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意象”究竟是什么?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他人的诗歌?

来生的鱼


什么是意象

西方美学有“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美学有“象征”。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意象通过抽象、通感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意象派

意象派(Imagism)是1909年至1917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意象主义运动是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

意象派诗歌语言含义比较模糊。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其实我国也有意象派。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苏幕遮》,这首词的核心意象是“寒夜”“月”。

意象是诗人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中国元代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里的人文风景,其实就是意象的堆砌。

现代诗人李金发(1900-1976)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派诗人。


慈善文化研究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意与象两个要素,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的过滤,打上主观情感烙印的产物。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它是诗人传达情感、表现思想、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

二、我们先来看看落花的意象。

落花”,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如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里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

好的意象用在诗中,与其它修辞手法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和谐、优美、感人的,我认为《红楼梦》里的“葬花吟”,就是把落花的意象用的最好的一首诗。

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人终身难忘: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如此美妙的诗句,我读一次感叹一次感动一次,沉醉一次……

再讲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诗歌,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丞时所作,诗人送友人辛渐赴洛阳,在芙蓉楼饯别。首句以江南无边的烟雨渲染离别情绪,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意象鲜明而新奇。这两句虽然抒写凄黯的心情,却大笔挥洒,境界开阔。三四句,是诗人的自白,他赞誉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并以此昭示远方的亲友,铮铮如金石之声。

最后,再简单说说新诗中的意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人用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长篙、夏虫等意象,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伤怀与不舍。

综上所述,我们在通过意象来理解他人的诗歌时,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要仔细的品味,才能走进作者的诗中,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欣赏诗的美妙。

长醉百草园 2018年12月29日


长醉百草园


要写诗歌,得从一首诗的魂灵写起,这个魂灵,是所写诗的要点和思想,要把诗的模样和结构,组成几句有血有肉,丰富饱满的传唱,就得放飞激情,或者暗然伤悲。这便是意象,也是诗的内在魅力了。

前几天,友友“他山之石”的诗句:……菊田几垄锄风月,竹韵半坡种雨烟……等闲不与人知处,偷得松阴却独酣。就把一幅美图写的鲜活美味。一老松苍然,一石桌宁静,诗人凭空放飞意象,不去写松柏景,不去写石桌情,却活生生的,把一个闲疏自在的人物,加进去,在与世无争的:菊香风月下,苍松疏阴旁,自食自足,酌酒逍遥,醉卧青山。这等安然,是一种精神升华,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味无穷。其表现手法,叫人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又叫人想起,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诗句。这便是作者意象的美,也就出了诗的魂灵,我就觉得是首传唱了。


cheng麦子熟了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里"物"与"我之色彩"的有机结合就是物象,而若干物象的有机结合,又就是意境。

我们看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了解大意之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如果不觉得有什么的话,我们体会一下诗中"干山、万径",空间之大,能体会得到吧;接下"绝、灭、孤、独"几个字,又写出了在诺大空间之下,生命体只有一"翁"了;还有"寒"字,极言其冷,而从"蓑笠"来看,雪还正在下着,四周白茫茫一片,绝无杂物。

此时我们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空旷、寂寞、冷清、萧条……任你驰骋想象,也应该不离这些同意语吧,这应就是我们读这首诗所体会到的意境。

而要真正理解什么是意境,从前人所给出的定义出发固然可以,但最好的还是从我们具体的实例出发,理解体会什么是意境,这对我们应该讲是受益匪浅的。

而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他人的诗歌?这就需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运动,很快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环境的压迫,没有把他压垮,他通过诗歌把他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志趣表现出来了。

诗的前两句,我们不觉得这是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吗?那个披蓑戴笠的老翁,还不是柳宗元自己?

整首诗,写景写人似乎是写他人他景,其实就是写作者自己,正如开头所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整首诗就是作者心灵的呈现。


文学与教育


题主的问题一针见血!

很荣幸,西山诗词客将用20年学诗经验为您解答,希望您能满意!

自五代、初唐以来,意象在诗词鉴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盛唐之后的时期,随着‘兴象’手法逐渐衰落,‘意象’渐渐取代了诗词六艺中的‘兴’,开始挑起诗词振兴的大任!

有人说,哲学家不可能同时跨入一条思想的长河。但是,诗人是可以的!所以,尽管诗歌‘意象’的定义从古至今都没有确定下来,但并不妨碍诗人们用自己的独特眼光去观察、思索、探究美的真相,并传承下技艺。

诗歌‘意象’从现实中派生,具有诗人赋予的审美价值、情感倾向和意识,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智慧结晶

当中国人从古老的智慧中提炼出诗歌‘意象’的大致定义时,西方的哲学家也在研究他们的古典文学,并在与我们的交流中形成一个基本同意的观点:即把意象分为表里,分别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美国近代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也说:“意象是呈现人们某种智慧和情感的心理反应,是充满动态和能量的意识的集合体。”

如果我们从纯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解释,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为,在‘意象’之中不仅包含了中国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理论,还包含着西方世界‘抽象艺术’的审美理念。

比如,现在最流行的“白衣战士”,摘出白衣放在一首赞美的诗中。那么,相信绝大多数都能理解这个“白衣”就是在武汉和全国会战的医护人员。如果有文化底蕴的,还会联想到吕蒙的“白衣渡江”、国外的“白衣天使”等。最后,“白衣”这个词就演化成了意象词,它的意象就是穿着白衣的战士、天使!

这就是东方哲理和西方审美理念的结合。

下面,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来一步步发现诗歌中的‘意象’。

  • 当一个没有文化、没有社会阅历的人,在春天看到抽出嫩芽的柳树,他看到的只是绿色的柳枝。柳,在他的意识和思维中,就是柳,没什么内涵。
  • 当一个没有文化、但又有农耕经验的人走过来,他看到了柳枝,就会有所想法。柳,在他的经验反射中,是春耕的开始,今后要忙起来了。
  • 当一个有文化、又有农耕经验的人走过来,他看到了柳枝,不仅有想法,还会深入思考。柳,在他的文学认知和农耕经验中,不仅是惊蛰复苏、春耕开始,还是送别的时候、是闺怨的肇始、是思念的疯长......

虽然,我们从上面的例子里是找不到‘意象’的定义的,但是能找到意象的来源。它源自于现实世界的物,需要怕凭借阅历或经验主动联想,需要有文学的底子。

那么,意象的定义其实就出来了!

意象,是客观世界里诗人与外物交流的媒介,是诗人意念与物象交互作用的主观产物,具有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特征!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需要有系统的认知和能力

解读诗歌的意象需要有物的存在,还需要有经验、有阅历、有学识的诗人!

古人常说“言之有物”。

意象的基础是存在的物 ,当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物’经过诗人结合自己的阅历、经验、学识构建后,就具备了相应的形象、特征,才可以称之为‘物象’。

比如柳树的‘丝’、芙蓉的‘艳’、桃花的‘红’、水的‘一逝不回’,经过融合,物和象统一,才算是具备了‘物象’的完整特征,才可以被诗人拿来做为交流的媒介。

▼所以,要想理解诗歌的‘意象’,你首先要知道‘物象’是如何构成的。而不同的物象又可以寄托不同的内涵,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学识、阅历和经验。如果诗人的寄托‘意象’的物你都不认识,或者看不明白,又如何能进一步去探讨‘意象’呢?

不过,即便是把物象构建起来了,仍不能代表有意象。还需要诗人在使用于某些诗句和诗歌中时,进行感情渲染和二次艺术加工。

比如,当诗人把‘柳丝、芙蓉、桃花、水流’和诗人的主观倾向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柳丝之思、芙蓉之羡、桃花之夭、水流之不舍’,这个时候,物象才能产生埃兹拉·庞德所说‘动态和能量’,才算真正具备了‘意象’的完整特征。

▼因此,要想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除了掌握‘物象’的构成外,还应对诗人的内心世界、情感色彩、主观倾向和诗歌整体内容有相当的掌握,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意象’。

只有当诗人把自己的审美观、情感和意识倾向注入到‘物象’中时,这个‘物象’才真正进化成为‘意象’,才能在诗词文体中被自由使用。

而为了让‘意象’更普遍的被应用到诗词中,并具有指定的涵义。前人为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分别从一些典故、比兴、物的特征中抽出了具有普遍情感色彩的内涵,并固化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意象词’,并可以被普遍使用。

  • 比如“红豆”一词,这是从王维《相思》诗中摘取出来的,取其相思之意。而后人一旦在诗歌中使用红豆一词,基本都是指向‘相思’这个情感。
  • 比如“芳草”一词,是从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摘取的,取其“绵绵不尽、无处不生之意”,代表着离别的愁绪。
  • 比如“柳丝”一词,就是从谐音中取来的,取‘丝’同‘思’的含义,表达思念之意。
  • 比如“莲花”一词,也是从谐音中取来的,取‘莲’同‘怜’的含义,表达怜惜之意。
  • 比如“竹”一词,则是取竹子的外观和生存特征,取其“苍翠挺拔、不屈不挠”之意,用以表达人的志节和情操。

古诗词发展了三千年,意象词积累也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以,要想解读绝大部分诗歌‘意象’,不仅要有学识、有经验、有阅历和意识思考能力、审美能力,还应熟知从古至今绝大部分的意象词。通过这些分布在诗歌中的意象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感悟和意思。

结束语

深入、准确地理解‘意象’的定义,对于诗人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教导我们正确地选择可以寄托思想或情感的‘物’、还能让人专于某些‘象’,并让诗人的‘意’更契合‘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的境界。

而要想具备解读大部分诗歌‘意象’的能力,我们除了要掌握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意象词’代表的内涵之外,还应具备与诗人相通的思维能力、审美观点,这样才能比较准确、清晰地解读出诗歌的内涵,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灵世界。

如果您对我的回答还不满意,请移步本人的文章《西山诗论,正确认识意象,掌握打开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这里有更详尽、更专业的回答。

为诗词大道不孤,西山诗词客与你同行!


西山诗词客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会用我的经验回答你的问题。

诗歌中的“意象”究竟是什么?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较早,在《周易》中就已经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原本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后来经发展,范畴更广。在诗歌中将之引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根据说文解字中所记述的来讲,意象就是意思的形象化,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高中做诗词题时经常会有诗词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往往就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等艺术技巧,其实就是通过景物来表达诗人或词人的感情,而这个“景”,我们一般叫它“意象”。

因此,意象在诗词中,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先来说一句广为人知的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么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但这里诗人并不是单纯地在写小草的生命力强盛,而是在形容人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遇到什么事都会像小草一样,春风吹又生。这里“小草”就可以称为“意象”。

如何通过“意象”来解读他人诗歌?

1.首先必须对意象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对意象有初步的认识。说的真白点,在诗词中,写到的景象大多都带有诗人或词人的感情在里面,比如杜甫有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看似在说“落木”,其实何尝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

同时也要注意观察这些景物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往往景物本身的特征会与诗人或词人赋予它的“情”有关。

2.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常用王国维所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什么意思呢?就是诗词中的景象描写,并不是单纯在写景,而是寄托着诗人或词人的感情在里面,不要单纯地认为是在写景。

3.要知道一些意象在诗词中常常代表的含意。

比如“柳”“折柳”“杨柳”等代表此时是分离之苦,如“杨柳岸小风残月”;


月:对月思乡,思念亲人;望月思囯;月夜思乡思亲,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水是用来表示离别愁恨,如“抽刀断水水更流”;

菊花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的精神,象征着隐士君子,如陶渊明独爱菊;

梧桐:用来触发文人心底的悲凉,同时有分离之苦,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

杜鹃:又叫杜宇,还叫子规,用来表达孤独悲苦之意,如“望帝春心托杜鹃”;

鸿雁:常常说鸿雁是带着书信来的,意思就是思乡思亲,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还有很多这样的意象,需要我们去理解,当遇到诗词中的意象时,就可以思考诗人或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举一个例子,如马致远《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中运用大量景物描写,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九个意象来表达诗人一生漂泊,岁月流逝,人已苍老,却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以及漂泊羁旅之苦。

结束语

诗词中的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寄托了诗人或词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自然景象的外在表现,然后再去了解这些景象都赋予了哪些寓意,再来赏析诗人或词人内心的情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或词。

我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期待与你一起讨论!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爆笑坚果A


大家好!我是红阳,业余写诗。

很高兴为你答题!

人说诗歌是来自生活,我不知道对与不对。诗歌中的“意象”,也许“意象”在生活中存在。现代诗与古诗有审美的差别,七言、五言、绝句等古诗词有“意象”严格的韵律,而现代诗并没有要求韵律,所有很多很多人都会写诗,只要贴近生活的文章都是可以改成诗。“意象”更是用某种物比如的文字,现代诗讲“意象”也成就了羔羊体、梨花体、下半身体、乌青体等诗人,就连中国国家级《诗刊》的主编也分不清什么是“意象”。



红阳工作室


关于诗歌的意象,研究得最为独到的专家是陈植锷,可参考其著作《诗歌意象论》。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深入了作者思想感情在内的外在物象,它与形象是有所区别的。

例如,李商隐的《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的每个字都是意象,又通过定语加中心词的方式分别组成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思明确的名词,给人以具体感,这里的鸡声,一读就似看到了鸡鸣报晓的景象,而茅店,一读就觉出旅途的艰苦,这就是意象用得到位后的好处。



诗文一刻


意象概念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解读一

比如郦波老师的小诗《一场雪的光阴》中的洁白的”雪“,空中的那一轮飘渺的太阳,以及那个渴望一场传奇的”我“,就是凝聚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意象。

解读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又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乐观进取精神的象征。


意境概念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有机融合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置身于意境之中,作者或读者能将自己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的情感或思想更感性的加以阐述或表达,给予人无穷的情思与遐想,无穷的张力,这就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它融入自己独特生命的解读。


解读一:《一场雪的光阴》


地上纯洁浩渺的”雪“,展示了一个纤尘不染,静若处子的世界;天空的那轮淡黄而温馨的”落日“,给人的是诗人可望不可及期盼与期待;”我“就是追寻那份美,那份爱,那份理想的殉道者。三个意象完美构建了一个诗人所渴望的人生。

当我们置身其中,我们可以是”雪“,可以是”那轮落日“,可以是那个”执着的我“,如此又产生了无限的可能和故事,如一杯美酒,如一盏清茶,品之不尽,回味无穷。

解读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