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怎么死的?

用户8413936515579


慎到,赵人也,其著作多佚。明慎懋编纂《慎子内外篇》 ,并辑录慎到传记大略谓:"慎到者,赵之邯郸人也。慎到博识疆记,于学无所不究。自孔子之卒,七十子之徒散游列国,或为卿相,或为士大夫,故卜子夏馆于西河,吴起、段干木、慎到之徒受业于其门,及门弟子者甚众。慎到与孟轲同时,皆通五经;轲长于《诗》,慎到长于《易》。

客观地说,在慎到的学说中,确实存在着重法轻贤的缺陷,也存在着重法与顺自然这两者难以统一的矛盾,但是,它避免了老庄道学纯粹任自然而不要法治和法家主张绝对的法治而不必因循自然的两种极端。它对稍后的法家具有启蒙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法家的开创者。

慎子卒年大约在顷襄王二、三年(前297-前296年)。


花开水不流


慎到,也就是慎子。是和亚圣孟子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曾长时间的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慎到可以说是一个渊博而又复杂的人,《史记》记载,说慎到专攻“黄老之术”,那么他应该是道家学派的人物,然而,慎到又是法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是涉猎广泛,颇有建树。

后人鉴于其在道家和法家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结合上的贡献,又尊称其为道法家。所谓的道法自然,既是道不离法,法不离道,是也。大自然以万物平等的“无为”,让众生自由的呼吸在同一片蓝天之下;但又弱肉强食的“法则”,上演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理。

史书上,关于慎到的生卒之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根据各种史料的种种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轨迹。慎到约出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15年,享年75岁左右。然根据现代考古学对郭店楚墓的科学研究推断出慎子卒年大约在顷襄王二、三年(前297—前296年),享年在95岁左右。

虽然,慎到之死史书上寥寥无言,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一个人的历史脉络我们是可以推断出一些什么的。慎到的思想是脱胎于道家的清静无为,而又倾向于法家的权势,此时的“势”,是君王的权势,他提出要想保证国家的稳定君权一定要大于臣权。根据一贯的思想追求,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慎到是不会缠身于庙堂的争斗漩涡之中的,依据其高寿的特征,慎到应该是卒于正常的生老病死。


姑臧未央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著有《慎子》。

“慎到”与“商鞅”都是法家弟子,后来又出来一个历史名人“韩非子”。他们三个属于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不过谁才是法家正统,一直争论不休。

其实这三家个有个的优势,集三家之长,三家融合在一起,才能说是真正的法家正道。

至于怎么死的,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既然史书没有记载,慎到应该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





huangyuanlang


慎到是怎么死的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齐宣王时慎到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齐湣王十七年(前284年)离齐至韩,为韩大夫,和田骈、接子、环渊同时。《庄子.天下》把慎到与田骈同归一派,后成为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主张“尚法”和“重势”。

相关著作

慎到著有《慎子》。《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除上述篇目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俭》。

政治主张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一、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到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二、慎到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慎到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旁观,不积极做事,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法学思想

人治还是法治,是先秦政治思想的焦点,慎到明确指出人治是一种最大的“私”,慎到的立法原则,是慎到的哲学思想的社会化。立法要遵循人性的好利,是一条原则。但法不能满足一切私利,慎到的又一条准则是“立公去私”。“公”具有一般意义,高于君主利益。为了保证人们能“立公去私”,奉公守法,慎到提出“分”的概念,即分清职守,不得逾越。这样所有的臣民都被法分解成特定的个体,“法”是唯一的连结纽带,便于君主控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君主除了法之外,什么也不要管。慎到把国家职能规范化,用规范的形式体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利益,无疑是杰出的思想。慎到的法治思想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一,慎到论述了君主与国家的关系,指出君主仅仅是国家职能的执行者,是法的工具。其二,慎到把国家职能规范化,使治理国家的方法由神秘转向公开,是中国行政管理学上的一个创举。


时光隧道2019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俭》[1]。


吾欲与汝同曲


从目前的资料看,应该是自然死亡。关于他的记录很少,但如果意外死亡,会有记载,目前没有这方面记载。慎到,祖籍正阳县。《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