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思想上,他针砭时弊,用辛辣的语音正面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文学形式与风格的丰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野草》这一散文集更是鲁迅先生不可不谈的代表作之一。这一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其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独属于鲁迅先生的生命思想,也同样让人感到惊异。可以说,《野草》不仅是鲁迅先生在文体风格上的创新,也是其思想精神的体现。

一、《野草》中生命思想产生的原因

1、鲁迅先生丰富的成长经历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也因此,鲁迅幼年时接受的教育,是正统的封建儒家教育。

虽然鲁迅在少年时家境还算不错,但在其祖父入狱、父亲病重后,家族对他的偏心对待,却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而有关鲁迅的性格,通过其上私塾时在书桌上刻下“早”字一事便可看出,必定是坚强而有毅力的。

长辈们的压迫和生活的打击,都使这种性格愈发刚强。而后来,鲁迅在前往南京求学后,不仅因为接触了《天演论》而首次产生了思想上的变革,更是凭借自身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清政府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而鲁迅人生轨迹改变的转折点,也随之到来。同一帮清政府的贵族子弟共同留学日本的鲁迅,深切感受到了当时中国人思想上的麻木与愚昧,

“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作为算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留学生尚且如此浑浑噩噩,普通国民恐怕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想法在鲁迅的脑海中滋生,并逐渐占据主导。正如他自己所说:“凡是愚若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毅然决然之下,他终于决定弃医从文。

从医生到思想先驱,鲁迅经历的艰难困苦和挣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万籁俱静的中国,在一片漆黑的中国,想要成为一名吹哨人,点灯者,必定要有极其顽强的抗争精神。而鲁迅则以其手中的笔为刀剑,插入了反对派的心脏,唤醒了无数尚处蒙昧状态中的国人。

而也正是有了

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才促成了鲁迅思想的多元。虽然他也时常有着面对特定时代问题的矛盾,但他更希望人们能够从浑噩中苏醒,并为了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希望而奋斗。不仅他自己有着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他也希望众多中国人能够拥有这种力量。

“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五四运动

2、因复杂创作背景而形成的思想多元

《野草》创作的时期,恰逢象征主义这一文学流派刚刚发展起来。经过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四十年推动后,才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派文艺运动。传入中国的时候则还要稍晚,也因此,这类作品在风格、思想表达上都还有着些许不成熟。

与此同时,散文诗也是在新诗革命初期才有人创作,年头并不算很久。而《野草》这一作品,不仅属于象征主义流派,更以散文诗这一新文体呈现出来,在当时整个中国都显得较为新颖,独树一帜。同时,它也为文学界带来了创作上的活力,是一部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而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后最为黑暗的军阀统治时期,“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惨杀无辜。又主使川湘桂粤东南东北数次战争,扰害闾阎”,如刘和珍君牺牲的

三·一八惨案便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而帝国主义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犹有过之,使中国人的生计愈加困难。

对鲁迅个人而言,在《新青年》解散后,他自我认为有种在沙漠中孤军奋战的感觉,找不到方向与目标,有心却无力,思想上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这也是在《野草》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苦闷心情的原因。但是,越是令人感到绝望的困境面前,越是需要顽强的斗争精神去对待。鲁迅并未屈服于现实,相反,他选择用手中的笔,去与黑暗的现实抗争,《野草》当中的“反抗绝望”因素也因此显得格外浓厚。

“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二、《野草》中“生命的抗争”的具体体现

1、《秋夜》与《死火》中的反抗精神

在《野草》中,《秋夜》这篇文章深深体现出了鲁迅的情感。当中的那棵枣树。秋天是植物凋零的季节,枣树自然也不例外,“落尽叶子,单剩干子”。而文章在开头对天空的描写也显得十分特别,鲁迅将天空人性化,隐喻当时笼罩着整个中国的黑暗文章整体环境描写中也因此透露出一种肃杀、冷清的气息。与此同时,枣树还面临着其他孩童的打闹,不曾遭受正常的待遇。可以说,枣树的环境十分糟糕。

即便如此,“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枣树如同当时奋斗的热血青年、爱国志士一般,

虽然身处黑暗与困境,但依旧凭借着一股顽强的抗争精神而不曾屈服,反抗绝望也大抵体现于此了。

而在《死火》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一切冰冷,一切青白”等字句描写无不是在隐喻当时中国的时代环境。一团团死火,掉入冰谷,看似无用,但他们所拥有的的抗争精神一直在传播。虽然有的失去了生命不再燃烧,但有的却依旧在同寒冷作着抗争。

正如当时的无数仁人志士,有的被迫害,而有的仍在散播光明的火种。“我”作为其中的代表,自然想破一切办法要冲出此种困境,“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而在文章的最后,“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其他火焰在人间继续燃烧,从而带来温暖。这一文章运用梦幻和象征的手法,通篇充满了抗争精神,体现了鲁迅对革命者热情的关切和爱护。

“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三一八”惨案

2、《一觉》和《希望》中的生命言论

虽然《一觉》中主要描写了新青年们在经历“三一八”惨案后的叛逆,但其中的生命理论,也不可忽视。青年们作为当时拯救中国于危亡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抗争,便是整个中国的抗争。然而, 在反对派的阴暗统治之下,他们却不断遭受迫害,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无情收割。

虽然危险就在眼前,但依旧无人放弃。

“是的,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鲁迅被这种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他从这些爱国青年的行为中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这种牺牲精神是从一代青年传到下一代青年中的,即便有的青年已经牺牲死去,但他们的精神是在不断传播的,他们的生命也被无限延长。

《希望》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单一情感表达,文中罕见流露出了鲁迅的自我挣扎与矛盾。一方面,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无不让他感到孤单、心痛,“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再加上鲁迅年龄的增长,体力渐渐不支,对现实生活产生失望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另一方面,新青年们的热血和反抗精神,又无不让他

感受到中国的希望就在眼前。

同时,无数人受他的文章影响颇深,从而产生了思想上的转变,他也因此大受鼓舞,继续进行着写作。但正如文章最后所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仍不放弃,自我鼓励,并激发消沉的青年。这种希望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存在于每个生命之中,生命存在,希望便不会灭绝。

“生命的抗争”——透过《野草》,读懂鲁迅先生笔下的生命思想

三、总结

《野草》作为鲁迅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诞生既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也是鲁迅勤奋写作和高超技巧下的成果。鲁迅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便一直充满了浓厚的爱国热情,他迫切地想要将这种热情传播到当时每一个浑噩的国民思想当中。而《野草》便是鲁迅进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文中不仅流露出鲁迅在不同时代下最真实的情感,同时也是中国文坛的一股新风,是现代文学中象征主义的里程碑式作品。

参考文献:

1.《〈野草〉中的生命哲学》

2.《反抗绝望与绝望的抗战—论〈野草〉的生命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