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為什麼不傳位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卻選平庸的永琰?

金山銀山2002


這主要體現了乾隆對權力的執著。

如果選擇有才能的皇子做皇帝,自己這個太上皇只能算擺設,而嘉慶雖然才華不是特別出眾,但是也不算太平庸,關鍵是能夠對乾隆的話言聽計從,這是乾隆非常看中的,因此嘉慶做了幾年傀儡皇帝。

乾隆到底選錯皇帝了嗎,這個很難說,有人說嘉慶做皇帝其實也是不錯的,雖無大功但是也無大過,後期的衰落其實跟乾隆後期有關,也有人說嘉慶太過平庸,如果選擇一位有才能的做皇帝,說不定歷史就要改寫了,大家覺得呢?




沂水長流水


與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激烈爭奪不同,乾隆晚年卻因為皇子數量過少而不得不“矮子中間挑高個”。乾隆最終可選擇繼位的皇子僅有四位,最終選擇相對平庸的皇十五子琰也是無奈之下的最佳選擇。

長壽乾隆“熬死”眾皇子。

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長壽的帝王,享年89歲。乾隆一生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儲時,存活在世的皇子共計七位,其餘的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即便這七位皇子中,最終活過乾隆的卻僅有四位,分別是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以及皇十七子。也就是說,皇位只能在這四位皇子中選擇一個。乾隆立儲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四選一?其實,乾隆的選擇更少。

皇八子永璇,他的長壽幾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氣和處事方式都不討乾隆歡喜,加上他患有腳疾這樣的生理缺陷,幾乎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兒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儲時年僅八歲,不但有著早夭的風險,且太過年幼還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並沒有明顯弱項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永璘顯然是競爭不過親哥哥永琰的。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皇十一永瑆了可以跟永琰扳扳手腕了。

才華橫溢卻嚴重“偏科”的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說乾隆的兒子中誰最有才華,那麼就非皇十一子永瑆莫屬。永瑆在書法、繪畫上的造詣非凡,深受乾隆皇帝讚賞和肯定。但永瑆也有一個令乾隆皇帝非常排斥的地方,那就是其有著極為嚴重的“漢化”傾向。永瑆雖然在文學方面的突出很成就,但在滿人引以為傲的騎射方面弱點明顯。永瑆如此嚴重的“偏科”,讓乾隆對他失望大過於喜愛。


反觀皇十五子永琰,雖然各方面都很平庸,卻也沒有明顯的“短板”存在。加上其母乃是乾隆極為寵愛的令妃,愛屋及烏、子憑母貴之下,雖然乾隆可能對他並不太滿意,卻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以上是月關略萌的獨家原創回答。可以的話加個關注唄,感謝。


月關略萌


乾隆皇帝子嗣眾多,最喜歡的當然是孝賢皇后所生的兩個嫡子,他們也先後成了秘密立儲的人選,但是這兩位皇子都早早去世,令乾隆十分困擾,其後多年都沒有立儲的念頭。當他在再次立儲時,已經是乾隆三十八年了,這時的乾隆已經年過六旬。

乾隆皇帝共17子,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經相繼亡故。目前還活著的有:

十二阿哥,那拉皇后的嫡子,但因為乾隆對這位皇后深惡痛絕,十二阿哥早早就失去了繼承權;

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此之前過繼給了履親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為孫;

八阿哥永璇,文采出眾,但一副紈絝子弟形象,且有腳疾,儀表欠佳;

十七阿哥永璘,最不成器,為人輕佻,還喜歡出去尋花問柳,在乾隆朝一直是個貝勒的身份,可見不受皇帝待見;

十一阿哥,愛新覺羅·永瑆,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二月初七辰時出生於啟祥宮。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碩成親王。

永瑆應該是所有皇子中文藝天分最高的。他詩文簡潔,工於書法,獨創“拔鐙法”,名噪一時,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乾隆四家”。應該說永瑆與喜愛賣弄風雅的乾隆皇帝在喜好方面如出一轍,但其缺點,乾隆也看在眼裡。

過於文弱,不符合滿人的勇武。滿清是馬上得天下,歷代帝王都十分注重對於皇子弓馬的教育,而永瑆確實對此無感。這裡還有個故事:乾隆三十一年的一天,乾隆看見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扇子上有詩名,落款為“兄景泉”,一問才知景泉是十一阿哥的別號,這讓乾隆十分不滿,認為其“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為人太過文弱。

性格乖張,十分吝嗇。隨著永瑆年齡增長,怪脾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吝嗇。有個故事說:永瑆所乘的馬死了,竟然命令烹馬肉代膳,當天王府即不舉飲。這事傳了出去,永瑆成了朝野內外的笑談,這讓皇帝臉面無光,這樣的人,顯然無人君之相。

所以相比之下,那麼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後改名顒琰)了,永琰確實比較平庸,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為人寬厚,做事穩妥,仁孝為先,這使得永琰成了唯一的繼承人,這已經成了當時公開的秘密了。


黑水布衣


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長壽的皇帝,長壽既給他帶來了好處,亦給他帶來了煩惱。繼承人的選擇便是他的煩惱之一。

乾隆帝太長壽,熬死了不少兒子。到了乾隆帝中晚年準備立儲時,身邊僅剩下的皇子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性情乖張且有腿疾,永璂因為繼皇后的關係早已失了帝心,永璘年幼。算下來,似乎只有永瑆與永琰相對值得考慮。

而根據史料記載,永瑆的文學書法造詣皆在永琰之上,為什麼最後乾隆帝選擇了永琰而非永瑆呢?

1、永瑆身上漢化氣息太濃重。雖然清軍入關後,不斷倡導滿漢一家,包括乾隆帝自己也喜歡穿著漢服四處玩,可是他骨子裡卻是要求滿洲親貴要學好滿人的騎射、滿語。永瑆身上文人氣息過於濃重,小時候可能還頗得乾隆帝喜愛,可如果是考慮繼承人,永瑆這樣的在乾隆帝心裡是不合格的。

2、文學書法能力不等同與治國理政能力。永瑆有如此高的書法和文學造詣,卻不表示他的治國理政能力也同樣厲害。況且,前車之鑑擺在眼前,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等,哪個文學書法造詣差呢?可是偏偏在他們手上丟了江山。思前想後,乾隆帝不敢冒這個險。

3、各自生母的情分。儘管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貴妃生前也頗為得寵,然而在乾隆二十年時已經崩逝了,再多的恩寵情分,十多年後也逐漸淡去。而永琰的生母令皇貴妃則是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年時才去世,從情分上來說,令皇貴妃顯然會比淑嘉皇貴妃更為深厚。


若淺話史


引言:有清一朝,乾隆帝創造了兩條記錄:一是在位時間最長(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作太上皇攬政三年,實際攬政六十三年之多);二是在清王朝首開禪讓制,這在清朝及以前的大宗朝代也是少有的。正是以這兩條記錄為主線,才最終導致皇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的繼位。

遺詔不成+在位之久=首開禪位

其實一開始皇位繼承是沒有庶出(乾隆側妃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一子永瑆什麼事的。先要說明一下,乾隆一生正式冊封的皇后只有第一任的富察氏和第二任的那拉氏,至於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是永琰作了皇帝追封的,在乾隆時期嘉慶的生母只追諡為皇貴妃。而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和乾隆感情感情篤摯,十分恩愛。所以乾隆本想沿用祖制家法,用秘密遺詔的方法設立皇儲,即第一任皇太子永漣。永漣為嘉慶的皇次子,但卻是嫡長子,其出生時祖父雍正賜名為漣,暗含將來繼承皇位之意。又因其年少就"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所以在乾隆元年,他被秘密立為皇太子,密詔按祖訓放在金鑾殿正大光明匾後。但事與願違,永漣九歲因病夭折,乾隆甚悲,開始為皇子建造陵園,此先例空前絕後,算是乾隆創造的第三個記錄吧。而永漣也被正式追封為端慧皇太子。此後乾隆不死心,又立他和富察氏的第二個嫡子永琮為皇太子,但永琮也於乾隆十二年出痘夭折,自此原配皇后富察氏的兩個兒子,乾隆心目中的兩位皇位繼承人都早早夭折了。這對乾隆來說打擊是大的,悲痛和理智驅使他很長一段時間未在密詔立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選擇一個身體健康的皇太子,這一選,就選了四十八年。

估計連乾隆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皇帝的位子上整整做了六十年。這六十年來,用乾隆自己的話說,他是"千古第一完人",乾隆晚年自詡為"十全老人"來讓世人歌頌他的十全武功。乾隆晚年生活極盡奢華,導致了權傾天下的大貪官和珅的盛極一時,而"天朝上國"的自詡正是出自乾隆之口。但乾隆老了,他決定首開清朝之禪位,在他七十五歲的時候把皇位禪讓給兒子,即三十六歲的永琰。

傳位不傳權,乾隆的貪權→嘉慶的仁厚

乾隆六十一年即嘉慶元年,正式禪位,清朝廷舉行盛大隆重的乾隆禪位大典暨嘉慶登極大典,史稱金鳳頒詔。改年號為嘉慶,但令人奇怪的是,第一,乾隆禪位,卻未從太和殿(金鑾殿)搬出去,改做他的太上皇,而新帝嘉慶仍然被安排住在毓慶宮,第二,對宮廷內部,仍然沿用乾隆年號,朝廷對外,改年號為嘉慶,這成為乾隆辦下的又一樁奇事。看來,一個人在一個位子上坐的久了,坐舒服了,是不容易輕易挪窩的。乾隆禪位,但作為太上皇的他仍然把持朝政,用攬大權仍然達三年零四個月之久,直到他駕崩。以乾隆的個人意志,除非是身體不允許了,否則乾隆活著,嘉慶就是個"二皇帝"。從這看來,乾隆在他七十五時的立儲之選,實在有些"自私"的因素。而相較於皇十一子永瑆,乾隆看到了永琰的仁厚之處。這也是為何嘉慶帝被史稱清仁宗的原因。當然歷史上對嘉慶的評價是平庸多於仁厚,這是後話。早在永琰作皇太子時,有一次乾隆攜兒子永琰接見朝鮮使臣拜見,以朝鮮人《李朝實錄》的記載,乾隆開懷大笑,一旁的永琰也符合著笑,很是唯諾。這不正是乾隆想要的麼,所以乾隆的貪權成為了他立儲的一個舉足輕重的標準,按這個標準來劃分,永琰比永瑆更勝一籌。

從政?從文!永瑆的愛好和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清朝的皇帝給世人的印象就是比較自律,沒有之前朝代那樣盛產暴君或者昏君,雖然在乾隆之後,清王朝由盛轉衰,盛世危機,嘉慶一朝開始被西方列強侵略殖民,但這不能取代人們對清朝皇儲自幼律己讀書的認定。永瑆為乾隆的第十一個皇子,到了乾隆年邁準備立儲的時候,碩果僅存的四個皇子之中,永瑆是永琰最大的競爭對手。乾隆有沒有考慮過永瑆,小影認為是有的。從愛好上來看,乾隆附庸風雅,作詩四萬餘首,又酷愛書法,這正是皇十一子永瑆的專長之處。乾隆五十四年,永瑆被封為成親王,而"成"在滿文為能力和才華之意,此評價可見一斑。但是滿清奪取天下,全憑滿人尚武的民族特性,歷屆皇帝都很看中這一民族本姓,永瑆自幼喜愛漢人書法,這在滿人統治的清王朝是得不到推崇的。在乾隆眼裡,永瑆不培養自己的政治素養,以文養政,而荒廢帝王之術,在他身上也許看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影子。這樣一來,永瑆的書法成就越大,他在乾隆眼裡離皇位就越遠。永瑆與乾隆時期大書法家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為"四大家",但這只是證明了其文學類的成就,這個優點和永琰的仁厚比較起來並非優勢。當然永瑆從文不從政只是他落選儲位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缺陷,吝嗇。

滿和碩貝勒代善後人,乾隆襲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槤著有一書,名曰《嘯亭雜錄》,歷史價值堪比正史,其中就有對乾隆皇室子嗣的詳細記載,對於永瑆的記錄評價也無出其右。

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庫積銀八十萬,莫肯揮霍,一任其子孫盜竊。《嘯亭雜錄》

這是對永瑆的總體評價,其中不乏陰險嫉妒、權術待人、虐待家僕等貶義詞。而對於他的吝嗇的記載,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一日乘馬斃,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舉爨,其嗇吝也若是。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奩資頗豐,而王皆索入封樁庫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嘯亭雜錄》

永瑆的妻子是乾隆原配皇后富察氏的親侄女,出生不可以說不尊貴,但自從嫁給永瑆就沒有好日子過了,整日只能吃點鹹菜白粥,唯一一次開葷的機會是永瑆的馬死了,吃了一頓馬肉。這在當時不僅是乾隆看不下去,估計傳到街市也將成為平民百姓的取笑談資,永瑆的這一性格缺陷,對皇權的地位很是影響。自然,老爺子乾隆生活奢華,兒子永瑆卻一毛不拔,著實打臉,立儲不選永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結語:如何看待一個人,甚至如何看待一位皇帝,不僅要看其自身品性,更要結合他所身處的環境。乾隆禪位於嘉慶,本來就開許多先例,而在乾隆這位老爹的政治影響下,立誰不立誰,側重點自然就從諸皇子的身上轉移到乾隆的眼裡。畢竟,傳位也是政治的延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於嘉慶平庸,並非乾隆的選擇,嘉慶執政時的危機四伏反而多拜乾隆所賜,這便是當時的政治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