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2009年12月16日,电影《阿凡达》开始在全球公映,并在次年1月登陆中国院线。


这部在上映之初就充满话题性的作品,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最终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该片一跃成为了全球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累计票房超过了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先前的作品《泰坦尼克号》所保持了12年的记录。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阿凡达》官方海报

直到十年后,《阿凡达》创造的票房神话才被《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所打破。


不容置疑的是,《阿凡达》不仅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在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之上,铁索般的藤蔓连接着漂浮在半空中巨大的山峦,苍翠碧绿的家园树宛若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茂密的丛林中,生活着各种奇特的生物。在这里,植物会在夜晚发出绚烂的光芒,展示一个曼妙的光的世界,身高十尺,皮肤湛蓝,长着一条尾巴的纳美人骑着巨龙,自由的栖息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一个万物有灵和谐相处的星球。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卡梅隆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片中每个造型各异的生物背后,无不体现出这些电影工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实际上,卡梅隆不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探险家。2012年,他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地球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深海探索,并成为单独到达万米深海的第一人。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激发着他的想象力,同时他也在自己的电影事业上践行着他的开拓精神。


在《泰坦尼克号》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还原最真实的镜头场景,他与剧组工作人员不惜建造一艘巨大的“沉船”。同样的,他又带领上千人的团队,耗时多年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打造《阿凡达》。


高投入、大手笔似乎成为了他的制作风格。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泰坦尼克号》拍摄现场

《阿凡达》背后有很多开创性的技术,卡梅隆和团队改进了原有的3D数字融合摄影系统,并用于实景的拍摄,新一代的3D摄影机直接将画面拍出了立体感。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与此同时,他还采用了开创性的虚拟摄影系统,这边拍摄完真人表演,那边就能准确地对最后的成片进行预览,能让演员的虚拟角色实时的置入数字背景中,即可以让导演在同一个监视器上看到演员的动作与电脑特效的渲染效果。


它就像一个大型的,功能强大的游戏引擎,这项预览技术同时成为卡梅隆降低成本的最得力法宝,也大大节约了制作时间。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演员实拍画面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电脑渲染画面

在电影的特效制作中,演员的动作捕捉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前期工作,在《阿凡达》制作时,这种捕捉技术得到了升级。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上百部摄影机全方位无死角的进行拍摄,每个演员戴着一台小型摄影机便帽进行面部的表情捕捉,在这之前,已有许多电影这样做过。(典型的例子是《指环王》中的咕噜和《加勒比海盗》中的戴维•琼斯。)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咕噜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戴维•琼斯

这种方法将演员的身体完整无缺的复制到了数字替身上,依靠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卡梅隆就像把摄影机搬到了数字的虚拟的世界当中,他将这种感觉描述为纯粹的创作形式。


在所有这些幕后工作的支持下,那个遥远的潘多拉星球,才得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整体来看,《阿凡达》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从影片的一开始,正反势力界限分明,人类巨大轰鸣的机器出现在潘多拉绿色的丛林中,还有他们野心勃勃的计划,无不彰显着科技文明下的野蛮。


它将这种对立悄然铺展开来,特别是当观众看到那个眼神犀利,浑身刀疤的保安部队的领导者迈尔斯·夸里奇上校时,便有一种预感由然心生——在这里迟早要上演一场原住民与外来者的战争。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夸里奇(左)与杰克(右)

相比较其他的电影,影片中一些元素的设定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惊喜。阿凡达是一种经过人类培育的纳美和人类混血的生物,它们与人类进行基因匹配,并通过心灵连接,这和《黑客帝国》中的人类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不无相似。


保安部队所使用的人形机甲,同样在《黑客帝国》中出现,他们在密林中的战斗,给人越战丛林的感觉,不同种族间的结合,让人不禁想到杰克和露丝跨越阶级的爱情……在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影子。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黑客帝国》中的机甲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阿凡达》中的机甲

除了惊叹于银幕效果的逼真外,庞大的架构,也是这部银幕巨作值得称道的地方,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用心的设定。


“阿凡达”原意来自印度教神袛以肉体形式出现时的化身,人类通过科技用意志操控阿凡达,俨然成为了神一样的生物。天空中漂浮的“哈利路亚”山,部分灵感来自于中国张家界,黄山等自然景观。


尽管影片中只是出现为数不多的纳美语,但他们还是请语言学家专门创造了一门适合纳美人的语言,大到一艘飞船,小到一株植物,剧组用一种严谨的工业精神把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描绘得愈加真实。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剧情俗套,缺乏新意,是很多人对《阿凡达》的评价。笔者认为,《阿凡达》的故事本身的确并不新颖,还有些许的平淡,但这些并不足以掩盖它一部优秀作品的事实。


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心思想,但让它们成为经典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们所包含的细节,无数的细节让故事更加丰满和独特。这对电影而言同样适用。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百转千回,最重要的是它能否真正地打动你。泰坦尼克的历史再简单不过,可它终究还是俘获了无数影迷的泪水,以至于当我们一想起美好的爱情,脑海当中就会浮现出杰克与露丝缠绵船头,在夕阳的映衬下迎风前行的画面。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故事的渴求也在更新换代,尤其是当观众已经见过了越来越多的套路后,一眼便能洞穿逻辑背后的秘密,当一个熟悉的场景出现在眼前的时,大脑中某个角落的记忆被触发,紧接着为自己早已知晓的结局感到落寞,却忘了一开始想要追寻什么。


相反,《阿凡达》在华丽的外衣下,暗含着对人类这个物种本身的思考。卡梅隆曾说:“当你欣赏它时,你也许会为自己与自然和同胞交流的方式感到万分愧疚。”


他认为,纳美人代表了我们的大我,也就是我们渴望成为的自我,是我们通常喜欢自诩的一面,而在电影中,尽管人类里也有好人,但这一整体却代表着我们的另一面:它毁掉我们的世界,并可能把我们引向阴暗无望的未来。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影片中的纳美人,有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其他的生物建立联系时,只需要用尾巴上柔软的末梢,这是一种纯粹而原始的交流方式。在潘多拉,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危机关头,在大地之母“爱娃”的召唤下,最凶猛的闪雷兽也与纳美人并肩作战。这种自然与美的结合流露着对生命的敬畏。


然而,潘多拉自然的和谐终究被人类的“造访”所打破。文明的前进背后总是伴随着不可挽回的代价。卡梅隆称《阿凡达》含蓄的批评了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批评了机械化战争的冷酷无情。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在影片的代入下,观众看到了人类残酷野蛮的一面,他们站在了纳美人的那一边,从人类对立的视角出发,审视着人类的暴行,“我们知道发射导弹是什么感觉,但我们不知道国外的人民是什么感受,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弹头落到我们的土地。”


当看到保安部队的武器摧毁了巨大的家园树,纳美人赖以生存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时,人们是否会想起21世纪伊始美国911双子塔的垮塌。

十年前的《阿凡达》,带给了我们什么

影片中的家园树

《阿凡达》获得的成功进一步促进了这个系列续集的创作,卡梅隆表示,该系列一共会有四个部分,最新的续集最早将于2020年与观众见面。


电影工业的进步不断带给人们新的观影体验,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好莱坞依旧扮演着那个“造梦者”的角色,《阿凡达》的出现,无疑是这条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