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吾郑氏自宋以上,吾不得而知。宋神宗熙宁三年,由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王,因被邻国侵略之,不忍以土地这故而害人,舍国适宋……马哈木长子赛典赤·赡思丁,帝特命驻镇咸阳,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封咸阳王,仍管平章政事……”——出自《郑和家谱》

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咸阳家乘即郑和家谱

郑和,是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远洋航行的人,比西方航海家麦哲伦、哥伦布等人的远航活动,要早半个多世纪。他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先后七次下“西洋”, 抵达过印度,斯里兰卡,印尼,中东,非洲等很多地区,加强了明朝对外的联系,也促进了相关地区科学,文化,信息的交流。

不过,郑和虽然生活在明朝,却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汉人,而是阿拉伯圣王默罕默德的直系后裔。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的始祖名叫所非尔,是西域天方国普化力国王,生活在今天中亚的马兹别克一带。后来, 普化力国被邻国侵略,所非尔在宋熙宗三年也就是1070年,跟弟弟艾尔沙等5000余人一起归顺了宋朝,先后被封为宁彝侯、庆国公,在咸阳(今属陕西)一代定居,后代由此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

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所非尔的玄孙马哈木,承袭了昭庆王爵。宋朝灭亡以后,在元代初期担任过平章政事,后来又被委以总督天下军务的重任。

马哈木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在忽必烈西征时,率领部族加入蒙古大军,深得忽必烈信任。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奉元世祖之命出镇云南,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去世后安葬在云南, 因此后来就被尊为这一支的入滇始祖。

在他死后,元朝追赠他为“咸阳王”,所以他的后代也被称为“咸阳世家”,这也就是为什么郑和家谱之前的名称是《咸阳家乘》的原因所在。

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咸阳王的墓,现存云南境内

赛典赤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纳速刺丁,第三个儿子忽辛、最小的儿子马速忽,都曾在云南任职。后来马速忽所生的儿子拜颜,被封为淮安王,担任云南行省柱国左丞相。

拜颜的儿子察儿米的纳,被封为滇阳侯,官至荣禄大夫、上柱国。 此后察儿米的纳的儿子马哈只,又继续沿袭了滇阳侯的爵位。

这个马哈只,就是郑和的父亲。马哈只的长子在明初改了汉名叫马文铭,次子名叫马三宝,即后来的郑和。

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对郑和一生影响巨大的明成祖(图片来自百度)

在郑和还很小的时候,明朝派大将军蓝玉等人远征云南,很快就占领了云南全境。郑和也被蓝玉大军俘虏了,并带到了当时的都城南京,分配在燕王朱棣府中服劳役,后来因故被处以宫刑,成为了一名宦官。

朱棣出镇藩国时,马三宝也随同前往,因在郑村坝立功而被朱棣赐姓郑,以纪念战功,就这样,马三宝成了“郑和”。

后来,郑和奉明成祖的命令七下“西洋”, 并为此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

他先是在当时聚集了很多阿拉伯人的港口城市泉州招募了大量的外籍领航员和水手,然后挑选了一部分懂得造船的阿拉伯人提供建造技术,再由明朝提供经济和材料方面的支持,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只。

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那么,明成祖为什么不派遣其他人,而偏偏会选中郑和呢?

其实就是考虑到郑和的身世和背景都比较复杂。一方面,他是穆罕默德的后裔,另一方面,他还是蒙元王朝滇阳侯的嫡出子孙,同时,他也是一个佛教徒。

作为默罕默德的直系子孙,对中亚、西亚的穆斯林来说,无疑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而他蒙元贵族后裔的身份,会让他在蒙古残存的势力范围内,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最后一个佛教徒的身份,则可以让他在诸如印度等重视佛教的国家交流中,获得对方尊敬。

虽然也有传闻说,郑和下西洋其实有个隐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明成祖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不过,作为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也许永乐大帝的目标,是在完成了陆地上的统一大业后,想要继续向海外扩张,借以提升明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吧。

大航海家郑和,复杂的身世背景成就了他七下西洋的伟业

郑和在晚年时,将兄长马文铭的儿子马赐作为嗣子,并改名为郑赐,此后一直发展繁衍至今,现在主要分布在江苏南京和云南昆明等地,也就是说,郑和虽然是有个宦官,但其实他还是有后代在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