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會解體嗎?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歐盟是歐洲地區27個國家經歷很多年不斷演化和過渡才形成的一個國家聯盟。儘管它也有歐盟理事會和歐盟議會,有時候也對外發出一個聲音,但它的確只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

歷史上歐洲民族眾多,民主矛盾尖銳,各國經常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戰亂不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將歐洲打得是筋疲力盡,被新興國家——美國奪走了歐洲國家的世界主導權,於是歐洲國家心有不甘,但又心有餘而力不足,歐洲大國領導人為避免歐洲經常性地內鬥,決定逐步形成聯盟抗衡美國和蘇聯的世界主導權,於是才逐步有了歐洲聯盟的成立。

當然,可能歐洲國家領導人開始也沒有想過原來的煤鋼共同體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能走到今天,更沒有想到民族眾多的歐洲國家即使聯盟了也能爭鬥不止了。

這次疫情世人看到了歐盟內部國家之間相互扣押口罩及其他醫療物資,相互指責,歐盟在新冠病毒疫情防疫上沒有起到領導作用,各成員國之間也少有相互幫助,甚至大有一言不合、就有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架勢。

歐盟的成立、擴大和發展經歷了很多年,其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國家是後期才加入的,這就導致偶們內部山頭林立、大國之間爭奪主導權、大國小國之間爭奪資金補貼、先入盟國家和後入盟國家爭奪話語權等現象。

歐盟實際上是由法國、德國以及後來加入的英國等三個大國組成的三駕馬車主導的。作為後入盟的島國,英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一向離心離德。它沒有廢除英鎊啟用歐元就可見一斑,它與歐盟之間可以說是相互利用,覺得歐盟沒有了利用價值又加之法德聯合排擠,於是它就果斷退群了。

英國退出歐盟必然造成歐盟內部動盪和新一輪的權力爭奪戰和利益劃分,導致現在歐盟內部並不平靜。

歐盟內部除了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其他國家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規模以及國際影響力上都是小國,它們如果單打獨鬥,就毫無國際影響力,很多國家都不可能買他們的賬。但是如果他們在歐盟內部,還可以狗仗人勢,大樹底下好乘涼,形成合力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其影響力就很大了。

同時,法國和德國也一樣,雖然名義上是大國,但是如果單一國家和美國、中國甚至俄羅斯相比,都只是二流強國了。他們聯合起來以歐盟為幌子參與國際事務,就具有了和美國、中國對抗形成世界第三極的實力了。

綜上所述,歐盟國家儘管爭鬥不休,但是不到迫不得已是不會退群的。歐盟內部成員國一定會堅持團結中鬥爭、鬥爭中團結、求同存異的原則,但肯定不會徹底退群。

歷史充分的證明,一個分裂的歐洲就是一個好鬥的歐洲,那樣的歐洲將在全球事務中毫無話語權,作為領導了世界幾百年的歐洲殖民主義的後代,他們並不甘心失去國際事務的話語權的。

歐洲國家的防務被美國人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名義給實際控制了,現在歐洲國家還可以以歐盟的名義代表歐洲各國的整體利益,勉強與美國和中國並列為全球領導者中的一員,發出自己的聲音,如果一旦解體,整個歐洲都將被美國控制,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是不甘心的,因此它們會千方百計搶奪歐盟的話語權並維持歐盟不散的。

其實歐盟的存在對美國是不利的,美國巴不得歐盟解體,也在千方百計、不遺餘力地破壞歐盟的團結,很難說英國的退群沒有美國人的慫恿。


蒲哥731


歐盟本來就是個冷戰產物,是西歐和中歐國家為了與蘇聯和東歐國家對抗而搞出的“經濟北約”。冷戰結束馬上就30年了,歐盟的盛極而衰也是必然的。從英國脫歐開始,歐盟就已經處在解體之中,其內部裂痕未來會越拉越大。導致歐盟解體的原因有很多,簡單講一點

如何對待美國和北約,如何對待俄羅斯?這是對歐盟未來發展的根本分歧。由於地緣位置的不同,歐洲內部實際上已經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以法國為首。法國越來越希望歐盟能建立自己的防禦體系,擺脫對美國和北約的依賴。北約實在是太花錢,卻完全是美國的工具,背離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安全需要,大多數歐洲國家並不願意拿出那麼多錢來對付俄羅斯。意大利、希臘、西班牙等財政不好的國家特別支持法國。

第二派是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等中歐國家。他們也希望與俄羅斯恢復正常的政治經濟關係,但是仍然希望美國和北約能夠繼續存在。

第三派是與俄羅斯接壤的波蘭、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三國,這幾個東歐國家鐵了心向美國和北約效忠,因為北極熊就在家門口。

未來,隨著美俄矛盾的持續,這個矛盾會越來越凸顯出來。


萊茵的黃金


歐盟現在的處境很尷尬。很可能繼續解體,解體最大的原因就是:法德目前實力不夠,無法在美俄兩大勢力間保持獨立地位。

(1)歐美在“二戰”後共同組建的國際新秩序,已經被美國打破,歐盟是加入新的“美國幫”還是保持獨立發展是一大悖論。

關於“美國幫”詳見回答的“如果美國退出聯合國,能驅趕聯合國總部出美國嗎” 一文。

一方面,美國既得到了現有秩序的好處(如美元霸權、國際話語權、美國惹事他國買單等),卻又不想承擔責任的美國,力圖推翻現有秩序。例如美國造成的難民問題,就使得歐洲的現在秩序維護者(德國和法國)愈發難做。包括意大利、奧地利等國在內都因難民問題與德發發生衝突。意大利現在在歐盟屬於替代英國的角色,很顯然,意大利的作用並不是合力。

因為上述矛盾,經濟較為發達但軍事力量薄弱的歐盟面臨著:一方面反對現在的美國政策,一方面又離不開美國保護的矛盾。

(2)法德等維護現有秩序的領導人如果失敗,歐盟將全面右傾化與左傾化矛盾。既一方面投向美國的懷抱,一方面也有投向俄羅斯的懷抱的國家。

如果這種形式出現,歐盟以集體力量成為一極的思想將徹底失敗。歐洲的世紀連餘暉也都沒了。

美國對中東北非地區的搗亂和製造的戰亂,製造了幾百萬難民。歐洲各國承擔了絕對壓力,幾百萬信仰不同、思想不同、素質不同的人進入本不大的歐盟各國,其對各個國家的壓力可想而知。

現在歐盟離不開美國又心生怨氣,但還不足以讓歐盟10年與美國徹底脫離。關鍵因素就是法國和德國未來將怎麼辦?如果不能將法德意西波五個較大國家進行有效組合,那麼,歐盟分為三股甚至多股分裂力量是很正常的。


坐古談今


歐盟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起初的煤鋼聯盟只不過是法國為了掌握和控制德國而設。走到今天,它己經是一個經濟和政治雙重功能的世界性的地區組織,完全具備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抗衡的能力。它的缺陷是防衛上仍靠北約,所以,它仍在美國的實際控制中。

它作了很多努力,如申根協定,歐元,吸納了歐洲所有能接納的國家。但,經濟上一技獨秀的只有德國。近年來,英國脫毆成為了歐盟的重要事件,英國一退出,馬上動搖了歐盟成中的其它國家,據說希臘就有也退出的想法。多米諾骨牌的效益是有可能發生的,好在現在脫歐的聲音消聲匿跡了

歐盟現在又面臨著一場考驗,即歐盟與美國的關係,大家都知道,歐盟和美國在伊核問題,關稅貿易,許多問題上產生了分岐。究竟下來會是什麼結果,還都是未知數。但,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引起世界重組。也就是說歐盟也可能在美國問題上重新站隊。因為,有很多小國可能更多地看美國人的臉色。那樣,歐盟中的脫歐就會增加。

要想真正歐盟解體,還得看德法兩家。因為歐盟的起因由兩家而起,解體也應當是兩家的事。目前看來,兩家在重大事情上還是保持一致的。法國的傳統一貫是保持對美國的獨立性,德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一貫比較低調。這也是兩家團結一致,協調的較好的原因。因此,在可見的將來,歐盟可能分裂,但徹底解體似乎沒有可能。


天太2


歐盟的解體不是已經開始了嗎?英國“脫歐”是什麼意思?不就是脫離歐盟了麼?歐盟政治經濟上最重要的三個國家——英法德,現在走了一個。歐盟當然會受到衝擊。若干年後歐盟完全解體之時各位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會這麼寫——當年的英國“脫歐”,邁出了歐盟解體的第一步。。。。。

在木叔看來,歐盟如果要維繫目前的體系運作,特別是“用一個聲音說話”,在很多問題上卻是充滿挑戰。這些挑戰處理不好,會在不同國家間產生很大隔閡,隔閡多了,自然脫離和解體的主張也會增多。

具體而言,歐盟面臨解體的可能有如下幾方面:

第一,全球單邊主義和右翼思潮頻現,對歐盟的多邊主義和中左思潮是一種“逆反”。

特朗普上任算是全球單邊主義的一個最明顯趨勢。未來很多國家不排除會更加單邊主義傾向。甚至不排除美國人今後會繼續選擇類似風格的總體。而歐洲的右翼思潮,比如對難民政策、移民限制等的民粹主義風格的政治化也變得成為社會趨勢,甚至成為主流。

這兩種風格與歐盟的多邊主義和中左思潮並不相稱。一旦全球多國類似的政治風格成為“潮流”,歐盟的行事方針就與不同國家產生了差異。這種異化和逆反,會讓歐洲統一的發展陷入僵局。

第二,歐盟內部分裂日益嚴重,新老歐洲、老歐洲之間、新歐洲之間的矛盾與隔閡有加深趨勢。

過去以法德核心為基礎的歐盟,到英法德三角為基礎的歐盟,到如今以新老歐洲為軸心的歐盟,歐洲的統一與發展經歷了幾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問題。

(歐盟核心法國和德國能牽手多久?)

如今東歐的新歐洲與法德為主的老歐洲在眾多問題上分歧嚴重。比如難民接收問題。東歐很多國家甚至寧願在歐洲法院打官司,也不接受法德安排的難民政策。

其實法德之間也不是什麼問題都能磨合得清楚。比如對敘利亞問題、對俄羅斯問題,雙方立場也有微妙差異。同理,東歐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暗流湧動。這些都是不利於歐盟統一意志的定時炸彈。

第三,美國與歐洲關係,是歐盟發展的又一關鍵因素。美國政策的變化會導致歐盟內部成員國關係變化。

從國際關係博弈的角度來看,一個強大且統一的歐洲是不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它更像是與美國爭奪話語權的一極。一個脆弱多元的歐洲,才更能讓美國的利益最大化。因此美國在很多時候是會對歐洲使“小動作”,促使其內部意見分裂的。

不久前媒體報道特朗普希望法國退出歐盟就是一個例子。如今特朗普的這種單邊主義風格與歐盟強調國際聯合解決問題的多邊主義存在本質差異,雙方在經濟問題上的矛盾也日益深化。不排除美國對歐盟國家“各個擊破”的戰略持續發酵,這雖然不會馬上讓歐盟解體,但製造矛盾的效果不容小覷。

第四,歐元等經濟問題或許會促使歐盟面臨更大挑戰。

雖然歐元區不完全等同於歐盟,但是歐盟的未來發展方向一定是歐元成為歐盟的唯一貨幣。這可能會讓很多國家不滿。比如波蘭。雖然是歐盟國家,但卻保留自己的貨幣。前幾年歐元危機的時候,波蘭還慶幸沒有跟著歐元起舞。

一旦未來歐元繼續出現問題,歐洲經濟整體跟著出問題的話,各成員國離心傾向會加大,畢竟歐元並不一定綁定本國的經濟發展,而是反映歐盟整體的經濟活動。從一國經濟發展來講,當然自己的貨幣政策被本國央行操縱會更得心應手。

因此,木叔認為,歐盟未來如果不能處理好以上的四層關係,歐盟的分裂甚至解體確實不是一件紙上談兵的事,而是存在現實可能的。如果這樣,是挺讓人無奈也挺悲哀的事情。


探討歐盟的未來!


木春山談天下


歐盟是目前區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組織,從歐洲煤鋼共同體到歐共體最後到歐盟建立,其一體化程度逐步加深,成員也日漸增多,一度成為世界區域合作的典範。但目前歐盟的一體化步伐遇到了不少阻礙,進一步合作的步伐也開始變慢甚至是停滯。這些障礙有:


英國脫歐。英國脫歐公投後,英國除了完成手續之外已沒有回頭路可走,目前英歐的相關談判已基本完成。影響更大的是這一事件的示範效應,還會有成員國效仿公投嗎?

債務危機。當前有些歐盟成員已因債務問題處於破產的邊緣,在如何救助這些國家的談判中,成員國的分歧仍然很大。


新老歐洲的矛盾。歐盟老成員與新入夥的東歐國家之間分歧很多:發展水平不一致;對外政策有分歧,特別是在於美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上分歧較大;對待移民的態度不一致等等。

安全上不能自理。歐盟國家眾多,但自已卻沒有自保的能力,主要靠美國領導的北約來保護安全。但目前美國的能力與意願都在下降,一直要求歐盟國家提高軍費。歐盟廣大成員對德法建立自保力量的呼籲響應的也不積極。

鑑於歐盟目前遇到的眾多問題,小編認為其解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關鍵看其目前的德法核心能否有效應對這些難題。


姜運倉


歐盟解體不解體就看跟俄羅斯的關係,跟俄羅斯關係處的好就不會解體!

歐盟是歐洲聯盟的簡稱,可以追溯到1951年法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國成立的歐洲煤鋼市場,1967年發展成為歐共體,1991年歐共體12國簽訂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又稱歐洲聯盟條約),形成了歐洲聯盟;

歐盟國家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建立歐洲貨幣體系,1999年誕生了歐元,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的防務體系;

歐盟的誕生是歐洲千年歷史發展中第一次擺脫了誰都不服誰的亂局,團結就是力量!歐盟的GDP在2018年已經達到19萬億美元左右,接近世界第一的美國20.5萬億美元水平!正因為有如此強大的經濟支撐,世界各國都普遍看好歐元能和美元平起平坐,成為世界貨幣!


但是,歐元的橫空出世,引起了一個國家的警覺!那就是歐盟最好的盟友美國!

眾所周知,美國是靠美元霸權週期性薅各國羊毛得以支撐其軍事霸權,來對全世界指手畫腳,哪個不聽話就制裁他,打擊他!如果歐元強大了,那美元霸權還怎麼維持?

因為美國有這個私心,從1999年歐元誕生之日起,歐元和歐盟就進入多事之秋!

1999年,美國拉著北約,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轟炸了南聯盟,讓歐洲局勢動盪起來,大批資金逃往避險勝地美國,歐元一下從1.12跌到0.88(對美元的匯率)!開門黑的歐元很長時間處於疲軟狀態;


讓歐元失去和美元的競爭力,拆散歐盟是一了百了的方法啊!

美國拆散歐盟的工具就是他的老祖宗英國,英國這個保持三百年世界霸權的老牌帝國,二戰之後就跟著新霸權美國後面混,二者有歷史上的淵源,自然合作起來得心應手,其實法國在戴高樂的時候,就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擔心英國搗蛋,後來到1973年戴高樂逝世之後才勉強讓英國加入;

果然,英國加入歐共體乃至後來的歐盟,就是一個刺頭,不服管!比如不加入申根協議,不用歐元。

英國在歐盟內經常以美國代言人自居,攪得歐盟很多議題得不到共識!比如伊拉克戰爭,歐盟其他國家都堅決反對美國出兵,就是英國跟著美國後面殺進伊拉克!

法國和德國乾脆形成歐盟軸心,基本不再拿英國當回事,英國首相卡梅倫想通過搞脫歐公投來要挾歐盟,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脫歐公投竟然通過了!這下歐盟其他國家舒了口氣,英國這個搗蛋鬼終於要脫歐了!


老金認為,即使去掉了英國,歐盟還有一個隱憂,讓歐盟有隨時被打散的危險!那就是歐盟沒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簡單的說,就是拳頭不夠硬!

現代社會不僅僅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更是要看各家的拳頭,拳頭不夠硬,你的商品和市場就隨時有可能被拳頭硬的國家搶奪走!看看歐盟各國的軍事力量,只有法國有核武器,法國的核武器射程只有五千多公里,不能覆蓋全球,只能打到莫斯科!這是法國人偷懶的結果,冷戰時期主要對手就是蘇聯,能達到莫斯科就可以了!

自然,射程只能達到莫斯科的核武器保護不了歐盟在全球的利益,自能是法國自保而已,德國雖然經濟上強大,但軍事上好多年沒有換裝武器了,德國人知道,有美國人保護,不需要花多少錢投入國防力量,現在要德國拿著自保都不夠的國防力量去保護歐盟也是扯淡!

歐盟領頭羊法德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力量就更不夠了,這樣一旦美國在歐洲鬧起動亂,比如在烏克蘭挑起事端,歐盟根本沒有力量去維護歐盟的利益和發言權!只能再次遭受資金流失到美國的慘痛教訓!

這就是軍事是貨幣後盾的直接體現,沒有強大的軍事,也就沒有強勢的貨幣!


要想歐盟防務力量強大起來,首先是建立歐洲聯軍,法德已經開始行動,歐盟也撥出一百多億歐元進行歐洲防務建設的啟動資金,

還有一個捷徑,那就是聯合武力強大的俄羅斯!

最近一系列的動作預示法德在拉俄羅斯作為歐盟的後盾:

一個是建設北溪-2天然氣輸送管道,更好的跟俄羅斯進行經貿往來,保證歐盟的能源供應,在利益上自然也捆綁了俄羅斯;

第二是為了繞開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英法德準備啟動INSTEX機制,順便拉上俄羅斯一起搞,普京也樂見其成,如果INSTEX搞成了,就成為歐盟有一個捆綁俄羅斯利益的紐帶!

有了經濟利益的捆綁,未來歐盟就不用擔心俄羅斯所謂的武力威脅,這也是美國一貫拿來嚇唬歐盟各國的工具,讓他們服服帖帖的跟著美國走,現在跟俄羅斯進行經濟捆綁,自然沒有了俄羅斯威脅,還可以利用俄羅斯來抵擋美國的搗亂!

如果走到聯合俄羅斯這一步,那歐盟就不用聽美國的了,就可以堂堂正正的做獨立聯盟!自然就不存在解體的危險!


你對此有何看法?期待你的觀點留言:

老金看世界,揭秘國際風雲背後的故事!期待你的關注,點贊!


老金看世界


歐盟不會解體,只是這個聯盟會隨外部變化而變得緊密落或鬆散。這個外部變化主要看美國的強弱。

歐盟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市場,巨大的市場,容易促使歐洲的復興。期間雖有蘇聯,華約,但那是美國與北約的事,歐洲各國也中是輔助的角色。它們與歐盟最開始的目的沒有很大關係。

而在歐盟內部起決定性作用的國家是德國與法國,德國因為二戰原因,在政治與軍事上先天不足,正好與法國形成互補。法國曆史輝煌,出過不少世界聞名的大人物,本身也有作世界超級大國的野心(至於要與美國平起平坐)。奈何上限太低(人口,土地),想要更多的話語權,必須藉助歐盟。

有一本名為《美國陷阱》的書,記載了一些事情。

法國有一家公司與近期華為的遭遇一樣。公司名稱——阿爾斯通

美國通過“合法以”的手段將法國企業阿爾斯通的核心業務——能源業務(發電與電網)賣給美國企業通用電氣。

阿爾斯通是成立天1928的法國電力公司,目前在全球擁有9萬多名員工,在電力、能源和交通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其水電設備、核電站常規島,環境控制系統均處於世界第一。

阿爾斯通造的“燃氣輪機”是天然氣發電廠的核心設備,也是萬噸航母的動力心臟。

基本上這家公司的地位,相當於中國之華為,日本之索尼。

如此上能搞航母動力,核電的公司,法國政府怎麼可能讓美國企業收購其核心業務呢。

這家公司如此強勢,自然與美國公司產生了不少對抗,產生了不少糾紛。

當時是,皮耶魯齊是阿爾斯通的全球副總裁,

2013年4月,他像往常一樣去紐約出差。然而,在抵達肯尼迪機場之後,迎接他的不他的同事,而是美國司法部的手銬。

與華為孟的事件一樣。

剛開始皮副總裁,還很鎮定,因為他覺得這事不大,“而且美國是法制國家,講契約精神的。”(這句話是我自己加的)。然後,美國利用他的“長臂管轄權”,即

任何外國人或外國公司的僱員,只要通過美國的郵件系統進行通信,或者使用美國的銀行進行轉賬,或者和美國發生了一絲絲聯繫,如果在上述行動中,有違法的情況發生,美國都具有管轄權。

對於公司與印尼的行賄案。(這與美有什麼關係,主算行賄也是印尼政府的事)

於是美國對皮副總裁提出起訴,皮副總裁被迫關進牢記。三個月後,美國給他二個選擇,認罪或者坐牢。

皮副總裁被折磨的身心俱疲,認了。

後面又有一系列操作,總目的在於讓通用收購阿爾斯通的核心業務。

當然了,法國政府也極力阻止,不過國力始終不及美國,眼睜睜看著自家的驕傲被人搶去了。(美方買通了阿方公司內部高層)

其中有多少勾當。《美國陷阱》這本書有詳細介紹,我就不我說了。


憑著這件事,也可以出美國的霸道行徑,歐洲要不抱團取暖,遲早被美國吸乾淨。這也是歐洲為何要成立聯軍,加快一體化進程。沒有軍隊的保證,歐元根本不足已與美元抗衡。

至於說俄羅斯,本身已不具備威脅歐洲的實力,而且東歐那些與俄羅斯有世仇的國家亂來,再加上北約的制約,美國挑動俄羅斯,將歐盟託在北約的戰車之上,歐洲會好過的多。

我的觀點;歐盟不會解散,會因為美國的壓力,也更加團結,但總有搗亂者存在,未來的日子不好過。


艾洛布


萬眾矚目的歐洲議會選舉已經落下帷幕。因為近兩年歐洲的特殊時局,這次選舉被視作決定歐洲未來走向的關鍵之戰。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雖然整體上,親歐、疑歐兩派在歐洲議會的格局並未大變,親歐派依然佔據優勢;但如果進一步深入剖析,歐盟內部,變化依然驚心:

首先:歐盟議會的傳統兩大黨團,也是親歐派主力核心——中右翼的“歐洲人民黨”(EPP)失掉38席、變為178席;第二大黨團、中左翼的“歐洲社民盟”(S&D)則失掉34席、降至153席。這種變化,不僅意味著歐盟傳統支撐力量的削弱,更重要的是,鑑於歐洲議會形成多數需要至少376席,現在的選舉結果意味著,自1978年這兩大黨聯手組閣的傳統也將無法延續,必須要有第三、甚至第四個黨的加入。

聯合組閣黨派的增多,意味著內部分歧的增加,風險和不穩定性性上升。從這個角度,親歐派在未來五年的影響力號召力走弱,肯定比表現上的議席減少更甚。

而疑歐派內部,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雖然整體議席方面,疑歐派議席只比上次少量增加,但內部卻出現了根本性的結構變化——傳統的溫和黨團,僅主張歐盟向成員國放權、但並不主張脫歐的“歐洲保守與改革聯盟”(ECR)失去了17個議席,損失慘重。而意大利民粹政治家薩爾維尼領導的,包括了歐洲多國的一線民粹政黨,如勒龐領導的法國國民陣線(NR)、德國的另類選擇黨(AfD)、奧地利自由黨、丹麥人民黨等各國民粹政黨的極右翼聯盟則獲得了31個議席,成為歐洲議會第四大黨。該聯盟的共同特徵是反移民、反歐盟、有很強的民族主義色彩。主要共同訴求,或者說紐帶,就是希望自己的國家脫離歐盟、或者至少是脫離歐元區。

溫和黨團沒落,民粹黨團異軍突起,這種此消彼長,意味著所謂疑歐派內部,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疑歐派的主流訴求,不再是歐盟體系下,成員國主權多些少些這樣的量級紛爭,而是直接要瓦解歐盟,摧毀歐洲一體化。

而最為關鍵的是,民粹政黨取得最大突破的,恰恰是歐盟體系內的幾個支柱性國家——在法國,勒龐的國民陣線,壓過了總統馬克龍的前進運動,成為歐洲議會中的法國第一大黨;在英國,英國獨立黨(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個政黨要幹嘛)戰勝英國傳統兩大黨——保守黨和工黨,一躍成為歐洲議會中的英國第一大黨獨立黨,也由此粉碎了外界關於英國人已經反悔,不想脫歐的推測。而在德國,默克爾所屬的基民盟雖然依然拿到了29個席位,與英國獨立黨並列歐洲議會最大單一政黨,但支持率卻比五年前少了6.6個百分點。

綜上所述,這次的歐洲大選,趨勢是很明顯的:雖然歐盟的天還沒有塌,但民粹脫歐勢力,已經正式登堂入室,且來世兇猛。如果這種趨勢在未來的五年不能扭轉,那麼歐洲一體化,可以說前景黯淡。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歐盟會搞成這個樣子?

當然,這個很好解釋。在之前的海外風雲系列文章中,雲石君曾經多次分析——近年的歐盟經濟持續頹靡,動搖了歐洲一體化的經濟基礎;而洶湧而至的難民潮,以及內部穆裔人口的暴漲,在引發社會問題,加劇歐盟各國分歧的同時,更對作為歐洲意識形態基礎的聖母價值觀和政治正確造成巨大沖擊。

這些都是正確的。但除了這些現實問題之外,歐盟自身的結構性缺陷,以及美國方面的壓力,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歐盟分裂的危機。

首先說結構性缺陷。本質上,歐盟的組織形式,決定了它是一個只能共富貴,不能同患難的組織。

眾所周知,歐盟不是一個國家,而只是一個主權國家聯合體。在歐盟體系下,歐洲各國既有加速整合,以整合內部經濟政治力量,以與美、中、俄等世界級大國分庭抗禮的願望,但同時也有保存各國獨立的要求。

既融合又獨立,這二者本身是互相矛盾和對立的。但歐洲卻要同時滿足這兩點。無奈之下,只好對二者進行折中,彼此互相妥協,最終產生了歐盟這樣一個半融合半獨立的國家聯合組織。

但這樣的妥協產物,註定從一開始就蘊含著不穩定因子。表面上,歐盟組織獲得了一些凌駕於加盟國之上的最高權力。但它的這種權力來源,本質上並非是基於自己的強勢,而在於各加盟國的授予。由於未能剝奪加盟國的核心獨立主權,所以在制度設計上,加盟國完全可以隨時反悔,抗拒甚至選擇脫離歐盟。

當然,當歐洲一體化順風順水時,這種情況是肯定不會出現的——畢竟這時候大家都能從歐洲一體化中得到好處,雖然這其中各國也會存在差異,但無非就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大家就算扯皮,也無非就是因為“分贓不均”,但不管怎麼不均,能得到好處這是肯定的,所以大家再怎麼鬧,也不會砸掉這口大鍋。

但如果形勢變壞,歐洲面臨重大困境,那就不好說了。畢竟歐盟28個成員國,每個情況都不一樣。某一件壞事——比如難民問題,債務問題,雖然看上去是讓歐盟整體受害,但實際上細分下來,有的國家受害深,有的國家受害淺。這時候,出於維護歐盟整體安全的訴求,勢必要求各成員國分攤。

而這種分攤,勢必引起各成員國紛爭。如果麻煩小,那大家出於內部團結,維繫歐盟這個整體,那或許還可以忍受。但如果麻煩太大,大到超過了某些國家的承受極限,那他們自然會拼死抗拒。而當這種傷害,超過了某些國家從歐盟體系內能獲得的好處,那他們就會考慮脫離。

這是歐盟制度設計的死穴。歐盟對成員國缺乏根本性的強制力,所以這個聯盟的維繫,其實根子是繫於一個“利”。只有讓每個成員國獲得利益,或者說利大於弊,才能夠讓他們擁有向心力,但一旦不能在普遍得利,或者說當有些國家利小於弊,那這些成員國完全可以自行脫離。

那麼,怎樣才能讓歐盟擺脫這個死穴?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在利之外,再加上一個力字。如果歐盟中樞或者主導者,對參與過擁有足夠的強制力——即便無法形成國家內部的中央、地方完全從屬關係,但至少也得像霸主與衛星國的附庸關係,那歐盟這個組織,才能真正擁有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但問題是,歐盟做不到。至於為什麼做不到,雲石君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分析過——歐盟內部缺乏強勢核心,所謂的領袖德國,政治、軍事都是渣渣,經濟雖然不錯,但也只是相對較強而已,不僅不足以跟外部的世界級大國——比如美、中相抗衡;就是在歐洲內部,也不足以對其他成員國形成足夠的戰略優勢;而另一領袖法國,也同樣有瘸腿,以及優勢領域強度不夠的問題。

領頭羊的實力有限,以及自身分裂(德法二元軸心的設置,本身就比單極軸心更難協調一致),使得他們主導下的歐盟中樞,很難獲得足夠的硬實力支撐。在中樞乏力的情況下,對成員國的強制力約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時局正常時,他們還可以憑著歐洲一體化帶來的利益,要挾成員國聽命,當時局不順,大廈將傾,他們就很難通過強制力,來強行留住成員國共患難,避免樹倒猢猻散的結局。

這是歐盟的內部頑疾。而美國方面的變化,則是瓦解歐盟凝聚力的外因。

美國對歐洲的影響力是全方位的。

政治上,歐盟雖然自成一體。但視野放更寬些,整個歐洲,又是美歐同盟的組成部分——而在這套體系中,歐洲處於從屬地位。

這種結構,使得歐盟這個組織,與美歐同盟這個聯盟,存在著原則性的矛盾。美歐同盟的內部平衡,是建立在美國實力遠超於體系內任一國家基礎之上的。而歐盟的形成,使歐洲國家越來越多的以整體姿態參與國際競爭。而歐盟的整體規模,與美國相差不遠。這就是說,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劇,歐盟內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強,歐洲在美歐聯盟中與美國的地位將逐漸拉平。

這明顯與美國利益相沖突。

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美歐這兩股主要勢力,那美國早就對歐盟下手了。只不過,除了美歐之外,地球上還有俄羅斯、中國、伊斯蘭等重量級勢力——他們與美國的分歧,明顯要超過歐洲。這種情況下,美國要維繫霸權,還有賴於歐洲的鼎力支持,所以不便冒著引發歐洲整體反感,甚至陷入對抗,向歐盟下手。

但是,這種不便,也是看情況的。如果歐盟發展順利,歐洲各國對歐盟認可度高,那美國想拆臺,自然阻力大,風險高;但如果歐盟風雨飄搖,歐洲各國離心力大增,這種時候,美國肯定不介意再推一把,把這個美歐聯盟體系下的二當家小團伙給拆散。

而現在的歐洲,正處於這種情況。歐洲的債務危機以及難民危機,明顯已經對這個國家聯盟體系造成了傷筋動骨般的衝擊。最重要的是,歐盟的制度設計決定了,它們對此沒有根本性的解決辦法。這種情況下,美國當然要趁他病要他命,一舉解決這個政治隱患的同時,順便對歐洲來一次經濟上的收割——特朗普之所以對歐洲舉起貿易大棒,除了自身的政策導向因素外,歐盟現在的困頓,也同樣給了他莫大的膽氣。

這是從現實角度來說的。而在意識形態方面,美國意識形態潮流的變化,也助推了歐洲民粹的興起和歐洲一體化意識形態根基的瓦解。

一直以來,外界都習慣於將美歐併為西方意識形態的主導者。但這裡面其實還是有區別的。之所以將歐洲與美國並列,只不過是因為歐洲是現代西方意識形態的創造者和淵藪,佔了歷史的便宜;真正處在當下,美國才是這套意識形態的現實象徵,歐洲就算掛著引領者的名頭,那也只是對外而言;而在美歐二者之間,歐洲在意識形態領域,同樣是處於從屬地位,受美國影響。

這種關係,意味著一旦美國意識形態發生變化,那勢必對歐洲產生極大的衝擊。

而現在,這種衝擊就正變為現實。很明顯,近年來歐洲傳統意識形態、普世價值觀,正遭受極端右翼民粹思潮的衝擊。這種局面的衝擊,根子上當然在於歐洲自身——經濟頹靡,難民危機、穆裔人口增長等等,讓歐洲聖母那套越來越難以為繼。但除此之外,美國的影響,也對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加速作用。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普世價值觀在歐洲流行了幾十年,可以說樹大根深。即便現在已經逐漸不適應與當下形勢,右翼民粹想這麼快就崛起,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普世價值和政治正確長期被當做維繫歐盟體系的思想紐帶,所以在歐洲廣受追捧,影響力要遠超美國)

但特朗普在美國的得勢,明顯刺激了歐洲的民粹同道。在特朗普的折騰下,美國傳統政治正確聲勢日蹙,民粹影響力迅速擴大。而這種變化,憑著美國無以倫比的影響力,自然傳播到大西洋彼岸,對歐洲社會思潮產生巨大的衝擊。加上歐洲在經濟和社會上的麻煩跟美國性質相同,但程度更深,這種情況下,右翼民粹的快速崛起,可以說是不可避免。

不過,歐洲和美國終究是不同的。長期以來,歐洲受普世價值影響更深,而且歐洲的自身實力遠不如美國,其所面臨的地緣格局也比美國險惡。這種情況下,歐洲極端右翼雖然崛起,但迄今為止,依然沒有能反超建制派,完成像特朗普那樣搶班奪權的“壯舉”。

不過,這只是當下而已。歐洲現在可以說是隱患重重,而制度設計和地緣格局的先天缺陷,又決定了它在難民問題和債務危機這兩大難題面前,很難有大的主觀性作為。再加上穆裔超高的繁衍能力,這種趨勢下,除非出現大的外部環境變動,讓歐盟的地緣政治環境改善,經濟得到補血,否則右翼民粹的生存土壤不僅不會消除,反而會更加繁茂。這一次,他們只是登堂入室,尚未能拉下建制派。但這麼下去,下一次,那可就不好說了。一旦歐盟和主要國家的政治權力落入極端右翼民粹之手,那歐盟的瓦解,恐怕就真要進入倒計時了!

那麼,面對這種困境,歐洲到底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其實從現在形勢來看,歐盟要脫困,加深與中國的合作,完全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只不過,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得考驗歐洲的戰略決心和政治智慧。

為什麼中國有能力幫歐洲脫困?而又是什麼在阻礙歐洲加深與中國的合作?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46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2017年3月,歐盟委員會給匈牙利擴建蘇聯時代的保克什核電站開了綠燈。根據與俄羅斯達成的協議,克里姆林宮將為擴建提供大部分所需貸款。這一協議標誌著歐盟委員會促使成員國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度的長期鬥爭遭遇戰術性失敗。人們接著把目光投向波蘭,布魯塞爾說,波蘭的司法改革議案危及司法獨立,與歐盟要求的分權原則背道而馳。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匈牙利擴建核電站和波蘭觸發歐盟條約第七條所造成的威脅超過英國脫歐。

英國IG集團首席市場分析師克里斯·比徹姆說:“歐盟出現裂痕的風險比英國脫歐更令人擔憂,特別是東歐。人們越來越強烈的共識是,英國脫歐是一個可控的問題。比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對波蘭施壓得太狠會有什麼後果。”比徹姆說,這些裂痕令人不安,歐盟領導人對這些跡象的重視理應“遠遠超過”對英國脫歐的重視程度。僅靠商貿無法解決歐盟東西不和,可觀的經濟增幅似乎同樣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經濟上的共同繁榮尚未轉化為政治上的團結。

移民和難民一直是導致歐盟後加入國家與保守派西歐國家之間關係緊張的最大問題。歐洲法院駁回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對難民攤派制度的起訴後,9月匈牙利外長彼得·西亞爾託在記者會上說:“政治強暴了歐盟的法律和價值觀。”不過,這些嫌隙可能在2018年達到白熱化,倒不是因為移民,甚至不是因為選舉,而是因為歐盟開支方案。

英國脫歐會留下一個預算夢魘——在解決中東歐團結的問題時,這將是一個難題。如果把英國繳納份額從歐盟預算中削減,那麼意味著只有更窮的國家——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歐盟平均水平75%以下——才有資格接受所謂的團結資金。根據歐盟法律,這些資金佔歐盟預算的1/3,旨在“減少不同地區之間的差距,消除條件最差地區的落後”。這樣的變化對於狀況稍好一些的國家來說將是重大打擊。

在歐盟之外,我們需要關注美國的中期選舉:如果民主黨取得壓倒性勝利,可能會毀掉特朗普政府的基建計劃,這些計劃定於1月公佈。不過,斯圖爾特提醒說,各個市場和決策者最好還是研究一下歐盟的管理機構。他說:“大家極度擔心近在眼前的風險:英國脫歐和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我們也許對歐盟面臨的制度性風險有些過於漫不經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