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无论这些美国同胞是什么年纪,什么身份地位,比利都忍不住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他们像一群聪明自负的孩子,大胆高傲、独断专行,费多少口舌都没法让他们明白战争就是不折不扣的罪孽。

19岁的二等兵比利和自己的B班在伊拉克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当中,与当地武装分子展开了激烈的交火,在交战过程中,一台战地摄影机无意间捕捉到了比利英勇战斗的画面,这份珍贵的影相被传回美国后,举国沸腾,他们被邀请回国进行短暂的巡回宣传,这当中也包括一场盛大的超级碗中场秀。

  • 我们是英雄吗?

B班搭乘飞机回到了美国,连同他们班长蘑菇(施鲁姆)的灵柩,带着“荣耀”与悲伤,期待与不安。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比利见到了自己的家人,“我们真的为你感到骄傲” 连同邻居,甚至整个街道都想迎接他的凯旋。只有姐姐凯瑟琳,希望能借这次回国机会让他留下来,毕竟比利是因为她才上的战场。

凯瑟琳心有愧疚,同时她也厌恶战争,更何况在她眼中,这场在别人家土地上发生的战争并不是正义的。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当你和圣战徒近距离搏斗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体验。”发布会上,记者带着猎奇的渴望。

比利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一切发生的太快了,在与敌人短兵相接的时候,只有本能的驱使。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活着、死亡、活着、死亡……生死只在一线之间,就像你出门撒尿,低下头去系鞋带,随机这一点最折磨人。

比利渴望有人骂他是刽子手,哪怕只有一次,可惜似乎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是去杀人的。相反,大家都在谈论民主、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家强烈渴望相信这些,他就给他们这些,就好像小孩子坚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

各种各样的人慕名而来,对于女士,他们谦卑有礼;对于男士,他们紧握双手,交换坚定的眼神,这种招式对于民众再合适不过了。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他们描绘着对英雄的仰慕和自豪,言语中夹杂着个人的偏见,但是,到底什么是英雄?英雄又属于谁呢?

  • 要么是美国糟透了,要么是我糟透了

在比利看来,美国就好像被一个大型的超市包裹,物质生活空前繁荣,人们仿佛只在乎自己的球队能否赢球,晚间电视节目是否精彩,或者连同B班一样,名声并不属于他们自己。B班不过是又一个笑料。飘浮在空中的巨大幻影牵着大家的鼻子走,不过他们能付之一笑,而且略有些优越感,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被利用。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盛大的中场表演不仅有“真命天女”也有B班全体战士,他们像提线玩偶一般被放置在舞台中央,音乐响起,人潮涌动,碧昂丝的歌喉通过巨大的怪物般庞大体育场周围的音响中散发出来,像人们的热情一样环绕着。舞者在比利的周围纵情地扭动,却借机鄙视眼前的美国英雄,舞台喷雾、烟花、交响乐、真名天女的背影,视觉与听觉的交错像是对他无情的抽打。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而此刻比利却像是回到了战场,在战斗之前,蘑菇(施鲁姆)饱含真情的对每个B班的战士说了“我爱你”,多么神圣的仪式。在敌我交火时,面前的土墙被圣战徒的榴弹炮击碎,碎石与尘埃飞溅到空中,像极了中场秀里绽放的烟花。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关头,蘑菇(施鲁姆)对比利说“我要过去了”

“什么?”

“我要过去了”

比利甚至都还没听到他说话,蘑菇就冲到了掩体外面。

后面发生的事显而易见,他回到了美国,而此刻正像一个展览品暴露在几万人的目光下。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真该回到战场上去”

中场结束后,B班与工作人员发生了冲突。这已经并不是他们第一次来这里而不受他人的待见。

  • 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B班的故事终究还是没有被拍成电影,财大气粗的诺姆毕竟只是个商人,尽管他口口声声说喜欢B班,在他以为的商人的眼光看来,他可以用低到合适的价格来与他们达成协议,因为他知道即将离开的B班战士们手中并没有底牌,这甚至让原本铁骨铮铮的班长戴姆也难以接受,他只是想让他们的经历换个好价钱,他们的确是在被消费,但他希望看到诚意,而诺姆的出价让他觉得是一种侮辱。

而比利却认为,有时候,没有,比有一点要好。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比利在用最短的时间爱上了拉拉队员,甚至连亲热也得躲在幕布后面,对于经历的一切,比利有太多的疑问,但他的内心足以让他轻信和盲从自己短暂的冲动。在快要离开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犹豫的,如果这个姑娘说说爱他,他或许不会让她失望,他可能会选择留下来。

可是比利终究还是发现她和那些善良而激动的人们一样,爱的还是他的标签,他是英雄。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姐姐凯瑟琳通过各种办法想让他留下来,其实在比利心中,他早已做出了选择,凯瑟琳很好,可即便是她,也无法体会他所经历的东西,社会化的分工是如此的精细,从这个角度来讲,士兵又何尝不是一种职业呢,我们无法理解另一种职业的专业知识,就像我们无法理解士兵在战场与敌人徒手搏斗时的感受一样。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他们被人们热爱,也被中场秀的工作人员驱赶,被石油商人的虚伪当做关怀,被打,被嘲笑……

比利会想起蘑菇,“你只需要听命于我,以超然的态度去履行你的使命。”

“如果那颗子弹注定要击中你,那它早已出堂。”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一切早已发生,人生的意义在于你身处何地,与何人发生联系,肩负何种使命。

结尾处,蘑菇再次出现,象征着召唤。

B班经历了一场中场秀后,骄傲的道别。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的一次大胆的尝试,该片是根据美国作家本•方登的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改编而成,据说李安在还未读完这本小说之前就决定将它拍成电影。

影片的结构并不立体,平铺直叙,短暂的故事设定中充满了人物对白,期间穿插着对战场生活的描述,中场表演将电影推向高潮,舞台与战场,生死与浮华。但总体上讲,李安是做到了贴合原著。

人物的刻画上,乔•阿尔文,克里斯丁等,很好的诠释了人物,尤其是比利的这个角色,在我读过原著之后更加认同阿尔文的精彩呈现,有人说这是反战题材,也有人说它更多展现的是一个大男孩的成长,我更加认同前一种,从台词的体现,到人物内心的挣扎,这种表达已经可见一斑,其次,李安更多探讨的其实是哲学层面的思考,蘑菇与比利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利林恩》:别忘了,骄傲的道别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原著自出版之后在美国获得了空前的好评,可当它被李安搬上银幕,却在美国本土并未获得太多的认可,原因众说纷纭,李安的技术探索,一个由华人讲述的反战故事,都是人们认为合理的理由。

说到技术探索,李安突破性的开创了4K/3D/120帧率的电影革命,随之带来的是双倍的清晰度和高帧率,基于此,演员并没有化妆,因为脸部的细节被无限的放大,营养师替代了化妆师,置身于影院,镜头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再加上一些近景特写,第四面墙亟待打破。

每一次电影技术的革命都会带来热烈的讨论,从无声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彩色时代,再到卡梅隆的3D、李安的高帧率新技术,每一次的改变随之带来的都是观感体验的提升。

同时,也有很多相反的声音,“黑白电影的结束标志着电影的死亡”因为人们认为黑白电影更加优雅,让导演和观众更加注重画面本身,3D实现了身临其境,却让观众感到不安,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与屏幕中的人物保持一种克制的“安全距离”,4K/120帧,挑战观众的眼球,好不容易习惯的那种24帧“电影感”消失了……

总之,这是一部充满争议的电影,但我很欣赏导演对这种题材和技术的新尝试和探索。


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白马王子2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