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

张志刚的乡愁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从几个方面,几个时间段来说,(仅以三国演义为背景,这种问题正规一点的史诗就不讨论了)。

先期,追溯到何进把袁绍,曹操叫到家里商议,准备杀掉全部太监的时候,他们都比较年轻,有的是一腔热血,和汉朝对他们家族的厚恩,所以这个时间段,他们肯定是忠义的!

后来,董卓进京之后,袁绍感觉到了异样,所以跑路了。而曹操还是保留对汉朝的忠心,所以才有夜闹王允宴,孟德献宝刀。但从董卓进京后的表现和作为,他的心理肯定是产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忠义的。

再后来,到李傕,郭汜之乱,被曹操营救回来,看到汉献帝的落魄,使得曹操认识到了,帝王并没有太多的了不起,而且他认为是他解救了皇帝,能让他生活得更好,就自然而然的生出了自然的心理优势与强势,但那个时候心理上还是有一点过不去的。但一跪之后汉朝文武百官及献帝的表现,更加坚定了他的思想。

最后,从他第一次开始斩杀献帝衣血诏开始,他的心路历程和思路已经彻底改变。从杀掉伏皇后,皇帝最亲近的人开始,他的心理已经彻底扭曲了,没有了对皇权的敬畏,对皇恩的恩谢,有的只是对皇权蔑视和渴望,这个时候就是奸恶之徒了!

感谢各位的阅读,暂时就分析到这来,个人理论,喜欢就点个赞呗!评论就是我努力的方向,谢谢!


跳跳的蜗牛


曹操是一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忠义之士,还是奸恶之徒?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曹操肯定不是奸恶之徒。不然不会那么多能人志士跟随他打拼,“建安七子”都在其麾下。我是很佩服曹操的,从一无所有奋斗到称霸一方可以说是“一代枭雄”。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被封为费亭侯,可以说曹操出身贵族,所以家里有钱可以多读书,经史典籍阅览个遍,特别喜欢兵法,诗歌,音乐都有悟性。年轻时候就喜欢行侠仗义,打抱不平。20被举为孝廉,在京都洛阳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但是朝廷奸臣当道,东汉朝政日益腐败,终于爆发“黄巾起义”,曹操有了用武之地在颖川大破黄巾军牛刀小试,初露锋芒。

后来董卓专权朝政,倒行逆施,曹操散万贯家产,组织军队号召天下英雄起兵讨伐董卓。曹操雄才伟略建议始终得不到认可,东征西讨积累大量军事经验。

曹操雄才大略一生戎马生涯成就主要三个方面:

1、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用人唯才是举,不论出身,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最著名的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若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求贤如渴,爱才之心。

曹操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还创作了大量诗篇《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实行法制,倡导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2、在军事方面曹操《孙子略解》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在用兵方面,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

3、在经济方面,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

曹操建安元年,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

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通过以上二项措施,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曹操可以说是一个忠义之士,不像历史舞台剧写成白脸奸臣,不明事理的说成乱臣贼子。最后伟人一首词来评价曹操。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上图《历代纪年》十卷以史实记载了曹操的生平

曹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各人所持的标准不一样所至。有的从道德角度评价,认为曹操颠覆汉室,是大大的奸贼。有的则从成败角度衡量,认为曹操功绩非凡,是少有的英雄。与曹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大致在宋代以后,因受道学影响,曹操的形象变得愈来愈坏,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奸诈又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近代以来,对曹操的功过是非讨论很多,一般对他采取肯定的态度。

上图为曹操在统一的过程中,实行屯田制,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


曹操的功绩首先是统一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分裂状态,割据势力之间连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普通百姓深受其苦。曹操东征西讨,最终将北方大体统一,具安定社会的作用。在统一过程中,曹操实行屯田积谷,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主张唯才是举,利于纠正汉末以来尚名背实、朋党交结、重视门第的弊端;打击豪强势力,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曹操爱好诗歌,积极创作,在文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后人对曹操评价,主要是指他颠覆汉室一事。在君主制时代,这是违背纲常的行为,理应受到责罚。在君主制早被废除的今天,再作讨论便没有太大意义。但撇开这一层不论,曹操有些行为还是应当受到指责,如他曾两次征讨徐州牧陶谦,凡是经过的地方,无不肆意诛杀;在官渡打败袁绍后,将其数万士兵全部活埋;北伐乌桓时,又尽屠柳城。另外,曹操实行法治,有时也未免过于苛刻,有的只是政见不一,有的只是不合心意,有的只是小有过错,便随意处死,如孔融、崔琰、许攸、娄圭、华佗等都是此类。


朗基努斯


曹操是个什么人?许劭早就评价过: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一生确实很符合这段评价。我们分两段来看曹操。

1:曹操小时候爱玩,不务正业,他叔叔看不惯,就经常告他的状,有次曹操碰到他叔叔,就直接倒地上,假装中风的样子,他叔叔急忙告诉他父亲,他父亲过来一看,曹操生龙活虎的站着,曹父就问曹操,你叔叔刚说你中风了,怎么一下就好好的。曹操说我从来就没有这个病,叔叔一向厌烦我,所以故意这样说。从此之后曹父再也不相信他叔叔的话,曹操又开始了自己的放荡不羁的生活。

2:曹操年轻时候有次和袁绍一起去偷新娘子,为了引开宾客,大喊有贼,所有人都追出来找贼,曹操趁此机会溜进新房把新娘子抱走了,结果袁绍带路一头钻进了灌木丛,袁绍被荆棘卡住了,动不了。眼瞅着抱着新娘的曹操再这样耗下去要被发现,曹操急中生智,冲着众人大喊一声,贼在这里。吓得袁绍一着急,一使劲就蹦出来了。

3:曹操二十岁的时候被认命为洛阳公安局局长,立志做番事业,一到任就设立了“五色棒”号称不管谁人犯法,都棒杀之。结果当时权倾一时的十常侍蹇硕的叔叔,夜晚夜行,违反了当时的宵禁政策,曹操力排众议,当场打死了他。

4:董卓专政时,曾赐予曹操骁骑校尉,曹操看出董卓不臣之心,立马改名易姓逃了。回到家乡就招兵买马,首倡义兵反董。等到袁绍一举反董之旗,曹操急忙跑去加盟,当董卓西遁长安,大家都不去追,只有曹操一人带着本部兵马去追,孤军深入,结果着了董卓的坑,损失惨重,老本都赔了,还好曹洪给他马骑,留了一条命。

早年曹操的志向,他自己都说过“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他的作为确实也是如此。

至于之后,军阀混战,曹操的心志已经改变,已从能臣变成了奸雄,但是曹操也说过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hello隔壁王叔


曹操既不忠义,也不奸恶。抛开演义来看,曹操称得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出色人物。当然,人无完人,若非要以道德模范的标准来要求政治家,那纯粹是给自己添堵。

曹操的主要功绩:结束北方战乱、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在三国系列的文学作品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武将谋士各展所长,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黄金时代。然而,真实的历史,并不如我们想象中这般美好,在任何时候,战乱都是对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那是一段堪称炼狱的历史。况且,那些所谓的诸侯,本质上都是为各自利益而战的军阀,互相间并没有道德上的高下之分,谁能结束战乱、恢复社会秩序,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安居,那他就是英雄。

而从客观功绩来看,曹操就是这种角色。在汉献帝与朝廷官员们流落在洛阳城废墟之时,无论是四世三公、享受刘氏恩泽的袁绍,还是所谓汉室宗亲的刘表、刘焉,都视其为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而当时实力不是最强的曹操,虽抱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但客观上他迎回了朝廷一行,在名义上没让汉王朝彻底消亡、天下彻底混乱;其后,他以自己的能力,结束了北方混战,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屯田制),恢复了社会秩序,让百姓得以正常生存繁衍。

此外,在对内争霸的同时,曹操也保持着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打压,对于勾结袁氏残余的乌桓,面对粮草不足、路远难行,以及身后刘表虎视眈眈等威胁,曹操毅然远征,不仅打击了袁氏,更是一举征服了乌桓,杜绝了当初楚汉相争时匈奴人趁机做大的局面再度重演。同时,他还将内附的匈奴人一分为五,分而治之,为后世治理游牧民族提供了经验。

所以,从以上角度上来说,曹操甚至堪称延续中原文明的英雄。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中,曹操的个人才能也属顶尖

除了政治上的贡献外,曹操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所有的重大战役,几乎都是他自己亲自指挥,也正是这个原因,他被一些国外专家评为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统帅之一。而且,他的战术战略灵活多变,对中国的军事理论也有一定的贡献,留下了《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只有曹操称得上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等,辞藻雄浑、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及强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开启了建安文学这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此外,他的后代曹丕、曹植等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这样的家族,在历代统治者中都比较少见。

曹操的最大道德缺陷:战争罪

曹操虽在自己的诗中感叹百姓百不存一、生灵涂炭,但他自己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之一。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多次作出屠城的暴行,尤其在攻打陶谦势力的过程中,他甚至将数十万手无寸铁的流亡百姓驱赶至泗水中,残杀殆尽。虽然其中有削弱敌人、节省粮食的目的,但毫无疑问,用我们当今的话来讲,这些都是战争罪。

至于曹氏篡汉,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奸恶行为。东汉的灭亡,虽然有天灾的原因,但本质上是其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治、经济等问题逐渐累积、爆发的必然产物。曹操不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相反他甚至在名义上延续了汉王朝的存在。而且曹氏对于汉献帝也算是保证了善待,这与后世篡权者屡屡将前朝皇室杀光的行径比起来,算是文明得多。

总而言之,曹操家族代汉,并不能被视为罪行;刘备姓刘,也不能说明他的政权就具有道德性。那些军阀所代表的势力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只在于是否维护了中原文明、恢复了社会生产、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文学作品,不能用来当做考证历史人物的唯一依据。


正史漫谈


一个完美的凡人

无论是读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会觉得曹操这个人有可恶又可爱,他打了赤壁,也打了官渡,他会杀高顺,但是招降了张辽,他爱才,也杀才,他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有过梦想,最终也变得实际,他重情重义,却也奸诈好色,他会写诗,会识人,会爱家,会无理取闹,会突然犯傻

毛主席给曹操有一句评价叫至少是个英雄,这一句至少即是肯定也是无奈,这个人叫你爱不得,恨不得有时你觉得他雄才大略,正可谓超世之英杰,也有时让人觉得龌龊猥琐,咬牙切齿

我一直觉的曹操和刘备就像纸的两面,刘备有野心,一开始就想匡扶汉室,曹操有梦想,后来或许是自私或许是失望,变了心意。曹操是被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而刘备一直在努力登上历史的舞台。刘备一开始得到了关羽张飞如虎添翼,后来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最后身死兵败而志不灭,曹操在官场上处处碰壁,多少幼年好友不闻不问,反目成仇,甚至背后捅刀子,一开始只有家族宗亲相应号召,到最后多少人让曹操心寒,许褚夏侯惇墓前痛哭却不懂孟德之梦,贾文和虽懂,却一声不吭,只求自保,荀彧也懂,但是一心向汉,以死明志,曹子建陈群的九品中正一下来,曹操一直以来的努力灰飞烟灭,司马懿?司马懿算得上什么,哪里又比得上这些人更让他寒心的呢

其实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一开始就只去理解曹操,不去用奸雄,汉贼,丞相这些任何的褒义贬义的标签去先入为主的了解他,会发现曹操其实就像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对他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因为曹操这个人太多面了,说实话要论多才多艺的领袖,除了那位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汉武,略逊风骚,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伟人,我只服孟德。

如果一定要一句话来要我评价曹操,我想说:要是能重来,我要做曹操




高高在下哟


曹操是一代枭雄,忠义和奸恶这两个词都无法准确形容曹操,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人,是有宽度和深度的,没有一定的手段,他也不可能建立魏国,被人谩骂的亏心事,他也是没有少干,但是也有很多人对他评价很高,知人善任,对关羽等人,也够意思,所以,曹操这个人,有功有过,不是两个词能说清楚的。


般若自在


一提起“曹操”二字,大家应该是不会陌生,特别是受文学名著和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播放更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那种机智,有才,爱才,高超的领导能力,独特人格魅力让不少数大众喜爱。更是成为一部分茶余饭后谈论的偶像。

关于曹操是忠义之士还奸恶之徒,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一说是忠义之士吧,曹操做的有些事情让人厌恶。例如1,挟天子(汉献帝依令诸候,玩弄于股掌之中。2,三国著名谋士,多年跟随曹操,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等;判定曹操为奸恶之徒的话,但也找出从曹操做人做事的行为上,找出可圈可点的事例来,如刘备集团战败,刘备、张飞、关羽、三兄弟失散,亳无消息。关羽不得不暂时降于曹操,此时曹操对关羽尊爱有加,并日演义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过五斩六将事迹等

人性是复杂的。不能单纯说忠义与奸恶。二者应该是互相滲透罢了。说曹操是忠义之士,只能说他所做的有良心之事大于有失德性之事多。说他是奸恶之徒,那是他所做奸恶之事多于善良之事。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


历史天平


看完三国后,个人比较喜欢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世人称他为一代枭雄,正所谓乱世出枭雄。我觉得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知人善用,博学多才,有远见卓识的人。

在三国战乱时期,各路诸侯都心怀鬼胎,争权割地,唯利是图,曹操一个宦官之后,权利实力都处于劣势,但在董卓霍乱朝政时,众多臣子都只能忍气吐声。而曹操只身一人就敢去刺杀董卓,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后刺杀董卓失败,得陈宫相助,死里逃生,最终招兵买马,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平黄巾,除吕布,灭袁绍,独霸一方,何等壮观。

曹操作为一个统帅,非常爱惜人才,知人善用,军纪严明,善罚分明。 个人感觉他是一个似忠非忠,似奸非奸的人!


sunnyf888


三国演义我看了两遍 我个人认为曹操是一个似忠非忠似奸非奸的人 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1有政治见识深远而正确。

最开始董卓占领帝都洛阳,曹操就知道只有刺杀董卓并且是他自己去刺杀才行,无论成功与否,将打响他自己政治生涯的第一炮,刺杀失败后,逃到陈留招兵买马,等待时机,后来袁绍召集18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知道自己要去且必须去,首先他已然算是一路诸侯,其次讨伐国贼董卓人人有责,

看到各路诸侯各怀异心,知道成不了事果断放弃,董卓被吕布所杀后,曹操从李傕,郭汜手中迎回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占领政治高度,名正言顺,

曹操还会利用政治手腕掌控人心,譬如践田割发、得敌人部下死力、不计较与袁绍通书等,他还知道维持一个平衡,在该杀的时候绝不为小仁而去大义,具备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条件和综合素质。

2、有很强的知人识人能力。

在动乱的三国时期,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才放首位,不论德行。他用人有四大特点:第一: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第二:推诚取信,用人不疑。第三: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第四: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有了雄厚的人才,还怕江山不定?

3、曹操有过人的胆识、魄力、谋略和才学。

著名的《短歌行》,介绍了自己一生,诗中描述了曹操一生中各种情感,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一生生活节俭,家产还不及曹洪,当然他心系天下,天下都是他的了,还在乎家产,这是何等气魄!

4、曹操也是有缺点的,这样反而让他的形象更真实。

曹操最大的缺点就是疑心太重。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投宿吕伯奢家之后,见有人磨刀怀疑吕伯奢家人要害他,于是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八口,陈宫见后叹息,孟德心多,误杀好人!”后来,在他们逃离途中,曹操为了斩草除根,又有意杀死了吕伯奢本人,陈宫便严厉指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而曹操竟悍然宣称: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何等的霸气,他有一个习惯就是知错改错不认错,在我心目中曹操可以说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