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字聊天時如何稱呼長輩? 汾陽方言親屬稱謂詳解

科技讓人溝通更便利,如今無論老幼幾乎人人都用微信,很多長輩也用微信和晚輩們聯繫。這樣問題就來了:我們受過的語文教育都是基於普通話的,大家在書寫、打字的時候,已經習慣了用普通話思維和普通話用語,於是諸如「外公」「外婆」「舅媽」「伯母」之類汾陽話根本不存在的稱謂出現在了晚輩和長輩們的微信聊天裡,多少有一些違和和不適的感覺。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汾陽話主要的親屬稱謂應該如何注音和書寫。

先列一個表格(與普通話相同的就不再註明了):

微信打字聊天時如何稱呼長輩? 汾陽方言親屬稱謂詳解

微信打字聊天時如何稱呼長輩? 汾陽方言親屬稱謂詳解

表格中汾陽話拼音採用公眾號制定的「汾陽話拼音方案」,參見 以及 。

然後我們來著重說一下幾個與普通話有較大差異的親屬稱謂:

簡爺 jian i,簡兒 jiar 外祖父

呂梁山地區及其周邊方言,包括汾陽、孝義等地,把外公叫做 jian爺,或者兒化為 jiar。其本字一直是一個迷。

不少人考證認為是「毑爺」,實際有些張冠李戴。「毑」字雖然有母親的意思,且在南方方言中有「毑爺、毑婆」的說法,但實際上「毑」和「姐」本是同一個字,在古代可以用來稱呼母親,或者其他長輩婦女。「毑、姐」在汾陽話中發音為 ji,和「jian爺」的 jian 相差甚遠,其他呂梁縣市的「簡爺」也都不符合「毑、姐」之音變。

另有人考證認為「jian爺」是「舅家爺」的和合音,因為晉南方言對外公有「舅舍爺、舅房爺」的稱呼。然而「舅家爺」的和合音需要帶上鼻韻尾方可合理轉變為「jian爺」。

因此,在本字尚不明確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暫時用一個音韻地位相同的同音字來暫寫為「簡爺、簡兒」。而曾外祖父就自然而然地稱之為「老簡兒」了。

婆婆 bu bu 外祖母

汾陽話稱外婆為「婆婆 bu bu」是晉中及其周邊縣市的叫法,音韻上「婆」讀 bu 也符合這一代方言的典型特徵。

呂梁山地區的方言對外公外婆的稱呼對應很是整齊,分別是「簡爺」和「簡婆」,孝義方言中也有把外婆叫做「簡婆」的。而據民國劉天成所著的《汾陽遺事》一書中對汾陽方言的記錄裡說:「外祖母稱間婆,又稱婆婆。(讀上去聲音近簸)」,由此可見汾陽在過去也把外婆稱作「簡婆」,近百年來則完全被「婆婆 bu bu」所代替。

對應的,曾外祖母就是咱們經常說的「老婆兒」lao bur 了。看似和稱呼妻子的「老婆」lao pu 寫法類似,但實際上發音完全不同,汾陽話內部可以完好地區分。

爹 da,爹爹 da da 父親

傳統上,汾陽話稱呼父親為「da da」,稱呼「爸」是近幾十年的事情。「da」的本字實際就是「爹」。親屬稱謂口口相傳,更容易保留古代的發音,而「爹」發音為 da 正是屬於滯古現象。「爹」在中古時代的發音便接近 da,「爹」這一滯古發音 da 也廣泛存在於中國的晉陝等西北地區。

宋《廣韻》:爹,北方人呼父,徒可切。

徒可切,其中古擬音即是 da

大兒 dr,大媽 dw man 伯母

汾陽話稱呼伯母為「dr、二dr、三dr」,音同「大兒」,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山西其他地區方言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稱呼伯母為「大大」的,比如孝義、盂縣、霍州、興縣、忻州、定襄、盂縣、昔陽、離石、中陽,柳林、石樓、臨縣、萬榮、長治、平順、方山、興縣、隰縣、永和、大寧。我們在 2003 年暨南大學孫玉卿博士論文《山西方言親屬稱謂研究》中得到了這樣的解釋:

一些方言點稱呼伯母也為「達」。在《山東方言詞典》中可以找到「達」有稱呼母親的稱謂含義。山西方言雖然沒有,但從「達」可以稱呼「伯母」這一親屬關係推測,以前的山西方言一定也存在過「達」稱呼母親,「大達」稱呼伯母,「幾達」稱呼叔母。只是在以後的發展中,只留下了稱呼伯母的「大達」一詞。

親屬稱謂由於來源複雜,有多種層次互相影響、替代,容易導致一些親屬稱謂失去對照和整齊性,不同親屬稱謂之間看不出原始關係,正如汾陽的「簡爺」和「婆婆」,一個來自呂梁,一個來自晉中。稱呼伯母為「大兒」也是由於歷史流變出現的對照信息丟失。

另外汾陽也把伯母和叔母稱作「大媽、二媽、三媽…」的,

老老 lao lao,二老,三老 叔叔

汾陽話把叔叔稱作「老老」,幾叔就是幾老。有人寫作「佬佬」,也無不可但是不必要。因為「老老、幾老」的稱呼本質上和父親是一脈相承的。我們都知道父親又俗稱「老子」,父親的兄弟們也就用「x老」來稱呼之。

實際上「老老」本來是用來稱呼長輩,並沒有具體指哪一類長輩,後世「老老」在不同方言裡出現了不同用法,指代了不同的具體長輩。《山西方言親屬稱謂研究》中通過研究總結了「老老」之所指在不同方言中如下圖的演變:

微信打字聊天時如何稱呼長輩? 汾陽方言親屬稱謂詳解

而汾陽話裡的「老老」正是演化為了對叔父的專稱。

妗子 jin zeq,大妗,二妗 舅媽

「妗」字的使用比較容易理解,大家很容易查到「妗」的讀音和意象。小編唯一可以補充的就是「妗」實際是古代「舅母」二字的合音;而「嬸」實際是古代「叔母」二字的合音。

老漢 lao xi 丈夫

稱呼丈夫為「老漢」廣泛存在於山西方言中,唯一需要補充的是「漢」的發音,其音變原理我們曾在 一文中進行了詳細解釋。「老漢」是丈夫,「老漢家」才是泛指老年男子。正如「老婆」是妻子,「老婆家」才是泛指老年女子。

廝兒 ser 兒子

汾陽話裡面兒子叫「廝兒」。「廝(汾陽話音同「溼」而非「斯」)」本來泛稱身份比較低賤的男性,此處用來稱呼兒子,類似「犬子」,本屬於對自家兒子的謙稱。後來才稱謂兒子的泛稱,不再有低賤之意了。

‍結語

親屬稱謂代表了一個方言裡獨特的家庭、宗族構成方式,是地域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的集中體現。當我們用屬於自己的語言、屬於自己的稱謂來稱呼家人親戚,當我們的長輩看到晚輩在微信上用汾陽話寫出對自己的稱呼的時候,那種親切感,方才是作為汾陽人的又一重身份認同。


微信打字聊天時如何稱呼長輩? 汾陽方言親屬稱謂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