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社區裡,90後年輕人與80歲老人共同戰“疫”

在思考很久後,楊皓終於向領導提交了請假申請。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作為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管家的她堅守在防疫一線。對於出生在1998年、剛踏入工作崗位的楊皓來說,並不容易,面臨的不僅是特殊時期的疫情防控,護理的對象更是一群人均年齡在80歲左右且基礎疾病較多、抵抗力差的病毒易感人群。

“不僅要照顧好這些老人的身體,還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楊皓告訴新京報記者,“特別是工作在8號樓的隔離區時,老年人情緒非常敏感,14天的隔離、大量活動取消,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容易失調,因此,調節因疫情產生的無聊、孤寂情緒十分重要。”

從1月中下旬到3月初,楊皓已經在養老社區抗疫一線工作了40余天,對於她來說,不容易的還有來自母親生病帶來的心理煎熬。據瞭解,在1月27日,楊皓的母親查出肺癌晚期,聽此消息,她內心差點崩潰,在堅守工作崗位的同時,她時時關注母親化療、身心狀況,“內心非常累,工作帶來的壓力,擔心母親的身體狀況,天天失眠,但是特殊時期,我必須得堅守崗位。”

隨著疫情控制有所好轉,楊皓終於向領導提出了請假申請,“這時候媽媽非常需要我。”

养老社区里,90后年轻人与80岁老人共同战“疫”

衝在養老社區一線的90後奮鬥者。

每一個平凡的崗位,都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變得意義非凡。諸如楊皓這樣奮戰在一線的90後年輕人,在隨園隨處可見,在養老社區的防疫之戰中,他們堅守各自崗位,全身心投入工作,與80歲左右的老人們共同抗疫。

返園老人主動接受隔離

养老社区里,90后年轻人与80岁老人共同战“疫”

作為萬科在北方區域最大的養老項目,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的入住老人人均年齡在80歲左右。

年前,生活在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的劉洪祥(化名)爺爺與老伴回了趟家,與孩子們一起過了年。“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北京各個地方都開始了封閉管理,養老院、養老社區等更是如此。” 劉洪祥回憶道,非常糾結,在家裡就剩下我和老伴兩個人,物資什麼都沒有,自己一個人照顧老伴很難,雖然已經知道了隨園封閉管理了,但還是打了一通電話說了自己居家生活的困難,希望可以回到園區生活。

令劉洪祥沒想到的是,隨園的工作人員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但是歸來人員需要隔離14天。“我堅決支持園區進行嚴格的隔離,雖然有一點不方便,但是為了安全,不方便是一時的,得了病可就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輻射的是整個養老院200多個家庭。” 劉洪祥認為。事實上,在決定返園時,他已經做好了被隔離14天的準備,初三一回來,他和老伴就到8號樓集中隔離。

隔離期間,劉洪祥表示,“隨園的孩子們每天過來給我們測體溫、送飯,還會關心我們每天需要什麼,孩子們真的在用心的工作。”

水蓮蓮是負責隔離區的工作人員,她今年才21歲。疫情期間,她承擔了園區最有風險的工作,穿上連體防護服,戴上口罩、帽子、護目鏡和靴套,進入隔離區為隔離人員測體溫、送一日三餐,耐心地給老人們做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撫工作。

养老社区里,90后年轻人与80岁老人共同战“疫”

北京隨園養老中心工作人員為隔離老人送餐。

作為萬科在北方區域最大的養老項目,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的入住老人人均年齡在80歲左右,防疫工作可謂充滿挑戰,除了封閉管理、高頻清潔消毒、返京嚴格隔離外,園區還調整了用餐模式、增加線上活動、營造溫馨氛圍等。與此同時,醫務室制定科學的防控方案。

其中,就餐方式的調整是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對於完全封閉式管理、近兩百人的養老社區而言,老人用餐是一日生活之重。完全送餐入房間,現有的條件,對每個老人餐品溫度不能均衡保證。最初,經過商定,建議老人打餐回房間、錯時用餐、縮短用餐時間。

但是分時分餐的倡議提出後,隨園的老人們一下子爆發了反對聲音:“你們給我們買餐盒嗎?”“我們端回去涼了怎麼辦”“誰先吃誰後吃呀” ……如何既公平又安全保證老人用餐,需要給老人們拿出一套具體的解決方案。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討論,最終敲定了一戶一桌,分樓棟錯時用餐,由工作人員為老人們打餐的就餐方式。

同為職場人的劉洪祥,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園區管理的不易。疫情期間,每個人都在24小時工作,但在面對200多位老人個性化需求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管理方式的不周到和不全面。“他們是一群有養老情懷的孩子。”這是劉洪祥對隨園這一群80後、90後工作人員的評價。

打破封閉期的孤獨與敏感

养老社区里,90后年轻人与80岁老人共同战“疫”

工作人員為老人每天進行三次測溫。

但是14天的隔離生活,讓部分老人出現敏感情緒。

“除夕早上,在家裡吃完了團圓飯,看到封園消息,就匆匆讓孩子送回到隨園。”宋奶奶表示,但是沒想到的是,回到園區之後被“關在”房間裡,得接受園區內的隔離管理。

“他們不讓我出去、自己打水都不可以。”宋奶奶剛開始很難理解,覺得隨園的員工是真的把自己當作了“傳染病人”。曾經是一名傳染科護士長的宋奶奶覺得這種做法是對她職業的褻瀆,並從隔離那天開始,心情變得煩躁不安。

在宋奶奶回到園區的第二天,張博皓作為宋奶奶的入住顧問,第一時間與宋奶奶通了一個電話,電話中感覺到宋奶奶的鬱悶心情,並將宋奶奶這個情況及時上報。

剛開始直接與宋奶奶的溝通並不順利,多少通電話一開始打過去,宋奶奶都給掛斷了。後來一邊與宋奶奶聯繫,一邊與家屬溝通、和宋奶奶園區的好夥伴們溝通。楊奶奶、嚴奶奶知道宋奶奶的情況之後很擔心,為宋奶奶送來了信函和幾本水彩畫,每天微信和宋奶奶聊天,疏解她的煩悶,並帶著宋奶奶一起參加線上的活動。

同時,園區的心理慰藉小組穿好防護衣,來到宋奶奶的房間裡溝通、談心,做大量心理疏導工作和陪伴,慢慢地宋奶奶開始理解支持,原來隔離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孤立無援,而是好多人都陪伴在自己身邊。

隔離期結束之後,宋奶奶和20位一起被隔離的老夥伴給隨園寫了封信,表揚了勇敢進入隔離區的夥伴,並對隨園工作人員的工作表示了認可和感謝。

除了14天隔離外,由於疫情,園區封閉管理,大部分的活動被取消,老人們陸續出現一些心理和情緒的失調。

當發現類似的問題時,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的工作人員會立即與老人進行溝通和引導,解決問題。作為園區內一名90後文娛管家,曾在日本福祉中心學習過介護知識的徐晨辰深知,對於老年人來說,不能形成孤獨的常態,在疫情特殊時期,不僅要強化身體免疫力,給老人賦能,調節因疫情產生的無聊、孤寂情緒也是十分重要的。

為了讓老人們能夠鍛鍊身體,徐晨辰牽頭,將隨園的公共就餐區變成老人每天早操的地方。空間大、間距大,讓老人戴著口罩參加,小規模、低密度、高頻次的活動就這樣開展起來了。在充分評估風險的前提下,隨園還分時錯峰策劃並開展了多空間、低密度的多項線下戶外活動,並與老人達成約定,老人需要在佩戴口罩、保持彼此間距2米的前提下參與活動。

但是,畢竟與平常不同,疫情期間,線下公共空間的娛樂活動仍然受到限制,隨園創新線上打卡,以提高老人的積極性。自從去年9月幸福銀行北京隨園養老中心分行正式開張,打卡積分,對於隨園的老人們來說,是一件已經養成的習慣。“不能線下打卡,我們就想到帶著老人線上打卡。把平時的手工課、書法課、繪畫課……都搬到線上,鼓勵老人畫一幅畫或者唱一首歌,只要將作品交給我們或者發到‘幸福隨園一家人’群裡面,就是打卡成功。” 徐晨辰如是說。

入住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的劉叔叔告訴記者,“疫情期間,對於我們來說,生活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下午陽光明媚的時候,還是能和老夥伴們一起跳舞,散散步,我們的老友情反而更加深了。”

智慧系統監測老人身體指數

疫情之下,由於員工無法按時返崗,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工作任務堆積,一人多崗,護理比大大壓縮。如何提高防疫期間的管理效率?北京萬科養老業務的V-Care系統發揮了重大作用,通過迭代優化速度,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养老社区里,90后年轻人与80岁老人共同战“疫”

隨園為隔離老人測溫的全套裝備。

諸如上文中的宋奶奶,管理人員是通過V-Care智慧照護平臺監測到了她的異常,“因為自從隔離期開始,宋奶奶的活動軌跡發生了明顯變化,吃飯時間非常不規律。” 張博皓表示。

據瞭解,V-Care智慧照護平臺是北京萬科養老開發的服務管理系統,引入北京隨園養老中心項目使用時,已經進入3.0迭代階段, 目前已經梳理出8大類服務模塊,165個服務細項。

工作人員介紹,通過V-Care系統,可以實時監測老人身體健康數據,提供最精準的服務。此外,對老人出入進行全數據跟蹤,發現未歸或晚歸可聯動報警,快速關聯個人信息。

與此同時,疫情期間,無法見面的家屬,也可以通過V-Care系統看到自家老人的身心健康指數。

據瞭解,V-Care配備護理端和親屬端。對於親屬端,老人每天的身體健康數據,接收護理的內容,隔離期間參加活動的內容和照片、視頻等,家屬都可以及時通過手機查看。“在這個特殊時期,家屬無法來到園區看望老人,通過親屬端可以查看老人的各項護理情況和每天活動動態。”北京隨園養老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京報記者 段文平

編輯 武新 校對 劉軍 圖片來源 養老中心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