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产业链综合优势要做好“补链”“强链”

本报记者 赵姗

在此次疫情中,我国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支撑,尽显中国产业链综合优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我国外贸发展仍呈长期向好的趋势;保持中国产业链的综合优势要做好“补链”和“强链”工作。

我国外贸发展仍呈长期向好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并出现了少量对外转移的现象,但我国外贸发展仍呈长期向好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贸出口的产业结构优化,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二是工业部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较快,生产效率提升空间大。

“疫情对外贸的冲击仍然主要表现为短期影响,疫情缓解或结束后外贸活动将会逐渐恢复,从长期趋势看,外贸发展仍然保持向好趋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立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他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并形成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价值链联系依然紧密,几十年长期形成的区域跨境生产分工与协作具有较强的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二是中国不断推进的产业升级和发展举措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高技术产品领域规避“断链”风险的能力,延长和夯实了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价值链环节。三是在此次疫情期间,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催生和拉动了若干新产业或新模式发展,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四是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和经济运行的强大韧性,这对于外资来说具有强大的投资吸引力。

做好“补链”和“强链”工作

如何保持中国产业链的综合优势?许召元认为,第一,要维护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规模优势。通过不断优化国内环境的办法吸引更多企业留在国内发展,防止出现短期内大规模产业外迁。第二,要优化市场结构和市场布局。首先,要形成让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其组织形式的格局(避免为了符合地方的要求而不得不设立许多子公司),发挥企业内部的协同效应。其次,要形成有利于企业间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环境,优化各行业的市场结构,同样重要的是形成区域间的合理布局,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层次。

他进一步指出,我国稳外贸、稳外资未来还应该在以下两方面发力。第一,要坚定不移实行更大力度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要对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真正落实国民待遇,坚定外资企业在国内发展的信心。第二,要更大力度推进我国的双边多边自贸协定谈判,为国内企业出口创造更好的国际经贸环境。

杨立强则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落实好《外商投资法》及实施细则,着力改善中国营商环境,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提升中国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探索疫情缓解和结束后恢复和激发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力的政策措施。三是鼓励培育和形成一批覆盖全产业链的国内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链的短板做好“补链”和“强链”工作。四是进一步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商签自由贸易协议,推动建设区域“零关税”“零壁垒”跨境贸易和协作网,打造区域性跨境生产分工和协作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