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代的丞相是厨子还是管家?

923老石油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我们先来详细地解释这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大国,指的是古时候天子直接统治、管辖的地方。有大国,也就有小国。小国,指的是诸侯国,由天子所分封的国家。例如,周朝时期,天子所统治管辖的地方,叫做王畿。而天子所册封的国家,例如齐国、秦国、晋国,则属于小国。在小国之外,则为蛮夷,例如闽越、匈奴等地区。

天子规定了诸侯国的责任与义务,诸侯国则按照天子所设定的责任与义务,对国家进行管理。后来,秦朝改为了郡县制,则由诸侯国变成了郡县。天子给了诸侯王一块封地,诸侯王的任务,就是把封地内的百姓治理好,同时还要保护好天子,如同众星捧月一样。后来,周天子式微,控制能力逐渐减弱,诸侯国之间进行了兼并,做大做强之后,反过来胁迫周天子。这也说明了,天子的能力逐渐下降,天道逐渐失去。

三家分晋为什么能够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原因就是如此。魏国、赵国、韩国没有经过周天子的同意,私自将整个晋国分为三块。不仅如此,还要求周天子同意他们的做法。由于周天子掌控能力下降,军事能力下降,不得已只能够同意。三家分晋,正是宣告了周天子的衰落,中原正式进入了人头翻滚的战国时代。在春秋时期,大家对周天子还是尊敬的,偶尔还会朝拜一下周天子。战国之后,没有人再把天子当回事了。

老子这句话,讲的就是天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若,类似的意思。烹小鲜,就像是烹饪小鱼小虾一样。一方面要掌控火候,一方面还不能够随意翻炒,还要注意配料搭配。这样做,这道菜才好吃。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并非主张什么都不做,就能够把天下治理好。而是主张无为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天子首先是一个有道之人,进而才能够将大道施行于天下,让万物怡然自得,安于生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老子将天子比喻为厨子,目的在于告诫天子,治理天下绝不可以肆意妄为,把天下当成是自己一个人的天下。“建德若偷”说的是,天子只是大道的一个管家,天子必须要明晓大道,从大道中感悟治国理政的道理,接着将它们施行出来,保证百姓的生活。如果把天下当成是天子的私人财产,那么必然会产生欲望,把百姓变成自己获得财物的工具。

《礼运大同篇》中就讲到了“天下为公”。天子的任务,是将天下治理好,而不是把天下变成自己谋利的工具。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天子首先要做到这三点,才能够将天下管理好,将百姓的管理好。

可见,在老子看来,治理天下,要把天下这道菜做好,实在是太难了。而对于小国,老子提出的治理方法是“小国寡民”,就是将诸侯国分得越小越好,这样他们就不具备强大的军事以及兼并能力。只要天子有道,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诸侯国君就不敢乱来,就会完全服从于天子的指导与教化,天下就能够安定与和谐。


稽圣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


什么意思呢?

治理一个国家就好比一个厨子煎鱼不能随便翻动否则鱼肉就煮烂。

西汉初期,国家信奉“黄老无为,无为而治”。

什么意思呢?

就是治理国家不要随便改动现有的制度否则天下大乱。

举个例子汉文帝期间,贾谊(过秦论的作者)主张削藩,也就是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倡的推恩令,但是受到了整个朝廷的反对,最终贾谊的政治主张未能完成郁郁而终。

汉武帝继位之初,锐意改革但是遭到了以太皇太后窦太后为主的反对,窦太后是一直信奉老子的无为而治。

著名的成语“萧规曹随”也是无为而治的体现。

那么无为而治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汉武帝时期窦太后去世以后,汉武帝掌权以后为了对付匈奴,大肆改革任用了一大批儒家学派,从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整个封建王朝的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还一直影响着我们现代人。

以上内容是对此问题的看法。

今天时间紧迫写的有点仓促,我是一个爱好历史的上班族。


上班族聊历史


【历史小八卦迷】之独特看法: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不同理念,分别造就了“厨子型”和“管家型”两种丞相。优胜劣汰,看个人的见解。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大家都晓得,无为而治的提倡者。结合老子的思想以及做菜的法则,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明确了,就是治理 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那么言归正传,“厨子型”的丞相是怎么样子的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保守型人才,不激进,稳重守成;

2.处在较稳定的时期,较少的战乱与天灾,百姓生活比较安定;

3.这样的丞相把百姓看作第一位,爱民胜过忠君。

管家型丞相

丞相,三国以后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说来,丞相当得起一声“国之管家”。又何为管家呢?管家最大的作用是规划和监督府上的人事,是为主人服务的仆人总管。

话又说回来,管家型丞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个人觉得管家型丞相与厨子型丞相的最大区别,在于服务的人不同。管家型丞相,更加侧向于皇帝,他是大国的管家,更是帝王的臂膀!这样的丞相,他或有大才可帮主公夺取天下,安定四方;或权势过大,野心逐渐膨胀,成为一大危害。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瞎扯,博君一乐,不必当真哦。


历史小八卦迷


我是小知识大历史,我来回答。

哪怕就算是是烹小鲜也是有很多工序的,更不用说大到治理国家了。所以笔者认为丞相应该是管家!比如说现在很多大饭店里的后厨,有厨师长,炒菜的厨师,切菜师,配菜师,传菜师等等。管家是传达东家或者老板指示的人,传达给厨师今天要做什么样式的菜肴。进而再说一下丞相,他在一个国家当中的地位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统筹国家,和皇帝商讨大小事务,并传达皇帝的指令。而厨师只是掌勺的类似于国家当中的将军,不管是做一道菜肴还是领兵御敌,都是把指令付诸于行动的人。

所以综合起来说,丞相肯定相当于管家无疑。





小知识大历史


我是咋天即历史,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治大国若烹小鲜,古代的丞相更像是厨子或是管家?在我看来,这也就是打个比方,说治理国家像在厨房烹调小鲜菜一样,丞相是国家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管家,就宛如厨房里使用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烹调一道菜的大厨一样。所以,二者不对立,大厨就像厨房里的"丞相",管家就像一座府邸里的丞相。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道徳经》。一般解释是说治理大国像烧菜一样不易,也要像烧菜一样精心,都要掌握火侯,放好调料。

操作各种烹饪工具,运用好油盐酱醋,制作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需要集中精力,菜品、调料先放啥,再放啥,火大火小的掌控都要精心对待,也算头绪繁多。

管家在一座府邸中的地位也很重要,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经手,负责的方面很多,如大家庭的一般经济开支管理,下人的分配赏罚等日常事务,就像缩小版的国家丞相。他对一府的了解程度不次于府邸主人。主人做出大的决定,管家负责执行办理。想要理顺上下关系,尽量达到各人满意,维持一府的正常运转,也要拿出厨师烹小鲜的精心与本事。

丞相职责,大家都了解,辅助皇帝总理国政,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事务都有参与权力,事务也更繁杂。职责重要,权力很大,更需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谨慎和精心。协助皇帝调配好文武官员,使其人尽其才,制定好各项政策并监督执行,以求做好国富民强这道菜。

总之,分工不同,在各自领域里,都需要拿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来做事,古代丞相就像是厨房领域里的大厨,一座府邸里的总管。



昨天即历史


丞相和皇帝一样,应该是父母,因为只有父母才有足够的耐心教育儿女,并且不计报酬。

地位超然

丞相权力在秦汉达到巅峰,比如汉初三杰的萧何,刘邦拜其为相,给了三项特权:佩剑上朝、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另外,皇帝见到丞相,需要下轿,如果丞相作礼,皇帝也需要回礼。由此可见丞相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君臣共治天下

在丞相权力大的时候,朝廷的政策必须经过丞相才能颁布实施。丞相可以将治国之策献给皇帝,皇帝也可以将诏令给跟丞相商议,两者都一样,如果丞相不同意任何政策都不能实施,甚至驳回,皇帝需要重新修改。君臣共治天下不过如此。

治国若烹小鲜

丞相和君主相互牵制,两者都需要对国家政令负责任,这就导致了君主很难做出出格的事,反之亦然。而治理国家,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因为每一项政策都需要时间去证明,就如烹饪一样,火候时间到了,味道就不会差。


以史知今


应该说古代的丞相一部分扮演管家角色,一部分扮演厨子角色,当然不局限于此,其余种类都可讨论!

首先“管家”“厨子”是不同的分工,前者要操持家庭日常,开源节流,后者则是调和盐分和各种佐料,让菜品美味可口。

这里简单用两代汉相举个例子,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可谓是良相典范,“籍吏民封府库”,收拾秦朝图书文献,为汉朝建立作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大家熟知的“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更表明他作为丞相知人识人的高超眼光。萧何仿秦创造改进一系列的制度政策为繁荣汉朝这个“大家庭”打下重要基础,无疑萧何类型的贤相是管家型!这类贤相还有诸葛亮,全权负责蜀汉安危,简直是超级管家!

那么,“厨子”型丞相最典型的莫过于曹参,这类丞相有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突出斡旋和调和能力,换句话说能力方面似乎没有前者突出。“萧规曹随”也就是这个意思,曹参不愿变更萧何的制度和人事,因为他觉得自理能力不及萧何,在没有更好的措施取而代之之前,宜维持原状,协调好已有的机制运转同样很重要。

无论是“管家型”抑或“厨子型”丞相,只要皇帝有能力总体上运筹帷幄,就可以做到“垂拱而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