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

提问中成长 | 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

孩子生性好奇,总是在不断提问。在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时,宝爸宝妈们通常是欢呼雀跃的,但随着他们进入无休止的“十万个为什么”模式,身边的大人很快便精疲力尽。

虽然幼儿一个紧接一个的提问令人很难招架,但这些问题却十分宝贵,值得重视。

家长能够从孩子的问题里了解到孩子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领域,但与此同时,其实孩子的问题还可以告诉家长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和未涉猎的知识。

通过提问看出孩子已掌握的知识

从提问中,家长可以看出孩子目前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想一探究竟。相信宝爸宝妈们也发现了,生活中,3岁的孩子会就各种各样的话题进行提问,且不同场景下他们的问题也会随之调整。

看到不熟悉的动物,他们可能会询问其栖息地和饮食。比如给他们看鸭嘴兽的照片,他们可能会问“它吃什么的?”或“它生活在哪里?”

但看到一件特别的东西,比如酱料棒,他们可能会问“你用它来做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它说明孩子知道酱料棒是一个工具,不像鸭嘴兽那样,是一种动物。

提问中成长 | 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

孩子的问题能反应出他们已经懂得哪些知识。所以,注意观察孩子的提问能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对某一个话题知道多少。

通过提问推断孩子未掌握的知识

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还可以告诉家长,有哪些知识是孩子尚未理解或事尚未涉猎的。

理解不同形状的定义性特征对儿童来说尤其困难。比如让一个孩子找三角形,他或许能轻松找出等边三角形,但对于不规则三角形可能就不太认识了。孩子可能认为三角形的定义性特征是要有三条长度相等的边。他们不知道只要是三个角围成的封闭图形,无论边长如何、对称与否,都是三角形。

于是在特拉华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者们设计实验观察一些孩子如何就几何形状进行提问,以次来了解3岁的孩子,除了会就眼前的动物和人工制品提问,是否也会问和形状定义相关的问题(即他们不理解的内容)

特拉华大学实验室请了一些家长和孩子来玩漆木几何玩具,并在10分钟的玩耍过程中,研究者们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他们的互动。

提问中成长 | 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

实验结果发现:没有一个孩子问到了关于各个形状的定义性特征。他们最常问的是各个形状的名称(如:这个叫什么?)以及各个几何形状的位置(如:三角形在哪里?)因此,对话另一端的父母,也仅仅围绕着几何形状的名称及位置和孩子互动,而不会说起关于形状的定义性特征。

这个结果告诉了我们什么?最重要的并不是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如何定义一个形状,而是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少涉及他们不理解的内容。

通过仔细聆听孩子的问题,我们能了解到对于某类事物,其哪些特征在孩子眼里是重要的,我们也能推测出,那些没有问出的话题方向,往往是孩子并未理解的概念或并未涉猎的领域。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仅仅询问一个几何形状的名称,那说明这个孩子当时的关注范围,还只局限于匹配一个名称(如正方形)和其名字相对应的几何形状。如果孩子没有就一个几何形状中的角进行提问,那说明他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角的概念。

让孩子在提问中成长

下次当您的孩子提问时,各位家长们,请注意听他们问了什么。孩子的问题里蕴藏着知识的小宇宙。如何激发它?需要我们大人在回答的时候尽可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对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家长要帮助孩子继续扩展知识的边界。比如,去动物园看鹦鹉时,孩子问的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鸟类的了解程度。如果孩子问“它会飞吗?”那说明孩子知道鸟类通常是会飞的,这时候家长向孩子介绍鸟儿为什么会飞。

又比如,当孩子看到一个不熟悉的厨房用具(如搅拌器)时,如果他们问“这是用来干嘛的?”,那说明孩子已经理解工具通常都是有用途的,那么家长就可以给孩子示范具体工具的使用方法。

如果孩子不十分了解一个领域,那他们的提问可能只局限在名称和位置上,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敏锐地找到“未问出口的问题”,帮助孩子发现未涉猎的领域、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比如看到鹦鹉或搅拌器时可能只会简单地问“那个叫什么呀?”但是,已有的研究怡静表明,当孩子问“这是什么?”的时候,他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该物品的名称,他们还想知道物品的功能等其他内容。那么家长也要把对话继续下去,主动提问,分享更多知识,而不是仅仅回答物品的名称就草草了事哦。

提问中成长 | 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

对父母来说,孩子的每一次提问都是帮助其成长的宝贵机会。如果父母能像研究人员对待课题一样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那孩子获得的成长助力将是巨大的。

所以,宝爸宝妈们,你们准备好迎接孩子的下一个提问了吗?


提问中成长 | 面对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应该如何回答?

哈佛脑科学海归团队创立的自闭症康复教育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