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7)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7) - ​糜建国

闻声而动,全民抗疫

——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7)

糜建国

三十二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晴 重庆

据重庆官方发布,2020年2月22日0-24时,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573例;中国新增648例,其中湖北新增630例,湖北以外18例。全国累计确诊76936例,死亡2442例。

大哥来电,因为隔离期满,他今天已经回到办公室,正式上班。他提到,路上车子逐渐多起来了。我能想象出大哥骑着自行车在路上行驶的样子。他的心境,也一定是欢愉的。疫情终于在慢慢过去,胜利就要来临!

在一方面疫情得到控制,一方面加紧复工复产,这是对的。但有些地方却放松警惕,大肆开放出来,晒太阳、摘口罩、喝坝坝茶、逛旅游景点,以为我们就已经战胜了疫情,这却是有点过了,不能提倡。在江西武功山景区,更是出现了千人以上的超级人潮。情况越来越好了,这没错。但是也绝对没到可以掉以轻心的时候,更别说是大规模人群聚集了。与这场疫情的对抗,我们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千万别功败垂成。

这几天,因为大家忙着复工复产准备,很多搞生产的朋友发来信息问我有销售口罩的朋友没有,都说口罩现在的价格奇高无比。和平时期,一次性的口罩一毛多钱一个的口罩,现在卖到了四块多,我说这个很正常,“物以稀为贵”!

口罩涨价,是因为求大于供。现在全国都在要口罩,生产厂家只有那么几家,根本就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所以价格居高。一个行业有利润,必然导致很多人去追求这个行业的暴利。很多原本不是做口罩行业的,也立马投入,购买设备,投入生产。但大家投入后,后期的原料供应不足,特别是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布”的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小型生产厂家望罩兴叹。生产是一环扣一环,因为拿不到原材料,原材料都被政府或者大型生产商吃掉,下家就无法生产。同时,喷熔布的价格也一路走高,从正常时期2万元一吨,目前已经涨至30万元、40万元一吨,依然出现严重缺口。

原本一个小小的口罩,目前成为国民紧俏物资,惊艳天下!

相信不仅仅是口罩,一旦复工复产,走上正常轨道,很多行业的产品都会出现这样的急缺状态,导致价格一路飙升,而到后期,价格又会一路杀跌!如何把握这些机会,也是对全国的商家们一个考验!

因要写一篇奋斗在一线人物的稿子,我从人物中看见邓扬嘉,就挑选了她。今天晚上电话采访了邓扬嘉。最初我拟了几个采访题纲,但在采访中,很快,我的题纲就根本没有什么用处。话题打开,整个采访就不觉间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我能感觉到她身心的疲惫。

在前面日记中,我介绍了邓扬嘉是重庆中医院道门口院部重症监护室主任,其实,邓扬嘉还是急诊科主任,更是这次他们院部防疫专家组长。重症监护室、急诊科的工作都是很熟悉,干了几十年了。但这次防疫组组长的身份,却让她身心疲惫,倍感压力。

在前面中,我也提到邓扬嘉科室同事申请去湖北一线的事迹。

其实,邓扬嘉自己,也向院部提交了前去湖北的申请书。

她没有把这个事情告诉给年迈的母亲。但告诉了远在日本上学的女儿。

“妈妈,怕不怕呢?”

“不怕!这种场面,妈妈见了很多!”

“可不可以不去?妈妈!”

“不能!妈妈是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

“妈妈真棒!”

但最终母亲还是知道了,在家中悄悄地哭。

“我的女儿呢,去倒是可以去,可就是去后被感染了怎么办!我担心她的身体啊!”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7) - ​糜建国

母亲知道女儿身体不好,除了有哮喘外,右手椎间盘突出,这两年来痛的她每天晚上睡不着,需要吃止痛药才能入睡;而且,随着时间越久,依赖性越大,止痛药越吃越高档;包里随时揣有治哮喘的“万托灵”喷雾剂,一遇到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哮喘发作,赶紧摸出来就喷。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邓扬嘉就已完全投入这场战“疫”了。

在以前重症监护室任何时候打电话过来,邓扬嘉都觉得自己内心很稳,但在这段时间,不管是晚上,还是深夜,抑或是凌晨,只要一有电话打过来,邓扬嘉一种本能的怕,脑袋随之“轰”的一声爆炸:

凌晨一点,发热门诊来电:主任,有个发热两天的病人,白细胞不高,胸部CT提示有炎症,片子发您微信了,您看下一步?

凌晨三点,发热门诊来电:120出诊医生拉回一个病人,呼吸窘迫,已插管了,主任,你看病人下一步怎么走,筛PCR吗?

早上六点,护士长来电:主任,这两天社区筛查病人太多,防护级别物资不够,怎么办?

重症监护室来电······

急诊科来电······

后勤处来电······

院部领导来电······

没想到,这场战斗来得这样快,这样气势汹汹,压得有二十多年ICU经验、上过汶川救灾现场,去过非典一线、禽流感一线的邓扬嘉,有些喘不过气来。

十几天睡眠的严重不足,让原本多病的身体,雪山加霜。

压在邓扬嘉身上的,除了强大的工作量,还有她脑海中随时绷起的那根弦。

“要像老鹰的眼睛一样犀利!”

邓扬嘉想起在建立发热门诊当初,自己对全体队员进行培训时,铿锵有力的讲话。

如果脑袋分了茬,搭错了线,一个病人被放走,他的一代、二代、三代······这样会传播更多更多的人;近段时间原本是感冒高发期,而甲流、乙流的片子,和新冠肺炎的片子差不多,都属于一种病毒性的肺炎,这就给我们判断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细节,做到精准,把那个真正的病人,从万里挑一中,拽出来!电话中的邓扬嘉把那个“拽”字说得斩钉截铁,仿佛她的双手就死死地抓住哪个患者,不松手。

“不能因为我们的一次失误,导致我们整个重庆的失败!”

这就是邓扬嘉脑海中,紧紧绷起的那根弦。

邓扬嘉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大后方守卫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从某个程度上说,除了湖北以外,整个中国的大后方是十几亿人口,正是像邓扬嘉一样的“英雄”在我们为坚强地守护着。虽然,他们头上没有像在湖北、武汉一线的医护工作者那样具有光环,但他们也一定是伟大的,一定不能被我们而应该是被我们记住的!

向他们致敬!

上游•夜雨丨闻声而动,全民抗疫——一位重庆市民的2020年抗疫生活日记(17) - ​糜建国

(糜建国,南岸区居民,重庆南风爱心助学会会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