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之後唐興衰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昭宣帝李柷禪位梁王朱溫,朱溫改“唐”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晉國、岐國、吳國仍以“唐”為國號,仍稱“天祐”年號。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陽)稱帝,改元“同光”,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李存勖並沒有按傳統以自己的王號“晉”作為新朝的稱號,而是採用“唐”作為國號,史稱“後唐”;且在滅梁之前,一直延用唐昭宗時的“天祐”作為年號。

所以“前晉政權”和“後唐政權”的正式國號仍然是“唐”,然而為了區別李淵建立的“唐”和石敬瑭建立的“晉”,故稱呼李存勖稱帝前的政權為“前晉”,稱帝后的政權為“後唐”。

後唐一度被視為中興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實力雄厚,統治版圖為五代各國之最,再而莊宗也為李柷上諡號,雖然血脈不同,但有所繼承。

清人陳鱣編撰《續唐書》時,根據明人陳霆編撰《唐餘紀傳》的宗旨,以後唐、南唐兩朝,上承唐祚,下啟宋朝,應當作為五代十國之正統。

說起後唐還得從李克用說起,李克用是後唐獻祖李國昌的第三子,本姓朱邪氏,母親為秦氏。

唐大中十年(856年)九月二十二日,生於神武川的新城(在今山西應縣境內)。 史書記載李克用出生時顯的格外靈異,“虹光燭室,白氣充庭,井水保溢。”

鹹通十年(869年),李克用十三歲時,見兩隻野鴨在空中飛翔,於是發一箭而射中兩隻野鴨,在場的人沒有不歎服他的箭術的。 李克用年少時就很驍勇,軍對中稱他為“李鴉兒”。李克用十五歲時,李國昌討伐龐勳。他從軍出征,衝鋒陷陣均在眾將領之前,軍中視他為“飛虎子”。

平定龐勳後,李國昌受封為振武節度使,李克用受封為雲中牙將。沙陀部族一向強大,在唐朝平定黃巢起義的過程中更是戰功赫赫。李國昌自恃有功更是傲慢,唐懿宗對此很是擔心。

鹹通十三年(872年),唐懿宗轉任李國昌為雲州刺史、大同軍防禦使,李國昌稱病拒絕接受任命。李國昌拒命後,李克用便殺了大同軍防禦使段文楚,佔據雲州(今山西大同),自稱留後。

唐廷任命太僕卿盧簡方為振武節度使,會同幽、並兩州之兵討伐沙陀部族。不料盧簡方才到達嵐州(今山西呂梁嵐縣),軍隊就潰不成軍,因此沙陀乘機佔據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以北的地區,成為唐朝的北部邊患。

鹹通十四年(873年),唐僖宗即位,因原太原節度使李業對沙陀有恩。而李業已死,因此任命其子李鈞為靈武節度使、宣慰沙陀六州三部落使,讓李鈞招撫緝拿李克用。唐廷封李克用大同軍防禦使。 過了一陣,李國昌出擊党項時候,吐谷渾首領赫連鐸突襲攻破振武軍(今內蒙古和林格爾)。

李克用聽到後,從雲州出發,去迎接父親李國昌。返回雲州時,雲州緊閉關卡不讓進入,李國昌父子無處可歸因此襲擊蔚州(今河北蔚縣)、朔州(今山西朔縣),收編士兵三千人。李國昌進駐蔚州而守,李克用回軍佔據新城。

唐僖宗遂任命赫連鐸為大同軍使,任命李鈞為代北招討使,前去繼續討伐沙陀。

乾符五年(878年),沙陀先擊破遮虜軍,後又擊破苛嵐軍,唐軍數次敗北,沙陀勢力因此愈加強盛。沙陀北面佔據蔚、朔兩州,南面侵入忻、 代、嵐、石等地,直達太谷。

廣明元年(880年),招討使李琢會同幽州李可舉、雲州赫連鐸出擊沙陀,李克用與李可舉擁兵相拒於雄武軍(今北京薊縣東北,屬天津市)。

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攜蔚、朔兩州向李琢投降,李克用聽到後,馬上帶兵返回。李可舉追李克用至藥兒嶺,大敗李克用。後李琢軍隊進行夾擊,又在蔚州擊敗李克用。沙陀大敗,李國昌、李克用父子流亡到韃靼。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攻陷唐都長安城,北起軍使陳景思率領沙陀降軍與吐渾、安慶軍隊萬人前往長安。行軍到絳州(今山西運城新絳縣),沙陀軍大亂,大肆掠奪後回去。陳景思覺得沙陀軍除了李克用都沒法節制,於是請唐僖宗下詔書從韃靼召回李克用,任命為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

李克用率領蕃漢軍隊上萬人出石嶺關(今山西太原陽曲縣大盂鎮上原村北)。路過太原,李克用要求朝廷發軍餉。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只給他錢幣一千緡、米一千石,李克用很生氣,縱兵大掠後回去了。

中和二年(882年)十一月,陳景思、李克用再以步騎兵一萬七千前往京師長安。

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李克用出兵河中,屯兵乾坑。黃巢軍驚恐地說:“鴉兒軍到了”。二月,在石堤谷擊敗黃巢軍將領黃鄴。三月,在良田坡擊敗趙璋、 尚讓,起義軍橫屍三十里。

這時,各地勤王軍都來到長安,在渭橋與黃巢軍大戰,黃巢軍敗退入城,李克用乘勝追擊,從光泰門進城,與起義軍戰於望春宮昇陽殿,黃巢軍敗退,向南逃到藍田。長安被唐軍收復,李克用軍功居首。唐僖宗任命李克用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任命李國昌為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

十月,其父李國昌去世。十一月,李克用派其弟李克修攻打昭義的孟方立,奪下澤、潞二州。孟方立敗走山東,以邢、洺、 磁三州軍隊另外組建昭義軍。黃巢向南敗走到蔡州,降服秦宗權,攻打陳州。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率兵五萬去援救陳州(今河南周口淮陽縣),想借道河陽,諸葛爽不同意,於是率部在河中渡河。四月,在太康(今河南周口太康縣)擊敗尚讓,又在西華(今河南周口西華縣)擊敗黃鄴。黃巢且敗且退,到中牟(今河南鄭州中牟縣),到達黃河邊還沒渡河,而李克用率兵追來,黃巢軍驚恐潰敗。等到了封丘(今河南新鄉封丘縣),李克用再次擊敗黃巢軍,黃巢脫身逃跑。

李克用追擊,一天一夜奔馳三百里,追到冤朐(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沒追上才被迫回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討伐黃巢後,路過汴州,在封禪寺休軍整頓,朱溫在上源驛宴請李克用。李克用乘酒醉大發脾氣,惹怒了朱溫。

晚上,酒席散後,李克用喝醉睡著。朱溫埋伏的士兵出來,放火燒房,僕人郭景銖熄滅蠟燭,將李克用藏在床下,用水潑醒李克用並告訴他。

幸好天降大雨把火滅了,李克用與隨從薛鐵山、賀回鶻等,藉著閃電的光亮,從尉氏門用繩索墜城逃出,回到自己的部隊。 七月,李克用來到太原,將此事上告唐僖宗,請求出兵汴州,並派其弟李克修領兵一萬人駐紮在河中地區待命。唐僖宗勸和才平息了這事。

同時,因為擊破黃巢的功勞,唐廷封李克用為“隴西郡王”。光啟元年(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因與宦官田令孜有過節,田令孜進言派王重榮調任兗州,任命定州的王處存為河中節度使,並下詔書讓李克用出兵保護王處存的轄地。

王重榮命人轉告李克用:“天子下詔書給他,等李克用來了,讓他與王處存一起誅殺李克用。”並因此偽造詔書給李克用看,說:“這是朱溫的陰謀。”

李克用信以為真,八次上表請求討伐朱溫,唐僖宗不同意,李克用非常憤怒。王重榮不受命調任,於是唐僖宗命邠州(今陝西彬縣)的朱玫、鳳翔的李昌符去討伐他。而李克用卻出兵相助王重榮,在沙苑擊敗朱玫,引兵攻打長安,到處縱火、掠奪。唐僖宗出逃到興元(今陝西漢中),李克用退兵駐紮河中。

這時,朱玫也造反出兵追唐僖宗,但沒有趕上唐僖宗,只是抓住了襄王李熅。朱玫逼迫李熅稱帝,屯兵鳳翔。

唐僖宗認為只有李克用能擊敗朱玫,但李克用卻不願為唐僖宗所用。當初在長安破黃巢時,天下兵馬都監楊復恭與李克用關係很好,於是唐僖宗派諫議大夫劉崇望帶著詔書去徵召李克用,並說是楊復恭的想法,讓李克用出兵討伐朱玫等勢力。李克用表面上答應了,但卻不帶兵前往。

大順元年(890年),李克用擊破孟遷(孟方立從弟),奪取邢、洺、磁三州,又命安金俊在雲州攻打赫連鐸。幽州李匡威出兵救赫連鐸,李匡威與安金俊在蔚州交戰,安金俊大敗。

於是李匡威、赫連鐸和朱溫都上書趁李克用戰敗要乘機討伐他。唐昭宗認為李克用破黃巢功高,不該去討伐他,於是召集臺省四品以上官員討論這事,參加討論的官員大多說不可以討伐李克用。

宰相張浚一人認為沙陀部族曾逼僖宗逃難至興元(今陝西漢中),罪該至死,可以討伐。軍容使楊復恭與李克用交情很好,他也極力上諫認為不可以討伐,唐昭宗同意了他的諫言,下詔書告知朱溫等人。

朱溫暗中賄賂張浚,讓張浚更加堅定原來的建議。唐昭宗迫不得已,任命張浚為太原四面行營兵馬都統,韓建為副使,前去討伐李克用。這時,潞州將領馮霸叛變向朱溫投降,朱派葛從周入駐潞州(在今山西長治市)。

唐朝廷任命京兆尹孫揆為昭義軍節度使,李克用派李存孝在長子抓了孫揆,又派康君立奪取了潞州。

十一月,張浚與李克用在陰地(今陝西商縣)交戰,張浚軍三戰三敗,張浚、韓建逃回。李克用的軍隊在晉、絳大肆掠奪,直到河中,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一片淒涼。李克用上表訴述事情,言辭傲慢。唐昭宗為此向他認錯,下詔書好言好語回覆他。

大順二年(891年)二月,唐昭宗再次任命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加封隴西郡王,同時任命李克用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四月,李克用攻打的雲州赫連鐸,圍困赫連鐸一百多天,赫連鐸逃往吐渾。

八月,李克用軍隊在太原大肆掠奪。並離開晉、絳,奪取懷、孟二地,又來到邢州(今河北邢臺)作為根據地,攻打鎮州(今河北石家莊)的王鎔。

先鋒李存孝奪取臨城,進攻元氏。盧龍節度使李匡威出兵救王鎔,李克用退兵邢州。

景福元年(892年),王鎔攻打敗退邢州的李克用,部將李存信、李嗣勳等在堯山擊敗王鎔。二月,李克用又與王處存攻打王鎔,兩軍在新市交戰,李克用、王處存聯軍被王鎔擊敗。

八月,李匡威攻打雲州,以牽制李克用的兵力,李克用暗中返回雲州,出兵擊敗李匡威。十月,李存孝在邢州叛變李克用。

景福二年(893年),反叛李克用的李存孝向敵軍王鎔求救。李克用出兵井陘攻打王鎔,又發書信招降王鎔,同時猛攻王鎔的平山。王鎔懼怕破城,於是和李克用通行求和,向李克用獻帛五十萬匹,並出兵幫助攻打邢州李存孝。

乾寧元年(894年)三月,李克用擒住盤踞邢州的李存孝,並將其處死。同年冬,李克用攻打幽州,李匡儔棄城出逃,李克用追至景城,殺了李匡儔,任命劉仁恭作為留後。

乾寧二年(89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去世,他的兒子王珂、王珙爭位,李克用上書請求王珂繼位,鳳翔李茂貞、邠寧王行瑜、華州韓建上書請求王珙繼位。唐昭宗開始左右為難,於是任命宰相崔胤為河中節度使,後來又同意李克擁立王珂。

李茂貞等人非常生氣,三處共同起兵前往攻打長安,後聽說李克用也出兵前來,才都收兵回去。六月,李克用攻克絳州, 斬殺刺史王瑤(王珙的弟弟,幫助王珙爭位)。

七月,李克用來到河中,同州王行約前去長安,散佈謠言說:“李克用的沙陀軍隊十萬人馬殺來了!”王行約想讓唐昭宗移駕邠州,李茂貞的乾兒子閻圭也想把唐昭宗劫到鳳翔。一時間長安大亂,唐昭宗出逃來到石門。

李克用軍隊在河中一個多月都沒往長安方向進發,於是唐昭宗派延王戒丕、王允兄兩人在李克用處做事,並告知長安的危急情況。八月,李克用進軍渭橋,被委以邠寧四面行營都統。唐昭宗回到長安。

十一月,李克用擊破邠州,王行瑜敗走到慶州後被殺。李克用收兵到雲陽,上書請求討伐李茂貞。昭宗慰勞李克用,讓他和李茂貞和解,授予李克用“忠正平難功臣”稱號,封為晉王。這時,晉軍在渭北遇雨六十天,有人勸李克用進長安,李克用沒有下決定。

都押衙蓋寓說:“自皇帝從石門回來,都不敢好好入睡,如果我們的軍隊渡過渭河,皇帝更會惶恐不安?這時我們來勤王,為什麼要進長安呢?”李克用笑道:“蓋寓都不信我,何況天下其他人呢!”於是收兵回去。

乾寧三年(896年)正月,唐昭宗準備再次任命張浚為宰相,李克用說:”這是朱溫的陰謀呀。“於是上表說:”如陛下早上任命張浚為宰相,那麼我晚上就帶兵到朝廷來!“長安人心惶惶,唐昭宗終止了張浚的任命。

朱溫攻打兗、 鄆兩地,李克用派李存信借道魏州(今河北魏縣)去救朱宣等人。李存信屯兵莘縣,軍隊在魏州擾民掠物,魏博節度使羅弘信埋伏部隊攻打李存信,李存信敗退到洺州(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

李克用親自帶兵攻打魏州,在洹水與羅弘信交戰,期間李克用的兒子李落落被殺。六月,李克用破魏州、成安、洹水、臨漳等十餘城。十月,又在白龍潭擊敗魏博軍,並攻打觀音門,朱溫救兵趕到,魏博軍之危才解除。

乾寧四年(897年),幽州節度使劉仁恭叛晉,李克用帶兵五萬攻打劉仁恭,兩軍戰於安塞,李克用大敗。

光化元年(898年),朱溫派遣葛從周攻下縣、洺、磁三州。李克用派周德威出兵青山口,周德威在張公橋遭遇葛從周部隊的襲擊,周德威大敗。同年冬,潞州守將薛志勤去世,李罕之接管潞州,並叛變投靠朱溫

光化二年(899年),朱溫派氏叔琮攻破承天軍(今山西平定縣東),後又攻破遼州(今山西左權縣),到達榆次(今山西榆次區),周德威在洞渦擊敗朱琮。同年秋季,李嗣昭再次取澤、潞兩州。

光化三年(900年),李嗣昭在沙河擊敗汴軍,再次奪取洺州。朱溫親自帶兵圍住李嗣昭部隊。李嗣昭敗走,逃至青山口,遇汴軍伏兵,李嗣昭大敗。

同年秋季,李嗣昭奪取懷州。同年,汴軍攻打鎮、定兩州,鎮、定兩州都脫離晉王而依附朱溫。

天覆元年(901年),朱溫被唐朝加封為梁王。梁軍攻下晉州、絳州、河中,把王珂擒去。晉失去三個同盟,於是寫文書送錢禮向梁求和。

朱溫認為晉國已經沒什麼實力了,可以直接攻下。於是說:”晉國雖然送來文書要求結盟,但文書措辭傲慢。“因此大舉進攻晉國。四月,朱琮進入天井,張文敬進入新口,葛從周進入土門,王處直進入飛狐,侯言進入陰地。

朱琮奪取澤、潞兩地,其副將白奉國攻破承天軍,遼州守將張鄂、汾州守將李瑭都迎接梁軍前去投降,一時間晉國領地內人心惶惶。

這時天降大雨,梁軍士兵很多都得病了,於是梁軍都退兵回去了。五月,晉軍再次奪回汾州,並誅殺了李瑭。六月,周德威、李嗣昭奪取慈、隰兩州。

天覆二年(902年),晉軍進攻晉州、絳州,在蒲縣大敗。梁軍乘勝攻下汾、慈、隰三州,並圍住太原。李克用大為恐慌,打算逃到雲州,又想逃往大漠,正在猶豫不決。這時,梁軍發生大規模疫情,退兵而去,周德威再次奪回汾、慈、隰三州。

天覆四年(904年),梁王朱溫迫使唐昭宗遷都至洛陽,改年號為天祐。李克用認為唐天子遷都洛陽是梁王朱溫挾持之下的舉動,並非天子自願,天祐不能算作正統的唐朝年號,拒絕使用。於是依舊使用天覆年號。

天祐二年(905年),李克用與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在雲中結為兄弟。

天祐三年(906年),梁攻打燕領地滄州(今河北滄州),燕王劉仁恭向李克用借兵。李克用痛恨劉仁恭的反覆無常,想不答應。他兒子李存勖進諫說:“這正是我們重新振作的機會。現在天下的形勢,歸附梁的勢力十有七八,像趙、魏、中山這些比較強的割據勢力都沒有不聽從於梁的。因此,黃河以北,沒有梁所擔心的勢力,梁所忌憚的就只有我們和燕王劉仁恭了,如燕、晉合盟,那對梁來說不是什麼好事。爭天下要不在乎小節,而且他常圍困我們但我們卻去幫他解決困難,可以因此作為我們對他的恩德記著,這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這是不容錯失的機會呀!”李克用認為李存勖說的在理,於是為燕出兵攻破潞州,梁圍燕城的危機才消除。李克用命李嗣昭為潞州留後。

天祐四年(907年),後梁軍隊十萬人進攻潞州,築夾城將潞州圍住。李克用派周德威救潞州。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冬,李克用得了重病。同年,後梁篡唐,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年號開平。李克用沿用唐年號天祐四年。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正月辛卯日,李克用去世,享年五十三歲。其子李存勖繼位,將李克用安葬在雁門(屬今山西代縣)。

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時年二十四歲。當時,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人自恃手握軍權,又年長於李存勖,對李存勖襲位非常不滿。

他們有的稱病不朝,有的見而不拜,甚至慫恿叔父李克寧發動叛亂,意欲謀害李存勖,投降後梁。

李存勖沉著應對,首先取得監軍張承業、大將李存璋等人的支持,而後搶先行動,在府中埋伏甲士,擒殺李克寧、李存顥等人,初步穩固了國內政局。

是年四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援救潞州,於二十九日抵達潞州北面的黃碾(在今山西長治)。梁軍本以為李存勖年輕繼位,必然不敢出軍,對此毫無防備,也未派出斥候探查。五月初二,李存勖伏兵於三垂岡下,趁著大霧直攻夾寨,出其不意的大破梁軍,徹底解除了潞州之圍。

經此一戰,晉國兵威大振。不久,李存勖返回太原,犒賞軍士,而後開始整頓內政。他嚴肅軍紀、撫卹孤寡,任用賢才,懲治貪腐,寬緩刑罰,打擊盜賊,使得晉國民俗大變,百姓歸心。

天祐七年(910年)十一月,朱溫遣軍三千進駐深州、冀州,企圖奪取成德、義武兩鎮。成德節度使王鎔、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先後遣使向李存勖求援,表示願與晉國結成反梁同盟,共推李存勖為盟主。李存勖力排眾議,毅然發兵相救。他親率晉軍東進,於是年十二月進至距離柏鄉五里處的野河(今滏陽河支流)北岸,與梁軍隔河對峙。

天祐八年(911年)正月,李存勖命周德威率三百精騎到梁軍營前挑戰,激怒梁將王景仁,將梁軍誘至鄗邑以南的平原曠野地帶。他利用地形優勢,以逸待勞,在梁軍疲憊時率騎兵突擊,大破梁軍,俘獲梁軍將校二百八十五人,斬首二萬級。此戰,梁軍伏屍數十里,龍驤、神威、神捷等精銳禁軍全軍覆沒,王景仁、韓勍、李思安僅率數十騎連夜逃歸。

成德鎮、義武鎮從此徹底倒向晉國。 柏鄉之戰後,李存勖決定暫緩對後梁的攻勢,先奪取河北地區,以消除後顧之憂,首要目標便是囚禁父親劉仁恭而繼任幽州節度使的燕王劉守光。他採用驕兵之計,聯合成德、義武、昭義、振武、天德五鎮,遣使奉冊,共尊劉守光為尚父,以滋長其野心。劉守光卻以為六鎮是畏懼幽州兵威,更是驕狂。他得知尚父無權祭天、改元,不顧幕府諸將反對,於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稱帝,國號大燕,史稱桀燕。

是年十二月,李存勖命周德威兵出飛狐口(在今河北蔚縣),聯合成德鎮、義武鎮一同征討劉守光。

天祐九年(912年),周德威奪取涿州,進圍幽州。劉守光忙向後梁求救。朱溫親率大軍北上,命楊師厚圍攻棗強,又命賀德倫攻打蓚縣(治今河北景縣)。但梁軍雖攻破棗強,卻在蓚縣被晉將符存審、史建瑭擊敗。朱溫羞憤發病,返回洛陽,不久便被其子朱友珪弒殺。

天祐十年(913年),朱友貞發動政變,誅殺朱友珪,奪取帝位,史稱梁末帝。而晉軍則連奪幽州鎮統轄的順州(治今北京順義)、檀州(治今北京密雲)、武州(治今河北宣化)、平州(治今河北盧龍)、營州(治今遼寧朝陽)等地。是年十一月,李存勖親征燕國,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一直被劉守光囚禁)、劉守光父子。他留周德威鎮守幽州。

天祐十一年(914年),李存勖返回太原,處死劉仁恭父子,以祭奠李克用。當時,李存勖南破後梁,北定桀燕,威震天下。王鎔、王處直相繼遣使入晉,共推李存勖為尚書令。

李存勖依禮三辭,而後接受尚書令之職。他在太原開設霸府,建立行臺,以唐朝皇帝的名義承製任命官吏。

天祐十二年(915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病逝。梁帝朱友貞趁機將魏博鎮分為兩鎮,以削弱藩鎮勢力,結果引發魏博兵變。變兵囚禁新任節度使賀德倫,請降於晉。李存勖乘勢進佔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並處死變兵首領張彥等人,以威懾兵變士卒,穩定亂局。他收魏博牙兵為親軍,親自兼領魏博節度使,隨後又攻取德州、澶州(治今河南清豐西)。是年七月,

李存勖進兵莘縣,與梁將劉鄩展開對峙。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聲言回師太原,以引誘劉鄩出戰。劉鄩果然中計,欲趁機奪回魏州,結果遭到李存勖、李嗣源、符存審的三面夾擊,在元城一戰中全軍潰敗,逃奔滑州(治今河南滑縣)。此後,李存勖又遣軍接連攻取衛州(治今河南衛輝)、洺州(治今永年東南)、相州(治今河南安陽)、邢州(治今河北邢臺)、滄州、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等地。黃河以北除黎陽(治今河南浚縣東)一地外,全部被晉國佔領。梁晉形勢從此發生逆轉。

天祐十四年(917年),壽州刺史盧文進叛附契丹,並引契丹軍南下。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親率五十萬大軍,入寇幽州。

守將周德威孤軍堅守幽州,同時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遂命符存審、李嗣源、閻寶統領七萬步騎,北上救援。是年八月,李嗣源率援軍抵達幽州城外,大敗契丹軍,解除幽州之圍。

此戰,晉軍俘斬以萬計,繳獲牛羊、輜重無數。 契丹敗退,北疆暫保無憂。李存勖開始調兵南下,推鋒至黃河岸邊,與梁軍夾河對峙,爭奪黃河沿岸各處要點。

天祐十四年(917年)十二月,李存勖率軍東進,連破梁軍數座營寨,攻陷楊劉城(魏州通向鄆州的重要渡口,在今山東東阿北),俘獲守將安彥之,並攻掠至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濮州(治今山東鄄城北)一帶。當時,朱友貞正在洛陽進行祭天大典,聞訊倉皇趕回汴州,組織復奪楊劉城。但謝彥章數次用兵,始終未能收復楊劉城。

天祐十五年(918年)八月,李存勖調發河東、魏博、幽州、橫海、義武等鎮軍隊,齊集魏州,準備直搗汴州,一舉滅梁。是年十二月,李存勖由濮州境內的麻家渡渡過黃河,進駐胡柳陂(今山東鄄城西北),與梁軍展開血戰。

晉軍大敗,周德威戰死。李存勖被迫據土山自保。當時,圍山樑軍多是步卒,立足未穩。李存勖採用閻寶、李建及的建議,以騎兵突擊,終於反敗為勝,擊潰梁軍。此戰,晉軍雖乘勝奪取濮陽,但也因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只得撤歸河北。

天祐十六年(919年),符存審進據德勝城(魏州通向汴州的重要渡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並夾河修築南北兩城。梁將賀瑰圍攻德勝南城,並以竹索連結戰船橫列河面,將李存勖所率援軍阻在黃河北岸。

李建及率三百勇士,乘船駛至河中,斧劈火燒,衝破了梁軍船陣。李存勖乘勢揮軍渡河,大敗梁軍。後來,梁將王瓚從黎陽渡河,屯據楊村渡,修造浮橋,儲存大量軍需物資。而李存勖也徵發數萬民丁,擴建德勝北城。當時,梁晉兩軍每日大小百餘戰,互有勝負。

天祐十七年(920年),河中節度使朱友謙攻取同州(治今陝西大荔),叛梁降晉,結果遭到劉鄩的圍攻,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命符存審、李嗣昭、李建及出軍援救,在同州、渭河兩次大敗劉鄩,並追擊至奉先(治今陝西蒲城)一帶。河中鎮從此歸附於晉國。

天祐十八年(921年),成德軍將張文禮煽動兵變。李存勖迫於形勢,授其為成德兵馬留後。不久,河中、昭義、橫海、成德等十一藩鎮,一同遣使勸進,請李存勖建國稱帝,被李存勖拒絕。

八月,李存勖命閻寶征討成德鎮,圍困鎮州(治今河北正定)。張文禮驚懼病死,其子張處瑾接掌軍事,繼續負城頑抗。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勾結耶律阿保機,引契丹軍南下,意圖背叛李存勖,結果被義子王都囚禁。王都繼任節度使,不久便被契丹軍圍困在定州。

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親率五千鐵騎北上,先後在新城(治今河北高碑店)、望都大敗契丹軍,解除定州之圍,並乘勝追擊至幽州。

但與此同時,晉軍在鎮州卻連連失利,損兵折將。閻寶攻城受挫,羞憤病逝。繼任主帥李嗣昭、李存進相繼戰死。而梁軍則趁虛反撲,攻克衛州、新鄉等地,重新奪回河北重鎮相州。

是年九月,鎮州終因久被圍困,糧盡力窮,被符存審攻破。張處瑾及黨羽張處球、高濛、李翥等皆俘送魏州處死,張文禮也被劈棺戮屍。李存勖又兼領成德節度使,將成德鎮直接納入晉國管下。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接受諸鎮勸進,在魏州稱帝,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年。他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後唐。

當時,後唐轄有魏博、成德、義武、橫海、幽州、大同、振武、雁門、河東、河中、晉絳、安國、昭義等十三個節鎮、五十個州。

後唐建立的同時,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契丹不斷侵擾幽州,兵鋒直逼河北。潞州守將李繼韜叛附後梁,梁將董璋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意圖吞併昭義鎮,直接威脅後唐西都太原的安全。李存勖為了扭轉戰局,決定趁梁軍東面防守空虛之機,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再伺機進圖汴州。

同光元年(923年)閏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五千步騎,連夜冒雨渡河,一舉襲破鄆州。

朱友貞聽聞鄆州失守,命王彥章率軍阻止唐軍西進。李存勖命朱守殷嚴守德勝,自率親軍進屯澶州。

五月,王彥章出兵楊村渡,攻克德勝南城,繼而順河東下,攻打楊劉城。他打算先隔斷河北唐軍與鄆州的聯繫,再圖收復鄆州。

而李存勖則命朱守殷放棄德勝北城,裝載軍需器械浮河而下,協助李周固守楊劉城。兩軍各自沿河一岸疾進,邊行邊戰,互有勝負。

不久,王彥章進抵楊劉城下,揮軍強攻,晝夜不息,並以鉅艦九艘橫亙河津,阻攔唐軍增援。

他屢攻不克,只得退屯城南,築壘連營,以阻擊唐軍渡河。 六月,李存勖親臨楊劉,一面命唐軍出營挑戰,牽制梁軍兵力,一面命謀臣郭崇韜領兵奔赴博州(治今山東聊城東北),在黃河東岸修築新城,以接應鄆州唐軍。

王彥章率軍急攻博州新城,還用十餘艘鉅艦置於黃河中流配合作戰。郭崇韜據城堅守,李存勖亦率軍自楊劉增援。王彥章只得撤軍,退保鄒家口。李存勖與鄆州李嗣源重新恢復了聯繫。

七月,王彥章復攻楊劉,再次被唐軍擊敗,遂撤師西歸,退保楊村,不久便被召回汴州。段凝接任主帥。

八月,朱友貞部署四路反擊:命段凝攻澶州、董璋攻太原、霍彥威攻鎮州、王彥章攻鄆州,打算在十月向後唐發動總攻,但因兵力分散,造成汴州防守空虛。他還命梁軍掘開滑州(治今河南滑縣)南面的黃河大堤,以阻止唐軍進攻汴州,但同時也將梁軍主力阻隔在決河以北。

九月,梁將康延孝投降後唐,將後梁軍情盡數告知李存勖,建議唐軍趁虛襲取汴州。而李嗣源則在鄆州附近大敗王彥章,俘獲梁軍將校三百餘人,迫使梁軍退保中都(治今山東汶上)。

十月,李存勖自楊劉渡河,進抵鄆州,並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俘殺王彥章。當時,諸將都認為應先攻佔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李嗣源則堅持趁虛襲汴的戰略。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前軍倍道兼程,向汴州進發。

是月初九日,李嗣源抵達汴州,揮軍攻城。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城投降。李存勖於同日抵達,由大梁門進入汴州,後梁正式滅亡。

梁晉爭霸期間,南方還存在很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據有三川(指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山南西道),定都於成都,其國主稱皇帝,與後梁分庭抗禮。

後主王衍在位時,奢侈淫靡,大興土木,委政於宦官、狎客,縱容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致使朝政敗壞,貪腐成風。他還在國內四處巡遊,強制沿途州縣供應食宿,百姓苦不堪言。

後唐滅梁,威震天下,岐國、楚國、吳越國、閩國、南平國等割據政權紛紛入貢稱藩,前蜀卻不肯臣服。李存勖便有意討平前蜀。

同光二年(924年),客省使李嚴出使前蜀,趁機刺探蜀中虛實,他歸國後極力主張伐蜀,稱蜀國已有亡國之象,更堅定了李存勖出兵滅蜀的決心。當時,前蜀為了防禦後唐,在兩國邊界駐有重兵。

同年八月,李存勖又遣使者李彥稠入川,表示要與蜀國修好,以此麻痺王衍。王衍信以為真,派翰林學士歐陽彬為唐蜀通好使,出使後唐,同時還撤除了邊界守備。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李存勖以魏王李繼岌為主帥,統領六萬大軍,征討前蜀。李繼岌年幼,軍務皆有副手郭崇韜決斷。唐軍以康延孝、李嚴為前鋒,連克威武城(在今陝西鳳縣東北)、鳳州(治今陝西鳳縣)、興州(治今陝西略陽)等地,繳獲大批糧草。

而與此同時,王衍仍在國內巡遊作樂,到達利州(治今四川廣元)時方知唐軍來犯。他急忙組織三萬兵馬迎戰,卻被唐軍擊潰於三泉(治今陝西寧強西南)。前蜀各處藩鎮紛紛來降,王衍倉皇逃回成都。

是年十一月,前蜀中書令王宗弼發動政變,囚禁王衍、后妃及諸王,自稱西川兵馬留後。他以王衍的名義邀請李嚴到成都,商談投降事宜。李嚴馳入成都,撫慰前蜀官吏、百姓,命蜀軍撤去成都的軍事防備。不久,李繼岌率大軍進抵成都。王衍率百官出城拜降,前蜀正式滅亡。南方諸國皆驚懼不已。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譁變,推裨將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魏州。邢州、滄州也相繼發生兵變,河北大亂。元行欽帶兵進討,但卻連連失利。

李存勖本欲親征,被宰臣勸阻,只得起用李嗣源,讓其率侍衛親軍北上平叛。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遇到親軍譁變,被劫持入城,與叛軍合勢。

他本無反意,但迫於內外形勢,又無以自明,只得率變兵南下。 三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

但李嗣源已搶先佔據汴州,得到大批唐軍將領擁戴。李存勖知道局勢已不可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

他再三撫慰士卒,許以厚賞,但已為時太晚。士卒均不感皇帝恩德,沿途逃散過半。當時,李繼岌已率徵蜀大軍班師,途中因平定後軍康延孝叛亂,被耽誤了歸程。

四月,李存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與李繼岌會合,再聯兵進剿李嗣源。他命扈從軍兵候於宮門外,自己在內殿進食。

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李存勖親率宿衛出戰,殺死數百亂軍,最終被流矢射中,死於絳霄殿,時年四十三歲。伶人善友將樂器覆蓋在李存勖身上,縱火焚屍。

李繼岌軍至渭南,因部屬潰散,被迫自縊而死。徵蜀大軍則在副使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

當月,李嗣源進入洛陽,在李存勖靈前稱帝。當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託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

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呵罵。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並請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當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

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結果被範延光率軍平定。 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 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節度使李從珂。 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

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只命李從珂賦閒在家。 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節度使,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志,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併夏州定難軍(治今陝西靖邊),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制。他調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只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節度使。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

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李從榮當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但當太僕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最終,李從榮只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次日便稱病不復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二十日,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

李從榮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他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

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從厚在西宮為明宗發喪,並於柩前即皇帝位。

他遵照明宗遺命,“以日易月”,服喪二十七天。二十八日,李從厚開始在中興殿處理政務,並召翰林學士為他講讀《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

他雖欲勵精圖治,但卻不懂治國之道,處事優柔寡斷,且無識人之明。 當時,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節度使,藉機掌控了禁軍兵權。

李從厚雖然不悅,卻無可奈何。 潞王李從珂是唐明宗的養子,自幼隨父征戰,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官至鳳翔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也是戰功卓著,深得軍心。

二人的官位、聲望皆在朱弘昭、馮贇之上,因而深受忌憚。當時,李從珂的長子李重吉擔任禁軍控鶴都指揮使,女兒李惠明(法號幼澄)在洛陽出家。朱弘昭將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團練使,削去其禁軍軍職,又將李惠明召入禁中,實際上是作為人質。李從珂見兒子外調、女兒內召,知道朝廷對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懼不安。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聽從朱弘昭、馮贇的建議,通過樞密院調令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節度使進行易地調動,並派使臣監送。其中,李從珂被調離鳳翔,改鎮河東。

李從厚本想借此削弱四鎮實力,但因未按朝廷規制下達制詔,引起各節度使的極大不滿。李從珂在部將的鼓動下,趁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李從厚忙徵調西都留守王思同、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聯軍征討鳳翔,同時將李重吉幽禁於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諸道軍馬彙集鳳翔城下,大舉攻城。

鳳翔城低河淺,守備力量薄弱,東西關城接連失守,城中將卒死傷嚴重。李從珂只得登上城頭,自陳戰功,哭訴朝廷信任奸佞,無罪誅殺功臣。他慟哭不止,哀感諸軍。當時,張虔釗負責主攻城西南,因急於求功,命親軍持刀刃驅逼士卒攻城。

士卒憤怒不已,紛紛倒戈反攻。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嚴衛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趁機率部投降李從珂,王思同、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大敗遁走。李從珂乘勝東進,攻入西都長安(治今陝西西安)。

李從厚得知諸道軍馬兵敗鳳翔的消息,不禁驚慌失措,在朝堂上對朱弘昭、馮贇等人道:“先帝辭世之時,朕本無意爭奪帝位,都是被諸公所擁立。朕幼年繼位,將朝政委託於諸公,對諸公所定的國家大計無有不準。這次興兵討伐鳳翔,諸公無不自誇,稱平叛不足為慮。如今事已至此,諸公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禍局?如果沒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讓,如仍不免罪責,縱然是死也心甘情願。”

朱弘昭、馮贇惶懼不安,無言相對。 李從厚遣使宣召石敬瑭(時任成德節度使)入朝,想讓他率軍抵禦鳳翔軍東進。

侍衛都指揮使康義誠打算投降李從珂,請求率京中禁軍出征,而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則主張以禁軍堅守洛陽。二人爭執不休,皆稱對方是想趁機造反。李從厚難辨是非,竟將朱洪實斬首。他傾盡府庫,大肆犒賞禁軍,並許諾平亂後還有重賞。禁軍軍士卻並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驕縱,行軍途中肆無忌憚,揚言要到鳳翔再領一份賞賜。

不久,李從厚又命處死李重吉、李惠明。 李從珂攻破陝州(治今河南陝縣)後,傳書慰撫京中百官,稱自己此番入京只誅朱弘昭、馮贇兩族,讓他們不要憂慮。而這時,禁軍剛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群,爭相奔向陝州。康義誠到達陝州境內的乾壕時,麾下僅剩幾十人,遂向李從珂請降。李從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宮,商討對策。朱弘昭卻以為皇帝是要追究罪責,投井自殺。京城巡檢安從進早有投降李從珂之意,趁機攻殺馮贇,誅滅其族,而後派人將朱弘昭、馮贇的首級送往李從珂軍中。李從厚見洛陽已經無法據守,決定放棄洛陽,逃奔魏州,再圖謀復起。他命孟漢瓊先行到魏州安排諸項事宜,並讓親信慕容遷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玄武門。但孟漢瓊一出城門,便單騎奔向陝州,也投降了李從珂。

當夜,李從厚從玄武門逃離洛陽,帶著五十名侍衛逃奔魏州。慕容遷原本表示會率部隨行,但當李從厚出城後卻關閉城門,派人與李從珂聯絡。宰相馮道次日上朝,方知李從厚已經出逃。不久,曹太后命內宮諸司前往乾壕,迎李從珂入京。

李從厚逃奔魏州途中,在衛州(治今河南衛輝)城東數里處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他將近日發生的變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詢問興復之策。

石敬瑭託言要與衛州刺史王弘贄商議,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王弘贄認為李從厚已經沒有復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驛,將李從厚的隨從侍衛全部殺死,而後率軍趕赴洛陽。

李從厚被獨自撇在驛館,後又被王弘贄軟禁在州衙中。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李從珂進入洛陽,馮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勸進。李從珂先以曹太后的名義下詔,將李從厚廢為鄂王,兩日後在明宗柩前即位稱帝。他命殿直王巒(王弘贄之子)前往衛州,弒殺李從厚。

李從厚死時,年僅二十一歲。 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第二天,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他這才登基,做了皇帝,是為後唐末帝,改元清泰。

應順元年(934年),李從珂從鳳翔出發時,答應每個士兵在進入洛陽後可以得100緡錢作為獎賞。但到了洛陽後,向三司使王玫詢問並清點府庫情況,金錢和布帛加起來遠遠不夠獎賞。李從珂很生氣,王玫建議搜刮京城百姓的財產作為替代;執政官員建議,以房產為標準來籌措,不論士大夫還是平民,不論是自己居住還是租賃的,都先借五個月的租金。

李從珂同意了。過了十幾天,百姓的財產被執行的官員千方百計地搜刮,也只得到十幾萬。李從珂發怒,王玫等人都被抓進了軍巡使的監獄。然後不分日夜地催促人們上繳租金,監獄都被抓來的人填滿了,甚至逼得有人上吊、投井自殺的。到了這個時候,把所有庫藏的舊東西以及各道貢獻的物品,甚至於太后、太妃所用的器皿、服飾、簪環什麼的全部搜刮了出來,也才又湊出20萬緡,仍不夠獎賞。後來,樞密直學士李專美建議減少士兵的獎賞獲得同意。士兵們貪得無厭,仍然不滿意,編造歌謠說:“除去菩薩,扶立生鐵。”說的就是閔帝李從厚仁慈軟弱如菩薩,末帝李從珂嚴厲堅強如生鐵,所以大家心裡都有一點後悔。 後唐的李從珂總的看來還是一個很有頭腦的君王。他靠變兵擁立即位後,面臨非常嚴重的局勢。

當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擁兵自重、虎視眈眈,伺機想推翻他的統治,而朝廷內部則人心渙散,互相猜忌,各種矛盾和弊端也積重難返。李從珂面對時局深感憂慮,很想有所作為,但又覺得沒有人能替他分憂。他抱怨宰相盧文紀等從沒有提出一點對朝廷軍國大事有益的建議。

盧文紀等人因此上疏辯解說:“我們每隔五天進宮問候陛下起居平安,跟文武兩班官員列隊覲見,時間短暫,雖有例行的對話,但滿眼都是侍衛,即使有一點淺見,懾於陛下的威勢,也不敢當眾提出。請陛下恢復前代皇帝延英殿奏事制度,只允許宰相和負責機要的臣屬在旁侍候,只有這樣才能暢所欲言。”李從珂聞奏,很不以為然,覺得盧文紀說得太過分了,就下詔說:“舊制五天進宮一次,文武百官退出後,宰相可以獨留,如果是一般的事務,不妨當眾奏報。如果事屬機密,當天不合適時,那就不管哪一天,都可以先到宮門呈報,我當然會把左右侍從全部遣開,在便殿接待,何必一定要沿用過去的延英殿奏事的名義。”

李從珂的話是對的,盧文紀等人沒有真知灼見,也沒有什麼責任心,的確沒有提出什麼有價值的建議,倒是一些下級官員的奏信頗有見識。太常丞史在德,性情疏狂直率,上書對朝廷及地方文武官員一一抨擊,對各種不合理的制度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他在奏疏中說:“朝廷用人,差不多都是濫竽充數。號稱‘將領’的人,沒有軍事常識,雖然身穿軍裝,手拿武器,可是這些人一旦到了戰時卻丟盔卸甲,失敗時則背棄部屬,先行逃走;號稱‘文官’的人,更是很少有真正本領、反而品德惡劣,當詢問他意見時,他們一無所知,目瞪口呆,說不出話,就是寫篇文章,也不得不請人代筆。這正是所謂虛設官職,浪費國家財力。現在,陛下維新中興,欲圖大事,正是改革弊政的時機。我建議,所有的軍官,凡是身穿鎧甲的,請下令本軍大將,逐個考較檢查他們的武藝,考問他們的兵法謀略。居低位而有將才的,就擢升他為高級將領;居高位而沒有將才的,就貶作低級軍官。至於文職官吏,則由皇上親自出題,命中書令或宰相對他們當面考試,居下位而有大才,就擢升他任高官;居上位而沒有大才的,就貶作低級官員。”史在德的這封奏章,對於當時的情況來說,可謂是切中肯綮,但也惹惱了宰相和在位的官員。盧文紀及補闕劉濤、楊昭儉等,都怒不可遏,一致要求對史在德嚴厲懲罰。李從珂對翰林學士馬胤孫說:“我剛剛登極治理國家,言論應該開放,如果官員中因為提出意見被定罪,以後還有誰再敢說話?你替我起草一份詔書,使大家瞭解我的意思。”於是就下詔說:“過去,魏徵請求太宗獎賞皇甫德參;現在,劉濤等人卻要我處罰史在德。這兩件事沒有什麼不同,建議卻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史在德只是想為國盡忠,怎麼可以責罰他呢?”這樣一來,李從珂的威望就逐漸地建立了起來,朝政也就逐漸地被整頓好了。 李從珂打仗勇猛,但治國無能。即位後任用盧文紀等庸才為相,致使國事日益敗壞。

這一時期,李從珂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原本都是李嗣源手下驍將,皆以勇武著稱,彼此存有競爭之心。李從珂即位後,對坐鎮晉陽的石敬瑭愈發猜忌。

清泰二年(935年),李從珂派遣武寧節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並監視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李從珂又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素有謀反之意,當然拒絕調任。於是,石敬瑭叛變,同時他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許王(明宗第四子)。李從珂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同時派遣張敬達率兵數萬進攻晉陽,並命各鎮聯合討伐。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

九月,契丹主親自率軍五萬增援石敬瑭,但因聯軍各懷鬼胎,致大敗於團柏谷,死傷萬餘人。隨後,石敬瑭與契丹大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此時,後唐兵力還很強,但李從珂志氣消沉,晝夜飲酒悲歌,不敢領兵出戰,坐等滅亡。各鎮將領見狀,紛紛投降石敬瑭。

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於是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遂亡。

李從珂死後無諡號及廟號,史家稱之為末帝或廢帝。傳國玉璽亦在此時遺失不知所蹤。天福二年(937年)二月,石敬瑭命人收斂其遺骨,葬於徽陵以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