资到地头

夏津县郑保屯镇杨西村党支部领办的蔬菜种植合作社,8个钢架大棚种着西兰花,放眼望去绿意盎然。受疫情影响,不久前这里还面临人手不足的难题。“员工回不来,西兰花定植到了最佳的时节,耽误不得。‘共享员工’一到位,帮了大忙。”杨西村党支部书记王勤来说。

郑保屯镇将“共享”模式纳入当前农业生产中,各村党支部号召待岗在家的人员参与到合作社、种粮大户早春生产中,按照当地酬劳价格结算薪资。

跑腿服务也在疫情期间应运而生。“帮您送哪去?”“除草剂的数量您核对下。”在郑保屯镇,87名党员志愿者为村民免费提供“无接触式”农资配送服务,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搞定。在泰安,更是研发了客户端,推出了“无接触种地”举措,农民可根据需求选择对应的服务或产品,下单订购。

专家“隔空”传技

农民“直播”学种田

“侯站长,我地里麦子发黄,扒开还有个黑点,再一动就没了,这是咋回事?”3月5日上午,在“小麦春季管理技术答疑”直播专场,一名农民在线向聊城市茌平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侯金星发问。“这个是典型的麦圆蜘蛛,要在温度上升期对症喷药,最好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侯金星回复。

从2月25日开始,茌平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农广校将办公场所临时改建成直播间,邀请各级农业专家为当地种植户网上授课,在线解答各类种植技术难题。其中,3月5日的直播专场吸引了1000多位种植户参与。“之前两次直播我们只是在尝试,反响很好,越来越多农民朋友参与。我们才决定开了今天这个技术答疑直播专场。”茌平农广校校长贾明旭说。截至3月6日,茌平当地已有3000多名农民参与临时直播间的线上技术互动和学习。

农村大众记者 郑希平 祝超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