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金山银山2002


这主要体现了乾隆对权力的执着。

如果选择有才能的皇子做皇帝,自己这个太上皇只能算摆设,而嘉庆虽然才华不是特别出众,但是也不算太平庸,关键是能够对乾隆的话言听计从,这是乾隆非常看中的,因此嘉庆做了几年傀儡皇帝。

乾隆到底选错皇帝了吗,这个很难说,有人说嘉庆做皇帝其实也是不错的,虽无大功但是也无大过,后期的衰落其实跟乾隆后期有关,也有人说嘉庆太过平庸,如果选择一位有才能的做皇帝,说不定历史就要改写了,大家觉得呢?




沂水长流水


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不同,乾隆晚年却因为皇子数量过少而不得不“矮子中间挑高个”。乾隆最终可选择继位的皇子仅有四位,最终选择相对平庸的皇十五子琰也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

长寿乾隆“熬死”众皇子。

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长寿的帝王,享年89岁。乾隆一生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储时,存活在世的皇子共计七位,其余的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即便这七位皇子中,最终活过乾隆的却仅有四位,分别是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以及皇十七子。也就是说,皇位只能在这四位皇子中选择一个。乾隆立储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选一?其实,乾隆的选择更少。

皇八子永璇,他的长寿几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气和处事方式都不讨乾隆欢喜,加上他患有脚疾这样的生理缺陷,几乎注定了他与皇位无缘。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儿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储时年仅八岁,不但有着早夭的风险,且太过年幼还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并没有明显弱项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永璘显然是竞争不过亲哥哥永琰的。


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皇十一永瑆了可以跟永琰扳扳手腕了。

才华横溢却严重“偏科”的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说乾隆的儿子中谁最有才华,那么就非皇十一子永瑆莫属。永瑆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非凡,深受乾隆皇帝赞赏和肯定。但永瑆也有一个令乾隆皇帝非常排斥的地方,那就是其有着极为严重的“汉化”倾向。永瑆虽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很成就,但在满人引以为傲的骑射方面弱点明显。永瑆如此严重的“偏科”,让乾隆对他失望大过于喜爱。


反观皇十五子永琰,虽然各方面都很平庸,却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存在。加上其母乃是乾隆极为宠爱的令妃,爱屋及乌、子凭母贵之下,虽然乾隆可能对他并不太满意,却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以上是月关略萌的独家原创回答。可以的话加个关注呗,感谢。


月关略萌


乾隆皇帝子嗣众多,最喜欢的当然是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他们也先后成了秘密立储的人选,但是这两位皇子都早早去世,令乾隆十分困扰,其后多年都没有立储的念头。当他在再次立储时,已经是乾隆三十八年了,这时的乾隆已经年过六旬。

乾隆皇帝共17子,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目前还活着的有:

十二阿哥,那拉皇后的嫡子,但因为乾隆对这位皇后深恶痛绝,十二阿哥早早就失去了继承权;

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此之前过继给了履亲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为孙;

八阿哥永璇,文采出众,但一副纨绔子弟形象,且有脚疾,仪表欠佳;

十七阿哥永璘,最不成器,为人轻佻,还喜欢出去寻花问柳,在乾隆朝一直是个贝勒的身份,可见不受皇帝待见;

十一阿哥,爱新觉罗·永瑆,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二月初七辰时出生于启祥宫。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

永瑆应该是所有皇子中文艺天分最高的。他诗文简洁,工于书法,独创“拔镫法”,名噪一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应该说永瑆与喜爱卖弄风雅的乾隆皇帝在喜好方面如出一辙,但其缺点,乾隆也看在眼里。

过于文弱,不符合满人的勇武。满清是马上得天下,历代帝王都十分注重对于皇子弓马的教育,而永瑆确实对此无感。这里还有个故事:乾隆三十一年的一天,乾隆看见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扇子上有诗名,落款为“兄景泉”,一问才知景泉是十一阿哥的别号,这让乾隆十分不满,认为其“所关国运人心,良非浅鲜”,为人太过文弱。

性格乖张,十分吝啬。随着永瑆年龄增长,怪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吝啬。有个故事说:永瑆所乘的马死了,竟然命令烹马肉代膳,当天王府即不举饮。这事传了出去,永瑆成了朝野内外的笑谈,这让皇帝脸面无光,这样的人,显然无人君之相。

所以相比之下,那么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后改名颙琰)了,永琰确实比较平庸,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缺点,为人宽厚,做事稳妥,仁孝为先,这使得永琰成了唯一的继承人,这已经成了当时公开的秘密了。


黑水布衣


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长寿的皇帝,长寿既给他带来了好处,亦给他带来了烦恼。继承人的选择便是他的烦恼之一。

乾隆帝太长寿,熬死了不少儿子。到了乾隆帝中晚年准备立储时,身边仅剩下的皇子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性情乖张且有腿疾,永璂因为继皇后的关系早已失了帝心,永璘年幼。算下来,似乎只有永瑆与永琰相对值得考虑。

而根据史料记载,永瑆的文学书法造诣皆在永琰之上,为什么最后乾隆帝选择了永琰而非永瑆呢?

1、永瑆身上汉化气息太浓重。虽然清军入关后,不断倡导满汉一家,包括乾隆帝自己也喜欢穿着汉服四处玩,可是他骨子里却是要求满洲亲贵要学好满人的骑射、满语。永瑆身上文人气息过于浓重,小时候可能还颇得乾隆帝喜爱,可如果是考虑继承人,永瑆这样的在乾隆帝心里是不合格的。

2、文学书法能力不等同与治国理政能力。永瑆有如此高的书法和文学造诣,却不表示他的治国理政能力也同样厉害。况且,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等等,哪个文学书法造诣差呢?可是偏偏在他们手上丢了江山。思前想后,乾隆帝不敢冒这个险。

3、各自生母的情分。尽管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贵妃生前也颇为得宠,然而在乾隆二十年时已经崩逝了,再多的恩宠情分,十多年后也逐渐淡去。而永琰的生母令皇贵妃则是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年时才去世,从情分上来说,令皇贵妃显然会比淑嘉皇贵妃更为深厚。


若浅话史


引言:有清一朝,乾隆帝创造了两条记录:一是在位时间最长(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作太上皇揽政三年,实际揽政六十三年之多);二是在清王朝首开禅让制,这在清朝及以前的大宗朝代也是少有的。正是以这两条记录为主线,才最终导致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的继位。

遗诏不成+在位之久=首开禅位

其实一开始皇位继承是没有庶出(乾隆侧妃所生)的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一子永瑆什么事的。先要说明一下,乾隆一生正式册封的皇后只有第一任的富察氏和第二任的那拉氏,至于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是永琰作了皇帝追封的,在乾隆时期嘉庆的生母只追谥为皇贵妃。而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和乾隆感情感情笃挚,十分恩爱。所以乾隆本想沿用祖制家法,用秘密遗诏的方法设立皇储,即第一任皇太子永涟。永涟为嘉庆的皇次子,但却是嫡长子,其出生时祖父雍正赐名为涟,暗含将来继承皇位之意。又因其年少就"聪明贵重,气宇不凡",所以在乾隆元年,他被秘密立为皇太子,密诏按祖训放在金銮殿正大光明匾后。但事与愿违,永涟九岁因病夭折,乾隆甚悲,开始为皇子建造陵园,此先例空前绝后,算是乾隆创造的第三个记录吧。而永涟也被正式追封为端慧皇太子。此后乾隆不死心,又立他和富察氏的第二个嫡子永琮为皇太子,但永琮也于乾隆十二年出痘夭折,自此原配皇后富察氏的两个儿子,乾隆心目中的两位皇位继承人都早早夭折了。这对乾隆来说打击是大的,悲痛和理智驱使他很长一段时间未在密诏立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选择一个身体健康的皇太子,这一选,就选了四十八年。

估计连乾隆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皇帝的位子上整整做了六十年。这六十年来,用乾隆自己的话说,他是"千古第一完人",乾隆晚年自诩为"十全老人"来让世人歌颂他的十全武功。乾隆晚年生活极尽奢华,导致了权倾天下的大贪官和珅的盛极一时,而"天朝上国"的自诩正是出自乾隆之口。但乾隆老了,他决定首开清朝之禅位,在他七十五岁的时候把皇位禅让给儿子,即三十六岁的永琰。

传位不传权,乾隆的贪权→嘉庆的仁厚

乾隆六十一年即嘉庆元年,正式禅位,清朝廷举行盛大隆重的乾隆禅位大典暨嘉庆登极大典,史称金凤颁诏。改年号为嘉庆,但令人奇怪的是,第一,乾隆禅位,却未从太和殿(金銮殿)搬出去,改做他的太上皇,而新帝嘉庆仍然被安排住在毓庆宫,第二,对宫廷内部,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朝廷对外,改年号为嘉庆,这成为乾隆办下的又一桩奇事。看来,一个人在一个位子上坐的久了,坐舒服了,是不容易轻易挪窝的。乾隆禅位,但作为太上皇的他仍然把持朝政,用揽大权仍然达三年零四个月之久,直到他驾崩。以乾隆的个人意志,除非是身体不允许了,否则乾隆活着,嘉庆就是个"二皇帝"。从这看来,乾隆在他七十五时的立储之选,实在有些"自私"的因素。而相较于皇十一子永瑆,乾隆看到了永琰的仁厚之处。这也是为何嘉庆帝被史称清仁宗的原因。当然历史上对嘉庆的评价是平庸多于仁厚,这是后话。早在永琰作皇太子时,有一次乾隆携儿子永琰接见朝鲜使臣拜见,以朝鲜人《李朝实录》的记载,乾隆开怀大笑,一旁的永琰也符合着笑,很是唯诺。这不正是乾隆想要的么,所以乾隆的贪权成为了他立储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标准,按这个标准来划分,永琰比永瑆更胜一筹。

从政?从文!永瑆的爱好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清朝的皇帝给世人的印象就是比较自律,没有之前朝代那样盛产暴君或者昏君,虽然在乾隆之后,清王朝由盛转衰,盛世危机,嘉庆一朝开始被西方列强侵略殖民,但这不能取代人们对清朝皇储自幼律己读书的认定。永瑆为乾隆的第十一个皇子,到了乾隆年迈准备立储的时候,硕果仅存的四个皇子之中,永瑆是永琰最大的竞争对手。乾隆有没有考虑过永瑆,小影认为是有的。从爱好上来看,乾隆附庸风雅,作诗四万余首,又酷爱书法,这正是皇十一子永瑆的专长之处。乾隆五十四年,永瑆被封为成亲王,而"成"在满文为能力和才华之意,此评价可见一斑。但是满清夺取天下,全凭满人尚武的民族特性,历届皇帝都很看中这一民族本姓,永瑆自幼喜爱汉人书法,这在满人统治的清王朝是得不到推崇的。在乾隆眼里,永瑆不培养自己的政治素养,以文养政,而荒废帝王之术,在他身上也许看到了明熹宗朱由校的影子。这样一来,永瑆的书法成就越大,他在乾隆眼里离皇位就越远。永瑆与乾隆时期大书法家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为"四大家",但这只是证明了其文学类的成就,这个优点和永琰的仁厚比较起来并非优势。当然永瑆从文不从政只是他落选储位的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缺陷,吝啬。

满和硕贝勒代善后人,乾隆袭礼亲王爱新觉罗·昭梿著有一书,名曰《啸亭杂录》,历史价值堪比正史,其中就有对乾隆皇室子嗣的详细记载,对于永瑆的记录评价也无出其右。

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库积银八十万,莫肯挥霍,一任其子孙盗窃。《啸亭杂录》

这是对永瑆的总体评价,其中不乏阴险嫉妒、权术待人、虐待家仆等贬义词。而对于他的吝啬的记载,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一日乘马毙,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举爨,其啬吝也若是。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奁资颇丰,而王皆索入封桩库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啸亭杂录》

永瑆的妻子是乾隆原配皇后富察氏的亲侄女,出生不可以说不尊贵,但自从嫁给永瑆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整日只能吃点咸菜白粥,唯一一次开荤的机会是永瑆的马死了,吃了一顿马肉。这在当时不仅是乾隆看不下去,估计传到街市也将成为平民百姓的取笑谈资,永瑆的这一性格缺陷,对皇权的地位很是影响。自然,老爷子乾隆生活奢华,儿子永瑆却一毛不拔,着实打脸,立储不选永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如何看待一个人,甚至如何看待一位皇帝,不仅要看其自身品性,更要结合他所身处的环境。乾隆禅位于嘉庆,本来就开许多先例,而在乾隆这位老爹的政治影响下,立谁不立谁,侧重点自然就从诸皇子的身上转移到乾隆的眼里。毕竟,传位也是政治的延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于嘉庆平庸,并非乾隆的选择,嘉庆执政时的危机四伏反而多拜乾隆所赐,这便是当时的政治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