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個疑問,朝堂上到底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為什麼?

鐵托boss


筆者先說一下結論:我們知道清朝是由滿族人統治的。

清朝在建國初期,朝堂上以滿文為主,滿文作為官方語言,而待到清中後期時,隨著漢族官員大量進入朝堂,漸漸在朝堂上的出現漢語為主、滿文為主的情形了,但是清朝統治者對於滿文的重視卻從未減弱。

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始,創立了最早的滿文。皇太極和順治時代,不管是在朝堂上還是在生活的各個領域,滿語是主要的交流語言。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朝堂,滿族人也越來越多的學習漢語。

但是清朝皇室成員從小開始仍然注重對滿文的學習,皇太極為了避免漢文化通化了滿清文化,於是就告誡大臣說:“金國皇帝就是因為提倡漢族禮儀,漢族文化,才導致亡國的後果,因此後世皇子皇孫必須學習滿族文化”。

在清朝初期,滿語被定為國語,官員的公文、學院的教材都使用的滿語,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滿文的地位。努爾哈赤、皇太極統治時期規定所有的文書只能使用滿文,到了順治時期,由於需要要處理大量的漢族事務,文件中才開始同時出現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

而在刑事訴訟領域,官府卻一直要求使用滿文,這讓很多漢族官員苦不堪言,漢族官員在看不懂的情況下從而導致了很多冤假錯案的產生,清政府為了杜絕這個問題,才在訴訟中加入了漢語。

雖然順治皇帝后出現了滿、漢並行的情況,但是清朝皇室子弟的滿文教育從來不會忽視,清政府在各地設立學校,滿族子弟滿十歲以上必須學校滿文,並且在軍事訓練中強調使用滿文。

清朝統治者明白,他們作為少數民族統一中原需要依靠大量的漢族人才,所以後期在朝堂上才出現了以漢語為主滿文為輔的情況,但是作為滿族子弟卻必須嚴格學習滿文,甚至到了清末代皇帝溥儀同樣經歷了嚴格的滿文教育。


絕塵的時光


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大清朝從皇帝到大臣,日常的交流全部都是使用滿語,所以千萬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影視劇給誤導了。那裡面無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是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可是沒有辦法呀,影視劇如果都說滿語,誰看得懂呢?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努爾哈赤那個時候開始,滿人說滿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是到了清朝的中後期,隨著大量漢族官員進入政府高層,滿族皇帝才慢慢學會說漢語。但即便如此,皇帝召見滿族官員時,彼此的交流還是以滿語為主。

為什麼漢人有上億人口,滿人充其量也就幾百萬人,漢語卻不能成為朝堂的正式語言呢?說起來,還是清朝政府對漢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我們知道,明末清初時,清朝軍隊馬踏中原,殺戮無數,到處鎮壓反抗,什麼揚州十日,什麼嘉定三屠,都是為了迫使漢人屈服。

在建立全國政權後,滿清的統治者更加害怕漢人的反抗,他們知道,如果要漢人不反抗,首先就要在文化上壓制他們,而把滿語定為官方語言是再合適不過的舉措了。一些漢族官員為了擠身上層,只能去學習滿語,這樣一來,原有的強烈反抗清朝的意識就慢慢淡忘了。

其次,大量使用滿語,也是出於保密的需要,當然這也是為了防著漢族官員。早期的一些對外條約,都沒有漢文版,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只是到了清朝的後期,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進入中國,他們對於滿語感到十分別扭,也覺得特別難學,紛紛學說漢語,才倒逼著滿清政府開始把漢語的使用提上議事日程。清乾隆皇帝算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他當初接見英國朝見的使者,用的就是漢語翻譯。

但是,在大朝會或者重大節慶日上,皇帝是一定會說滿語的,絕不能說漢語,因為說漢語會被為是對祖宗的不敬。而且在這樣的場合,皇帝一旦說漢語,肯定會有滿族大臣跳出來強烈反對。滿族大臣跟漢族大臣不一樣,漢族大臣往往在發表意見時會瞻前顧後,而滿族大臣秉承自努爾哈赤以來的傳統,有什麼就說什麼,不會有所顧忌。

由於清朝皇帝的漢語水平普遍都不高,所以有的時候會寫錯字,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承認自己寫錯了,所以往往將錯就錯。典型的如康熙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就是一個錯字,很多人都看出來了,但是誰也不敢說。

總之一句話,大家不要被現在的清宮劇給誤導了,在清朝的時候,不是滿族官員上趕著學漢語,而是漢族官員上趕著學滿語。因為學好了滿語,不僅能夠很好的和上層人物交流,有時還能得寵呢。最著名的是張英、張廷玉父子,能力最強,最得康熙皇帝寵信,因為他們能說流利的滿語。清朝末年,滿族官員集體腐敗,以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為代表的漢族官員上位,才使得漢語慢慢成為了主流。


參考文獻:《清史十六講》、《正說清朝十二帝》、《清帝傳奇叢書》


小小嬴政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是已漢語為主的,方便拉攏人心,再說朝堂官員大多也是滿漢語皆通的存在。


自大清入關以後大量重用明朝遺臣,再者順治帝自幼學習漢文化,朝堂議事自然是用漢話,官方文件一般都滿漢雙語。到雍正皇帝時,因南方籍官員說的話常常很難聽懂,還要求推廣普通話(北京話)所謂“訓民正音”,直到清末溥儀連滿語都不會講了。

順治以前就不說了,基本上滿人漢語不溜,滿漢大臣朝堂上交流還需要翻譯(即所謂「啟心郎」)。這些人入關以後的小孩們,就生活在兩種語言環境中,在這個階段,雙語是相對比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順治、康熙以及之後的各朝,都強調八旗旗分內部要強調滿語教學——所以翻譯了很多漢文典籍到滿語。這時候滿人已經入關,學習漢語的風潮已經(不得不)展開,皇帝們都開始擔心滿洲子弟滿語會逐漸不熟練。 嘉慶時規定,凡是不會滿語的旗人,一律不準參加科舉文試。

道光時期再次要求各地駐防旗人學習滿語,還曾將回京述職的盛京副都統常文革職,因其違祖制用漢語上奏。道光二十年,宣宗乾脆下旨,不允許旗人參加科舉文試,一律考翻譯科目(滿漢對譯、滿蒙對譯)。


你看看咱著漢語的魅力是真的大,畢竟傳承數千年的歷史,有著獨特的韻味。


奇文笑譚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簡單的說一下。早期的女真族歸屬大明後,經常與明朝交流,受明朝封爵,一般上層階級大多會些漢語。與漢人基本交流是沒有大的障礙。到了滿清入主中原後,順治時期開始推動滿漢融合,康熙朝更是大範圍開始學習漢文化。


清中後期滿漢大臣上朝基本都是說漢語,官方文件語言都是滿漢雙語。到了清末時期滿人基本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已經被漢文化給同化了。


大魚講史


滿清入關之後,就一直在漢化中。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化的程度越來越深,其實滿清漢化在清朝乾隆時期就已經很嚴重了。關於滿清在朝堂之上到底是說滿語還是漢語,下面從幾個方面來看看。

奏摺和詔書

無論是傳位詔書,還是一般的普通詔書,或者奏摺都有漢字寫的。若是滿清朝堂只能說滿語,如果遇到需要念出來這些東西的情況,那麼是不是在唸這些東西的時候要用滿語念出來?那麼只能說念這東西的宦官或者其他人還得實現精通漢語和滿語,不然根本翻譯不好奏摺的原意,貌似滿清的宦官進了宮並沒有說都要學滿語吧?官員也沒有要求說要學習滿語吧?


官名或者話語的漢化版本

滿清漢化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證據就是一些官名或者一些話語的漢化版本。比如:一爾希哈番。這就是一個音譯版,就是少卿的意思。又比如土黑勒威勒,是輕微罰俸的意思。這些詞能在史料中出現,可見滿清的朝堂是一開始還是有說滿語的存在,所以才有了這些漢字音譯版。之後隨著漢化的加深,這些音譯版的詞也就消失了,而是直接用漢語詞語了。如果滿清朝堂用滿語交流,那麼怎麼會在清亡後不久這些詞語就看不懂了呢?


玉牒的改變

滿清的皇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努爾哈赤的兄弟伯叔稱為“覺羅”,一種是努爾哈赤本支稱為“宗室”。“宗室”的人錄入“黃冊”,“覺羅”的人錄入“紅冊”,然後再每隔一段時間就彙編入“玉牒”。而玉牒這東西本來是滿文書寫,嘉慶二十二年起每年另繕漢文版,名曰“星源吉慶”,而且還規定以後不再繕錄滿文本。連滿清皇室的宗譜都用漢字來繕寫了,那麼滿清的朝堂還有用滿語交流的必要嗎?難道說著滿語寫漢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滿清剛開始的時候也許是漢語和滿語並存於朝堂之上,這時候滿族官員多,當然是滿語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滿語慢慢地在朝堂變成只有極少數人在說,甚至沒有人在說。無論皇帝還是臣子交流大部分都是用的雅言。滿語雖然沒有消失,像是薩滿這些基本上就是用滿語,但是會使用者越來越少,這些都能側面反映出來。


淡看天上月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見證了漢文化的影響力。這個問題有一個發展歷程,入關前說滿語;入關後一開始滿漢並行作為官方語言;後來漢語強制壓倒了滿語,到最後連滿人都不怎麼會說滿語了,全部漢化了。

可能有人不同意,我先說一個證據: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雍正皇帝的硃批,你們見過滿文的嗎?對於語言,不好進行證明,然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因此我想以文字為佐證進行說明這個問題。

一、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入關前,滿語建立併成為官方語言

實際上,滿文和滿語是是在努爾哈赤期間才完善起來的。

早期的金帝國時期,已經有女真語和女真文,但金滅以後傳播並不普遍,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大量文書都需要通過蒙古文進行翻譯和傳遞。努爾哈赤便任命大臣進行滿語和滿文的規範工作。結合蒙古文,最終建立了“新滿文”。而語言和文字是相通的,在建立了滿文以後,滿語也逐漸推廣開來。

皇太極入關以前,滿清帝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字肯定是滿語和滿文,但因為長期和明帝國進行外交和戰爭,大量女真貴族是懂得滿漢文字和語言的。

投降過去的漢臣,都要學習滿語和滿文,朝堂之上和官方文書都是以滿文為主。

二、順治康熙時期:一開始是想以滿語為官方的,但是發現行不通

滿清入關以後,本想強制推行滿語和滿文,但是廣大的漢族語言體系,然語言文字比之剃髮易服更加艱難,到康熙時期逐漸放棄了,改為強調滿漢一家,共同作為官方語言和文字。

但是,滿族官方仍然比較注重滿文和滿語,漢語和漢字的滲透不強。

這一點可以從《尼布楚條約》和康熙皇帝的硃批得到證明。

《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簽訂的正式官方文件,可以代表滿清政府的官方立場。然而,這份簽訂於康熙二十八年的外交文件,卻沒有漢文版本,只有拉丁文、俄文和滿文版本。

《尼布楚條約》滿文版

由此可見,清朝官方的語言和文字,此時仍是滿文和滿語,而不是漢文和漢語。

但是從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流出的康熙硃批卻是漢語,康熙皇帝在到處的題詞也仍舊是漢文,故宮的牌匾上,卻是滿文和漢文兩種。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說明,推行滿語和滿文作為全國語言和文字失敗了,與漢臣交流不得不使用漢文和漢語。

康熙帝說“對於大臣所上的章奏,見有錯字,必行改正。”在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直隸總督趙弘燮的奏摺中,有一句“御製法藍蓋碗”,康熙帝在硃批中將“藍”字改成了“琅”字。

這說明,康熙皇帝對於漢語和漢文的確掌握的十分純熟,而且與大臣的主要交流方式也應該是漢字和漢語。

但同時,我們發現,康熙皇帝號稱精通滿文和漢文,卻留下了許多錯別字,避暑山莊、上圖中的“知道子”就是最好的證據,還有諸如“風(封)疆大吏”等等。

這些現象可知,漢文和漢語是康熙皇帝后來學習的,並不是康熙皇帝的母語,才會有這些現象出現。

康熙皇帝曾自詡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曾國藩也曾在《〈國朝先正事略〉序》中稱頌康熙帝:“····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這說明康熙皇帝的母語應該是滿語和滿文。

綜合康熙皇帝的種種表現來看,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對外的官方語言和文字,滿清政府的立場是滿文和滿語,但對內的官方語言和文字,卻是滿漢並行。

那麼,這種現象是否一致維持下來,成為滿清一朝的主流呢?

三、雍正乾隆時期:官話改革,漢語佔據主流,滿話越來越少

在世流傳最多的是雍正皇帝的硃批。查閱相關資料顯示,雍正帝也同樣精通滿漢蒙文和語言。子彧特意查看了雍正皇帝的很多硃批,卻發現,雍正帝的硃批,全是漢字。

這是在年羹堯的奏本上的硃批,用的是漢語。年羹堯是滿族包衣,但從行事作風上來說,還是漢人的氣質,用漢語是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發現,在滿臣鄂爾泰的奏本上,雍正和鄂爾泰都使用的漢字而不是滿文。

另外,雍正皇帝曾因為福建等地的大臣說的方言聽不懂而進行了官話改革,推廣普通話。由此可知,在雍正時期,漢語和漢字已經成為主流,在朝堂上,應該也是以漢語為主了。

到了乾隆時期,這一現象進一步加強了。

在現存於故宮及北海侍衛教場內,有一個碑文叫做《訓守冠服騎射碑》,碑文中寫道“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這裡的“國語”便是指滿清的官方語言滿語。《清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七年曾針對滿清貴族下了這樣一道旨令“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這些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

由此可知,當政府允許滿漢並行之後,漢文化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壓制了滿文和滿語的傳播,成為主流,甚至連滿清貴族一開始丟棄滿文和滿語。如果朝堂之上都是說滿語的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現象,因此可知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也是漢語為主了。

那麼,乾隆帝的努力收到成效了嗎?後世的滿清以漢語為主還是滿語為主?

四、乾隆以後:滿語是什麼?連皇帝都不會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自己的滿文水平,“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據說,溥儀只會簡單的幾個滿語單詞。但又有人曾發現,溥儀的英文課本中,有用滿語作為註釋的現象。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習慣用漢字來註釋英文發音。而溥儀用滿文,這說明,皇宮之中,仍然是以滿語和滿文為母語的,但溥儀的滿文水平,較之以前卻的確是不如了。

而同時,我們對比清代皇帝們的硃批,發現他們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正式,這說明皇帝們的漢文水平在逐漸提高。

這些現象表明,到了清朝中後期,漢語已經壓制住滿語和滿文,成為滿清政府的主流和官方語言文字。朝堂之上,肯定也是說漢語為主了。

子彧說:漢文化的力量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漢文明相對於滿族文明是一個先進而又豐富的文明,而文字和語言是文明最基本的體現。

滿洲人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漢文明,但是在文化上,自康熙以後,歷代皇帝都十分推崇並悉心學習漢文化,最終形成了漢文明反過來征服滿洲統治者的現象。這種文化征服是潛移默化但力量十分強大,難以扭轉,這才會有乾隆帝的大聲疾呼,如遇虎豹。

隨著漢文化的征服,語言和文字也逐漸被征服,而原來的滿族文化和文明便逐漸的消退了。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誰也不可阻擋,包括皇權。而漢字和漢語,也就逐漸成為了滿清朝堂上的官方語言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我是狼君,一個愛好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大清王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於其統治階層或者說皇族是少數民族,所以清朝在歷史上有其獨有的特殊性,而關於大清皇帝在朝堂之上,說的是什麼語言,換言之滿清的官話是什麼,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滿語的發展與演化

滿語是我國古代,滿足使用的語言,是在建州女真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在整個清朝,滿語滿文被作為“國語清文”,也就是清朝明令的官話,使用了三百年。

在最初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是有女真文字,但是後來金朝滅亡,女真字逐漸失傳,只保留了女真語言。後來與蒙古聯繫密切後,滿足就開始使用蒙文,表示滿語。

“臣等四十衛無識女真字者,乞自後赦文職類,第用達達字”——《明英宗實錄》玄城衛指揮撒升哈“時滿洲未有文字,文移往來,必須習蒙古書,譯蒙古語通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滿語隨著後金的建立發展到巔峰,努爾哈赤還令人創造滿文,不過在滿清入關之後,由於滿族從上至下的積極漢化,滿語逐漸消亡。

發展至清中期以後,滿族貴族日常的交流幾乎不再使用滿語,滿語成為了下層滿族人日常交流的語言,到清末期使用滿語交流的僅餘萬人。

現在滿語已經處於消亡的狀態,狼君就生活在北方,周邊有幾個滿族自治縣,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有非常多的滿族人,但是與漢族沒有任何區別,滿族絕對是漢化最徹底的民族。

不過我們的一些方言,其中的一些日常用詞,比如哈喇(動物油變質的味道),就是滿語的單詞,意為刺鼻。

不過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在日常交談中,這類名詞用的次數越來越少,尤其是現在的後生,基本上不再用這種詞,滿語日後不完全消失,估計也只會停留在研究之中了吧。

滿文的發展與演化

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使原來分散的女真各部又重新聚合成為一個整體,再說滿語卻寫蒙古文,顯然不再適應女真的發展。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嗎蓋二人創制滿文。

“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者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者亦知。我國之言寫蒙古之字,則不習蒙古語者不能知矣。"——努爾哈赤《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在努爾哈赤的推動下,最早的滿文出現了,現在稱為“無圈點的滿文”,也稱為“老滿文”,並開始出現用老滿文記載的史料。

不過老滿文再後來的實際的使用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1632年,為解決這些問題,完善滿文,皇太極命達海修繕滿文。

也就因此形成了“有圈點的滿文”,稱為“新滿文”,並從1636年開始,使用新滿文記載史料,並在後來康雍乾三朝得以發揚,尤其是到乾隆一朝,由於乾隆自身極高的漢語造詣,乾隆親自領導滿語滿文改革。

在乾隆一朝,滿語滿文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乾隆欽定了大量的“新滿語”,滿文的書寫變得規範化,使用的更加普遍,刊印了大量的書籍,對漢語古典也進行了大量翻譯。

但是由於滿漢文化交流深入,尤其是滿族面對先進的漢族文化黨的影響,開始不自覺的使用漢語漢字,儘管歷代皇帝都堅持推廣滿族,但是到嘉慶年間,滿清的龍興之地,都很少說滿語了。

大清朝堂上的語言交流

大清滿漢大臣之間的交流方式,也隨著滿文滿語的衰落而變化。所以現在一些影視劇中,尤其是穿越劇,現代的人穿越到清朝可以無縫銜接,是不可能的。

在最初,皇帝與大臣交流,就是幾個重要大臣,尤其在前期,都是滿族貴族,君臣之間大多使用滿語。

到了康熙年間,還是重用漢臣,不過這些漢臣也是懂滿語的,君臣交流的時候,滿漢兩種語言混著用,說著漢語蹦兩個滿語詞,說著滿語蹦兩個漢語詞。

再到後來,發展到乾隆後期,就是大力推廣滿語的那為皇帝,在與大臣交流時,說的也是一口流離的漢語,滿語成了特殊場合,比如祭祖祭天地等特殊場合或者請安的專用語。

以滿漢大臣寫的奏摺來看,康熙前期以前,奏摺基本全用滿文書寫,康熙至乾隆,一般是滿漢同時書寫,嘉慶以後基本上是全漢字書寫。

就是說,在清後期,已經基本拋棄了滿語滿文的使用,滿語滿文開始成為一個標誌,讓清朝統治者記得自己還是滿族人的標誌。

到近代之後,滿文更是迅速消亡,王公貴族更是將滿語拋棄,這一階段,和影視作品的場景差不多了,君臣都用漢語交流。

《承德縣誌》記載:光緒年間,承德的學校“除維城學堂,系屬宗室覺羅,有滿文一課,餘則書漢文”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滿文這一方面,也非常清楚的回答了大眾的疑惑,告訴了在清後期,滿清貴族對待滿語滿文的態度。

“我的學業成績最糟的,要數我的滿文,學了許多年,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語照例說了一句請安的話之後,我必須回答的那個:‘起來’。”——溥儀《我的前半生》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大清王朝在封建矗立276年,兩百餘年裡,前百年是以滿語為主,後百餘年以漢語為主,前者從清太祖、皇太極、順治帝懿旨可見一二,後者從溥儀在京那幾分鐘視頻裡可斟酌時兩,即便溥儀這一生也深受滿族老師執教達九年有餘。

前百餘年清廷以滿語為主

滿清還沒入關之前,明代的東北地區一直就是多民族發源混淆之地,除中原漢族,其內覆蓋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鬧事的俄羅斯族,該地區因特殊,還形成了後世具有特色文化的東北方言。

而滿清入關後的第一代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一位純正東北方言的女真人,也造就,朝議之時,他雖能與漢族交流,但自帶一股濃烈的東北大碴子味兒,在混淆民族的朝廷裡常有大臣會心生自畏。

清太祖時期,由於清朝初立,並未對漢族實施強學“滿語”要求,而是選擇剛柔並進的同化整個明朝遺留下來的文化。

至皇太極後,清廷局勢穩定,才開始導向到底是用滿族,還是漢族,亦或者同用,最終的結果卻是,漢族也用,只是權貴還是以滿族為主,也是此後,八旗規制再度加權,後官選秀也相繼做出過一些調整,而此時的滿、漢語之爭,還是以清太祖一般無二,都是以滿語為集權制。

只是到這,滿族作為小語種,也並未普及,一是因為怕漢族同化了滿語,讓漢族有了逾權之檻,二是因為至他這一代,漢族文化已經深耕民心,已經不好隨意主導,因為漢語作為“官語”雅音更易學、易交流,就如同當今般,即便你從未走進過大城市,但依賴方言一樣可以說出“似方似普”的“普通話”,這就說明,易簡,才是一種最合適的交流方式。

後百餘年清廷以漢語為主

順治時期,漢語已經開始被大規模推行,因為此時小語種已經不及大語種,最終促使朝廷的穩定,大面積推廣,其一因順治和康熙乃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第二位皇帝,此時隔了三代有餘,已經全國穩定,全國賀朝時,已經出現“語言障礙”,遂兩朝皇帝已經迫切的需要改制語種。

也是此後,繼康熙之後,漢族逐漸成為清朝主語,包括後世的《康熙字典》,康熙育皇子時,更是每日親檢必修課“普通話”,如果哪位皇子不學滿文、蒙文、漢語,即視為不學無術子弟,因此康熙還曾言:“朕宮中從無不讀書、好學之子。”

康熙年間,在育皇子的同時,康熙已經為後世打下漢語基礎,繼盛極一時的乾隆時,更是如此,乾隆年間作為清朝盛世,朝賀之多,實乃罕見,連國外的“英語”都入侵清朝了,洋人的走入,也讓普通話再次從新定義,那就是“易學、易說”,包括新疆邊境之地、海關之口。

後續至慈禧、溥儀這,更不用說,史料記載,慈禧是會滿語,但幾乎很少用,溥儀在世時,哪怕滿文習有九年,至京城念文時,一樣用的漢語,滿語幾乎難以出口,有人說,是漢語的影響所致,隨了潮浪,但也有人說,只是想忘記曾經清朝的一切,畢竟,到他這一代,並未回饋多少,反而被其所困。

喜歡的看官別忘了關注:探索歷史奇聞,您的轉發會讓更多人看到更多內容,感謝讚賞。


探索歷史奇聞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因為可以引出另一個話題。

女真剛入主中原的時候,是講自己的語言的,但很快就遇到了問題,漢族那麼多人,你要管理他們,如何交流?你要強制那麼多人學女真話是不現實的,何況女真語言根本不完善,還處於原始狀態。

再說女真族有前車之鑑,蒙古族的教訓他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知道漢族很強大,只有自己積極漢化才能安全地統治他們。

所以從順治開始,就開始學說漢語了。到康熙時期,朝廷已經有很多漢臣,例如陳廷敬、曹寅(《康熙王朝》魏東亭的原型)等等。滿族元老雖然還不會講漢語,但年輕一代都是認真學過的。


(康熙在用漢語書籍學習)

我說可以引出另一個話題是指,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女真貴族說漢語後,學的又不好,最後說出來的四不像漢語。

女真貴族住在北京內城區,他們學漢語當然是跟著北京人學,所以,他們講的漢語和北京方言很接近,但也不標準。

這就是為什麼北京話跟普通話極其接近的原因。

但其實他們講的漢語,和當時的標準漢語差異很大。

例如“街”古漢語更接近“gai”,“斜”古漢語更接近“qia”……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朗讀古詩詞發現似乎不押韻的原因。其實本來是押韻的,後人發音變化了,導致後人朗讀時不押韻。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由於當時的核心統治者講的是“變異的普通話”,他們的影響下,很多中層、基層官員也都學著說這種標準語言,慢慢自上而下滲透了幾百年,到民國時,全國講這種“變異普通話”的人佔多數。

當時沒時間糾正發音,因為國內一片混亂,需要快速整理,所以,語言發音就以這種“變異的普通話”為標準,全國強制推廣,就成了現在的標準普通話了。

現在網上還能找到溥儀受審時的錄像,很多人看完感慨,溥儀的普通話真標準。這樣說話好比,你以A點為圓心,畫一個圓,然後感慨,為什麼A點這麼接近圓心?


陽光下的青草


世界文明史上中國東方文化是出類拔萃,五千多年延續不滅流傳至今。中國漢字留傳幾千多年,文字不滅則文明永存!中國文化成長曆經不同時代諸多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統治,而中國抗拒異族不是武力而是深蘊魅力的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統一漢字;廣袤肥沃宜居氣候的疆域;繁榮發達的超強經濟;龐大眾多的人口數量。中國文化在融合同化中完善壯大自己!中國融合同化史中數(北魏拓跋鮮卑族與後金滿清)最為成功與徹底。反觀,世界史中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經被野蠻遊牧民族征服統治後,就沒有如此幸運。昌盛一時的古文明古文字被湮滅失傳了!中國漢字一直繁衍至東亞多國沿用至今,漢字藝術文化為全球舉世公認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