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说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的不是毛笔写的,到底对不对?

千千千里马


无论古代或现代都有人不用毛笔而直接用到刻的书法作品,不过多为民间书法家的作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学习书法有双钩临摹的功夫。由于古代没有我们现在的印刷技术和摄影技术,在遇到好的作品 或为了临摹学习书法,都会采取双钩的办法,复制作品,然后自己留下作为临摹学习的模本。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古代的纸质不好,有来好作品,要想保存下来,不得已采取双钩临摹的办法以保留自己喜欢的作品。这种情况在印刷技法不高的时代都有,比如齐白石,在年轻时,为了临摹学习绘画艺术,就采取临摹的办法将借来的书画作品描摹下来,以供以后的学习。

这种做法与有意无意之间让一些书法家学会了一种功夫,就是双钩书法的技能。这种技能就为古人不用笔墨照样可以写或者说画出字来。特别是如那些刻碑高手,更是如此。再说有些情况下比如凸凹不平等石头上,用可刻画的办法画,可能比用毛笔直接书写效果更好。有些书法高手甚至可以直接在水泥模板用到刻写。与今还有用电动工具刻字的技法。

启功先生说的并没有错,不仅仅龙门石窟有以刀代笔写字的情况,恐怕其它地方同样有。

对于那些书法高手,特别临摹学习高手,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其水平未必低于用毛笔书写的水平。


翰墨书道


启功先生说的很有道理,因原书经过凿刻,第一是要走形,第二是有刀痕,再就是原作又加上刻工的理解发挥,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碑刻就跟原书有了出入。故启功先生还说:透过刀锋悟笔锋,确是至理。

就以灵飞经为例,传下来的手写本跟刻本大相径庭,跟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初学书法,个人荐议还是先从前人墨迹入手。等有一定功夫,眼力提高,再学刻本。否则稂莠不辩,优劣不分。进度会大大降低。

返回来再说魏碑,近年来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墨迹,点画清晰,用笔结字,非常精妙。跟碑刻相较,差异甚远。

前者更加灵动自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希望朋友们多多留意琢磨,!




杨志勇68


启功先生的话,特别是对于书法的理解往往有其独到的见解,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对于“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的,而不是毛笔写的”的理解,启功先生的话其实有三层涵义——

其一,毛笔写字和用刀刻字是不一样的

毛笔写字,是一挥而就,线条是圆润的,这是“笔法”。魏碑一类刻石的字,线条是方的,一个笔画(例如横画),至少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刻成,这是“刀法”。实际上用毛笔写上去的时候,并不是上下左右四下写成的,如果那样的话,书写速度就大打折扣,也不自然了。所以说“《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的不是毛笔写的”。

其二,刻在碑上的字可能与毛笔写出了的时候发生了变样

当然也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一种由于时间久远,石刻经过风吹雨淋,字迹斑驳,已经与原帖不同;第二种是很多作品由于刻手技术不好造成的,刀法不能尽显、抑或歪曲笔意;第三种,也有可能刻工加入民间质朴的刀法,融合了自己的想法,把一些原本毛笔写出的圆润笔法,增添了刀劈斧琢的“雄强、朴拙”味道,总之发生了变样。

其三,“透过刀锋看笔锋”“师笔不师刀”

启功先生说: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刀刻是不得已的变通手法。所以说启功先生曾写诗说:“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也就是说正确的毛笔笔法,应该在笔写的书迹中找;通过碑刻、拓本看出作者的笔法,体味作者用毛笔是怎么写出来的。当然,有一些学魏碑的,特意要强调那种“刀味”又另当别论了。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启功说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的,不是毛笔写的,当然是有他的道理的。欢迎交流,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启功说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的不是毛笔写的,到底对不对?

启功

启功说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刻的,这个对的。优秀造像题记肯定是先有高手书法家用毛笔书写出来,然后才通过平民工匠刀刻刻上去,普通的造像题记有可能肯定直接用刀刻刻上的。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凿石窟,修寺庙,建佛龛,兴造像,刻题记等活动也相继展开。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研习资料。

《始平公造像记》

平民工匠是指出身平民,以一技之长从业谋生,他们所操之业又是直接为平民百姓或者朝廷服务的。众多的龙门石刻造像记,大部分由工匠在刻凿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用刀刻刻上,有些就会显得极为普通,文字笔画的线条基本上没有毛笔的趣味,呈现的是用刀直接凿刻的硬线条效果以及朴素率意的结构。而造像是工匠的主要工作而造像记的凿刻则是他们附带所作,与北魏那些皇室贵族成员的墓志和其他碑刻相比较,更显得随意与自由。

当然,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如“龙门二十品”便是其中的上乘之作,“龙门四品”则更是龙门造像记书法中的精华,“龙门四品”分别是《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的书法,结体开张奇逸,用笔夸张,体现刀刻的刚健与方正,表现出一种雄强、朴拙的审美趣味。所以说,启功就会说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刀刻的不是毛笔写的。

《杨大眼造像记》拓本(局部)

客观上讲《龙门石窟造像题记》给当时书法和现在书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受到碑派书家的追捧,如清代包世臣、杨守敬、康有为等,他们都给予高度评价。而王羲之等一系列的“二王”书风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启功作品

所以说。很多书法家都会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究竟《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是毛笔书写还是刀刻,二者是什么关系,各说各有理。


大盛书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兰亭论辩,郭沫若就是以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墓碑来否定兰亭序帖的。启功先生曾受命写了支持郭氏的文章,此事后来启功先生将来龙去脉又写了文章予以澄清。当时沙孟海先生并未表态,只是说曾见过魏晋时未刻的朱墨墓碑,其笔划结体与后来看到的墨帖其本一致。启功先生书画俱工,其山水画功力在北派山水画家中可卓然成家,然后来弃画入书,应是他当时已觉察到美术界纷争复杂,尤其是他和许多北派画家,在57年受难。他以为书法界应是清净之地,仍难逃受命表态之窘境也!


陈永海47


龙门二十品从北魏到现在已经千年历史。书法领域一直被后人推崇和临摹。

启功先生以他的书法功力和对毛笔 笔性的理解和感知。肯定是有他的道理。这个不可否认。

我想,字迹既然刻在坚硬石头上,所以肯定带有刀刻痕迹。当初是临摹手写体的话。也必然带有刀痕。但即使这样也丝毫不影响它在魏碑中乃至整个书法史中的不可撼动的至高地位。

我想启功先生如果这样说,肯定是想帮助那些书法初学者深刻认识到临摹时候,要区分那些是刀刻的印迹。那些是毛笔笔意的显现。从而更深刻的理解龙门二十品。才能既临帖,又知贴。 从而才能避免死搬硬套。这才是启功大师的本意。


老李大明明


对于石刻我还没有发言权,请原凉。


追毛123


今人不论古人书。因为你比不了!


71董先生


写不出来的都说是刀锋,能写出来的都说是笔锋!


正义的侍者


亲自去看,眼见为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