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聚“睛”会神的聚寿山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曾这样写道“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当我将这句话的理解从书本上升到现实的时候,正是我与它美丽邂逅的时候。它巍峨,它壮美,它藏风聚气,它怡情养性,它安身凝神、、、、、、它没有清水出芙蓉的艳丽却有天然去雕饰的华彩, 它虽然不能开口说一句话但却收到了虔诚朝拜者的赞歌,它让我看到了自然与人文的绰约风姿,它让我明白了物质和精神的巧妙关联,它让我从一个“文化苦旅”走出进而又走近另一个文化之旅。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聚“睛”会神的聚寿山


它就是聚“睛”会神的佛教圣地聚寿山,聚“睛”是因为目之所及全是美丽浓缩一体;会神是因为它有国内近代泥塑之最的泥塑观音化身像以及占地1500平米集中72尊泥塑观音化身像的普陀别院。

它座落于太行山南麓的泽州县晋庙铺镇范谷坨村,是个绝佳的修身养性和文学采风的所在。

在我看来,文学从来就是与修身养性分不开的,没有身性的文学是干邉的,而聚寿山这个天然所在竟将我的修身养性和文学有机联系在了一起,成了一个血脉相连的整体。

我从小在太行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长大,范谷坨村离我成长的小山村也不过十几里地,地缘的相近总是会勾起童年时的些许回忆,而回忆又像是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溪,在我心中,没有所谓的神,除了父亲,也许只有父亲,才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神”!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聚“睛”会神的聚寿山


父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削瘦,然而脊梁骨却格外粗壮、结实。他在厚厚的黄土地上劳作,那脊梁骨就像是从颈部挂下来的一张弓。弯弯的,一节一节的脊梁骨,都在吃力的撑着,鼓突着,也许正是父亲身形瘦削的缘故,除了皮,就是骨,皮包着骨,骨拽着皮。父亲是大地的儿子,这一辈子都交给了大地,黄土地上收拾庄稼的身影,黑土地里挖煤谋生的身躯,土地,或许是父亲这一生最贴切的伴侣。

父亲的脊梁撑起了一个家,撑起了一片天,虽然家并不大,天也并不阔,但是,有父亲脊梁的地方,就会有家的温馨,就会有天的晴朗。我看家乡的时候,是从正面看的;我看父亲的时候,却是从背后看的。因为只有从后面看,我才能看到父亲背负的沉重,那是人生的艰辛、生活的苦难所聚集的沉重。

父亲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读多少书,所以,他辛劳一生都要让他的孩子完成他人生的最大遗憾,家乡的小山村的学堂就在庙上,一个名为“三官庙”的地方,楼上是神像,楼下是学堂,读书声时常萦绕在神像耳畔,神像也护佑着在这里念书的一代又一代孩童。

聚寿山大概也是这样一个地方,只不过聚寿山的神群广大,聚寿山的书院宏伟。

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聚“睛”会神的聚寿山


聚寿山景区由宝积塔、舟山慈航、普陀别院、三义古庙、千年古柏、七星伴月、园觉洞、罗汉洞、金鸡石、放生亭、养生水库和亭台楼阁等二十多个景点组成。核心景区是一处典型的园林式建筑群落,精华部分为寿山书院和普陀别院。

走进聚寿山,就走进了心中的“神”,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近了去世多年的父亲,我也成了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