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輸、要面子,張益唐在博士畢業後沉寂20年,靠數學在美國成名

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執著於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他人看來,他們或許是痴狂的,但這樣的人心中被知識填滿;他其實並不孤獨,有的只是對真理奧秘的濃重探求;這樣的人,也往往會做出一番成績。

他的一生都在於數學打交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數學世界,因此他痴迷其中。他謙虛但也頑固,謙虛在於不恥下問,頑固在於對數學的追求,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益唐。

不服輸、要面子,張益唐在博士畢業後沉寂20年,靠數學在美國成名

“不服輸”,是他對真理強烈的追求。

提起張益唐的名字,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他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在北京大學讀完了本科和碩士後,又在美國普渡大學讀完了博士。他的學歷在變化,在提高,學歷雖不能代表一切,但在張益唐身上足以證明,他對知識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與其他人不太一樣,張益唐小時候最有興趣的是地理,其次是歷史,但他又為什麼會選擇數學作為他畢生鑽研的學科呢?張益唐對數學的興趣是被《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啟發的,他十分聰明,也十分具有天賦,他九歲時就研究出來了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如果按照現在的話來說,當時的張益唐可以被稱為“神童”。

不服輸、要面子,張益唐在博士畢業後沉寂20年,靠數學在美國成名

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使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思索鑽研著,在普渡大學讀博時,他選擇了十分有難度的數學專業,並且他的博士論文攻克了當時的世界性難題“雅克比猜想”。雖然他不屑於名利,但憑藉這個研究,他足以震驚世界,可是他卻遭遇了命運的捉弄。

由於導師的研究有誤,雖然這樣的事情在業內是常有的,但是他還是沒有得到導師的推薦信。一瞬間,張益唐的生活陷入了低谷,為了生活,他幹了所有能幹的工作,但在此期間,張益唐卻一直沒有放棄研究數學。雖然條件有限,但他也從未放棄,也許也正是因為這份堅持,讓他可以成功。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益唐去拜訪朋友,在等待朋友的時候,他突然獲得了靈感,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謎題上獲得突破性進展,並且“一戰成名”。從1992年博士畢業,到2013年聞名於世,張益唐在博士畢業後沉寂20年,才靠數學在美國成名。我們感動於張益唐在處境艱難之際,還在進行數學的研究,也喜悅於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數學夢,這種對數學的追求,不僅源於張益唐內心對數學的熱愛,也是他對真理的追求。

不服輸、要面子,張益唐在博士畢業後沉寂20年,靠數學在美國成名

“要面子”,是他對回報祖國的渴望。

現在是個網絡發達的時代,任何人的一些行為都有可能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在面對許多歸國科學家的到來後,張益唐的做法似乎會給網絡上的鍵盤俠機會,對他進行詆譭。也許我們看到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文章,會對張益唐產生一些誤解,但當人們真正瞭解張益唐,就會知道,他是那麼的痴迷於數學,又是那麼的熱愛他的祖國。

面對著對張益唐的眾說紛紜的評價,張益唐的朋友似乎更有說服力。在張益唐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朋友說他是一個些許自負的人。當然這種自負他僅僅運用在對數學真理的追求上,因為他的夢想是追求數學領域最極致的奧秘。在這一方面,他充滿鬥志,他永不停歇追求真理的腳步。

為什麼會說張益唐“要面子”?張益唐成名後,曾有人力邀他回國,但是他卻沒有回來,因為他認為他所獲得的成就,遠沒到可以回國報效祖國的程度。他不甘心,也不願意,停下研究的腳步,而去追尋成名帶來的榮耀光環,面對鋪天蓋地來的祝賀他甚至會害羞,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他喜歡做的,在此之間,他很幸福,這樣就夠了。他淡泊名利,從未想過數學會給自己帶來什麼,他僅僅是沉浸在數學之中;他以努力為信條,想在有限的生活裡,做出更多和更好的東西,他熱愛數學,想要做出更大的成績來回報祖國。

數學是一門神奇的學科,精通它,你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儘管,他不會直接改變世界,但又有多少人是把數學當成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自己必修的學科?

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始終會累,但如果把學習當成自己的興趣,恐怕自己就會沉浸其中。學生時期的我們應當要努力學習,努力奮鬥。我們也要跟隨張益唐的腳步,讓數學領域的腳步,走得更深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