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那么我们还为什么而活着?

老马灯


对喽!只有能够看破红尘的觉悟了的人才能够体会得到!人就是到这个世界找麻烦的,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欢迎任何人来。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呢?共业牵扯啊。你对我有情!我对你有意!那就来了吧!来了以后发现了这么多的好东西,那就抢吧,抢到了兴奋之极!抢不到烦恼重重。这就是人生。到了临命终时才发现,一切都是空,抢不到手的罢了!抢到手的感概万分,由于心疲惫身体失去了健康,死后不知道托生个啥,却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反而因为一生的妄想执着,害了自己永远的幸福。


十方紫麽妙音


首先,季羡林说过这句话,出自《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

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 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季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如果人生来便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但是只有少数有识之士オ能理解,只有少数人才懂得时代赋予自已的任务。

我们且不论季先生这番话是否从人类发展的狭义角度论证其精英理论的合理性,我们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不断认识世界认识自身价值的需要,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转化为思想与情感,进而使我们的生命赋予理想的追求,达到理解我们自己的任务,如季先生所说让生命具有意义与价值。
季先生此番话也许是想激励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类传承的责任,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九溪夜话


季羡林我知道的,他是教育家,语言学家,史学家,国学家,他懂几门外语,你说他说过这句话,我还第一次听说,即然你在说,那么他一定是说过的了,不过也不知道他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很多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的!也许他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在一个特殊情形下,你应该看他前面说了什么,后面又说了什么,真的不能断章取义!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但我从不迷信名人,名星,也从不迷恋名人名言,凡事自己有心,有思想,我喜欢相信自己的感觉,感受,名人说的话也不全都是正确的,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季羡林也一样的,他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他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他是个孤儿,他在现实生活中对妻儿非常冷漠,因为他娶了一个不爱的女人,他与妻子长期分居,他有过婚外情,他是大师,但说的话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

我觉得任何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价值的,只是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而己!像科学家,政治家他们对国家,对集体的贡献大,那么价值就高一些而己,普通人也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怎么会没有价值呢?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世界不但需要劳心者也缺不得劳力者,像高楼难道不是普通人修建的吗?你能说他们没有价值?粮食,蔬果也是普通人种的,你能说没有价值?只不过价值有大小而已,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是小,但千万个普通人的价值就大了,况一个普通人对国家,对集体似乎价值不大,但是他于他的家庭而言,价值就特别大了!

总之,我认为每个人,每个普通人都是有价值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即使是个坏人也有价值,他的价值在于提醒,警示其他人别犯同样的错误!每一个卑微的生命,都应得到尊重!


初夏思夏爱华夏


我,母亲瘫痪卧床7年后去世,父亲在母亲走后留下一封信不知去向,几年来一直杳无音信我这些年一直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希望活着,但是我们都清楚活着的尽头都是死亡,大部分的活着就是每天吃饭睡觉刷手机,生活就是这么简单


文水马海刚欠钱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小时候过年很开心,打着扑克,吃着年夜饭,很多小事就能让我开心好久,长大后幻想着娶老婆的快乐,可结婚后家里的琐事孩子的问题,婆媳的关系,一直让我苦恼,事业又一直不顺利,唉!后来想着如果自己,能有一台自己的汽车一定很开心,可买了车并没有想象的开心,养车的烦恼也让人头疼,剐蹭,违章等等,再后来母亲被检查出癌症中晚期,感觉天塌了,直到现在都感觉不到快乐是什么了,历经四年的治疗,母亲遭受的痛苦,多次的手术,反复的复发,一次次的折磨着我们一家人,真的,看着母亲那样,人活着真是没有意思,我也曾对母亲说过为何要生我?这世上如果没有我该多好。

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对家人的不舍,走了!我回顾母亲一生,没享过福,一生勤劳,最后痛苦的离世,这一切让我觉得,世上没什么能让我再开心了,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我死后还能见到她。

现在活着,就是为了妻子儿子还有老父,若只有我一人的话,我会去找我的母亲



星宇刻瓷


活着是因为还有未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肩上。虽然我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漂着心情特别不好,但是我知道我肩膀上还有责任和义务需要我去完成。

所以50岁前我还要继续在北京熬着工作,在这里能比在老家挣的钱多一些。闺女才5岁,以后花钱的地方很多,所以先在北京熬着上班多挣一点。

等多存点钱后再回老家带孩子,和大闺女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励志的北漂宝妈


季羡林说: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那我们还为什么而活着?对这个问题,我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命,知识,爱情,家庭,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只要我们有了生命的可贵,有了知识的滋润,有了爱情的甜蜜,有了家庭的温馨,有了孩子的快乐成长,有了把我们的遗传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传宗接代基础,我们就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了!既然成功了,就说明我们很幸福,也很快乐,是一个圆满的人生!并非像季羡林大师说的那样“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每个人的价值,只不过各不相同罢了。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世界上有万亿个物种,它们都有各自的生存价值,一粒麦子,看不出有多大价值,但世界上离开了麦子这样的物种,这个世界上就艰难多了。其它各类物种也是这样,谁也离不开了谁。我们的人类更是这样,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奋斗,就没有我们各自幸福的人生。



春之声1953


很多人都有名言情结。所谓名言情结,就是主观地将名人说过的经典妙语奉为圭臬,对号入座到自己的生活际遇之中。

但是事实上,每一句名言都有其使用背景,断章取义地将之与现实生活结合,未必能全然正确地理解,以致成为某种谬误。

正如季老的这句话,“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这事实上是对人生本质意义的一种消极定义。不过诚然,这句话有其合理之处。

站在生命的宏观角度。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宏大的宇宙,如苏子所言,不过“渺沧海之一粟耳”。世间万物的生存自有其周期定律。这也注定了生命会是一个从诞生走向寂灭的过程。

无论一个人生前经历的是繁华还是落魄,喜乐抑或哀怨,他们的人生都将归于一个终点,虽说个人际遇不同,最后却亦是殊途同归。

古人和今人都将这个生命的历程看得尤为透彻。因此便有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有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悲壮,更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的缅怀。

这些生命哲学都昭示了一个道理: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最后又归零的一个过程。这是所有人类都躲不过的命运。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著名哲学家罗素有一篇闻名的哲学思辨《我为何而活》。

罗素先生曾说:有三种激情支配着我的生活: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索求,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正是这三种激情主导了罗素先生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三种追求而奋斗。当一个人的内中对这个世界怀有各种温暖的期待,他的生命焉能不喜?他的世界怎非繁花似锦?在这不断追逐的一生当中,我相信,罗素先生是幸福而充实的。

当然,这种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内心发出的对这世界的期许。有了期待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人生也就此被赋予了意义。当然,这种人生的意义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站在个人的高度去找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因此,“我为何而活”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命题。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一生仓促、短暂,但是人生的幸福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自己赋予生命意义,人类相比其他动物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

我为何而活?我为我能动心,我能思索,我能看这世界万千繁华而活;我为何而活?我为我能喜怒哀乐,我能欢呼悲泣,体验人生百态而活;我为何而活,我为能来人间一趟,看看太阳,和心爱的人一起走在大街上而活……

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既然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一次活着的机会,那我们不妨努力活得认真一些,精彩一些,多去看一些风景,多去爱一些人,多去交流一些思想,多去经历几种不同的人生滋味。

那么,哪怕你当下不知道你的意义何在,时间也会替你找到最佳的答案。

END.


博书


我很赞同季羡林先生的看法,央央数千年以来,世代变化,文明更替,有人倾其一生博的名和利,有人默默无闻,其实想想看,名留青史能怎样?遗臭万年又能怎样?人活一辈子,把长辈的送走,把父母送走,最后临到自己,中途顺利一些还好点,不顺利的遭遇挫折,灾难,病痛,一路伤痕累累,最后挥一挥衣袖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对于整个宇宙来说犹如流星划过一般!尤其当下的中国人,为了房子,为了车,为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天也不敢歇息,无形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有时候觉得活着真的不单单为了自己


剑锋无忧


我认为季大师说的应该是两层意思,一是针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底层的穷人而言,他们的生活不仅没有质量,而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人格上得不到尊重,还处处受欺辱,生命和安全得不到保障,一生劳苦,一世贫穷。这些人确实人生毫无意义。第二层意思是对于绝大多数平凡的人而言,他们虽然生活在世界上,也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普通的的日子,白天劳作,晚上睡觉,循环往复,直至终老。没有能力做一些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有贡献的事,如科学,发明,著书立说,不会给后世留下半点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这些人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季老先生说的这个人生观点既有对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对的是他要求人在世上活着必须要做精英,要有才能,要为人类做杰出的贡献,能够千古流芳。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错误的是他的这种观点太偏激,太片面,太陕隘。如果凡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个个都是精英,科学家,专家,学者,难道种田地,当工人就不需要了吗?你吃什么?用什么?住什么?穿什么?难道这些普通的农民和工人他们种出的粮食养活了你,织出的布衣,盖起的高楼大厦供你穿衣,供你居住,难道他们做的这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事,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又是什么呢?他们虽然不会青史留名,但是他们的人生同样有意义,有价值。季大师的人生观点只是强调对极少数的精英贵族,而忽视了绝大数普通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他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错误的,片面而又狭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