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任何一个故事,但凡套上“真实事件改编”的模子,总显得悲悯而令人动容。在故事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可被理解的爱与悲伤。“爱你就像爱生命”,不是一句单薄的抒情话语,是父亲李武雄,要用一生去证明的,给女儿的诺言。

2009年,第二次做导演的台湾演员戴立忍,只花了100万人民币拍成的黑白电影《不能没有你》,在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连拿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年度台湾杰出电影以及观众票选最佳电影五个大奖。

随后,在2010年的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夺得了最佳电影的奖项,同期获奖影片还有《窃听风云》、《花样年华》、《疯狂的石头》等。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不能没有你》国内版海报

影片讲述了一个在港边讨生活的穷苦男子,和他亲生却并不“合法”的七岁女儿之间,无法被分离的故事。

为了争取女儿抚养权,他来回奔波,四处陈情,却一无所获。无助的他选择了抱着女儿,从台北天桥往下跳。

在这部黑白胶片式的电影中,导演用简单的基调奠定了沉稳有力而引人入胜的诉说姿势,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他以“屡见不鲜”的新闻事件作为突破口,展现了2009年的台湾,经济衰颓下小人物的命运,抨击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社会的机械性,充满着人文关怀。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不能没有你》截图


黑白色基调下,解构现实的纪实性电影

1、纪实性的故事背景

1991年前后,在杨德昌事业的巅峰阶段,戴立忍曾作为学生,上过他两年课。

戴立忍很好地继承了老师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奇特叙事风格,改编了2003年的一个新闻事件,最终有了这部《不能没有你》。

两任导演在影片上的共同点是:用影片来解构当时的台湾社会,其电影好似放大镜一样放大当时台湾的社会现状。

影片开始于2009年的一个破旧的渔村,来自高雄的父女俩住在一个废弃的海边仓库里,连电线都是偷接的。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破旧仓库中,相依为命的父女俩


整部影片,摒弃了高雄的大都市形象,代之以低矮的平房及凌乱的修理间,把下层人民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

正是这种对现实社会与经济生活情况逼真的反映,才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从而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扎实基础。

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父亲李武雄一直在找工作,只是僧多肉少,并没有合适的工作适合他干。

而现实中的2009年,台湾正陷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失业率大幅上升,原本就在台湾经济中属于弱势群体的南部地区更是雪上加霜。

以本片故事情节设置的地点高雄为例,高雄市百分之七八十的市民都属于劳工阶层,属于台湾社会中最下层的人群。

他们想谋生更是难上加难。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无证的李武雄潜水为生。

2、“黑白”质感的用意

黑白色调的选用,往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悲剧、苦难、压迫等负面词语,让观众对影片产生一种“年代久远”的距离感,但同时,也更容易抽身出来去思考更多。

影片的悲剧剥丝抽茧地层层裸露出来:

原以为女友只是不告而别,没想到早已结婚;原以为只是贫穷,没想到依户籍法规规定,女儿的父亲不能登记为李武雄。

也就是说,尽管母亲从来没有管过女儿,但抚养权仍然归属于她;而社会保障局将以法律名义,将父女俩强行分离。

父亲满怀希望地去找那些官员,官员们脸上带笑,彬彬有礼,初见之时,总有种如沐春风的暖意。

但对于父女俩的问题,却心照不宣地推卸责任,一句“按制度办事”堵死了父亲李武雄的所有出路。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警员要带走女儿时,父女俩掉在地上的砧板和鱼。


“你看以前那些战争的照片,又或者是场面有激烈冲突的照片,一般都会用黑白胶卷去表现,因为可以减低画面上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戴立忍

在仅仅一百万的预算内,黑白胶片的价格反而比彩色胶片昂贵。戴立忍决心用简洁的黑白风格,去掩盖影片中父女俩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不适感,从而留下更多的空间,去让读者自己填色。

这种互动模式将感官上的不适降到了最低,而将除开色彩之外的表情、剧情等元素推到了最高峰。

观众开始注意到僵化了的政治体制,注意到旁观者的冷漠和嘲讽,注意到脏乱差的环境之外的,父女俩的温情脉脉和坚韧不拔。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父女俩的彩色剧照

个体的苦难与旁观人群冷漠的“看客心理”

在整部影片中,所有人都在旁观这场闹剧。讽刺的是,在影片之外,投资方拒绝投资的理由也是:“观众看电视新闻就足够了,不必花钱看你的电影。”

1、制度的僵化,一个高度制度组织化社会的荒谬

在争取女儿抚养权的过程中,父亲李武雄遭遇了多次官员踢皮球的情况:

当上官了的小学同学林进益笑眯眯地让他找户政司王组长;王组长和蔼地让他回高雄,找当地户政事务所地林专员;王专员直接消失称不在,当地办公人员称,此事需要孩子的母亲和现任丈夫来处理。

一切回到了原点。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李武雄冒雨等待林进益,用塑料膜护住了女儿

在这个过程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展现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的荒谬:这个社会一切讲规则,一切讲究法制。每一个人明明都不是坏人,明明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但却解决不了一个底层百姓的生活问题。

对李武雄来说,女儿是他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不知道要怎样按照社会的要求做,才能留住女儿——所有人对他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作用。

而最讽刺的是,在与好友财哥的通话中,他听到了林进益的慷慨陈词:“政治过程草率,缺乏整体规划,就这样一意孤行,倒不如找更多的人,找更多的人来给他抗议。”

明明他也是那僵化的体制中的一员,却以正人君子的形象,发出如此宣言。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2、“社会不公”的呼号,指向每一片雪花

恰好是这通电话,让他想起了一个偏激的处理方法:以父女俩的安危,逼得媒体和社会正视这个问题。

他捡起了之前闹事的人举的牌子,想学他们也来一场偏激的示威,却被警员围堵,强行带走到了警局。

那一箱为了和官员搭话而忍痛买下的苹果,就这样被扣在地上,离他渐行渐远。

这箱苹果被还回来的时候,每个果子上面都布满了斑斑驳驳的痕迹。

李武雄想起那些在台北的日子里,他舍不得买吃的解决自己的温饱,这一箱狠心买下的苹果,寄托着自己和女儿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现在却千疮百孔。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绝望之下,他最终带着女儿爬上了天桥。

有六家媒体闻讯而来,这事成了新闻在电视台上轮番滚动播放。

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笑谈:站在电视机前的人们饶有兴致地讨论着他的举止,认为他是“想红”的也有,语气轻松地说“他不敢跳”地也有。更有甚者,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他快跳一跳我们也好回去上工了。”

另一边,有记者对他说:“先生你有什么苦衷?”他大喊着:“社会不公啊!”随即被警务人员援救上来,脸颊被按在地上,泪流满面地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带走了。

豆瓣8.3《不能没有你》:时代潮流席卷下,边缘人群的苦与痛

在这个悲剧中,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那一句“社会不公啊!”是对僵化的体制怪兽的反抗,是对嗜血却不帮忙的媒体的希冀,是对冷漠旁观的“看客”的愤怒和不满。这样的呼号,如利剑般指向了每一片雪花。这样一个心系女儿的父亲由希望走向绝望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身处底层的小人物对整个社会的害怕和不适应。

结语

在影片的最后,时隔三年,李武雄终于和女儿见面了。

他们一个在船的这头,一个在岸的那头,想说又不敢说话,生怕这是一场梦境。

这段温暖干净的亲情,终究是圆满了。

在任何一个时代里,我们都是渺小的小人物,被迫卷入时代的潮流中,随波逐流的同时可能会被时代的浪潮淹没。所以,只有迎着风浪勇往直前,才能在对抗中一点点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不会丢失我们手中的那些美好。

也正是那些美好,让我们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