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宁‖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我想去一趟诗上庄——悼念诗人刘章恩师

诗上庄,是我的恩师、著名诗人刘章的故乡——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那里是我的精神殿堂。

杨万宁‖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2020年的春天,中国正深陷新冠肺炎疫情的重重围困之中。2月20日下午14点34分,石家庄诗人周力军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诗词大家刘章老爷子辞世。据说中午突然大喊一声,驾鹤西去。他是不忍直视生灵涂炭吗?”我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刘章老师是我的诗坛领路人,我的诗歌处女作就是经过他的指点和修改才得以发表的,至今已过去整整四十年了。从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尽管不是专业作家,但这与我写诗是分不开的。

1980年,我结束了十年的学生时代,高考名落孙山,回到家乡务农,在大队做现金出纳兼电话员,也就是从那时做起了田园诗人梦。尽管大队部就在我家对门,但我还是住进了大队部那间四面透风的办公室里,这为我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白天下责任田劳动,晚上一个人趴在煤油灯下读书,写诗,投稿,每天早晨都是两鼻孔油烟黑。没有稿纸,就将记账簿订起来做写诗的本子;没有信封,祖母先是用宣传画给我自制信封,后来就翻制退稿的旧信封。夏天蚊子咬,冬天寨风吹,尽管条件很艰苦,却也乐在其中。然而,寄出去的稿子,都被夹一张铅印退稿单退了回来,偶尔能得到编辑几句鼓励的话便如获至宝。如今我还得感谢那300来封退稿信,如果是泥牛入海,我恐怕早已失去了信心。

于朋友处借得些旧刊物,从七十年代末一本《河北文艺》杂志上,我看到一篇署名刘章的文章《我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这位燕山深处走出来的诗人,在家乡当过生产队长、村副大队长、县文化馆副馆长。19岁,在《人民日报》发表诗歌《我要做一个农民》,一举成名;23岁,即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作协会员。他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在我心灵上引起了强烈共鸣。我连夜给刘章老师写了一封信,倾诉了我的追求与苦恼,一并寄去了几首诗。信写好了,却不知道寄往哪里,这本《河北文艺》杂志因残缺不全也没有地址。恰巧,村里订着《河北日报》,我就按照报纸的地址冒然将信寄到了《河北日报》社,请他们代转刘章老师。

十几天之后,我收到一封来自“河北省歌舞剧院”的信函,拆开一看,居然是刘章老师长达两页的回信。他鼓励我,多读多写,注重向古典诗词学习和借鉴,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将根植进生养自己的故土。在我寄去的几页诗稿上,刘章老师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甚至连错别字都改正了过来,并嘱我将其中他修改过的一首诗寄给衡水地区文联的徐淙泉老师。这就是我第一次变成铅字的诗歌处女作《衡水湖夜曲》,刊登在1981年第3期衡水地区文联主办的文学双月刊《农民文学》杂志上。全诗只有八句:

杨万宁‖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南飞的雁儿衔来一盘月亮

镶嵌在衡水湖上

岸柳丛荫里笛声悠扬

吹出田野中丰收的芳香

小伙子把希望吹进笛孔

火热的心儿也飞出胸膛

笛声揉进银色的月

照着对岸姑娘的心房

那一年我18岁。那时候,我还在远离衡水湖40公里的农村老家,根本没有见过衡水湖。1982年我进县城工作后的第一次休假,就是去了一趟衡水湖。那会儿临近冀县城的湖区已经干涸,裸露着荒草丛生的湖底,根本没有今天的“疑是水淀芦苇荡,风吹草绿烟茫茫”的怡人景象。但这就是孕育了我诗歌处女作的衡水湖。

处女作的发表,意味着一个诗人的起点,也给了我在诗歌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1982年,刘章老师调入石家庄市文联,不久任副主席,同时兼任《新地》文学月刊主编。我给他寄过几次诗稿,也为我编发了一些,更重要的是,我的散文处女作《故乡的垂柳》刊发在1984年第7期《新地》杂志上,文后还特别注明:“作者系冀县西沙乡呼家道口村青年农民”。随后的几年间,我的诗歌陆续在国内诗歌刊物发表,并被省作协主办的《诗神》(即现在的《诗选刊》前身)1985年第2期做为“诗坛新人”用三个页码重点推出。这年夏天,我应邀参加了省作协在涿县(今涿州市)召开的河北省诗歌座谈会(即“芒种诗会”),接站的是刘章老师的大公子,也是当时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刘向东,比我年长两岁。我一自报家门,向东兄笑着说:“不用介绍了,我父亲提起过你。”可惜刘章老师由于其它原因未能赴会,我见恩师的愿望破灭了。

大概是这一年秋天,或者再晚些,省作协在省会石家庄召开诗歌座谈会,我终于见到了通信五、六年却未曾谋面的刘章老师。我在台下认真地听完了刘章老师的发言,心情十分激动。会议间隙,我也没有勇气上前去与他讲话。中午的宴会上,刘章老师与当时全国知名的尧山壁、刘小放、旭宇等诗人坐在一个桌上,我鼓了几次勇气,也没敢上前去敬个酒。这时,只见刘章老师站了起来,问衡水地区文联带队去的诗人姚振函:“老姚,冀县的杨万宁来了吗?”我这才红着脸站起来,走到刘章老师面前,敬了他个酒。刘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写的诗的路子很好,要脚踏实地,写你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要赶潮流,一直写下去会有所作为的。”

杨万宁‖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与刘章老师唯一的一次见面。之后,每当我遇到创作中的苦恼和困难时,总是写信向刘章老师倾诉,不管他多忙,总是忘不了回信,鼓励我帮助我。我想,那些年如果不是有刘章老师的鼓励,我写诗也许坚持不了十几年。

八十年代,我遵循刘章老师“写你熟悉的生活”的教诲,将诗的笔触始终围绕着华北大平原和衡水湖,写出了许多诗歌,如《夜上湖》、《父亲和土地》、《高压线网寄情》、《晾衣杆儿》、《篱笆》、《石桥》、《祖国,我是犁》、《十月,北方平原》、《平原上,年轻的农妇》、《你若想认识平原》等“平原系列”诗作,并且三次上了《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进入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学变得不再那么神圣,大批诗人作家纷纷下海经商,我尽管没有经商,却也逐步远离了诗坛,跟刘章老师也失去了联系。蹉跎十年光阴之后,我进入地方党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新闻报道,从形象思维的文学走向逻辑思维的新闻,离诗歌越来越远了。

2009年,我开始写博客,一连写了三十多篇系列博文《那曾经美丽的诗歌》,回忆那些美丽的“与诗歌有关的日子”,又逐渐向文学靠拢,但是还没有写诗的激情和灵感。大概是2011年,深州诗友沈忠良在博客上遇到我,并加了好友。他说,前段时间曾去石家庄专门拜访了刘章老师,谈话中刘章老师问到了我。可惜,那之前我与沈忠良还未相识,自然也不了解我的情况。当时我感慨万千。刘章老师帮助过的诗歌爱好者不计其数,我与他已有二十年没有联系了,可他还能记得我的名字。沈忠良还给了我刘章老师的家庭电话,我当即存在了手机上。远离诗坛多年,觉得愧对刘章老师的栽培,几次想拨通电话,可最终拿起又放下。总在想,等我回归诗歌后有了成绩,再跟刘章老师联系,甚至是亲自登门拜访。刘章老师的长子、著名诗人刘向东担任《诗选刊》主编之后,我曾托该刊的编辑田耘带过一封信,问候刘章老师身体情况,并称有机会去看望他,竟成了永远的遗憾。

刘章,生于1939年1月22日,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生前任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名誉会长,《诗刊》《中华诗词》编委。他的家乡上庄村地处燕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他的诗歌人生也一直与乡野、泥土、草木、炊烟相依相伴。正如他自己所言:“我造过田、垒过坝、剪过树、锄过禾、放过羊,也当过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县文化馆副馆长等,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家乡的风土人情,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刘章的早期诗作《寸草情》《山葡萄》《牧羊曲》和散文《搭石》《饱山》等曾被入选中小学教科书。《映山红》《长相思》《北山恋》《刘章乡情诗选》 等40多部作品,计660万字的文学作品,就是以家乡的老树、巨石、房子、碾磨和水井等为原型创作的,许多优秀诗篇来源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最著名的诗《山行》只有四句二十个字,却写了十一年:“秋日寻诗去,山深石径斜。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如今被刻在家乡上庄村的石头上。上庄村这个不足五百人的小山村里,走出了以刘章为代表的四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包括他的儿子刘向东,侄子、承德市作协主席刘福君,散文家刘芳,以及六位省作协会员。因此,上庄村被称为“诗上庄”,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了村名,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为村歌谱曲。遗憾的是,我至今也没去过上庄村。

刘章老师去世的当天晚上,我写了一首诗《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您是提灯者,掏出黑里的

萤火,为我引路

为一个无助的农村孩子

点亮另一片天空

我十八岁写的第一首诗

八句,八十个字

衡水湖畔的一粒种子

在您的呵护下开出花儿

在您耕耘的《新地》上

种下一棵《故乡的垂柳》

与上庄的“刘章柳”一样

一直绿在我的梦里

九十年代省作协会上

与您有过一面之缘

“姚振函,衡水的杨万宁来了吗”

这一声,至今犹在耳畔

后来,我远离诗的江湖

您还跟别人打听过我

而我无颜以对

只在心里默默祈福

我的手机里保存着

您的电话号码

却一次也没打过

以后想打也没人接听了

您对我是有恩的

给我了一生的饭碗和滋养

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重新回到诗歌里

杨万宁‖我想去一趟诗上庄

我将这首诗用微信发给刘章老师的儿子刘向东,以表达我的哀思。向东兄回复:由于是疫情期间,丧葬事宜从简,追思纪念活动通过网络举行。

刘章老师,我要去一趟诗上庄,看看给予您诗的灵感和滋养的家乡。您是我诗坛的提灯者和“向导”,有您的诗照亮,不须“一路问黄花”……

【作者简介】河北衡水人,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90年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潮》等报刊,整理有诗集《流浪诗人》《还乡书》、随笔集《与诗歌有关的日子》。现供职于地方党委宣传部。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5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