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1、一个非同寻常的“书生负心”故事

初读《警世通言》中“王娇鸾百年长恨”时,便觉得哪地方不对劲。

这是一个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中常见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描述官宦之家的才女王娇鸾与书生周廷章相爱,私定终身。后来周廷章因故离去,随即另娶他人。王娇鸾得知后,绝望自杀,并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了男人。

除了女主角才华横溢、能诗善赋之外,情节与其他“书生负心”的故事实在是差不多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地方让我觉得不对劲呢?实在是想不出来。

后来读了更多类似故事传奇,我终于发现了一点端倪。

在众多负心故事中,被辜负的女子通常是有两种。一种是女子出身风尘,虽然本人优秀,但身份却为男人的官宦家族所不容。比如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被辜负的女主角都是名妓;另一种是书生穷困时娶了平民阶层妻子,后来飞黄腾达后,遇到诱惑另娶名门闺秀,将原配抛弃。除了我们熟悉的“陈世美”之外,《三言二拍》中亦有“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和“焦文姬生仇死报”。金玉奴是“丐帮帮主”的女儿,焦文姬亦是平民百姓,她们虽然家庭富裕,在书生落魄时嫁给他们,却抵不过书生后来遇到的白富美,以至于被抛弃被伤害。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王娇鸾百年长恨”中,女主角王娇鸾出身官宦之家,是白富美式的才女。原本,她这种阶层的女子,身后有着强大的家族,轻易不会成为书生负心的对象,她成为“书生负心”的目标还差不多。

那么白富美王娇鸾是怎么被辜负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2、官宦名门的才女,是怎么被辜负的?

王娇鸾是河南南阳一个千户(高级武官)的女儿,从小熟读经史,才华横溢,深受父亲的宠爱,时常还要帮助父亲办理来往文牍。所以尽管她已经18岁了,却迟迟不肯议婚。如此,让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很是怅惘、

这一日,王娇鸾和闺蜜曹姨以及侍女一起在后花园荡秋千,忽然发现墙缺口处正站立着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二人目光相交,娇鸾不觉羞红了脸,赶忙回了闺房。

回来后,王娇鸾发现自己的手帕不见了,连忙让侍女明霞去花园寻找。那书生告诉明霞,自己名叫周廷章,是住在隔壁的学官的儿子,刚刚捡到了一块手帕。他对王小姐十分倾慕,写了一首诗,让明霞转交给小姐,然后再还手帕。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丫鬟带回了书生的诗,王娇鸾打开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

“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教付有情郎。

殷勤寄去相思句,拟作红丝入洞房。”

挑逗轻薄的意思非常露骨,可是王娇鸾对周廷章印象很好,又自负才华,便回了一首诗:

“妾身一点玉无瑕,生自侯门将相家。静里有亲同对月,闲中无事独看花。碧梧只许来奇凤,翠竹哪容入老鸦。寄语异乡孤零客,莫将心事乱如麻。”

至此,王娇鸾和周廷章就通过明霞,你一首诗我一首诗地来回应和,彼此渐渐熟悉,亦有了情意。这时王娇鸾的闺蜜曹姨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来往,便说,你们门当户对,又情投意合,何不让他请媒人来正式提亲呢?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曹姨是王娇鸾继母的姐姐,守寡后长居王家,与王娇鸾最是亲密。王娇鸾便让周廷章正式向父亲提亲。然而不知为何,周廷章并没有秉明父亲,而是私下里让父亲的下属来向王娇鸾父亲提亲。王父虽然觉得周廷章不错,但想着对方家乡遥远,一旦调任,女儿就要远嫁,因此“迟疑未许”。

王父拒绝,让周廷章和王娇鸾都很失望。但周廷章很快有了一个想法,他请父亲出面对王父说,自己衙门书房狭小,想借王府的后花园读书,王父也没多想,便点头答应。随后周廷章又提出,为了来往方便,想认王夫人为姑姑。周父和王父不知缘故,都一口答应。

于是周廷章有了在王家登堂入室的借口,成为了王娇鸾的“表兄”,彼此可以正大光明地来往相见了。

二人感情越来越深,渐渐不避嫌疑。周廷章得寸进尺,想要一亲香泽。王娇鸾虽然拒绝,但拒绝得十分勉强——周廷章求曹姨做媒,写下一纸婚书誓约,偷偷拜了天地和曹姨,便同意与他“携手上床”了。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如此这般来往了半年,周廷章的父亲调任四川,周廷章不舍王娇鸾,借口读书主动留下来。又过了半年,周廷章得知父亲在四川水土不服,已经告病还乡,便跟王娇鸾商量,自己想要回乡尽孝。临行前,当着曹姨的面,周廷章向王娇鸾保证,回家后多则一年,少则半年,必然请父亲派人来求婚。

然而周廷章一回到家,父亲便告诉他,已经给订了魏家女儿为妻。周廷章想着王娇鸾,原本不愿意,可后来听到魏女漂亮又有钱,便立刻答应了婚事,浑然忘记了苦苦等候他的王娇鸾。

周廷章走后,始终不见回音,王娇鸾越来越惶恐焦虑。她偷偷通过曹姨托人给周廷章带信寄诗,都被周廷章敷衍过去。转眼三年过去了,期间父母想要为她择配,她说什么也不同意。再后来,曹姨请人去见周廷章,无论如何要讨回一个确实消息。这一次,周廷章将当年的婚书和王娇鸾当初送给他的定情之物交付来人,说早已娶妻了。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王娇鸾这才相信周廷章真的变心了。她悲痛欲绝,哭了三天三夜。自己决定赴死,也要报复那个负心人。她写了一首《长恨歌》,记述了自己与周廷章相见相爱的过程,表达了今天的绝望愤恨:

“《长恨歌》,为谁做?提起头来心便恶。朝思暮想无了期,再把鸾笺诉情薄。”

“山盟海誓还不信,又托曹姨做媒证。”“当初宠妾非如今,我今怨汝如海深。”

她利用帮办父亲来往文书的机会,将自己的绝命诗和他们从前写的唱和之作以及二人的婚书封好,放入发往周廷章家乡的文件之中。当晚,她便悬梁自尽。

第二天被人发现后,“合家大哭”,父母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不久,王娇鸾发出的绝命诗被吴江官员看到,他们深感王小姐的才华横溢,憎恨周廷章的负心薄情。当即命人将周廷章抓来,当派人查实王娇鸾已死后,便将周廷章乱棍打死,为她报了仇。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3、闺秀才女悲剧的深度思考

原本,这场悲剧是不应该发生的。

身为官宦之家的白富美,王娇鸾与周廷章既情投意合又门当户对,他们的婚姻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他们有正式婚约,就算周廷章想负心也不可能——无论社会舆论还是周家和王家的身份地位,都决不允许。

那么,是什么铸就了才女王娇鸾的“百年长恨”?只是因为,他们的相爱是所谓的“自由恋爱”——不,还不是自由恋爱,自由恋爱起码是公开的,他们就是偷偷恋爱,属于“偷情”的范畴。他们私下写成的“婚书”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也是王娇鸾始终不敢告知父母的原因。

所以,这场悲剧与其他书生负心的悲剧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思考。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这场爱情悲剧的肇始,当然首先周廷章负心。

周廷章对王娇鸾的爱非常肤浅,他只是倾心于她的美貌多才。初次求婚,是王娇鸾提出的,而他也没有正式请父亲出面,并没有给予女孩最大的尊重。被拒绝后,便放弃了争取,转而千方百计想要占有。

他们之间的“婚书”,不过私下的协议,类似于个人承诺。能否践行全靠人品和情意。周廷章既贪财好色人品不佳,对王娇鸾的情意很浅薄,遇到更好的,负心便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了。

其次愚蠢的闺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娇鸾与周廷章从相识到相爱,她的侍女和闺蜜曹姨全程在场,不仅为之创造条件,更是推波助澜。

侍女身份低微,不必多说。可曹姨不同,她身兼长辈和和闺蜜的身份,又有年纪阅历,她理应对这份不符合当时社会伦理的恋情有一点警惕之心,起码不能同意他们未婚同居,也不应轻信周廷章的承诺。

木已成舟后,她既不提醒王娇鸾让周来正式提亲,又不告诉王娇鸾的父母,一任他们来往。后来周廷章离开,直至苦苦等候的三年中,她都继续帮助王娇鸾隐瞒,最后王娇鸾绝望自杀,她都没有说出实情,真是又愚蠢又过分。不过,我觉得,她之所以始终不说,一定是自知责任重大,不敢在王父面前承担……


“王娇鸾百年长恨”剖析: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是怎么铸就的?

最后是女人自己的知行分裂

无论周廷章多么的品行败坏,曹姨是多么的愚蠢无能,这一切都是王娇鸾自己点头同意的。

她不是没有见识的村妇,她是有文化的才女。她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将“女子从一而终”作为人生信仰。在理性上,她是拒绝“无媒苟合”,是期待“明媒正娶”的。然而,在感情上,她又不忍拒绝周廷章,最终同意了这么一个自欺欺人的“婚书”承诺。

如此知行分裂,成为这场悲剧的根源。

她也不够勇敢,如果她能在周廷章初次求婚时,能在已经失身后,能在周廷章离去前后,对父母表白的话,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无奈她深知自己的行为有悖于淑女的规范,唯恐告诉父母真相后被严责,所以只能期待男人的良心与情意。

无奈这个男人既无担当与情意,她唯有绝望自尽。

周廷章最后被打死,其实是非常偶然的。只不过因为当事官员痛恨薄情负义之人,欣赏王娇鸾的才华,痛惜她的早逝,才出手替她惩罚了负义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