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孫子兵法》在數千年前,就已是中國古代兵家極度推崇的兵書之一,其中所蘊藏的不僅僅是作戰方法,更包羅了天、人、事、時、地、物之間的相剋相生之道。

《孫子兵法》以萬物的本源為啟,順應了萬物之性,分析出制勝的法則,終能在瞬息萬變的戰事之中,應變出“似為有常,卻為無常”的制勝戰略。

由此可見,《孫子兵法》不單單是一本文學經典,更是能被運用於戰事之中的“神兵利器”。無怪乎它歷經了數千年,不但沒有被淹沒於時間洪流中,反而愈加耀目。

《孫子兵法》中的“詭道”,不能單純以“欺詐”來解釋,較為妥當的解釋是“多變、無常”。

其意即在指揮對戰之時,沒有任何一場戰法的策略會是相同的,即便是在相同的地理環境、人為因素下,因為我能謀敵,敵亦能謀我,所以必須隨機應變,因著人、事、時、地、物來作戰法的變化,使敵人無例可循,自然就無法掌握我軍的形勢;甚至還可藉此來迷惑敵軍,傳達錯誤的信息給敵人,使敵人當守不守、當攻不攻。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孫武劇照

此“因敵取勝之法”,是《孫子兵法》中“詭道”的主體,有兩種使用方法。

一方面可以敵方弱點為目標,對其弱點施加壓力,使敵軍露出敗象,再以軍力攻打弱點,便可得勝;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敵人所擁有的優點,以計謀將其轉換為有害的條件,便能使敵軍由優勢轉為劣勢,進而戰勝敵軍。

利而誘之

兩軍交戰,皆以有利之事而為之。於是我們可借敵人貪利之心,先以蠅頭小利,或以小敗先給敵軍甜頭;敵軍得到好處後,便容易因此衝昏了頭,進而落入到預設的陷阱之中。這與《老子》所說的“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此所謂的“小利”,是一種比較級的闡述,也就是與“大局”相較而言,例如以金錢、割地、佯敗等,畢竟戰爭求的是最後的勝利。

在一切只求勝利的戰爭中,有時必須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才能獲得勝利的契機。雖然這樣的舉動,會被認為是“冷血無情”,但戰爭本就無情可言,一切的殺戮爭戰只為求得勝利。

此時,少數人的“無情”犧牲,便是不得不為之事,也唯有這樣無情的“犧牲小我”,才能使敵人上當,進入圈套之中,最後“完成大我”,使國家、軍隊獲勝,百姓才能免於戰爭所帶來的殺戮之苦,而得享安居樂業的生活。

兩害相權衡之下,以少數人的犧牲,能換得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正是以“無情”成就“有情”的一種致勝手段。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曹操劇照

如三國時曹操與文丑之戰。一般來說,軍隊的各項軍需用品,都處於部隊後方,避免被敵軍奪取而無軍力應戰,曹操卻下令將輜重放在軍隊的前方。

眾將擔心輜重會被文丑的軍隊所奪,當兩軍交戰之時,文丑的軍隊果然大肆搶奪曹軍的輜重。此時曹操又下令縱放馬匹;文丑軍為了搶奪輜重馬匹,使得整個陣型大亂;曹操再趁機進攻,得到了勝利。

又如李牧對匈奴之戰。李牧為了誘敵制勝,不但先使平民放牧於曠野,來誘騙匈奴,後又將數千名百姓棄於不顧,使得匈奴軍以為有機可乘,而誤入李牧的陷阱之中。

這都是先作出部分的犧牲來利誘敵人,使敵人貪圖眼前的小利益,而忘了審慎思考、顧全大局,以致失去最後的勝利。

亂而取之

軍隊的紀律是否嚴明,是否有良好的秩序,關係著軍隊的存亡。

將領若想指揮軍隊如反掌之易,就必需要有“整而不亂”的軍紀;否則,軍隊一亂,則法紀不顧,軍令不聽,猶如一盤散沙,更遑論應敵作戰了,甚至還可能不攻自破。

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我們如果能使敵軍受到額外因素的影響——例如施以實質的利益引誘,使士兵為搶奪利益而毫無紀律;或以計謀、手段,攻敵團結之心,令軍心彼此猜忌;或使敵人因畏懼、驚恐而不團結——而軍隊大亂,便會使其喪失原有的攻擊力,甚而瓦解其最基本的防禦力,再趁此機會出兵襲擊,便能易於取勝。

正如《百戰奇法》中所說,敵軍陣形一亂,軍心必亂;軍心一亂,陣形勢必更亂;最後必將潰不成軍。我們若及時把握良機,迅速出兵,對於取勝是有所助益的。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段志玄畫像

隋大業十三年,隋唐兩軍交戰。就在唐軍岌岌可危之時,唐將段志玄率領騎兵前來赴救,成功擊殺數十敵軍,但腳卻被亂箭所傷。段志玄為避免影響軍心,不但隱瞞傷勢,還數次攻入隋營奮戰。

隋軍一再遭段志玄衝殺,軍心便開始混亂,而唐軍見狀反而士氣大振,最後隋軍混亂潰逃,唐軍便趁此良機進攻,大敗隋軍。

不僅戰場如此,國家也是如此。國家若是在內政、經濟方面出現了混亂,民心便無法聚集,國力也將衰減,自然容易引起強國的侵略,最後終將亡國。

《呂氏春秋》中有一段記載。周武王在討伐殷商前,派人前去刺探國情,先是得知殷商有佞臣與讒臣當道,後得知賢良之臣紛紛離開,最後再得知百姓不敢批評政府,於是認為殷商國政已亂到了極點,便出兵討伐,一舉滅了殷商。

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當敵人國力堅強、實力雄厚、兵精糧足,我軍無機可乘之時,就應加強整備工作,不主動與敵軍交戰,靜待敵軍露出破綻後,再一舉攻之。

換言之,就是“忍”。兩軍對峙之時,我們要沉得住氣,不盲目、輕率地採取進攻之勢,正所謂“敵不動,我不動”,先有動作的一方,就容易先露出破綻來,如此不但不易取勝,反而會造成我軍大量的傷亡,甚至被敵軍擊敗。

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不可急於進取,而應嚴加防備才是上策。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古代作戰圖

另一方面,面對敵軍的強大攻勢,我軍應避其鋒芒,避免與其正面交戰,不可與其硬拼。在保全全軍的前提之下,儘量的容忍、退讓,不輕易應戰而造成傷亡。

畢竟敵軍的氣勢正旺、戰力正強,我軍不但在軍力上不若敵軍,甚至可能連軍心上都受到敵軍的氣勢影響,而有所怯懼。換言之,這正是反向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因此,在劣勢的情況下,我們一定不可與敵軍正面應戰,應當保留實力,以退為進,且戰且走,爭取時間作長久的消耗戰,並積極整備,等待敵軍因長期在外征戰,軍力耗損、氣勢減弱之時,再爭取最後的勝利。

三國時,劉備出兵大舉攻吳。吳將陸遜以漢軍勢盛、求勝心切,決定先讓一步,再視機決戰。

於是他將軍隊撤退至夷陵,並固守不出。兩軍對峙半年,陸遜待漢軍疲憊、鬥志鬆懈,再加上他得知漢軍營寨由木柵欄所造,便決定使用火攻,一舉大敗漢軍。

陸遜的戰術運用,便是“實而備之,強而避之”的最佳寫照。

怒而撓之

我們可以利用敵軍暴躁易怒的個性,使用計謀來激怒敵軍,使敵軍被怒氣衝昏頭、喪失理智,無法冷靜判斷雙方形勢,進而使其作出錯誤的決定。

更進一步,我們若能使敵軍的怒氣無從發洩,到最後敵軍甚至會不聽軍令,這正是反向利用孫子在《火攻》篇中所提到的“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劉邦劇照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率軍攻打成皋。當時楚王指派最信任的將領曹咎鎮守成皋,曹咎依令堅守不出,完全不理會劉軍的挑釁,就這樣僵持了數日。

後來劉邦便選了幾名能說善道的士兵,在城下對著曹咎破口大罵,先是譏諷他膽小如鼠,後說他猶如縮頭烏龜,不敢出來應戰。曹咎聽後大怒,原本想出城應戰,但遭屬下勸阻作罷。

然而,劉邦不但沒有停止,反而接連數天,派出更多的士兵在城下破口大罵,且越罵越難聽,曹咎終於按捺不住怒氣,率兵出城應戰。此舉正合劉邦之意。

就在曹軍渡汜水時,劉邦派出早先預備好的強軍襲擊,在水上給予曹軍迎頭痛擊。曹咎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拔劍自盡。劉邦順利佔領了成皋。

卑而驕之

當敵軍浩浩蕩蕩、士氣高漲,舉兵來襲時,我軍則要放下身段,向敵軍展現臣服卑微之意;或是收斂我軍氣勢,佯裝羸弱不敵,而使得敵軍因此而驕傲、自大,便會漸漸呈現出怠惰之形而鬆懈防備;這時再以兵奇襲,必能戰勝敵軍。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吳王夫差劇照

越王勾踐兵敗後,不但屈服於吳王夫差之下,更大肆賄賂吳國官吏,使得吳王夫差日漸驕傲自滿。

吳王夫差認為勾踐是誠心臣服,便鬆懈了對越國的防備,最後吳國終遭越國所滅,越王勾踐總算得以復國血恥。這也證明了“驕兵必敗”的道理。

佚而勞之

敵人有充分休養,人人精神抖擻,且整備完善,此時敵軍戰力非同小可。

我們不可舉兵作正面衝突,而是要設法使敵軍疲於奔命,一下攻左一下攻右,不斷侵擾敵軍,使敵軍防不勝防,讓敵人日夜不得休息,加速消耗敵軍的體力及精力,以減弱敵人的戰鬥力及應變能力。

吳伐楚,公子光(吳王闔閭)問計於伍子胥,並採納了他的建議。伍子胥以“兵分多路”的方式,不斷騷擾楚國,誘使楚國軍隊盡出。楚國大軍出動必勞師動眾,此時吳軍卻立即收兵。

如此來來回回數次後,楚國的軍隊便開始呈現出疲態,甚至開始以為吳軍又是“虛張聲勢”,而開始懈怠,最後吳軍再以全體進攻之勢,擊潰了楚軍。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伍子胥劇照

親而離之

敵人團結、無二心時,軍力便能有超越實力的表現,此時就要用計來分化、破壞敵人的團結,使其上下離心、左右猜忌;或是拆散“一加一大於二”的絕佳作戰組合,使敵軍一分為眾,甚至不願互相協助作戰。

如此一來,便能大幅削減敵軍的戰力,我軍便能一一攻破,取得勝利。

在《三國志》中,有一段曹操分化敵軍的記載。馬超與韓遂組成聯軍對抗曹軍,因曹操與韓遂兩人稍有交情,於是在開戰前,兩人便在陣前敘舊交談。

兩人不談軍事,只聊當年舊事,因此相談甚歡。結束談話後,馬超詢問韓遂談論的內容,韓遂卻說沒什麼,馬超便起了疑心。

過了幾天,曹操又命人送信給韓遂,信中又故意在語句上塗塗改改。馬超本來就已有所疑慮,於是向韓遂借信一看,便真的以為韓遂與曹操兩人私下共謀。

馬超的疑心越來越大,曹操便趁此時舉兵進攻,“大破馬、韓聯軍”自是手到擒來。

什麼是“詭道”?看看《孫子兵法》中的“因敵取勝之法”

孫武雕像

總而述之,孫子以“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為自己的理論作了總結。

如果想在交戰中取得勝利,就必須使敵人無從防備,或是在敵人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攻,也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間或地點出擊。也就是說,“無備”與“不意”就是軍隊的弱點所在。

行“詭道”之法,目的就是要使敵軍露出弱點,這也是軍事指揮作戰時的奧妙之處,只要能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之異,隨時變化戰術,就可以使敵人防不勝防。這正是“詭道”的精神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