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門診“群英”戰病毒壯志凌雲


重裝上陣|發熱門診“群英”戰病毒壯志凌雲

如果說武漢前線和隔離病區是對抗新冠肺炎的正面戰場,那麼發熱門診就是“星羅棋佈”的支線戰場,是攔截病毒的第一道屏障。從大量的發熱病人中甄別新冠肺炎患者,奮戰在發熱門診的醫護和正面戰場的“戰友”們一樣,身披戰袍,全副武裝,直面病毒。自從鄭州市全面啟動緊急疫情防控工作以來,這些“戰士”已經在發熱門診連續作戰近50天,依然鬥志昂揚。在鄭州市二院,新冠肺炎救治專家小組副組長吳景碩、發熱門診負責人劉文靜、發熱門診護士長王小波,互相配合、彼此支撐,架構起醫院抗疫戰場的中流砥柱。

劉文靜 |“發熱門診這道屏障由我們來堅守”

作為發熱門診負責人,1月23日至今,劉文靜和同袍們已經近50天連續吃住在發熱門診,接診了3600多例發熱病人,確診新冠肺炎患者4人。“接診發熱病人,觀察留院患者,安撫病人情緒……”劉文靜要做的工作很多,每天休息時間只有4個小時。在疫情面前,她忘記了時間和疲勞;在患者面前,她充滿熱情和耐心;在家人面前,她隱瞞了自己工作的危險。劉文靜說:“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即使再危險也要堅持。”

5例確診病例,劉文靜都“自私”地搶在同事前面接診。不是不信任同事們,而是深知責任在肩。接診每一例確診病人,劉文靜不敢有絲毫怠慢,從高度疑似、留觀到確診,再到向上級報告,她的腦海裡只有兩個字“規範”。“我是一個共產黨員,黨員就要帶好頭,關鍵時刻衝在前,困難面前不退縮。”絕不能讓醫院發生交叉感染事件。

為了規範和擴大發熱門診,醫院不僅騰空體檢科9號樓改擴建發熱門診,還全部騰空神經內科5號樓,增設發熱留觀病房,並設有專用藥房和檢驗設備。發熱門診從接診、檢查再到檢驗、取藥、留觀等工作,做到了一站式服務,還設置了醫務人員專用通道,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劉文靜豪邁地說:“這裡硬件、軟件、人員、設施全都是最好的,發熱門診這道屏障由我們來堅守。”

吳景碩|關鍵時期,他是大家心目中的“定海神針”

吳景碩,鄭州市二院呼吸科主任,新冠肺炎救治專家小組副組長。這個職務,無聲地折射著疫情來臨時他肩頭沉甸甸的重量。且不說自從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已是常態,也不說發熱門診的籌建、運轉他都要從專業角度一一把關。面對洶洶而來的疫情、猙獰可怖的陌生疾病,吳景碩發揮黨員的旗幟作用,發揮高年資專家的專業優勢,沉著冷靜、穩定軍心,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定海神針”。

對於年輕醫護來說,17年前的“非典”疫情遙遠而陌生,新冠肺炎又是一種全然陌生的疾病,他們大多沒有疫情防控經驗。在這種時刻,吳景碩披掛上陣、衝鋒在前,進行第一例發熱病人的排查,根據敏銳的直覺、豐富的經驗,確診了發熱門診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疫情防控時期就是戰時,吳景碩枕戈待旦,睡覺時都不敢鬆懈。一高齡發熱老人深夜來就診,他凌晨3點接到電話趕來醫院會診,迅速排除了新冠肺炎,為正常搶救贏得時間。

王小波 “雖然工作又苦又累,但大家都沒有一句怨言”

作為醫務工作者,雖然每年春節都不能像其他行業一樣休息,但今年春節,無疑是王小波迄今為止所經歷的最刻骨銘心的一個。大年三十接到通知,從門診手術室被抽調到發熱門診擔任護理負責人,他和團隊已經在抗疫支線戰場連續奮戰了近50天。34歲的王小波是門診手術室的護士長,護理上為數不多的男護士。在護理一線工作了12年的他,輾轉神經外科、手術室、門診手術室等多個科室,經驗豐富、能力出眾,是領導和同事們倚重的護理骨幹。說來這本是他“策劃”的全家團圓的一個春節,早早就把父母從老家接來了鄭州。可抗疫的“集結號”剛一吹響,他就義無反顧地奔赴戰場。“從踏入這個行業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心理準備,365天,哪一天都不算假期,哪一天都要隨時頂上”。

發熱門診護理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雖然年輕,但這是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隊伍。王小波自豪地說,大家都是各個科室抽調來的骨幹,不僅業務能力強,身體素質也好,覺悟也特別高。疫情初期,防護物資緊張,為了節省防護物資、節省時間,王小波和他的護理團隊在崗12小時,不能吃飯不能喝水,下班時口罩一摘,臉上都是深深的勒痕,嘴唇都幹得起皮。王小波說,雖然工作又累又苦,但大家都沒有一句怨言。

鄭報全媒體記者 邢進 通訊員 陳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