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祕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家庭背景

朱熹出生在儒學世家。

父親朱松受程顥、程頤影響頗深,對義理之學興趣濃厚。重和元年中進士,之後當過縣尉,任過吏部郎,最終因反對秦檜和議遭貶,未能到任就病逝了。

人民群眾熱衷編排一些與眾不同的故事來彰顯偉人名家的卓爾不群,對於朱熹的父親,曾有這麼一個民間傳說:傳聞朱熹出生之前,父親朱松找人卜了一卦,卜筮說了一段順口溜——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

此話可信程度,各位看官自行評判。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童年趣聞

朱熹出生的時候,右眼排列七顆小黑痣,如北斗七星佈列。好在痣小,不影響顏值,否則「青面獸」就不該是楊志的綽號了。

朱熹幼年聰慧,五歲上學,輕輕鬆鬆讀懂《孝經》,還在書頭上寫下八個大字: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這個懂事的小孩對「孝」的理解程度,放到現代,恐怕令很多子女都無地自容。

稍大一點兒,也就五六歲的時候(一說是四歲),朱熹跟小夥伴在門前沙洲上嬉戲打鬧,休息時用手指完整地畫下了八卦。

有一次,父親指著太陽告訴朱熹:這是日。

朱熹問:日依附著什麼?

父親笑著說:天啊。

朱熹又問:天又依附什麼呢?天上有啥啊?

父親一時語塞,竟不知如何作答。說實話,如果孩子這麼問我,我除了回答一些簡單的天文知識皮毛,也給不出合理、準確、科學的解釋。人類在宇宙面前,渺小的像顆沙子。

宇宙是什麼?宇宙外面又是什麼?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樣?這些問題,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誰都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五六歲的孩子有如此強烈的求知慾望,這為其日後博覽群書、深耕儒學提供了強烈的動機。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仕途生涯

十九歲時,朱熹考取進士。之後去同安任職,途中向程頤的二傳弟子李侗求學。

李侗是朱熹父親的同窗好友,十分器重朱熹。朱熹為官任期已滿,離開仕途拜李侗為師。李侗將畢生絕學「洛學」傾囊相授。從哲學角度論證「天理」與「人慾」的「洛學」,為朱熹的學說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

三十歲左右的朱熹,已不再留戀仕途,醉心學術研究和教育活動。

後來孝宗問政,朱熹也給出了三條回覆,情形類似當年董仲舒回覆漢武帝。不同的是,漢武帝採納了董子的意見,宋孝宗否定了朱子的抗金主張。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理學概述

說到朱熹深入研究的理學,從類別上來說,應該是儒學的一派。

理學認為宇宙萬物由「理」、「氣」兩方面組成。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物理的本質與規律。理、氣相依,不能相離。並且,理在先,氣在後。

強調「天理」和「人慾」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慾」,服從「天理」。

至於後人對「存天理、滅人慾」的詬病之處多有斷章取義之嫌,本文不在這裡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深入瞭解一下。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教育理念與讀書方法

在教育方面,朱熹把人的教育分為小學(8-15歲)和大學(15歲以後)兩個階段。

小學教育主要內容重點是教事,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說理。這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

著名的朱子讀書法,是高度概括歸納的讀書方法,分為六條:

循序漸進。三層含義:讀書要按照一定次序,不可前後顛倒;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安排讀書計劃;不可囫圇吞棗,急於求成。

熟讀精思。熟讀成誦,精於思考。過目即忘,讀完即遺,毫無意義。

虛心涵泳。虛懷若谷,靜心思慮。反覆咀嚼,細心玩味。

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

切己體察。讀書要切合自己,見諸實際行動,身體力行。

著緊用力。兩層含義: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必須抖擻精神,勇猛奮發。悠悠然與鬆鬆垮垮皆不可取。

居敬持志:讀書時要精神專注,注意力集中,保持敬畏之態,並持有遠大志向,以頑強毅力長期堅持。

同時,朱熹還是歷史上第一個詳細解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人。他說:憤者是心求通而未得之狀,悱者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是開其意,發是達其辭

著名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也源於朱熹對「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這一教學經驗的概括。在教學的過程中,朱熹還多次談論到「課程」一詞。

「四書五經」中規範人們思想行為規範的封建科舉教科書《四書集註》,也是由朱熹52歲時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刊集註的。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產生濃厚興趣的儒家集大成者朱熹,在六十四歲時仍在同宋寧宗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意義。

七十一歲離世之前,這位平生潛心學問、致力哲學研究、為官清正廉明、教書誨人不倦、著作甚豐的閩學派代表人物,仍在案頭整理殘篇,試圖把自己的思想與道統盡數傳於後人,為人類文明作出自己最後的貢獻。

困惑了他一生的問題,恐怕也只有交給後人來解答了。

「某自五、六歲,便煩惱道:『天地四邊之外,是什麼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後也須有什麼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後是何物?」


六歲便對宇宙終極奧秘感興趣,真正的朱熹,如何解讀自然和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