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到《安家》,10年間,從“海清”購房、換房的經歷戳中了多少人的痛點?


近日,最火爆的國產劇,莫過於孫儷和羅晉領銜主演的《安家》,剛開播沒多久,就頻頻登上熱搜。

其實,《安家》從開播到現在,是一部非常讓觀眾糾結的作品,很多人表示:“我是一邊吐槽,一邊刷劇的。

”吐槽是因為劇情偶爾浮誇,堅持刷劇是因為,裡面關於“買房”的話題,戳中了國人的痛點。尤其是“海清夫婦”登場時,大眾都驚呆了,這不是10年前在《蝸居》裡,為了房子而連續吃了一個星期掛麵的“郭海萍”夫婦嗎?

10年前,他們為買房奮鬥;10後,因為第二個孩子的降臨,他們為換房而絞盡腦汁。

10年了,從《蝸居》到《安家》,房子依舊是國人的頭等大事,年輕人要結婚、孩子大了要換房、老人年紀大了要換電梯房等等,一間幾十平米的房子,成了多少都市人的渴望和奮鬥目標。

2009年,一部《蝸居》成為爆款級國產劇,時至今日,依然有忠實觀眾會忍不住回去重刷一遍,只不過時隔10年,對劇情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感悟。一位網友說出了大眾的心境:“

當年看《蝸居》,還在上大學,看點都在男女主角的感情上,現在看《蝸居》,我已人到中年,看點都落在了海萍夫婦上,那時的他們,就是現在的我。”

▲ 《蝸居》中的“郭海萍”夫婦在《蝸居》中,“郭海萍”夫婦和現在多數年輕人一樣,他們畢業於名牌大學,為了實現人生的逆轉,放棄了家鄉的工作機會,投身到大城市。來到大城市,就沒想過走回頭路,他們渴望在這座城市安家,安家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從他們邁進城市開始,買房就成為了吃苦、奮鬥的目標,隨著孩子的出生,房子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剛需”。哪怕揹負鉅債,哪怕節衣縮食,也必須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彈指一揮間,十年過去了,海萍夫婦成了《安家》裡的宮蓓蓓夫婦,讓人感嘆的是,他們依舊在為“房子”奔波。

▲ 《安家》中的“宮蓓蓓”夫婦《蝸居》裡是剛需,《安家》是要改善眼前的居住條件,因為老二要出生、老大要上學,解決在家工作的問題等等,他們需要一套更好一點的房子。從最初的二人世界,只求有個落腳地,到後來的“多口”之家,必須換個大的房子,這10年的跨度,正是多數年輕人的縮影。 所以很多人說,打開《安家》後,有種落淚的衝動,因為一切太真實,看著看著就想到了自己。

《蝸居》裡的海萍夫婦,像極了剛走出校門的小青年。 那時候,兜裡揣著一張名牌大學畢業證書,和愛人來到心儀的大城市,看著都市裡的車水馬龍和璀璨霓虹,滿懷憧憬。 但隨後就不得不面對現實問題,因為經濟條件有限,也為了省錢買房,海萍夫婦只能在擁擠的弄堂裡,租一間只有10平米的房間,連衛生間都是公用的。

▲ 《蝸居》中的“郭海萍”夫婦最初的日子,他們還很興奮,生活雖然苦,卻依舊有情調,兩個人坐在昏暗的出租屋裡,憧憬著未來,計劃著奮鬥幾年,就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但買房的道路,就像一場戰役,轉眼來城市打拼七年了,海萍的妹妹從高中都到大學畢業了,他們依然沒有攢夠房錢。 海藻來投奔姐姐,三個人“蝸居”在10平米的房間裡,擁擠、不便,成為他們生活的主旋律。

▲ 《蝸居》中的“郭海萍”夫婦隨著孩子的出生,海萍一家子的生活更加“艱難”,每當有一項開銷時,海萍的丈夫就會唉聲嘆氣地說:“半平米又沒了”。

最初的熱情早已褪去,生活只剩下一地的瑣碎和不堪,為了省錢,他們連續吃一個星期的掛麵,騎自行車上班,一個月才省出33塊錢,首付依然是夠不到的天文數字。

▲ 《蝸居》截圖那時的海萍,睜眼閉眼只有一個念想:

“我要買房子。”

最後,他們終於湊夠了錢,卻揹負上了“鉅額”房貸,日子依然捉襟見肘,海萍每天早上起來,就有一串數字跳出腦海,房貸6000、吃穿用2500、孩子幼兒園1500….. 很多人說,在《蝸居》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為了買一套房,生活裡寫滿了省錢、狼狽、落魄,更可悲的是,從20歲的青春韶華,熬到了30歲的而立之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其實,現實永遠比電視劇更扎心。我的大學同學,畢業後就去了大城市,因為沒錢,他只能住五環外,上下班要擠近三個小時的地鐵,他說,早高峰和晚高峰能把人擠成肉餅。 現在他北漂快十年了,依然住著出租房,依然拼命地擠地鐵,拼命工作,可以手裡的那點存款,都不夠十平米房價的。 他過的日子,就是現實版的《蝸居》,合租房、公用衛生間和廚房,每天精打細算地過日子,最終連個首付湊不夠。

電視演繹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就是這冰山一角,也讓我們看到了都市外鄉人的艱辛和不易。

《蝸居》中的海萍夫婦,歷盡艱辛終於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可到了《安家》裡,他們的生活依然備受“房子”困擾。

原以為我們是生活的主宰,事實上,一直都是生活牽著我們走。宮蓓蓓夫婦也如此,老大要上學,老二要出生,老人給帶孩子,一家六口根本沒有辦法蝸居在六十幾平米的房子內,所以,他們必須換房。 劇中的宮蓓蓓挺著大肚子,看了十幾套房,依然沒有中意的,中介說她太挑剔,歸根結底,是因為“囊中羞澀”。

在看了N+1次房子後,宮蓓蓓和老公的對話,刺痛了無數中年人的心。 宮蓓蓓的老公,苦口婆心地說:“這都大半年了,咱們看的房子前前後後不下十幾套,差不多就行了,再不買老二就要生下來了,到時候怎麼辦?”

宮蓓蓓頭靠在轎車座椅上,面無表情地說:“我覺得我們倆都挺可憐的,倆博士畢業,兩個人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連一套像樣的兩居室都買不起,可笑吧!”

兩個博士,兩位都是高精尖人才,精打細算七八年,依然解決不了房子的問題,就像宮蓓蓓說的“太可憐了”。 劇中的場景,也很刺眼。 宮蓓蓓下班回到家,滿屋子連個落腳地都沒有,老公還在打地鋪,為了幫學生改論文,宮蓓蓓只能“窩”在衛生間裡加班。

工作累了,宮蓓蓓一抬頭,看到的不是星空,而是亂七八糟的正在滴水的衣服,那一刻,她的眼神透著無奈和悲涼。

和十一年前的海萍一樣,宮蓓蓓在心裡發誓:“我一定要換房。”有人對劇情抱有懷疑的態度:

電視劇是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的藝術,多少會有誇張的演法,說這些話的人,要麼是富二代,要麼是沒有在都市打拼的經歷。

我們來看看北上廣深的高房價,普通人的人均工資是7000左右,夫妻二人也才14000,但就算是五環外的房價,一平米也高達3~4萬元,隨隨便便的一居室,都要一兩百萬。夫妻一年工資不到20萬,除去生活必要開銷,連個衛生間都買不起,一家人蝸居在簡陋的出租房內的現象,隨處可見。可以肯定地說,生活和電視劇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安家》的編劇六六,就在微博上更新過一條動態,她表示宮蓓蓓是有原型的,她是一位真正的婦科大夫,懷孕坐馬桶寫論文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當那位婦科大夫面帶笑意地和六六說,自己拿肚子當桌子,六六看著她的笑,淚水卻在眼眶裡打轉。

所以,電視劇只是還原了生活,讓我們看清了都市眾生相。因為有了孩子,開銷加大,為了生存,夫妻需要上班,老人需要幫帶孩子,三世同堂擠在幾十米的空間裡,這不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此,詩和遠方只能出現在失眠的黑夜裡,睜開眼撲面而來的就是擁擠和吵鬧,置換房子的無力,是許多中年夫妻的縮影。後來宮蓓蓓夫婦在房似錦(孫儷飾)的幫助下,“貸款”換了十年都賣不出去的“跑道戶型”,未來如何,還很難斷定。

有人評價說:“不就換房嗎?至於那麼糾結嗎?”

真實答案是“至於”,中年夫妻的累,沒有經歷過的人,沒資格評論。

上有老、下有小,事業瓶頸,讓中年夫妻不敢“揹債”,他們賭不起,換一次房,無疑是傾家蕩產的代價,他們必須精打細算。不是宮蓓蓓事兒多,實在是現實生活太殘酷,房子對於他們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投資,怎麼會輕易買呢,置換房子的窘迫感,讓許多中年夫妻感同身受。

十年的間距,從《蝸居》到《安家》,“海清”購房、換房的經歷戳中了多少都市人的心聲。也許有人會問:

“為什麼非要買房?租房不也一樣可以生活?”

事實並非如此,“租房”的另一層意思是“居無定所”,哪天房東有變動,你就要面臨被“驅逐”,就要面臨“無房可住”。在中國,無論貧富,無論何種年齡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個房產證,代表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是“家”和“歸屬感”,不然大城市再繁華,你也只是匆匆的過客。不管是前10年,還是往後推10年,房子永遠是中國人解不開的鎖,只是希望,每一個背井離鄉的外鄉人,都可以通過奮鬥,在都市裡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幾十米空間。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